边塞诗的情感分类

更新时间:2024-03-18 00:26:32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动物描写作文)

边塞诗的情感分类

边塞诗的情感分类

展开全文

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赞美祖国河山。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

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

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

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

“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

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

“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

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

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通过描写塞外环境的恶劣和战争的惨烈,反衬将士们的艰辛和报国的信念。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在内陆属盛

暑,而祁连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

(“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

如何就可以想见了。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无花”

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

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

“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鼓,以整齐

步伐,节止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

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

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

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

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

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3.描写将士们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赏析】“琵琶起舞换新声”。胡琴、羌笛和琵琶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

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

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

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

形成诗意的波折,造成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边愁的深重。“撩乱边

愁听不尽”。尽管撩起了纷乱的边愁,却总也听不尽。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澜,“听不尽”

三字,含蓄有致,感情复杂,意味深长,只要边患未除,就依然弹下去,听下去,所以

“边愁”既是思归的哀愁,又何尝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

又是抒情。“景中含情,更惨”,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

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仅二十八字的绝句,却展现了一幅广阔而生动的画面,而且包含极其丰富的内涵。新

的声,旧的情,撩乱的旋律,婆娑的舞姿,天上的秋月,脚下的长城。既有动作,又有声

响,还有那色彩斑斓的边塞景色。这一切,都交织在边将士卒们复杂的、撩乱的、萧索的、

延绵无尽的离情思乡之感中了。

4.抒写战士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王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

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

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

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在荒凉的沙漠

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

就决不解甲还乡。“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

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

却不会减。“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

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

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

5.表达报国无门的哀痛,壮志难酬的哀伤。

书愤五首·其一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

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

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

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

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

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6.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批评边将无能,控诉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赏析】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

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山入战

图”。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

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

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随战乱而来的是生灵涂炭。打柴为“樵”,割草为“苏”。樵苏生计本来艰辛,无乐

可言。然而,“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在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生民”心

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乐了。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复得。

用“乐”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寻味。古代战争以取首级之数计功,战争造成

了残酷的杀戮,人民的大量死亡。这是血淋淋的现实。诗的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

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里“封侯”之事,是有现实针对性的:乾

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受到封

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

话封侯事”了。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

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

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将功成万骨枯”。它词约而义丰。与“可怜白骨攒孤冢,

尽为将军觅战功”(张?《吊万人冢》)之句相比,字数减半而意味倍添。它不仅同样含

有“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刘商《行营即事》)的现实内容;还更多一层“士卒涂

草莽,将军空尔为”(李白《战城南》)的意味,即言将军封侯是用士卒牺牲的高昂代价

换取的。其次,一句之中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

令人触目惊心。“骨”字极形象骇目。这里的对比手法和“骨”字的运用,都很接近“朱

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人之句。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

很强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

觉字字千钧。

边塞诗的情感分类

本文发布于:2024-03-18 00:26: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6927921643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边塞诗的情感分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边塞诗的情感分类.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诗人   戍边   没有   将士   战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