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的别称

更新时间:2024-03-17 23:37:12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lala)

关于书的别称

关于书的别称

书的别称

百城:《北史李孝伯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称藏书富者为拥百城。

书田:以耕田喻读书,所以书也称书田。典故出自《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愿子

继自今,书田勤种播。

经笥:经,经书,泛指最重要的有指导性的著作;笥,装书的箱子。《后汉书文苑传边

韵》: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又《徐陵晋陵太守王励德政碑》:学则经笥,文

为世珍。后人用经笥代好书多,用腹笥喻博学。

万卷: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喻博学,后人用以

代指数量惊人的书。

灾梨枣:喻不好的文章、坏的书。古用梨木、枣木刻书,专刻质量差的文章,意思是

让梨枣木受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使铅字倒霉。

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宋真宗《劝学文》: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

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封建时代常用来代指书籍。

五车:用五辆车载书,喻书多,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汗牛充栋: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后人用汗

牛、充栋或汗牛充栋来借代极为丰富的藏书。

丹铅:丹砂与铅粉,古代点校书籍时所用。明代杨慎集其考证诸书异同的著作即名《丹

铅录》。后人亦用来借代经过点校或考证的书籍。

古代图书的两个别称

一、牙签

1、唐韩愈诗《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

手未触。

2、南唐后主李煜诗《题金楼子后》: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3、清代鲍廷博诗《挽顾抱冲茂才》:整整牙签万轴陈,林间早乞著书身。

以上诗中牙签均指图书。

图书为何在古代又称之为牙签呢?这是因为古代图书早期形态多为卷轴,卷轴上悬挂的

标签牌多用象牙或兽骨制作,以区别甲乙,利用检索,后遂指代图书。后来牙签的名让图

书占有了。而古代的牙签则称之为剔齿、剔齿签、剔牙杖、牙杖、挑牙、柳杖等。

二、梨枣

1、清代袁枚《秋夜杂诗》之九:吾少也贫贱,所志在梨枣。

2、明代谈迁《北游录上吴骏公太史书》:饥梨渴枣,遂市阅户录,尝重研百里之外,

苦不堪述。

以上梨枣均指图书。

图书在古代称之为梨枣,源自中国的印刷术。梨树和枣树是最为理想的刻印材料,不

仅品质符合刻板要求,而且取材容易。因而梨枣便成了图书的另一称呼。

书籍的别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书籍,人类文明将失去重要载体。本文要说说书籍本身

的部件和成书过程中有关的别称。

一部书,就像人体一样,各个部位都有自己的名称。书的正面首页,称为封面,又叫

书面、封一、封皮、书皮、书衣。封面的背面称为封里,又叫封二。书的后表层,称为封

底,又叫封四,它们背面称为封底里,又叫封三。书籍被装订住的一边叫书背,又叫书脊。

新式装订的书籍,一般印有书名、作者名、出版机构名称等。与书背相对的一边叫书口、

翻口,线装书通常在这地方标注书名、卷数、页数等。在封面的后面有衬页,又叫补页,

分为双衬和单衬。在封面或衬页的后面有扉页,古代称之为护页或副页。扉页的正面往往

刊有书名、作者名、出版机构的名称;扉页的背面刊有图书版本记录等事项。扉页过后,才

开始进入书的主体部分,书页上印有文字和图画的部分称为版心,不包括四周的白边。版

心到书顶的一段空白称为天头,亦称书眉,通常在阅读时作眉批之用。版心到书根的一段

空白称为地脚,与天头合称为天地头;版心到书背的一段空白称为订口。

书籍最重要的部分当然是版心。

正文的前面往往有出版说明、编者的话等。其后往往有凡例,又称例言、发凡,是说

明著作内容、编纂体例的文字。凡例语出杜预的《春秋左传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

常制,国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凡例之后,一般是目录,又称事目、总目或序目,古代

称之为最凡、最目,今天仍有沿用,是用来总括书的内容、提要和目次的。《周易天官司会》

中曰:凡在书契版图者之贰。汉朝的刘玄作注说:书,谓簿书契,其要凡也。注释曰:最

凡,为计要之多少,以为契要。孙治让的《周礼正义》上又说:最凡与最目义同。

目录之前或后是序,序也叫叙或绪,又称序言、序文、序论、绪论、绪言、叙言、前

言、前记、弁言或书首。也就是发端之言,说在前面的话。《庄子渔父》:曩者先生有绪言

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释文曰:绪言,犹先言也。弁,是古代的一种帽子,所以人们

就用弁言喻称序言。唐以后称简短的序为引。宋苏询父名叫序,询文因讳序而称引,后人

沿用。因此序、引遂指同一文体。引亦称引言或引文。

书的正文又称为本文。其中不附加注解评点的正文称为白文,《朱子全书易》说:某自

小时未曾识训诂,只读白文。

很多书都有注解,特别是重要的古籍。这种对先秦经典作注释的工作始于汉代,这些

注释称为传、笺。如《诗经》就是毛亨传,郑玄笺。开始传与笺都有它们的特定含义。传

(zhuan音撰),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和订正传的意思。到了唐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

不仅解释正文,而且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或正义。

注解还称为解、训或诂。解、训都有解释之意,同时也是对古代典籍的注解。诂指用

现代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也指古代语言文字的词的本义。诂常常与训连在一起,称为

训诂或诂训。故通诂,所以也称故训、训故,都是对古言古义的解释。

注释还称为章句,即剖章析句的意思,后泛指书籍的注解。

注解除了有注、传、笺、疏、训、故、诂、解等称呼,后世又增添了许多双音词,其

义也基本相同,如:注文、诂语、注说、注述、注训、注脚、注疏、注解、注释、训注、

训传、训解、训释、疏注、笺注、笺训、传记、传笺等等。

正文的后面,大多有后记,亦称为跋、书后。它和序一样,是一种文体,由作者或他

人撰写。往往由作者抒发写作过程中的甘苦或请后学或同仁作一评价。倘若这些跋是由编

辑写的,这些跋称编写或编后记。一些书的后记后面还有索引,又称备检、通检、引得。

它是把书刊中的项目或内容摘记下来,注明出处,按次序排列,以作备检。

我国远在纸张发明之前就已有了著述。那时书写的材料为简与帛。简是竹片或木片,

称札或牍,后统称为简。把若干简编在一起的称策或册。帛是古代丝织物的统称,素是白

色生绢,都是书写材料。《后汉书宦者传蔡伦》: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嫌帛者谓之为

纸。清代俞樾《茶香室续钞宋人书贴犹用竹简》说:南宋初,士大夫书翰犹用竹简。可见

蔡伦造纸之后很长时间,还没完全淘汰竹简。因此,古时就用这些书写材料代指书籍。如:

竹帛、竹简、竹素、竹书、书策、简素、简策、简册、简牍、简编、编简、简籍。如柳宗

元《读书》诗:竞夕与谁言,但与竹素俱。杜甫《秋野》诗:掉头纱帽侧,曝背竹书光。

清代陈梦宵《作书友人投笔志恨》诗:我志原何许,逢人却乞怜。是非留竹简,方寸付苍

天。

简素还有个来历。汉代应劭《风俗通》说: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皆先书竹,为

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今东观书,付素也。后来就以简素称书籍。

简册、简策相同,既指书籍,又指史籍。如宋代曾巩《寄赵官保》诗:素书谠言留简

册,高情清兴入林泉。谠言,正直的言论。

简编、简籍、编简亦指书籍。如韩愈《符读书城南》诗: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

唐代陈元光《太母魏氏半径题石》诗:清贞蜚简籍,规范肃门楣。

书写用的竹简也叫青简、汗简。古时用竹简写书之前,先以火炙简使其出汗,使竹青

易写,也不为虫蠹,名为杀青。所以称青简、汗青或汗简,也代指书籍、史册。如文天样

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严复《和荆公适意》:橙火年年作近邻,韦编汗

简苦阵阵。

前诗中的韦编一词出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

指皮绳,古时用皮绳把写好的简编缀成册叫韦编。后来就称《易经》为韦编,进而又泛指

一切古籍。韦编三绝即皮绳数断,可见翻阅之勤。

与韦编近似的还有青编,青编即青丝简编。这就是用青丝联缀成的竹简书,借指史籍,

亦泛指书籍。

残旧的竹简称枯竹,亦代指古旧典籍。如汉代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无能出奇计,

远图匈奴安边境之策,抱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议论无所依。

古时用帛写书,必先裁割成块,称为裂帛,后裂帛也成为书籍的代称。

帛有多种,白色的称素,浅黄色的称缣或绷素,常用以书写,因而也以缃帖、 缃素、

缃缣、 缃牒、 缣素、 缣缃、 缣蒲、 缣简代称书籍。如明代高启《临顿里》诗有旧史堆

缃素之句。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诗:当时备巡游,今不存缃缣。骆宾王《上充

兖州刺史启》:颇游简素,少阅缣缃。

縹(青色丝织品)和缃素,常作书套、书衣,称为书帙、 縹帙、缃帙、缃縹、縹缃、縹

书、 縹囊、简帙、青缃,这些也都成为书籍的别称。如苏拭《南窗》诗:西斋书帙乱,南

窗初月升。陈梦雷《赠臬宪于公》诗:縹缃雄丽藻,韦布富经纶。萧统《(文选)序》:词人

才子,则名溢于縹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于缃帙。蔡有守《晦间嘱题蒹葭图》诗:此间谁

识凄凄意,写入青纲只是秋。南朝梁简文帝《登城》诗:小堂倦縹书,华池厌修竹。

瑶帙是书套的美称,也代指书。如明代郑真《题长淮送别图赠吴兴阮文肃》诗:归取

家藏瑶帙看;吾翁亦有赠行诗。

古时还有玉制的书籍封套称瑶检,亦代指珍贵书籍;如唐李峤《为何舍人贺御书杂文

表》:跪发珍藏,肃承瑶检。

珍贵的书籍亦称玉版和玉简。它们的本意是指古代用以刻字的玉片,后作为珍贵典籍

的代称。

古代用帛或纸写成的书,为了便于保存,常把它们装核起来,用木棒(也用金、玉、瓷、

象牙)等物作轴,卷成束,称为一卷。所以书称为卷或卷轴。篇幅长的书分为数卷,所以卷

亦指书籍的一部分,如上卷、第一卷等。以前说手不释卷,卷即书。有时也称书为书卷。

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说:鄴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末触。

三万轴即三万卷。牙签即牙骨制成的签牌,系在书卷旁作为标识。因而牙签、签轴都成为

书籍的代称。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有整整牙签饱蠹鱼之句。古时还常常把数卷书

卷成一束,用布帛或袋子装起来,叫做帙或函,即书套。所以卷帙、签帙、签函也代称书

籍。如陆游《送猷讲主赴李明府姜山之招》诗:贯花签帙压车辕,惟子穷探到本源。

书籍怕虫蠹,恰有一种香草叫芸香,花叶皆有强烈的气味,放人书中可以避蠹驱虫,

因而称书籍为芸帙、 芸编或芸签。如明代高明《琵琶记副末开场》:秋灯明翠幕,夜案览

芸编。在这个戏里还有两句词:黄卷看来消白日,朱弦动处引清风。其中黄卷亦指书。杨

明照在对《抱朴子》的校笺中说:古人写书用纸,以黄蘖汁染之以防蠹,故称书为黄卷。

在用简牍书写时,官方还规定,法律和经书长二尺四寸,非经律者一尺二寸,通常取

整数,说尺书,亦指书籍。如汉王充《论衡书解》: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

俱在。(燔fan音烦,焚烧。)

古代书于木版书都是方形,把简联起来称册或策。所以方册、方策也指书籍。如《礼

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

这些古书究竟是什么著作,众说不一,皆无实据。可视为重要古籍。因而由它们派生出许

多古籍的别称。如坟丘(三坟、九丘的并称)、坟索(三坟、八索的并称)、坟典、典坟(三坟、

五典的并称),这些都泛指古代典籍。另外如坟籍、坟策、坟素、坟史也指古代典籍。其中

坟史指典籍、史书。《抱朴子逸民》:穷览坟索,著述粲然,可谓之言矣。晋代潘岳《扬荆

州诔》:游目典坟,纵心儒术。

另外典文、典书、典雅、典籍、典艺、典经、经典、典传、经籍、经帙、书典均代称

古代书籍。现代常用经典、典籍指权威性著作。

以前,《诗经》和《尚书》是两部重要的古籍,所以后人常以诗书泛指书籍。如云熟读

诗书。

通常还称书为书本、书文、书册等。古人还以耕田比喻读书,称书为书田,如宋代王

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愿子继自今,书田勤耕播。

除了书籍本身的名称和别称,成书过程中一些相关的事宜也有不少别称。

一部书从写稿到出版,倾注了作者大量心血。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精于选材,巧

于布局,还要注意语言的润色。书稿写成后还要再三推敲,反复修改。在改稿过程中,有

时还需要请师长、友人批评指正一番。请人修改指正自然要态度诚恳,语言谦虚,这时就

要用斧正、郢正(政)、削正、笔削、涂乙等一类谦词。关子斧正与郢正,《庄子徐无鬼》中

有这样一个故事:郢地有个人鼻尖上有一点像蝇子翅膀一样大小的泥土。他让一位石匠与

他削一削,石匠抡起斧头,运斤生风,银光闪闪,但见那人鼻尖尖的丑处尽除,鼻子却端

端正正,丝毫未受伤害。从此,人们就用郢正、斧正作为请人修改文章的谦词,意为巧匠

运斤能使原稿生色。鲁迅的《书信集致增田涉》:《中国小说史》序文呈与祈大加斧正。魏

际瑞的《与子弟论文十三》中曾就此详细介绍:人以文字就质于人,称曰正之。忽念政者

正也,改称曰政。又念正者必须删削,乃曰削政。又念斧斤所以削也,转曰斧正。又念善

斧斤者莫如郢人,易曰郢政,且或单称曰郢。苏曼殊《与刘之书》:拙诗蒙斧政,不胜雀跃。

古代无纸,一般以竹简或木板为书,碰到错误之处,就用刀削去,并用笔改正。后来人们

就把修改文字叫笔削或削政。《史记。孔子世家》中说: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

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涂即抹去,乙就是勾画。因此,涂乙也用来指删改文章。雅的本意为正确,所以古人

在请人修改文章时也用雅正一词。今天多用指正或教正二词。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想要

文质半取,风骚两挟,就需要润色。润色又称润饰、文饰、藻饰,都是修饰使之有文采的

意思。宋王安石《西垣当直》诗:讨论润色今为美,学问文章卷更醇。朱烹也说过:润色,

加以文采也。《宋史蔡肇传》中对蔡肇文笔大加赞赏:肇援笔立就,不加润饰。刘勰《文心

雕龙情采》中曾引庄周言曰:辨雕万物,谓藻饰也。

修改文章往往比写文章还重要,需要字斟句酌,精雕细刻,常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

茎须。唐代诗人贾岛一日于驴上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

敲字,犹豫不决,在驴上俏声吟哦不前,时时作推敲的手势。不知不觉走了半条街,旁观

者惊诧莫名,贾岛却视而不见,直至撞上了韩愈的车驾,韩愈正要责问贾岛,贾岛释曰:

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冒犯上官,敬恕非礼。韩愈立马思索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

比较好。后来人们就把斟字酌句、反复考虑称为推敲。

古代炼丹术称丹炼成之后可点铁石成金,后来人们就用点铁(石)成金比喻修改文章,

化腐朽为神奇。宋黄庭坚《答洪驹文书》有这样一段话:古人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

虽取古人陈言人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画家点笔染翰,挥毫作画,称为点染,

后来也比喻修饰文字,文章经过润色、修饰,才能够文采四溢,流传长久。

一篇文章或一部书定稿前一步步地组织、修改、删削、增添过程就是编辑过程。编辑

又叫缀辑(集)或编削。任昉的《王文宪集序》中说:是用缀辑遗文,永贻世范。李贤注《说

文解字》时说:编,次也。即依次编排,削则如前所述,是对竹简而言。

文章或书稿在付印之前需要校勘,校勘又称校对、校订、校改。即对照可靠的资料,

改正书稿中的错误。有的书有几种版本,当以一种版本作底本,需要参考其他版本加以校

订,称之为参校。古代的书籍今天出版前校对时,需要加标点,因此称之为校点。古代校

勘文字时,用丹砂和铅粉,故人们就把此举称作丹铅、梓,意为刻木板,古代书籍先刻木

板,然后才能印刷,称为付梓,现在人们仍然沿用。

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工作,一部书终于出版了,就像母亲经过十月怀胎,孩子终于出生

一样,因此人们就用问世来拟称书籍的出版。

关于书的别称

本文发布于:2024-03-17 23:37: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6898322569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关于书的别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关于书的别称.pdf

标签:书籍   称为   竹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