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信用报告)
基金课题
美国媒体眼中的华人形象及其成因(1820—1948)
程 玲
(
四川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
,
重庆 400031)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美国媒体眼中早期华人移民形象、排华法案颁发前的中国劳工形象、二战前
后《时代》等刊物关注的华人形象,来揭示美国媒体报道的内容虽然有一定的客观性,但建立在此内
容上的美国的华人形象未必是正确、真实、全面的,美国社会对华人的偏见以及美国自身利益主导其对
近代华人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美国媒体;华人形象;成因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1-0014-03
一、引言
美国的中国观察者通过在报刊上发表有关居留美
国的华人的情况和遥远的中国发生的事情,在美国政
府和民众心中塑造了一个绝大多数美国人无法亲身经
历的中国形象。美国的中国形象构建影响了美国对华
的政治决策。本文聚焦1820—1948年,综述美国媒体
报道的早期华人移民形象、排华法案颁发前后的中国
劳工形象、二战前后《时代》等刊物对华人的刻意美
化,揭示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国形象时虽有一定的客观
性,但建立在此信息上的美国的华人形象未必是正确、
真实、全面的,美国社会对华人的偏见以及美国自身利
益主导其对近代华人形象的塑造。
二、美国媒体笔下的华人形象(1820—1948)
(一)美国早期华人正面形象(1820—1848)
早期美国华人的异域风貌填补了美国社会的好奇
心,美国媒体呈现正面的华人形象。1848年以前,在美
的华人星星寥寥,仅几十人。其中引起媒体轰动的有
中泰混血的连体兄弟昂和昌以及到美国的第一位华人
女性梅阿芳。
1829年到达美国的连体兄弟昂和昌虽来自泰国,
但他们的父亲是华人,母亲也是中泰后代。来自泰国
的华人连体兄弟昂和昌是被英国商人罗伯特·亨特带
到马戏团参加在欧美的巡回演出的。连体兄弟到了美
国后引发报刊的密集宣传报道和公众的聚焦。他们一
到美国就宣传不断,甚至两兄弟请求政府减免他们的
展出税收,财务委员会也欣然同意。推广连体兄弟会
展的宣传小册子让美国社会认识了“身体畸形”和
“东方异域”的华人连体兄弟
[1]
。连体兄弟于1839年
定居北卡罗来纳州,在那里娶妻生子,他们融入美国南
方的生活,经营种植园,拥有33名黑奴,追求财富。昂
和昌在当地居民的眼中,虽然身体畸形,但不失为是精
明能干的商人,是慷慨的好邻居。
梅阿芳在美国的生活轨迹有记载可循的主要是从
1834—1848年。家境贫穷的梅阿芳被美国商人带到美
国办营利性质的真人展会,巡回展出的城市包括纽约、
费城、华盛顿、新奥尔良等。对于梅阿芳的到来和会展
情况,《纽约商业广告报》《美国旅行者报》《宾夕法
尼亚新闻和广告报》等20多家美国当地报刊媒体对此
进行了宣传报道和评论:在雕梁画栋的房间里,挂着中
式布帘、铺着丝绸桌垫、摆着插花瓷瓶,门窗家具皆是
中国木质雕花,其间坐着一位眉清目秀、低眉顺眼的东
方女性。她挽着发髻,粉黛轻施,身着中国织绣的衣裳,
裹脚最长处仅有4.75英寸。《纽约商业广告报》里称
梅阿芳个子矮小,但很有灵气;脸圆、前额高、黑色的眼
[2]
睛,十足的东方形象,但并不让人厌烦
。
(二)美国华工的负面形象(1849—1882)
随着加州“淘金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劳
工涌入美国。1848—1849年到加州的华人约775人,
1851年有2761名华工到达加州,1852年新到加州的华
。从1849年起,美国媒体批评华
人猛增至20000余名
[3]
人的言论常见诸报端。
“他们道德品质还不如黑人,他们膜拜天地,却不
信奉上帝,他们狡黠、欺骗,他们行为放纵。他们有一套
[3]
1853年加州
自己的信条,不接受美国信仰和习俗。”
的报纸如是评论华人劳工。阿兰·罗格斯在一篇关于波
士顿华人堂会的恶斗与死刑合法化的论文中提及美国
媒体对华人斗殴的报道以及对华人的揶揄。该文中列
举《波士顿先驱报》等报纸报道华人聚众吸鸦片、斗殴、
赌博、缺乏家庭价值观,他们自成小社会、不学习英语语
言、不遵守美国排队秩序、不着美国风格的衣服,对成为
[4]
美国公民、获得投票权利不感兴趣
。美国媒体还渲
染中国劳工是单身汉群体,还经常从事缺乏男性气质
的工作,总是洗衣、做饭、干缝纫,他们努力做的就是赚
了钱返回中国。美国华工的家庭观多受美国媒体诟病,
认为华工赴美未携妻子引发诸多社会问题。1882年之
前,在美国的华人女性数量少,亦无正当职业;1882年
排华法案实施之后,华人女性可以以商人、教师等身份
入境美国,但寻求各种机会来美国的仍然是中国男性。
(三)蒋介石夫妇是美国的影子的形象(1931—
1948)
二战前后,美国主流媒体刻意美化蒋介石夫妇,完
全将二人按照美国模型来“设计”。20世纪三四十年
代,美国时代公司旗下的《时代》《生活》《财富》三
大杂志塑造了一个美国式的未来中国:奉行美国民主、
[5]
将中国视为可培
信仰基督教、走西方工业化道路
,
养的孩子,可以被同化的对象。《时代》周刊、《生活》
画报、《财富》杂志介绍蒋介石、宋美龄夫妇是虔诚的
基督教徒,在他们的影响下,国民党许多高官开始信奉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美国华人研究的主题内容和范式变迁(1990—2016)”成果,项
目编号:2016PY;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美国华人研究理论范式变迁(1990—2016)”成
果,项目编号:SISUYZ201601
1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第11卷第11期
2020年06月
Vol.11 No.11
June 2020
基督教。不言而喻的是,卢斯认为蒋介石领导的中国
将从一个异教徒国家变成一个基督教国家。在时代公
司的报道中,蒋介石英明、睿智、着装得体,坚持每日研
[5]
读《圣经》
。《时代》周刊还将1942年蒋介石的困
境类比1777年乔治·华盛顿在福吉谷的艰难
[5]
。时代
公司作为美国新闻界的巨头,因宋美龄美国化程度高,
特别青睐宋美龄。《时代》周刊数次让宋美龄登上其
封面一展风采,还特别强调宋美龄讲一口纯正的美式
英语,极富演讲才能,在她的影响下蒋介石开始信奉基
督教,她还是中国战时孤儿的母亲。在时代公司对宋
美龄的赞扬声中,读者看到的完全是一个美国女性,除
[6]
了她拥有东方面容外
。由此可见,《时代》周刊、《生
活》画报、《财富》杂志不厌其烦,避重就轻地为它看
重的中国代理人蒋宋夫妇背书的情况。
三、美国的早期华人形象构建的原因
(一)美国以自负优越的态度审视早期华人
美国对早期到美国的华人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
究其原因有二:
第一,到美国的中国人人数甚微,不会形成群体效
应,对美国白人社会不构成威胁。虽早在18世纪便有
美国地方媒体关于中国船员登陆美国海岸的报道,但
只言片语,难以考证。在美国移民局可查到的最早中
国人的正式记录是1820年。连体兄弟昂和昌娶白人妻
子,虽然曾受到阻挠,但因这仅是个案,而非一个移民
群体,风波很快平息。随着昂和昌融入美国南方社会,
他们得到了社会的肯定。梅阿芳作为极少数华人之
一出现在纽约、费城、华盛顿、新奥尔良等城市,势单力
薄,连最后去向也是语焉不详。
第二,美国社会认为早期华人接受美国文化,能够
被美国文化同化。在《伊斯顿公报》中提到参观梅阿
芳展会的美国观众,指责中国裹缠小脚的恶俗以及梅
阿芳的面无表情。但是他们很快发现,梅阿芳在学习
英语并能简单交流了;梅阿芳有时也会对善意的观众
报之一笑,或瞪视不礼貌的观众
[2]
。梅阿芳在美国社
会面前就像一个孤单的孩子寻求庇佑,不得不在美国
社会选择了文化认同。连体兄弟昂和昌亦是如此。
由此可见,1820—1848这20多年中,中国文化较
之于美国文化是弱势的、受到诟病的。美国人从中国
人身上感受到他们的优越性无处不在。从媒体报道中
不难发现,美国社会对来自东方的华人的奇特和差异
的包容,源于早期华人的选择认同、适应美国文化,因
而成为了美国多元社会的新奇元素,并构筑了美国早
期华人的正面形象。
(二)华工的形象受美国经济利益的影响
首先,1882年排华法案出台前后,华工也有正面
形象。从1848年加州发现黄金开始,短短的一两年时
间,闻讯而至的华人已达千人。当1852年加州的华工
高达上万人时,加州颁布了地方排华法令。加州是排华
最为激烈的地方,但在排华期间,加州的旧金山却极力
促成中国参加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万国博览
会主办方利用媒体对中国旧金山中国城进行报道,宣
传中国城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正在融入旧金山社会;
并称中国移民的后代有投票权,在参与美国的政治生
[7]
活
。为什么会在排华的前沿阵地上出现华人正面形
象的声音,还对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官员、商人、
劳工一律予以放行呢?因为旧金山想将自身打造成世
界贸易之都,想通过举办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赢得商机。
其次,从美国铁路大王利兰·斯坦福对待华工骑墙
的态度可以看出,华工的形象与美国的经济利益挂钩。
1862年,斯坦福为迎合种族主义势力,称华工是垃圾。
几年后,美国中央铁路修建用工短缺时,斯坦福又给总
统安德鲁·约翰逊写信大赞华工,以谋求雇佣华工的许
可。1882排华法案通过之后,他又公然表态支持排华。
(三)华工形象受到美国社会各政治势力、政治思
想的影响
1882年排华法案出台前,反对《排华法》的声音
除了来自美国经济利益争夺的一方外,还来自美国社
会各政治势力、政治思想的影响。从1852年美国地方
性排华法案的实施,到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的通过,整
整历经了30年。既然华工形象如前所述野蛮低等、不
堪教化,那么是什么力量挡住了全国性的排华法案迅
速通过呢?事实上,除了经济利益因素外,还有如下一
些势力在角力: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对待移民问题上
由谁作为及怎么作为方面的举棋不定,尚且处于弱势
地位西部政治,以及美国社会思潮,即许多美国人,包
括美国上层社会,认为中美关系将来一定会是美国对
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当时就应该采取更适合
中美关系的中国移民政策
[8]
。
(四)卢斯怀揣的“美国世纪”梦想大行其道
美国社会从卢斯的传媒帝国时代公司的宣传中缔
造了一个美国化的中国形象——有民主传统、努力向
美国学习、与美国并肩战斗。1931年到新中国成立前
夕,是中国人民苦难深重的岁月,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
入侵,争取民族、民主自由的斗争岁月。这期间,中国
内忧外患,战火连连,民不聊生。国民党内部贪污腐败
日益加剧,基督教义只怕早就置之脑后了。是什么原
因使美国媒体虚构了中国形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卢
斯的宣传思想体系、中国情结、信奉的美国优越论这
3股力量汇集发力,导致美国时代公司隆重推出了一个
不符合中国实情的美国眼中的华人形象。
首先,卢斯的宣传理念是让时代公司旗下的刊物
“整齐发声”。在1931—1948年期间,关于对蒋介石的
宣传,《时代》周刊、《生活》画报、《财富》杂志都
采取了统一论调和持续关注,认为蒋介石是带领中国
走上美国式道路的不二人选。讴歌蒋介石所领导的
国民党军队在抗击日本侵略中的英勇表现,甚至在蒋
介石不顾民族危亡与共产党打内战时,《时代》周刊
[5]
却将其打内战的恶劣行径美化成“实战演练”
。其
次,卢斯的信念是要让他热爱的中国成为基督教文明
国家。从1784年美国第一艘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
广州到1949年,美国来华人员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
段,在1844年望厦条约签订前,美国来华人员主要是
商人和传教士。第二阶段,1844—1900年,美国来华
人员主要是商人、传教士、外交官、军队。第三阶段,
1900—1949年,美国来华人员主要是商人、传教士、政
府官员、军队、教师、工程师、记者。由此可见,除商人
以外,传教士是美国对华关系的先遣队。作为来华传
教士的儿子,卢斯对中国怀有特殊的感情,但他认为美
国制度无比优越,热衷将基督教文明传到中国。因此,
卢斯对蒋介石深陷“西安事变”险境,还坚持读《圣
经》的做法大加赞赏,可看出卢斯是根据他认可的价
值取向来判断事物的。最后,美国例外论助推了“美
1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基金课题
浅谈安徽民间小吃影像文化传承与数字化推广
——以安徽民间特色小吃毛香粑为例
焦英鑫 何 静
(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
,
安徽 六安 237012)
摘 要:安徽的小吃种类丰富多彩,但有些小吃的流传范围有限,在人们心中缺少一个独特的印
象。因此可以利用影像文化传承和数字化推广提高安徽小吃的知名度。本文首先介绍安徽各地区的
美食特色及各地小吃,其次分析安徽民间小吃影像文化传承与数字化推广的原因以及目的,最后针对
毛香粑,将传统的美食传播方法与影像文化传承和数字化推广进行比较,突出影像文化传承和数字化
推广的优越性。
关键词:安徽民间小吃;影像文化传承;数字化推广;毛香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1-0016-02
一、引言
安徽省的美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各地小吃
名目繁多、远近闻名,例如合肥的三河米饺、烘糕、白切;
芜湖的芜湖臭干、新港茶干等等。这些小吃独具特色,
别有一番风味,并且符合大众的口味,深受人们的喜爱。
安徽民间小吃的主要受众是安徽常住人群、安徽
籍人士以及外来的游客和美食爱好者。部分安徽人虽
长期生活在省外,但依然怀念地道的家乡小吃。他们
希望通过小吃,找到“家”的味道。如果能够将安徽
民间小吃的相关信息收集起来,并通过影像文化传承
和数字化推广将安徽民间小吃发扬光大,那么就可以
让所有人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制作安徽的小吃,了解安
徽的饮食文化。
比如常年在外工作的安庆人,无不怀念中家乡的
小吃——白中泛绿,光滑细腻的毛香粑。其入口奇香,
口感软糯,每次食用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味道,勾起心中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国世纪”的期待。“美国例外的思想使美国人在处理国
际关系与外交事务时有一种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赋予美
[9]
国外交浓厚的理想主义的色彩。”
正是基于美国例外
论的思想,卢斯也深恐“黄祸”演变成“红祸”,于1941年
在《生活》画报上发表文章,自负地认为美国制度优越、
军事经济实力雄厚,吹嘘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
四、结语
上述媒体报道关于美国早期华人昂和昌以及梅阿
芳的经历、美国华人的旧习、蒋介石和宋美龄是基督教
徒等情况,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全面的、准确的华人
形象。因为美国媒体报道的内容与塑造出的形象充斥
着美国社会对华人的偏见,同时也很大程度受到美国
自身利益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安德鲁·奥瑟.昌和昂的一生:19世纪在美国的暹
罗连体人[M].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2014:34-36.
[2] 张涛.美国的第一个华人女性:梅阿芳在美经历(1834—
二、安徽美食
(一)安徽各地美食特色
自西向东横贯全省的两条河流——长江和淮河,
将安徽划分为北、中、南三部分,因此三个地区的气候、
环境各不相同,也就导致了三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大相
[1]
径庭
。
安徽的北部地区例如阜阳、蚌埠等地的美食偏辣
偏咸,一般很少用糖调味,它的主要特点是咸香、微辣、
外酥里嫩、香脆可口。中部地区注重烹调,讲究色香味
俱全。南部地区因山林多,人们偏爱就地取材,制作贴
近大自然的天然美食。
安徽美食小吃的总体特点是:清雅纯朴、原汁原
味、酥嫩香鲜、浓淡适宜、选料严谨、火工独到、讲究食
[2]
补、注重本味、菜式多样
。
(二)安徽各地美食
安徽各地美食都独具特色,如合肥的三河米饺、
烘糕;芜湖的芜湖臭干、新港茶干;蚌埠的龙亢泡条馓
1850)[J].美国研究期刊,2015(49):475-503.
[3] 张纯如.华人在美国[M].企鹅出版集团,2003:46-52.
[4] 艾伦·罗杰斯.华人和马萨诸塞的废除死刑运动(1870-
1914)[J].美国民族史,1999(02):37-72.
[5] 克里斯托弗·杰斯普森.美国的中国形象(1931-1949)
[M].姜智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84.
[6] 唐曼珍,李军晓.宋美龄在抗战时期的外交活动述评
[J].史学月刊,1997(06):98-105.
[7] 阿比盖尔·马克温.贸易伙伴和他者:巴拿马太平洋万
国博览会上的中日两国[J].西部历史季刊,2008
(39):439-465.
[8] 张少书.中国与美国命运追求:19世纪的想象及长时间
的排华[J].亚裔美国人研究,2012(02):145-169.
[9] 王立新.美国例外论与美国外交政策[J].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10.
作者简介:程玲(1979—),女,重庆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
方向:中美文化交流。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安徽省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寻徽味’安徽民间小吃影像文化传承与数字化
推广”成果,项目编号:S2
16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本文发布于:2024-03-17 22:32: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685960570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美国媒体眼中的华人形象及其成因1820—1948.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美国媒体眼中的华人形象及其成因1820—1948.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