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17 20:21:50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玉龙雪山在哪里)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组教材分析

备课人 晏红

项 目

课标要求:

本组课文是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专题编写的,所选课文都描写了自然

界的美景、奇景,画面感很强。四篇课文中有三篇都是名篇,描绘生动、形

象,语言相当精彩。根据本组课文的特点,学习本组课文,一方面要引导学

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同时,要重视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体会意境,

想象画面,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单元章节内容分析:

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

背诵,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

洞庭》、以及《忆江南》都是名家写大好河山的,画面感强,有拓展的空间。

《独坐敬亭山》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

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

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桂

林山水》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

《七月的天山》中的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

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

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

地了。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

本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学生在学习能力上有了一个基本的

提升,课文预习学生能提前做好生字词的自学。课文朗读有较大进步。能正

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自觉搜集资料,利用身边的的资源理解阅读中含

义深刻词句的含义。能从课文中积累好词词句,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

自己的语言和习作中进行运用。

教学目标:

1.认识24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能借查字典

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学习通过看注释,

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说出

有关景物的特点。

4.感受景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领悟作者

的写作方法,能模仿课文例段写话。

6.渗透相关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然风景区管

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7.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并能体会作者是怎样用

优美的词句表达情意的。

审核人

修改栏

教学重点:

在充分朗读地基础上,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并能体会、学习作

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味美;

2.想象诗中描写的美好画面,结合插图理解诗意;

3.学习作者观察景物和表达的方法;

4.了解游记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5.学习并体会使用丰富的语言描写景物;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总课时数:12

古诗词三首3课时, 桂林山水2课时,记金华的双龙洞3课时,

七月的天山1课时,语文园地一 3课时;

教 学 设 计

课题

授课人

教 学

内 容

教学

重点

难点

法制教育渗

透知识点

教学用具

教法

1.古诗三首

晏红

课型

授课

日期

讲授课

课时

总数

3

2016.3.3至3.4

教材P2-5:《独坐敬亭山 》《 望洞庭》《忆江南》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

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

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

情感。

难点

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 课件

采用“想象、读、议、诵”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法 通过朗读诗词,在讨论中品味语言,探讨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序数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动态修改栏

教 学 过 程

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假期你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创境导入唤醒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

已知 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

《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

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

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

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检查预习: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指名读读下列词语。

敬亭山 洞庭 潭面 青螺 孤云 江花 谙熟

3.组内互读,要求读准确,读流畅,注意节奏。

自读自悟发现 自读自悟要求:

问题 (1)自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检查预习回到

原点

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一: “独”坐是“谁”独坐?诗人独坐敬

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探究问题二:“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

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

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

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二、汇报交流探究结果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

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

基础上朗读情感。

总结拓展巩固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

运用 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

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

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

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水性笔标注

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

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以“动”

孤独“寂寞 衬“静”

板 书

孤云—独去闲 鸟儿飞尽云独去

设 计

知己难觅对敬亭

相看—两不厌

与山相伴 山人相依

只有—敬亭山

作业

读熟《独坐敬亭山》这首诗

布置

教 学

反 思

课时序数

教学环节

第二课时

教 学 过 程

动态修改栏

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

创境导入唤醒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已知

2.介绍洞庭湖。

检查预习回到检查预习:

原点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学生初读古诗。“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

“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

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3.组内互读,要求读准确,读流畅,注意节奏。

自读自悟发现自读自悟要求:

问题 1.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

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一: 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

面才“两相和”呢?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

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

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探究问题二:“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

“翠”是怎么回事呢?

“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

“翠”有矛盾吗?

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

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二、汇报交流探究结果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

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

基础上朗读情感。

总结拓展巩固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运用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

得更符合诗意。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月—相和

洞庭秋色 和谐宁静

板 书

潭面—如镜 湖光秋月景色美

设 计

山水—青翠 山青水翠出洞庭

洞庭山水 山水相依

君山—青螺

作业

布置

诵读古诗《望洞庭》,想象画面。

教 学

反 思

课时序数 第三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

动态修改栏

创境导入唤

醒已知

检查预习回到

原点

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

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

名。

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检查预习: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组内互读,要求读准确,读流畅,注意节奏。

自读自悟要求:

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

“曾经”的意思。谙,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

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一、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一: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

回答。

“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

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

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

的写法。)

探究问题二:“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

“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 “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

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二、汇报交流探究结果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

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

基础上朗读情感。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

一遍吗?

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

同: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

自读自悟发现

问题

合作探究

总结拓展巩

固运用

作业布置

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

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一、用“——”画出词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谙(yīn ān)熟 洞庭(tínɡ tín)湖

似 (sì shì)乎 走了一转(zhuàn zhuǎn)

画卷(-juàn juǎn) 矫(jiāo - jiǎo)健

二、收集有关做人认真,实在的故事。

三、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日出—江花红胜火

板 书

设 计

江南好 春意浓 江南春景旧曾谙

春来—江水绿如蓝 又忆江南意犹存

旧曾谙 能不忆江南?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

授课人

2桂林山水

晏红

课型 讲授课

课时

总数

2

教学

重点

难点

法制教育

渗透知识

授课

2015.3.7

日期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

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

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

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

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

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二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

的方法。

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这

句话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

画卷中游览。

1.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

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危峰兀立”.“形态万千”.“波澜壮

阔”.“连绵不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

难点

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学习表现桂林山水特点的方法。

教学用具 幻灯片、挂图

教法

学法

通过情景渲染,唤起学生阅读兴趣;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

自读自悟,理清文章脉络,多种形式朗读,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课时序数 第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

动态修改栏

1.同学们,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游览了一个地方以后

说:“我周游了8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名城,没有一个比

得上这个地方,没有一个名城的山水比得上这里的山水。”

一、谈话导入

你们知道他说的是哪个地方吗?桂林

2.广西桂林位于中国南部,那儿奇异的山水水风光吸

引着无数游客前去欣赏。

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桂林,走进桂林山水。(板书:

桂林山水)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赶快拿起书,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注意读

准生字词,读通课文并想一想人们是怎样赞美桂林山水

的?

2.检查生字词

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红叶似火

峰峦雄伟 奇峰罗列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连绵不断 拔地而起

竹筏小舟 翡翠 画卷

(1)水平如镜、红叶似火——你还会说哪些带有比喻

意义的成语呢?

(2)二三两行都是写——山,谁能读好这些词呢?

(3)这一行有个多音字,同学们要注意,谁能用它另

一个读音组词呢?

(4)带上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

3.不错,那谁来说说人们是怎样赞美桂林山水的呢?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哪个字告诉你第一

了?(甲)那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4.这么了不起该怎么读。评价:气势出来了!真够骄

傲的!一起来!

5.同学们,天下第一就要令人信服,那可真要有独特

的地方,那么桂林的山水底独特在哪儿呢?这节课我们就

先走进那独特的漓江水。

三、感悟“水”

1.请同学自由的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漓

的特点

江的水特别在什么地方?

2.交流“独特”

“漓江的水真静啊……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1)真了不起,一下就抓住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

板书:静.清.绿

(2)那谁能用上关联词把这三个特点连起来说成一句

话。

(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3)真聪明,你知道吗,刚才你说的句子就概括了这

一段话的主要内容。

(4)看到这又静又清又绿的漓江水,我情不自禁地

感叹到: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课件随机出示)

同学们,那这漓江水到底有多静、多清、多绿呢?作

者又是怎样用他神奇的笔描绘漓江水的静、清、绿的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都闭上眼睛,屏住呼吸,跟随着作者乘

着竹筏,荡漾在漓江水上,静静地去欣赏,静静地去享受,

(师范读——)

A:静

(1)同学们,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都入迷了,那你

们感受到这份独特了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读。

根据你刚才的经历,对这句话还有补充的吗?(空气静止

了,时间停住了,山、树、蓝天、白云、远处的人,所有

的一切仿佛都静止了……)你能读出这份静吗?

(3)同学们,如果说一个池塘里的水是静止不动的,

那么它的静就不足为奇了,可现在这是一条什么?江在我

们的印象中是怎样的?翻滚的.惊涛拍岸的.波涛汹涌的,

可漓江呢?那她实际在动吗?在动吗?在动吗?但这动却

让你根本感觉不到,看来这漓江的水真是——静啊!

(4)这么静的漓江水自己读一读。

(5)指名读。这么静的漓江水还真是头一回见啊!

(6)让我们静静地一起读一遍。

(7)你还从哪读出了漓江水的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

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特别是哪个字让你体会到静?“才”

如果此时船桨没动,你觉得自己好像站在哪儿?看见

水纹,恍然大悟,哦,原来我正坐着船荡漾在漓江上呢?

(8)静得都让你产生错觉了,真静啊!把这句话读一

读。

B:清

(1)在这静静的漓江水上,俯下头,此时你又看到了

什么呢?

(2)师追问补充:

石头都有哪些形状的啊——再看看,还看到了什么—

—(是啊,石头的形状.甚至连小鱼在水中嬉戏打闹你都

看得一清二楚,我们不禁要赞叹——读)抬头,往远处看

——(山.树.蓝天.白云:所有的一切在水中都是那样

清晰可见)

(3)能把你看到的读出来吗?指名读,男女配合读

(4)真清啊!真像一面镜子啊!真是清澈见底啊!

(5)一起来读出它的清吧!

C:绿

(1)那这漓江水还让你感受到什么?(绿)——绿的

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2)翡翠是怎样的?(透亮.晶莹.翠绿.无瑕……)

而这漓江水就如翡翠一样(透亮.晶莹.翠绿.无

瑕……)

(3)而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就是这么一大块一碧千里

的.晶莹的.透亮的.无瑕的翡翠,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随机读(评价:你醉了!我也醉了!你们都醉了吗?)

四、仿写排比1.漓江的水真美啊!我们都被它的美吸引住了!让我

句 们把漓江水这三个特点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2.总结:像这样,我们把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式相同的

句子就叫排比句。

3.现在我们来运用这个排比句式写一写我们的校园

吧!(选择一句)(小练笔)

我们的校园真________啊,_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的校园真________啊,_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的校园真________啊,_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名三位学生组合成排比句。

评价:写得真好,感受得到你们都很爱我们这个美丽的

校园。

五、对比写法

1.师:同学们作者正是这样用他神奇的笔把自己荡漾

漓江水上所感受到的.看到的.想象到的漓江水的静清绿

一一呈现我们眼前。所以这一段的第一句这样写到:我看

见……生读句子。

2.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要写大海和西湖?学生

说想法。

3.师小结:大海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西湖水平

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但漓江的水更有一番独特的.与众

不同的美。我们说漓江的水甲天下是当之无愧的!

4.让我们再来合作者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着作者感受到漓江水静、清、绿的特

点,其实桂林的山更有一番独特的魅力呢,我们下节课再

去欣赏。

2桂林山水

板 书

设 计

水 清

绿

继续完成仿写:

我们的校园真________啊,_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的校园真________啊,_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的校园真________啊,_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布置

课时序数 第二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 动态修改栏

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桂林的水的特

一、复习引入

点吗?

课文 2.引入:上一节课,我们观赏了桂林的水,这一节课,

我们再游桂林的山。桂林的山怎样美呢?让我们读课文第三

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

自然段

1.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质疑

师:请大家读两遍。第一遍读懂,有不懂的做上“?”

记号。第二遍要抓住重点。把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语用

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2.学生交流

师:她有这些不懂的问题,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

以提出来?

3.用简笔画创设情境,通过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教师边说边画。

(1)我们来到桂林会看到这样的山(图①),你们说这座

山像什么?你猜老人可能在做什么?

(2)在桂林,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山(图②),你们看这

山有点像什么?骆驼可能在做什么?

(3)在桂林,我们还会看到这样的山(图③),你们看,

这山像什么?大象站到漓江边想做什么? (以上三个图形

逐一画出,组成一幅画。)

(4)你们看这些山,姿态各不相同,变化很多,可以用

什么词来形容?(“形象万千”)“万千”表示变化很多。

(5)这一座座形态万千.奇特的山峰分开排列叫什

么?(奇峰罗列)“奇峰罗列”中哪个字眼表示“分开”?(“罗”)

(6)一座座分开排列,又可以用什么词形容?(各不相

连)一座座的山高高的各不相连,好像从地上拔起来,就叫

——“拔地而起”。

(7)在桂林也有很高的山,陡峭的山峰非常险峻,书上

说“危峰兀立”,这个“危”是什么意思?是“危险”的“危”

吗?字典上有三种解释取哪一种恰切?

(出示:引导学生根据整个词语的意思,选择恰切

的词义。

危:①不安全;②损害;③高的.陡的。)(随手画

图,图④。)

(8)在这些形态万千的奇峰中,有许多怪石叠在一起

(图⑤),这就叫——“怪石嶙峋”,如果是一块两块怪石能

叫“嶙峋”吗,一定要怪石重叠才叫“怪石嶙峋”。

4.再自学课文。

提出要求,词语的意思懂了,再读课文,要求能用上

一课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自然段。然后要你

们自己讲书。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2)桂林山的特点,课文是怎么写的。

(3)学生自学,准备讲书,也可同座商量。

5.学生讲述。

讲述要点:

(1)桂林的山用排比句写出,有三个特点:奇.秀.险。

(2)先说桂林的山“奇”,课文中用一串比喻,“像老人,

像巨象,像骆驼”写出桂林山的奇特。

(3)再说桂林山的“秀”“险”,(指名上来指着图讲)分

别说明“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色彩鲜丽”,“倒映水中”,“危峰

兀立”,“怪石嶙峋”。

(4)最后,指出课文上用“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

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烘托出桂林的山甲天下。

指名讲后,启发其他学生纠正补充。

6.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描述:我们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课

文最后一小节,写出了我们游览的感受,写得很美,让我

们来欣赏阅读,说说这一小节文字,哪儿写得好。

学生自学,学习鉴赏。讨论。

欣赏要点:

(1)从山——水;从水——山,相互映衬;

三、欣赏最后

(2)从空中——山间——江上,写得很有层次;

一自然段

(3)从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船,由静——

动.而且写了色彩,更觉桂林山水的美。

(4)把桂林山水比成“连绵不断的画卷”,更觉桂林山

水美不胜收。

(5)最后引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束全文,

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并给读者留下了许多余味。

(6)指名读,齐读。

1.朗读全文

2.总结性训练。(凭借情境进行语言训练)

(1)桂林山水如此秀丽,当我们游览结束的时候,如果

我们登上桂林市郊的叠彩山,那么桂林的山山水水就在我

们的脚下,这时你想说什么?

(2)桂林的山水,就是祖国山河的一部分,你由此又想

到什么?

(3)“山水”的同义词有哪些?(河山、山河、山川、江

山)可以加上哪些词儿组成词组。(并引导多种组合)

四、课堂总结

结合学生回答 副板书:

大好 河山 秀丽

锦绣 山河 锦绣

江山 如画

秀丽 山川 多娇

(4)你能从这些词组选出一组,用来赞美祖国的锦绣河

山吗?为了强调也可用反问句。例句:

我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祖国的锦绣山河美如画。

江山如此多娇,叫我怎能不爱!

2.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

板 书

水:静、清、绿

设 计

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完成家作;2.课外阅读《读黄果树瀑布》片断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

授课人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晏红

课型 讲授课

课时

3课时

总数

教 材

分 析

授课

2016.3.8-10

日期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游记,节选自《小记十篇》一书,作者是我国著

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

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金华的双龙洞是浙江金华的名胜。因为内洞的洞顶有一条“黄龙”,一

条“青龙”,所以叫“双龙洞”。

课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览的时间.地点—→路上见闻

—→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六部分内容。课文在

叙述双龙洞内部情景时,主要介绍了三处景点。先简要介绍了游览外洞的

情景;接着详细介绍了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最后重点介绍了游内洞的

情景。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

分清主次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知道作者

是怎样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记叙双龙洞的,并能说出其主要内容。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重点

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感受洞内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

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难点

法制教育

渗透知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挂图

教法

学法

创设情境法,走进课文学习,感悟孔隙特点。

依照游览顺序,了解外洞、内洞特点,学写游记。

课时序数 第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

动态修改栏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你们都去哪儿旅游过呀?

你说说。同学们,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

出去走走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可

一、揭示课题

以感受大自然的绮丽.壮观。今天,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

先生的笔触一起去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同学们,齐读

课题。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初读课文

1.现在老师给你们五分钟时间,请你们抓紧时间,反

复的朗读课文。要求:把音读准,把句子读通。读不好的

语段,反复读几遍,好不好?

2.生自由读课文

检查学习字词

突兀 森郁 孔隙 臂部 稍微 额角

蜿蜒 一转 石钟乳 石笋

变化多端 颜色各异

注意多音字:转

三、了解地理

1.你们知道金华双龙洞在哪吗?请细细读课文。

位置

2.交流

3.读读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四、学习第二

1.现在就让我们从金华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

欣赏沿途的景物。

出示:叶圣陶爷爷看到了——,听到了——

要完成填空,先要好好地读读2——3自然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自然段

3.讨论交流

4.质疑: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

么关系?

出示: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

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你读出了什么?

(2)时而……时而……说明什么?

(3)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你能用一个词语来

形容吗?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语:明艳。你能

用什么词语呢?

6.景色那么美,咱们就把它背下来吧!

板 书 3.记金华的双龙洞

设 计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而……时而……时而……

作业布置

用“时而……时而……时而……”仿写句子。

课时序数 第二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一.复习引入新

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 动态修改栏

1.听写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说路上的景色,要求说出景物的特点。

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

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2.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

括)(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

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3.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

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

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4.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板

书:孔隙)

1.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

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

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

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

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

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2.默读第四段,想一想:

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

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

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

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

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3.讨论:

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

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

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

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4.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

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

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板书险)

二.了解外洞特

点,体会双龙洞

的“雄”

三.了解怎样由

外洞进入内洞,

体会双龙洞的

“险”

四、指导

背诵

第四自然段、第五自然段

3.记金华的双龙洞

山路 美

洞口 宽、突兀

外洞 大

孔隙 小(乘船 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作业布置

课时序数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 动态修改栏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

二、联系上文引

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

入新课

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

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

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

三、了解内洞特

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点,感受内洞的

(板书:奇)

“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

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

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

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1.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

四、小结

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

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一、复习检查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

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

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

五.练习给课文

(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编写提纲

(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

(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小结:

(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

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

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 书 内洞

深黑的石洞里

设 计

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 内洞

作业布置

明艳 突兀 大 窄小 (黑、大、奇)

1.完成本课家作;

2.完成本科创优。

教学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

授课人

4*七月的天山

晏红

课型 讲授课

课时

1课时

总数

教 学

内 容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难点

法制教育

渗透知识

授课

2016.3.11

日期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

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

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

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

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

表达效果。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

重点 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挂图

教法

学法

回顾本组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明确学习任务阅读课文,理清全文的写作顺序,理解文章内容。

课时序数 第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

动态修改栏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

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

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一、用设境式

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教学导语引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

新课

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

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

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

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

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

二、出示课题,

明确学习任务

三、根据“阅读

提示”速读全

文,理清全文所

记叙的游览顺

序,引导理解内

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

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

一看.游一游吧!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

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

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

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

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

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

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

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

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

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

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

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

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

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

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

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

整体感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欣赏语言

——领悟表达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

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

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

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

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

美景。

描绘方法:

(1)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

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2)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

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

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

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

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

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

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

其高。

四、细品语言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

文字,小结学

用衬托和比喻。

习内容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

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

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

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

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

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

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

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

美不胜收。

2.小练笔: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

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

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4*七月上天山

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板 书

设 计 水----无限生机

树-----相映成趣

花------耀眼绚烂

1.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段落,感受文中那天山夏天的奇异风

光,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增加文化积淀。

作业布置

2.课外尝试用想象.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来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

物。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

授课人

语文园地一

晏红

课型

授课

日期

讲授课

课时

总数

3.14

4

本单元是以“写景”为主题的,欣赏祖国大好河山,体会作者对山山水

水的热爱之情和作者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本园地包括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

1.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

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教学

重点

难点

法制教育

渗透知识

重点

难点

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

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卫生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法

学法

课时序数

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春的意境,寻找写作题材。

搜集描写景物的诗句,制定确实可行的春游计划,交流观察所得,选好习

作所需素材,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一、导语

二、准备计划

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

动态修改栏

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

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

备纸笔,稍做记录

三、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

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

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

好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

板 书

设 计

一个春游方案。

口语交际

春游计划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活动意义:

交通方式:

……

小组内讨论分享,进一步修改,制定一份合理的春游计划或方案。

第二、三课时 习作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

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

一、启发

谈话

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

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

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

观察的人。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

二、实地

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

观察

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

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三、交流

观察所得

四、学生

完成习作

五、同桌

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

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

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动态修改栏

作业布置

课时序数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

互相交流,评

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

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习作

怎样写?

板 书

设 计

抓住景物的形状、颜色的特点。

按地点变化的顺序。

按景物的类别说。

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来说,在写景中融入人的活动。

抓住气味的特点,描写中流露情感。

用拟人的方法是,会更有趣,体生动地描写。

可以引用古诗来赞美。比喻说操场上的小草,就可以用上

“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

进一步修改习作,并誊写在作文本上。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教 学 过 程

作业布置

课时序数

教学环节

一、复习

导入

二、我的

发现

三、日积

月累

四、宽带

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 动态修改栏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

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

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

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

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

快。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

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王士禛)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板 书

设 计

1.熟记日积月累

2.积累一些描写春天的成语

鸟语花香 百花齐放 繁花似锦 桃红柳绿 春色满园 春意盎然

作业布置

大地春回 大地回春 春回大地 春满人间 柳暖花春 满脸春风

杏花春雨 阳春白雪 满袖春风 满面春风 春风得意

一年之计在于春 满脸春色 满园春色

教 学

反 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本文发布于:2024-03-17 20:21: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6781101641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pdf

标签:学生   作者   课文   特点   景物   学习   天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