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心烦意乱的近义词)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登岳阳楼》是统编版必修下册古诗诵读单元的课文。该诗是高中阶段学生必
学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在小学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诗人杜甫“感事”
经典的代表性作品。《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从公安到达岳阳时所作,诗歌通过写
登岳阳楼所见所感,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再现了一位忧国优民、
伤心伤己的诗人形象。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健康高尚的
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因此本课着重设计诗歌朗诵,引导学生构建“品读诗
歌解诗情”的诗歌鉴赏思维。
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一些作品,对格律诗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也比较了解诗人杜甫。但是,学生们对于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和相关实践经验有所
欠缺,因此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建构相关的诗歌鉴赏方法。课前学生较为充分预习
了本作品,初步疏通了文意,因而该课的教学需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学习和体会该诗
意境、诗人生平和诗人情感,进一步了解杜甫晚年人生经历,体会其忧国忧民的形
象,并迁移到现实生活。
教学目标
1.听读、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感知诗歌感情。
2.通过炼字炼句,品味诗歌语言。
3.体会杜甫心忧天下的崇高精神品质,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提升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朗诵经典,品味诗歌语言和情感。
难点:
领会诗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宝贵精神品质。
教法分析
诵读、讨论探究、分析鉴赏
学法分析
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
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杜甫也登上了岳
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今天让我们进入杜甫的《登岳阳楼》。
板书:《登岳阳楼》
二、检查预习
1. 作家作品
杜甫,字(子美) ,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
工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三吏” 、“三别” ,真实反
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诗史”,他与李白齐名,
并称“李杜”,被人誉为“诗圣 ”。
2.字音
坼chè 戎róng 涕泗tìsì
三、诵读诗歌,吟咏诗韵
1.诵读方法指导:把握节奏、用韵、情感等。
2.范读。
3.自由诵读。
4.全班齐读。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四、疏通文意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词义: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句义: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词义:坼:分裂;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
上。
句义:浩瀚的湖水把吴楚分隔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
湖上。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词义: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
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句义: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词义: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凭轩:靠着窗户。涕泗(sì)流:
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句义: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凭栏远望泪流满面。
五、诗歌鉴赏
(一)探究主旨
1.运用已知信息,推测主旨。
(1)题目
①“登”,点明诗人登高望远。
②“岳阳楼”,点明地点。
【知识链接】——唐代登临诗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全盛时期,诗歌题材包罗万象,其中登临诗(泛指登
楼、登台、登山诗作)是不容忽视的一类。登临诗,是指作者登临某山或亭台楼阁而
生发某些情思的诗词。这类诗或写人生哲思,抒胸襟抱负;或感时伤乱,寄寓身世
之悲;或于兴亡之叹中隐喻现实;或在山长水阔间思乡怀人。
(2)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
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
靠饮药维持生命。贫病交加,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大历三年
(768),杜甫离开夔(kuí)州沿江一路漂泊,来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
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yín)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
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写
下了《登岳阳楼》。
2.阅读正文,把握主旨(结合“知人论世”)。
(1)哪些词句能够直接表现出作者的情感?
明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你认为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悲(悲己、悲国)
(二)赏析艺术手法
1.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
①“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从“无”“有”的对比中,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感情?
明确:写出了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②“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当时的国家处于怎样的境况?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①此时,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
②抒发了作者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的情感。
“戎马”,战马,借指战争,表明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涕泗”眼泪
鼻涕,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报国
无门的哀伤。
(2)借景抒情
我们常说写景抒情,情由景生,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同样
的景也会产生不同的情,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悲伤呢?
学生讨论:1.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2.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你感受到作者登
楼的感情怎样呢?
明确:对比
昔闻:向往已久 今上:如愿以偿
表面上写登岳阳楼时的喜悦之情,实际上写昔日抱负,今朝成空的忧愁。怀才
不遇,漂泊天涯,历尽坎坷,终登岳阳楼,百感交集,是沉郁之感。
3.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最传神的两个字是什么?写出洞庭湖怎样
的景色特点?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1)“坼”、“浮”;
(2)景色特点:描写了气势磅礴、宏伟奇丽的洞庭湖景象。
“坼”,分裂,诗人写得有力,仿佛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
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浮”,漂浮荡漾,洞庭几乎包容了整
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也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一
派壮阔的图景就展现在读者眼前。(夸张、想象、虚实结合)
(3)赞叹与忧伤并存。
既有对壮阔景象的赞叹,又有晚年登临时的感慨,悲情伴壮景,更显悲壮的情
怀。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还有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有他自己,还有
天下的百姓。
六、课堂小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
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
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家国之忧,浩
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附:板书设计
直抒胸臆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悲己
戎马关山北 悲国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洞庭水、岳阳楼 辽阔雄浑
借景抒情 吴楚、乾坤日月 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七、作业布置
1.对比阅读:比较杜甫的《登岳阳楼 》和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并完
成下列表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登岳阳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写景诗句
画面
炼字赏析
意境
抒情句子
景情关系
2.收集登高诗的相关诗作,并分析情感的异同。
本文发布于:2024-03-17 20:19: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6779981641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