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17 20:19:15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村部)

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教学设计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

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

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

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

到充分展现。《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

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

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诗歌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

镜是近望所见,“山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生动地勾画出了洞庭湖水宁静、

祥和的朦胧美。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

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3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

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

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

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

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读懂诗题

1.谈话导入。

(1)课前大家进行了韵味十足的古诗诵读,一首首古诗,将我们带进了中华

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说到古诗,数唐诗成就最高,而说到唐诗,同学们

知道是谁将诗这种文学艺术推向顶峰的吗?

(2)简介李白。

①你们学过他的哪些诗?

②李白一生,四处漫游,游览了祖国无数的名山大川。热爱自然,寄情山水,

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情怀。25岁那年,李白初出巴蜀,前往洞庭湖游览,接

着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去欣赏天门山,有感而发,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

诗。(教师板书诗题)

2.读懂诗题。

(1)学生读诗题,指导正确停顿:望/天门山。

(2)解题。

①解读“天门山”。

谁能猜猜天门山是怎样的山?大家猜得对不对呢?请看注释,说说“天门山”

在哪里。

②“望”能换成别的字吗?要点:“望”有往远处看的意思。

激趣:李白“望”到了什么?“天门山”又是怎样的一座山呢?让我们随着

李白去“望天门山”,一起去欣赏天门山的美景吧!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古诗诵读,把学生带到特定的古诗学习氛围中,相

机介绍李白为人及成就,调动学生原有古诗积累,背诵李白的诗,激发学生的

成就感。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整个

板块的设计既有趣味性又有文化性。

(二)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1.自由读《望天门山》,要求:读通诗句,读好停顿。

学生自由读,教师相机正音。

2.个人展示读,课件相机呈现节奏划分。提示学生拿起笔在自己的课本上画

一画。引导:读古诗,不仅要读出节奏美,还要读出它的韵律美。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关注“楚江开”“日边来”压ɑi韵。

4.学生各种形式地练读。

(1)教师用手势提示诗句的节奏起伏,学生做手势读。

(2)叠读,感受古诗的韵味。

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教学设计

本文发布于:2024-03-17 20:19: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6779551641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教学设计.pdf

标签:古诗   学生   天门山   诗句   教学   节奏   洞庭   描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