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创伤急救的原则)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诗歌的内容。
2.理解诗歌的情感。
3.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
1.识记诗歌的内容。
2.理解诗歌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四书五经”中的《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这
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的殿堂,欣赏其韵味,感受其魅力。
(板书: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识记诗歌的内容。
2.理解诗歌的情感。
3.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
——学生齐读
三、学习《式微》
(一)知识回顾,了解诗经
课件展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
叶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风”
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
祀。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
之一。
赋、比、兴 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与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
此物。兴则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在《诗经》中运用得十分广泛,
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都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
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
赋、比、兴三种手法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二)了解背景。
本诗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式微,意思是天黑了。式,语气助词。微,昏暗。本
诗出自《诗经·邶(bèi)风》。邶风,邶地的民歌。邶,今河南淇县北部一带。
(三)初读诗文,指导朗读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课件展示:
式 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要求:读音准确、停连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四)译读诗文,理解诗意
重点词语:
式微:天黑了。式,语气助词。微,昏暗。
微:(如果)不是。
君:君主。
中露:即露中,在露水中。
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躬,身体。
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因为你们,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以还在泥浆中?
(五)深入探究,深悟诗情
1.天黑了,诗人为什么不回家?
预设: 由“微君之故”“微君之躬”可以看出,其遭受统治者的压迫,欲回家而不得。
2.“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预设:设问。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
有疑的设问方式, 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 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本文发布于:2024-03-17 20:13: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6776071641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