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生产标语)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共一学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孟浩然生平。
2、品味欣赏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时难点
提升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四、教学活动
(一)导入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提问:诗中送别的故人是谁?
回答:孟浩然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孟浩然的一首五言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二)练习朗读,读准字音与停顿。
强调“混”和“楫”的读音。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三)翻译诗句,疏通大意。
1.涵虚混太清。
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四)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
诗人,诗风清淡自然,以五言见长。
提问:根据字数及格律等特点,可以判断这首诗的体裁是——
回答:五言诗。
(五)感受诗意
1、望洞庭湖
(1)朗读首联和颔联,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诗人“望洞庭湖”所见景象。
(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前两联中你喜欢的词句。
2、赠张丞相
(1)朗读颈联和尾联,用简洁的语言谈谈诗人以此诗赠张丞相的意图。
(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后两联中你喜欢的词句。
(六)写作背景
孟浩然在应举落第后,主要过着隐居和漫游的生活,但他并非无意仕进。后孟浩然赠
诗丞相张九龄,希望得到他的援引而一登仕途。
提问:根据内容及主旨等方面,可以判断这首诗的体裁是——
回答:干谒诗、酬赠诗。
(七)体裁简介
干谒诗: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酬赠诗: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或者赠给亲友同仁的诗歌。
(八)走近诗人
引入另一首酬赠诗——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写作背景及意图:李白专程去襄阳拜访孟浩然,不巧孟浩然外出远游,李白写下这首
诗,表达敬仰和遗憾之情。这首诗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
仕的高雅形象,饱含对孟浩然风雅潇洒的钦慕。
提问:孟浩然是真正的“隐士”吗?请结合他的诗作及人生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补充:
1、人生经历
孟浩然早年隐居家乡读书,四十岁赴长安应举落第,归乡后漫游吴、越等地。开元二
十二年(公元734年),襄州刺史韩朝宗想向朝廷推荐他,并约他同至京师,孟浩然因与
朋友饮酒而负约。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辟其为从事,此时
孟浩然已四十八岁,不久辞归。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孟浩然与之畅饮欢甚,食
鲜疾动而卒。
2、代表作
《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旧游》尝读高士传,最慕陶征君。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岁暮归南山》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洗然弟竹亭》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总结:孟浩然:豁达潇洒、任性自由,盛唐诗风的开端诗人。
五、齐声朗读,感知经典
六、作业
尝试创作一首酬赠诗,向友人倾诉你的人生志向。
七、板书
望洞庭湖——夸张、拟人——浩瀚雄伟——强烈
赠张丞相——比喻、用典——渴望引荐——委婉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体裁的特点,运用小组互助学习的模式,促进学生提升赏析
诗歌的能力。另外,补充有关诗人的背景资料和代表诗作,引领学生加深对本诗主题的理
解,并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古典诗歌艺术魅力和古代文人内心的兴趣。但是,本节课对学生
诵读的指导和训练较少,在今后的古诗文教学中还需重视熟读成诵。
本文发布于:2024-03-17 20:10: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6774441641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