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企业祝福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选择题
A型题:
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
A.凝血物质大量消耗
B.纤溶亢进
C.凝血功能障碍
D.大量微血栓形成
E.溶血性贫血
[答案]: D
2.诱发动物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时,第一次注入小剂量内毒素的作用是:
A.使动物体内凝血系统激活
B.使血管内皮系统广泛受损
C.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D.消耗体内凝血抑制物
E.消耗体内大量纤溶酶
[答案]: C
3.在DIC病理过程的晚期发生明显出血时,体内
A.凝血系统的活性远大于纤溶系统活性
B.纤溶系统的活性大于凝血系统的活性
C.激肽系统被激活
D.凝血系统被激活
E.纤溶系统被激活
[答案]: B
4.红细胞大量被破坏时释放出红细胞素,在DIC发病中的作用类似:
A.凝血因子Ⅴ
B.纤溶酶
C凝血酶
D.凝血因子Ⅹ
E.血小板因子Ⅲ
[答案]: E
时血液凝固障碍准确的表述为:
A.血液凝固性增高
B. 先高凝后转为低凝
C.先低凝后转为高凝
D. 纤溶活性增高
E.血液凝固性降低
[答案]: B
6.下列哪项不是引起DIC的直接原因?
A.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B.组织因子入血
C.异物颗粒大量入血
D.内毒素血症
E.血液高凝状态
[答案]: E
7.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这主要是由于:
A.微循环血流淤滞
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C.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
D.纤溶系统活性增高
E.胎盘功能受损
[答案]: B
8.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时容易诱发DIC的原因是:
A.体内大量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B.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的生成增加
C.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的清除减少
D.循环血液中凝血抑制物减少
E.纤溶系统活性减弱
[答案]: C
9.细胞损伤后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的作用是:
A.和凝血因子Ⅺ共同激活凝血因子Ⅸ
B.和Ca2+、凝血因子Ⅴ、Ⅹα共同激活凝血酶
C.激活凝血因子Ⅹ
D.激活凝血因子ⅩII
E.和Ca2+、凝血因子Ⅶ共同激活凝血因子Ⅹ
[答案]: E
10.严重创伤引起DIC的主要原因是:
A.大量红细胞和血小板受损
B.凝血因子Ⅲ大量入血
C.凝血因子Ⅻ被激活
D.凝血因子X被激活
E.直接激活凝血酶
[答案]: B
11.急性DIC患者不可能出现下列哪项结果
A.血小板计数减少
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浓度增高
C.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
D.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
E.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答案]: D
12.下列哪项是导致DIC发病的关键环节?
A.凝血因子Ⅴ的激活
B.凝血因子Ⅻ的激活
C.组织因子大量入血
D.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E.凝血酶生成增加
[答案]: E
13.活化的凝血因子Ⅻ可直接引起下列哪种效应?
A.使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
B.使血小板活性增强,促进其聚集
C.使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
D.使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
E.促使组织凝血活酶的释放
[答案]: C
14.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实验(3P实验)是检查
A.凝血酶原的存在
B.纤维蛋白原的存在
C.纤维蛋白单体的存在
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的X片段存在
E.纤溶酶的存在
[答案]: D
15.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容易诱发DIC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A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被抑制.
B.微循环障碍
C.降低溶酶体膜稳定性
D.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
E.组织凝血活酶大量入血
[答案]: A
患者出血与下列哪项因素关系最为密切?
A.凝血因子Ⅻ被激活
B.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碍障
C.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D.抗凝血酶物质增加
E.血管通透性增加
[答案]: C
17.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
B.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
C.血小板的损伤
D.小血管内血流淤滞
E.白细胞的破坏作用
[答案]: B
18.下列诸因素中哪项是引起DIC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
A.血管通透性增加
B.血小板减少
C.继发性纤溶亢进
D.纤维蛋白原减少
E.凝血酶减少
[答案]: C
19.下列哪项因素不是直接引起DIC出血的原因?
A.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B.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下降
C.血小板大量消耗
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作用
E.继发性纤溶亢进
[答案]: B
时产生的贫血属于: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C.中毒性贫血
D.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E.缺铁性贫血
[答案]: D
出血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A.凝血酶原减少
B.血小板减少
C.纤维蛋白原减少
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减少
E.纤溶酶增多
[答案]: D
22.纤维蛋白被纤溶酶水解后生成:
B.纤维蛋白单体
[答案]: D
23.能反映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最常用检查是
A.红细胞计数
B.网织红细胞计数
C.血红蛋白浓度测定
D.血浆胆红素测定
E.以上都不对
[答案]: E
24.宫内死胎主要通过以下哪个系统引起DIC
A.内源性凝血系统
B.外源性凝血系统
C.纤溶系统
D.补体系统
E.激肽系统
[答案]: B
25.影响DIC发生的因素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休克晚期常发生DIC
B.代谢性酸中毒易发生的DIC
C.妊娠末期易发生DIC
D.单核吞噬细胞功能亢进易发生DIC
E.肝功能严重障碍,易发生DIC
[答案]: D
26.严重肝功能障碍诱发DIC主要是由于:
A.合成凝血因子增多
B.灭活活化的凝血因子能力增强
C.合成蛋白质C增多
D.合成抗凝血酶III增多
E.以上都不是
[答案]:E
27.代偿性DIC主要表现为:
A.凝血物质生成超过消耗
B.凝血物质消耗超过生成
C.凝血物质生成与消耗相平衡
D.凝血与纤溶程度相平衡
E.凝血系统与激肽系统功能相平衡
[答案]: C
28.下列哪项指标可检查纤溶酶的活性水平?
A.凝血时间测定
B.凝血酶时间测定
C.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D.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
E.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答案]: D
时引起休克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出血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B.微血栓阻塞回心血量减少
C.外周阻力降低
D.冠状动脉内形成微血栓致心肌收缩力减弱
E.上述因素都参与
[答案]: E
30.全身性施瓦茨曼反应(Shartzman GSR)的发生,说明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是:
A.机体的高凝状态
B.纤溶系统过度抑制
C.微循环障碍
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抑
E.肝功能严重障碍
[答案]: D
31.胎盘早期剥离、宫内死胎等产科并发症易发生DIC的主要原因是:
A.凝血因子XII的激活
B.血小板因子3(PF3)的释放
C.红细胞素的释放
D.大量组织因子(凝血因子III)入血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D
B型题
A.激活凝血因子Ⅻ而引起DIC
B.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引起DIC
C.血小板聚集、释放而引起DIC
大量破坏引起DIC
E.其他促凝物质入血引起DIC
32.宫内死胎是通过
33.重度休克是通过
34.高热的病人是通过
35.组织严重创伤是通过
36.细菌或病毒感染是通过
[答案]:32:B 33:A 34:A
A.抑制纤维蛋白多聚体的形成
B.水解纤维蛋白原
C.激活纤溶酶原
D.水解凝血因子Ⅲ
E.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
37.纤溶酶
[答案]:37:B 38:A
A.释放大量蛋白水解酶入血
B.激活因子Ⅻ
C.释放组织因子
D.释放大量磷脂入血
E.直接激活凝血酶原
39.中性粒细胞受损,诱发DIC的原因是
40.急性溶血,诱发DIC的原因是
41.异物颗粒入血,诱发DIC的原因是
42.酸中毒诱发DIC是由于
[答案]:39:C 40:D 41:B 42:B
C型题
A.凝血因子Ⅻ与胶原、内毒素接触后被激活
B.凝血因子Ⅻ被激肽释放酶等水解而激活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43.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是
44.外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是
[答案]:43:C 44:D
A.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
B.外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45.创伤性休克时
35:B 36:A
46.内毒素血症时
46.大面积烧伤合并感染
48.严重缺氧
[答案]:45:C 46:C 47:C 48:A
A.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B.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49.内毒素
50.酸中毒
51.胎盘早期剥离
52.蛇毒
[答案]:49:C 50:A 51:B 52:D
二、填空题
1.典型的DIC临床上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期。
[答案]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纤亢期
2.按DIC发生的速度,一般将DIC分成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型。
[答案]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
3.在DIC发生过程中,按凝血因子的生成与消耗情况,可将DIC分成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三型。
[答案]代偿性、失代偿型、过度代偿型
的主要临床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出血、休克、脏器功能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病人发生出血的主要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凝血因子消耗、继发性纤溶亢进、FDP的作用
患者并发休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微栓塞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心功能障碍、出血致血容量减少、外周血管扩张致外
周阻力降低
7.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血液凝固的调控失调、肝功能障碍、血液的高凝状
态、微循环障碍
8.外源性凝血系统是由于损伤的组织、细胞释放________并与________结合而开始的;内源
性凝血系统的启动因子是___。
[答案]组织因子、凝血因子VII、XII因子
三、名词解释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答案]DIC是一种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以凝血系统被激活并引起微血栓形成,同时或
继发纤溶亢进,从而导致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一个病
理过程。
2.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general Shwartzman reaction,GSR)
[答案]给动物静脉内注射小剂量内毒素,间隔24小时给同一动物静脉内再次注射内毒素
时,由于该动物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已处于封闭状态,致使该系统清除激活的凝血因
子能力降低,并无法使内毒素灭活而引起DIC。
3.代偿型DIC
[答案]在DIC过程中,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的消耗与生成基本保持平衡状态。
4.失代偿型DIC
[答案]在DIC过程中,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的消耗小于生成的状态。
5.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
[答案]清除循环血液中的凝血酶、纤维蛋白、纤溶酶、FDP及其它促凝物质
6.血液呈高凝状态
[答案]原因- 妊娠(血小板及多种凝血因子生成增多,抗凝及纤溶物质减少,纤溶抑制
物增多)、酸中毒、晚期肿瘤。
7.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
[答案]将血浆标本加入鱼精蛋白后,如此血浆标本中有纤维蛋白单体与X碎片形成的可溶
性复合物,则鱼精蛋白使X碎片与纤维蛋白单体分离,后者自我聚合而出现絮状凝固,
是一种检查FDP特别是纤维蛋白单体与X碎片的定性试验,一般DIC早期呈阳性。
[答案]即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是纤维蛋白溶解酶水解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后产生
的各种片段。这些片段具有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合,抗凝血酶和降低血小板粘附、聚集功
能。
9.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答案]DIC时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流动的红细胞通过纤维代表网眼时,受到机械性损
害引起变形破裂,出现溶血现象,所引起的贫血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0.裂体细胞
DIC时发生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除了有一般的溶血特点外,周围血中可发现某些异型
红细胞,如盔甲型、星型、新月型,称为裂体细胞,这种细胞可塑性低,易发生溶血。
四、问答题
的临床特征有哪些?
[答案](1)出血(2)休克(3)器官功能障碍(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2.简述DIC患者发生出血的机制:
[答案](1)各种凝血因子、血小板因大量消耗而明显减少。(2)纤溶系统同时被激活,
纤溶酶增加,使得纤维蛋白凝块溶解,同时纤溶酶还可水解因子Ⅴ,Ⅶ,Ⅱ,Ⅻa等使之
进一步减少。(3)FDP形成:可抑制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和抗
凝血酶作用。
7.为什么机体酸中毒的病人容易发生DIC?
[答案](1)酸中毒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启动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引发DIC;(2)
血液PH↓,可引起凝血因子的酶活性↑,肝素的抗凝活性减弱,血小板聚集性加强,使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引起DIC。
9.产科意外为何易引起DIC
[答案](1)产科意外(胎盘早剥、宫内死胎等)时,损伤组织或细胞表面暴露出组织因
子,可通过传统通路激活X因子或选择通路激活IX因子而启动外凝系统。(2)孕妇血
液呈高凝状态:妊娠三周开始孕妇血液中血小板及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Ⅸ、Ⅹ、
Ⅻ等)逐渐增多,而AT-Ⅲ、tpA、u-pA↓,胎盘产生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
增多,妊娠末期最明显。
10.DIC患者为何会出现贫血?
[答案]DIC病人伴发的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即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1)纤维蛋白
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当红细胞流过网孔时,引起红细胞破裂。(2)微血流通道受阻,
红细胞可由微血管内皮细胞间的裂隙挤出血管,致红细胞破碎。(3)DIC病因(如内毒
素等)可使红细胞变形性降低,易碎。
11.试述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答案](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清除能力↓。(2)血液凝固的调控失调:即PC、
PS↓、AT-III↓。(3)肝功能严重障碍:使凝血、抗凝、纤溶过程失调。(4)血液高凝状
态:见于孕妇和机体酸中毒病人。(5)微循环障碍。
五、论述题
1.试说明休克与DIC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案](1)休克可引起DIC:①休克动因的作用:如内毒素、创伤等启动内、外凝系统
②缺氧、酸中毒→损伤血管内皮③血液流变学改变:流速↓、血粘度↑血细胞血小板聚集
④应激反应→高凝状态⑤TXA2与PGI2失衡⑥MC障碍。(2)DIC可引起休克:①回心
血量↓a.微血栓阻塞微血管b.出血c.微血管通透性↑②冠脉内血栓形成引起心功能障碍③
外周阻力↓a.缓激肽↑b.补体↑↑。
2.试述感染性休克的病人易伴发DIC的可能机制。
[答案]在感染性疾病中,内毒素可通过多途径引起DIC(1)致血管内皮受损:a.激活XII,
启动内凝b.表达TF,启动外凝(2)激活血小板导致血小板粘附、活化、聚集(3)损伤
白细胞,诱导TF表达(4)本身作为异物颗粒,激活XII,启动内凝。
3.试述DIC的发生机制。
[答案](1)组织严重破坏、组织因子大量入血、启动外凝见于:产科意外、外科手术及
创伤、肿瘤组织大量破坏等。(2)血管内皮受损,激活XII,启动内凝见于:感染性疾病
(细菌、病毒、原虫等感染)休克和高热、中暑等。(3)血小板被激活,血细胞大量破坏、
血小板被激活引起血小板聚集、红细胞破坏释放出ADP和红细胞膜磷脂、白细胞破坏释
放出组织因子。(4)促凝物质入血:异物颗粒、蛇毒等。
4.试述肝功能严重障碍患者为何易诱发DIC
[答案]肝功能严重障碍患者体内凝血、抗凝血、纤溶等发生紊乱所以易诱发DIC即:(1)
肝脏合成抗凝血酶III↓、PC↓、纤溶酶原↓。(2)肝C灭活Ⅸa,Ⅹa,Ⅺa,Ⅻa能力↓。
(3)肝炎病毒等激活凝血因子。(4)肝C大量坏死,释放组织凝血活酶(因子III)样物
质。(5)处理乳酸能力↓,形成酸中毒。
5.在DIC这一病理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类型的缺氧?并简述其缺O2的原因和机制。
[答案](1)低张性缺氧:→休克→休克肺→肺的顺应性↓→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b.肺血管微血栓形成→部分肺泡血流↓→V/Q↑→死腔样通气。(2)血液性缺氧:血红蛋
白数量↓,血液携氧减少而致缺氧。(3)循环性缺氧:a.可由于冠脉DIC→心功能障碍而
发生全身性循环性缺氧。b.局部DIC而致局部循环性缺氧。(4)组织性缺氧:DIC→休克
→细胞损伤→线粒体呼吸功能障碍。
本文发布于:2024-03-17 15:37: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6610312888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病理生理学试题库-8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刘艳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病理生理学试题库-8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刘艳凯).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