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意思)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
数据库技术
Databa Technology
基于
OpenStack
的云管平台架构设计与实现
叶远清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广东省广州市510620 )
摘要:本文基于
OpenStack
平台,利用其提供的
RESTfulAPI
接口,结合微服务、
JavaWeb
等技术实现更加丰富的云计算管理功能。
关键词:云平台;云管理;
OpenStack
;虚拟化
现代化智慧医院需要部署众多信息系统,为充分利用物理
服务器资源,通常采用虚拟化平台创建虚拟机进行部署,但商业
的虚拟化平台费用高昂,一种替代方案是采用开源虚拟化平台
OpenStack
。
OpenStack
的基础核心服务如虚拟机管理、虚拟网络
构建、块存储管理等都很成熟稳定,但平台自带的控制面板服务
Horizon
功能过于简陋,其
Web
操作界面并不能满足生产环境的使
用要求,如缺乏灵活的权限配置、缺乏订单计价体系、监控体系不
完整等⑴。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基于
OpenStack
设计了一套云
管平台,通过
OpenStack
的
RESTflUAPI
接口,将底层云化管理的
工作依托于
OpenStack
实现,而上层的业务相关操作控制台则重新
搭建。
1
OpenStack
技术体系分析
OpenStack
是由美国国家航天局
NASA
和
Rackspace
共同发
起的开源云计算软件,由
OpenStack
社区共同维护,提供
IaaS
(
InfrastructureasaService
)层服务,常用于企业搭建私有云平台。
通过
OpenStack
,可以对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设施物理资源进
行虚拟化管理[21,并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或者
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
)层服务使用。
经过开源社区多年发展,
OpenStack
软件日趋完善,目前己经
发布22个稳定版本,核心服务都己非常稳定。各核心服务的逻辑
关系131如图1所示。
Nova
:
Neutron
:
Cinder
:
计算虚拟化管理服务,管理虚拟机的整个生命周期;
网络虚拟化管理服务,为其它服务提供网络连接:
块存储管理服务,为虚拟机提供块存储:
Swifb
对象存储
管理服务,为其它服务提供对象存储管理,如为
Glance
提供镜像
存储服务,为
Cinder
提供卷备份管理服务;
Keystone
:认证管理服
务,为平台提供身份认证和访问策略;
Ceilometer
:测量管理服务,
为计费和监控以及其它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Glance
:镜像管理服务,
提供虚机镜像上传、检索、管理服务;
Horizon
:控制面板服务,
为其它服务提供
Web
界面管理,简化用户操作。
2系统设计
经过对需求的收集和甄别,确定整个云管系统需要如下子系统:
权限子系统.•灵活地对用户、角色赋权,管控资源访问;用户
子系统:按部门、角色管理用户;计费子系统:对各用户和部门的
图2:云管平台系统设计
资源使用计费;价格子系统:对资源标定价格,对订单做总价核算;
订单子系统:对资源创建形成订单,加入审批流程;搜索子系统:
对资源、订单、日志、监控信息检索和分类;安全子系统:接入安
全产品,如
WAF
、防火墙、日志审计等;设备子系统:方便地添
加物理服务器,扩容平台计算节点;
VPN
子系统:提供
VPN
接入
服务•,镜像子系统:管理系统镜像;监控子系统:管理各种监控信
息;日志子系统:收集分析各类服务日志。
在用户层面,提供浏览器和手机
APP
两种使用方式,同时管
167
数据库技术
Databa Technology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
4结论
本云管平台在系统功能层面添加了账户、订单、计价、权限、
搜索、安全等功能,己能满足大部分生产环境需求。在架构设计上
采用了分层+微服务的模式,带来如下好处:
(1) 界面表示层与接
U
汇聚层分离:界面表示层独立开发、
部署、测试,降低了开发期团队内的沟通成本,与接口汇聚层通过
AP
丨交互,在浏览器和手机端共用一套
API
接口,减少开发工作量,
也便于后期维护;
图3:云管平台架构设计
(2) 应用业务层与云化层分离:隔离了
OpenStack
技术栈的
理员和租户分别使用管理端控制台和租户端控制台。整个云管系统
设计如图2所示。
3架构设计
鉴于整个系统较复杂,功能繁多,本系统采用分层与微服务相
结合的架构[4
i
,设计如图3。
整个系统分为界面表示层、接口汇聚层、应用业务层、数据层
和云化层。
界面表示层是用户入口,处理界面展示和操作相关功能,采用
VUE
框架实现;接门汇聚层是网关,统•管理与前端的
AP
丨接「丨。
应用业务层实现具体的业务逻辑,包含各个子业务的具体实现,架
构设计上采用微服务架构,基
rSpringClond
微服务框架,各微服
务通过基于
http
协议的
RPC(Remote
Procedure
Call
远程过程调用)
进行交互。
应用业务层包括多个微服务,每个微服务实现•个对应的子系
统,如
:Account
Service
实现用户子系统
,Order
Service
实现订单
子系统
,Search
Service
实现搜索丫系统
,Monitor
Service
实现监控
子系统
,Device
Service
实现设备
f
•系统
,Security
Service
实现安全
子系统等等。
其中特别的是
Cloud
Service
,该微服务位
j
•其它
Service
Lj
OpenStack
平台之间,作为其它
Service
与
OpenStack
的沟通桥梁。
Cloud
Service
微服务通过
RESTfulAP
丨接口与
OpenStack
交互。为
了明确云管平台与
OpenStack
的技术边界,方便后续开发维护,
只有
Cloud
Service
才与
OpenStack
交互,其它微服务通过
Cloud
Service
与
OpenStack
交互。通过这种隔离设计,在系统内构建…层
云化抽象层,只高调整
Cloud
Service
即可应对
OpenStack
的接口变
动。
应用数据层负责业务数据的存储和管理,采用
Mysq
丨负责持久
化存储,
Redis
负贵缓存管理,
ElasticSearch
则处理需要检索的各类
数据,如日志、监控数据、资源明细等等。应用数据层只负责应用
业务数据的存储和处理,不包括
OpenStack
平台的数据。
云化层是独立部署的
OpenStack
平台,为整个系统提供计
算、网络、存储等资源的虚拟化管理,相关功能都通过丰富的
RESTfulAPI
接丨】提供给
CloudService
调用。
168
复杂性。后续
OpenStack
平台做版本升级,云管平台只需要根据
OpenStack
新版本的接口变动,对
CloudService
做适配修改即可;
(3) 各微服务功能明确,任务单一,降低构建整体系统的复
杂性;
(4) 采用微服务的开发模式,开发团队管理上可围绕业务功
能组建小幵发团队,更加符合企业的分工和组织结构;小开发团队
更加关注自
d
的成果,方便管理;
(5) 微服务横向扩展方便,微服务实例是无状态的,状态信
息保存在应用数据层,灵活地增减微服务实例即可扩展/缩小系统
的处理能力,弹性应对实际使用环境;
(6) 微服务结合
docker
,方便容器化
[51,
结合
K
8
S
平台
一编排,更加方便运维。
采用分层+微服务架构,小版本更新不影响业务连续性,只需
要启动新版本微服务,再关闭老版本微服务即可。随着系统实施,
功能增多,微服务间调用关系越来越复杂,如何让调用关系更可控
合理,是下来要优化考虑之处。
参考文献
[1] 孙蟲,沈苏彬
.一
种基于
OpenStack
的云管理平台[
J
]
.
计算
机技木与发展,2016, 26 (1): 185-189.
[2]
ArmbrustM
,
FoxA
,
GriffithR
,
et
al
.
A
view
of
cloud
computing
[
J
].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10, 53 (4): 50-
58.
[3] 何俊彦.基于
OpenStack
的教学资源云平台建设与应用[
J
].
计算机应用于软件,2017, 34 (9): 124-127
[4] 金永霞,孙宁.基于
OpenStack
的云计算实验平台建设与应用
[
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 33(6): 145: 149
[5] 余和剑.基于微服务架构的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J
].
科技管理研究,2019(13): 211-216
作者简介
叶远清(1981-),男,广东省梅州市人。硕士学位,毕业于电子
科技大学。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系统结构、云计算平台、网络安全,
现工作于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科教信息科。
,统
本文发布于:2024-03-17 15:05: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659145569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基于OpenStack的云管平台架构设计与实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基于OpenStack的云管平台架构设计与实现.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