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化妆品的分销渠道)
2012·辽宁卷(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2012·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己为
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
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
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
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
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
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
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
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
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
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
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
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
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
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
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
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
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
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第 1 页 共 21 页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
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
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化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
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
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
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
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
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
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
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
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
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
当代使命》)
1.[2012·辽宁卷] 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一项是( )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
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
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
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
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C项,错在“只有
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原文:“从自然界掠夺资源,
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2.[2012·辽宁卷] 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第 2 页 共 21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3-17 14:50: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6582562888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12年高考真题—(辽宁卷)word详细答案解析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12年高考真题—(辽宁卷)word详细答案解析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