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结束一切)
坚持以人为本 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集中
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和力量源泉。要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坚定
不移地把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贯彻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全过程。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
利益的立场上谋发展、促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我们
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
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坚持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
结构;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
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使
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精神。只有为人民群众而发展,为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发
展,以人民群众为发展之本,才是科学发展之路、和谐发展之路,才是发展为了人民,发
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不断推进以人民当家做主
为本质内涵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牢固的政治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
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只有在人民群众
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立起来。在我国社会,民主与法
治是统一的,两者缺一不可。法治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减少矛盾,而且在于可以有效地解
决矛盾,使已经产生的纷争得到及时解决,使不和谐的状态归于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必须保证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的地位,让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大力弘扬和培育为人民服
务精神,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人文道义基础。中华文化有着重视人文
道义的悠久传统。孔子倡导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表现了对人的关爱,希冀社会的每个人都有所“立”、有所“达”。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善于
借鉴、吸收、激活中华民族优良的人文精神传统,以丰富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精
神内涵,形成和谐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
要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从以人为本、使
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出发,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
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不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
致的,但在具体利益上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差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具体利益上的矛盾,必
须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利益,不能只考虑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忽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更不能只考虑少数人的利益而忽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对不同阶层群体合法的利益,都要
一视同仁地予以尊重、保护,决不能压制和侵害人民群众应有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只有把
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作为发展的立足点与出发点,让各阶层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
设中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的局面。
要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从以人为本、使
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出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
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
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
得到承认和尊重。要尊重知识,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升国
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尊重知识必须尊重人才。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
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国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同工
人阶级紧密团结,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尊重创造,提倡和推动自主创新,
使创造的价值体现时代的要求,反映发展的规律。
要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从以人为本、使
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出发,自觉把为人民执政与靠人民执政有机统一起来。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实现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理念的必由之路。要善于运用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方式,增强人民群众及社
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的动力和责任感,统筹各种社会资源,提高执政党解决社会问题的能
力和水平。要拓宽畅通便捷的民意表达渠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
形式,及时了解和反映社会各方面群众的不同意见或要求,加强对社会舆论的调控与引导,
从而实现为人民执政和靠人民执政的统一。
三、把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贯彻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全过程
要按照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健全社会组织机制。社会组织
是社会成员进行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的工具。胡锦涛指出,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
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
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在这三种组织中,社团组织和中介组织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
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健全
组织机制,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
要按照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激发社会创造活力。要充分发
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的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
勃开展。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确保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都
能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
效。始终坚持发挥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坚定不移地通过深化改革
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治国理政的
各个环节,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增强自主创新
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始终坚持弘扬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倡导自主
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
要按照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促进社会团结稳定。通过改革
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是我们党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必须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
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
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
务职能;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
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
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
障国家稳定安全。
要按照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提升全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思想文化价值层面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协调好坚持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与社会成员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的关系。既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建设,消除和抵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又要
根据社会成员不同的觉悟层次和文化程度,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健康的精
神文化需求。
本文发布于:2024-03-17 14:04: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6554581638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坚持以人为本 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坚持以人为本 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