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泥泞的读音)
第15卷第11期.总第259期
2 0 1 7年6月.上半月刊
人中黄之由来及炮制方法历代沿革※
王胜超张振凌 刘艳李柯柯于文娜韩宁宁
(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炮制学科,郑J,i1 450008)
摘 要:目的依据古籍中“人中黄”的记载,列述其炮制方法,追溯“人中黄”之由来及炮制方法,为恢复和改善人中
黄炮制方法,新药开发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参考历代古籍医书和本草著作中有关“人中黄”的载述,列述其炮制内容及
方法。结果 “人中黄”是甘草末置于竹筒内,于粪坑中浸渍一段时间后的制成品。在古代本草中一般收栽于“人部”药
材中,据《中华本草》所述,可能形成于在唐宋时期,其相关炮制方法记载较早出现于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元代之后
的历代医家著作和医案中多记载有相关的应用或炮制方法,至清代人中黄的使用和炮制方法开始多样化,有所发展,但近
现代相关人中黄的炮制方法研究已淡出临床。
关键词:人中黄;中药炮制;古籍文献;历史沿革
doi:10.3969 ̄.issn.1672—2779.2017.11 066 文章编号:1672—2779(2017)一11-0150 03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Origin and the Processing Methods of the Manure—prepared Licorice
WANG Shengchao,ZHANG Zhenling ,LIU Yan,LI Keke,YU Wenna,HAN Ningning
(College ofPharmacy,Henan University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8,China)
Abstraet:Objeetive According to the herb manure—prepared licorice records in ancient Bencao works,its processing methods were
summarized,the origins of manure—prepared licorice and the processing methods were traced,and the processing methods were im—
proved,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Methods Referring to the previous medical records
and ancient Bencao works about manure—prepared licorice,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its preparation were described.Results Herb
manure—prepared licorice is manufactured goods that pack the licorice powder in bamboos,and soake the bamboos in feces after a
peirod of time.Generally,it was listed in the ancient herbal medicine of the Category of Humans.According to the recorded Chinese
materia medica,the herb manure—prepared lieoricemay formed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and its associated processing methods
recorded earlier appeared in the Yuan Dynasty Danxi ̄Experiential Therapy.After the Yuan Dynasty,the previous medical records
and ancient Bencao works were recorded in the relevant application or processing methods,to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use and pro—
cessing methods began to diversify,and the methods has developed,but the modern people in the manure—prepared licorice process—
ing methodological studies have faded out of clinical practice.
Keywords:manure—prepared licorice;processing;ancient literatures;historical evolution
人中黄是甘草末置于竹筒内,于粪坑中浸渍一段
的是,《汪类本草》载日: “人屎,寒主疗时天行热,
狂走,解诸毒,宜用绝干者,持末沸汤沃服之,厕溺
坑中青泥……。”名日“人屎”“金汁”又名“黄龙
汤” (陶隐居云)又名“破棺汤” (唐本注)日华子
云:“粪清,冷,腊月截淡竹去青皮浸渗取汁,治天
时间后的制成品,其性寒凉,味甘、咸,归心、胃经,
主要具有泻火解毒,清热凉血的作用I”。人中黄未被现
代药典所收录,现收载于《中华本草》哺乳类・人中
黄。在历代中医古籍和现代文献中,人中黄的称呼不
尽相同,有“甘草黄”“甘中黄”等,其中记载的功
行热,狂热疾……。[21”功效与人中黄类似。
效主要以清解热毒为主,多用于治疗天行热、瘟毒、
疫戾、痰火、痘疹等疾病。当今医家因误解其来源为
人的粪便,患者难以接受,而且可由其他药物代替使
用,因此该药物在现代临床上使用者凤毛麟角。
1人中黄之由来
据《中华本草》所述,认为可能形成于在唐宋时
期。据现有本草古籍,以“人中黄”为名的记载,较
早现于宋・陈文中((/J、儿痘疹方 : “&JL痘出甚密
后发热作渴,口中作痛,服蝉蜍丸,搽人中黄而
安。_31I’有关具体制作方法较早现于元・朱震亨 溪心
……
当今医家因误解其来源为人的粪便,在古籍文献
中“人中黄”归于“人部”药材,与之同类属的还有
法》记载其制法: “人中黄,以竹筒入甘草末于内,
竹木塞两头,冬月浸粪缸中,立春取出悬风处阴干,
“金汁”“人中白”“人屎”“童便”等,功效大抵相
破竹取草,晒干用。 ’由此“人中黄”作为痘疹、瘟毒
同。《证类本草》中并无“人中黄”此名,值得注意 狂热等病的常用药,一直沿用。而且明确其方法为:
甘草末置于竹筒内,于粪坑中浸渍一段时间后的制成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项目
品。明・虞抟《医学正f 日:“温病,热甚者,加童
【No.2100601中医(民族医)专项】;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科研
便,谓人中黄者,人粪也。今人多有以粪缸中清汁,
苗圃工程项目【No.MPYJS2017—06】
通讯作者:zhangzl6758@163.son
顿饮一、二碗,病随愈。然恐畏其臭秽,不能下咽耳。
第15卷第l1期・总第259期
20 1 7年6月.上半月刊
◎
左右。
故丹溪所取人中黄法。[51”记述了“人中黄”出现的理由
和依据,人中黄制法或是对金汁制法的改进。但是使
2.2清代炮制方法研究至清代“人中黄”的使用和炮
制方法开始多样化,在沿用古法的基础上,出现有采
用皂荚末者,而且要求密闭竹筒。如清・汪昂(体草备
用“金汁”用于临床治疗疫疾、热毒等,其制法粗陋,
并不卫生,令人难以接受,而且“人中黄”取材有别
于“金汁”非同一药材。
明・孙志宏((简明医彀》日: “人中黄,竹截断
……
要》中有“纳甘草末于竹筒中,紧塞其孔,冬月浸粪
缸中。至春取出洗,悬风处阴干,取甘草用,亦有用
皂荚末者,竹须削去青皮”_1 一51。清・吴仪洛((本草从
新》云:“竹筒刮去青皮,纳甘草末于中,亦有用皂荚
末者,紧塞其孔,冬月浸粪缸中,至春取出。洗悬风
若空筒浸久,纳汁即粪清(粪制功同)。【甸,,清・刘松
峰 峰说疫》载日: “人中黄丸,万氏甘草法制,
而马氏不法制……愚意甘草制之则成人中黄,大能祛
疫。17]”清・张璐(体经逢原》中载: “造法,用大竹截
段,两头留节,削去外皮,傍钻一孔,用甘草细末人
满于中,以蕉扇柄削圆塞孔,冬至浸大粪池内,立春
后取出,悬风处晾干,取用。又法如前制竹,不入甘
草,但用蕉扇柄或杉木塞孑L,浸粪池中,以取其汁与
金汁无异,仅供一时取用,不能久藏。 清・鲍相墩
方新编》日: “凡中一切药毒及一切饮食毒,急用久
制人中黄温水调服。如无人中黄,既灌饮粪清,立解。19]”
大抵可揣测出“人中黄”是甘草法制, “粪清” “金
汁”为空筒纳汁,其制法相似,功用类同,认为能够
有效应用于临床的当属“人中黄”。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记载人中黄的制法或应用的
医家书籍颇多,此时医家整理出人中黄制法为:采用
甘草末浸取清汁,是为人中黄。虽然“人中黄”与
“金汁”功用类同,但“人中黄”又不同于“人部”类
中药,而是甘草末置于竹筒内,于粪坑中浸渍一段时
间后的制成品,’非“人粪”也,有别于“金汁”“人
屎”等内容。
2人中黄的炮制方法沿革
2.1元明时期的炮制方法研究元・朱震亨坍溪心法》
日:“以竹筒入甘草末于内,竹木塞两头,冬月浸粪缸
中,立春取出,悬风处阴干,破竹取草,晒干用。 ’
明・戴元礼校补(淦匮钩玄》日: “以竹筒两头留节,
中作一窍,纳甘草于中,仍以竹木钉闭窍,于大粪缸
中浸一月,取出晒干。㈣”明・孙志宏((简明医鼋殳》日:
“人中黄,竹截断,两头留节。外余寸许,钻一眼系
绳,节上钻一眼入甘草末,装满,竹钉楔紧。竹筒外
劈去青,浸粪缸内,绳悬缚。四十九El,劈开取甘草,
晒干用 明・王肯堂《幼科证治准绳》日: “制人中黄
法,取甘草大者,不拘多少,用新竹一节,纳甘草于
中,仍紧塞无节空处,放屎缸中浸七七日,取出晒干,
听用。…’《伤寒证治准绳》日: “用竹筒两头留节一
节,中作一窍,纳甘草于中,仍以竹木钉塞其窍,冬
月置大粪缸内浸一月,取出晒干。【 2】',明・李时珍 湖
炮炙法》日: “以竹筒入甘草末于内,竹木塞两头,
冬月浸粪缸中,立春取出,悬风处阴干,破竹取草,
晒干用。fl3】”此阶段人中黄的制法,大抵相同类似,以
甘草未,密封于竹筒,浸于粪坑,大约炮制时间为49d
处,阴干取长。 ”清・钱峻《经验丹方汇编》日: “人
中黄,甘草入竹筒,浸而成。l1 7l”清・刘松峰 峰说癌
日:“立冬日,取大青竹竿,一头截去节,一头留节,
纳生甘草末于内,蜡封紧口,浸粪坑中,头冬至取出,
晒干听用。 ’清・凌奂(体草害利》日: “用竹筒刮去
青皮,纳甘草末于中,紧塞其孑L,冬月浸粪缸中,至
春取出,洗悬风处,阴干取末。[115”清・张秉成(体草便
读》中载:“人中黄以竹筒人甘草末于内,以竹木塞两
头,冬月浸粪缸中,至立春取出,悬风处阴干,破竹
取草。晒干用。09]”清・张璐(体经逢原》中载:“造法,
用大竹截段,两头留节,削去外皮,傍钻一孔,用甘
草细末入满于中,以蕉扇柄削圆塞孔,冬至浸大粪池
内,立春后取出,悬风处晾干,取用。 ’
2.3现代炮制方法研究现代人中黄制法多与清代制法
类似,同时也有发展,制法更为具体,密封材质也较
为可靠。 《中华本草》载: “选取粗大青竹按节锯断,
使成一端不通之竹筒,刮去青皮。另将甘草粉装入竹
筒内杵实,至离筒口约0_3 em,取竹茹丝铺上,再用松
香融化封口,吊在粪坑中浸49 d,取出(一般冬季浸
入,翌年春取出),放在长流水中漂洗49 d,捞起,至
无臭气,阴干后,破筒取人中黄,再经日晒夜露7 d即
得。_11’'也有人研究认为,用人粪坑浸渍加工人中黄的方
法是不良的传统加工炮制方法,不卫生且又易于引起
肠道疾病及各种传染病感染,改用黄泥掩埋的制作方
法: “甘草粉装入竹简内,筑紧,净纸或干净布塞紧,
松香或水泥封口,将竹筒放人泥坑,分层放入,湿黄
泥掩埋,秋冬季20~25 d,春夏季10—15 d,取出放清水
中洗净竹筒外黄泥.待凉干后劈开竹筒,取出人中黄晒
干或烘干即得。”此种方法是否可行有待进一步研究。
由此可见,人中黄并不是粪便炮制而成,而是将
甘草末放置于竹筒(一般刮去青皮)内,在冬天密封
后浸在粪池中,约4O~50 d至翌年春取出,洗干净后,
悬于通风处阴干,破竹取甘草末,是为人中黄。
3小结 ’
通过总结相关的古代本草记载认为, “人中黄”
与“金汁”功效类似,两者之间似有联系,有可能在
宋元时期“人中黄”是由“金汁”发展而来,可替代
应用,但是有待进一步的科学验证。可以明确地是,
第15卷第11期・总第259期
20 1 7年6月.上半月刊
“人中黄”非“人屎”也,取材有别于“金汁”非同一
代医家认识到其药用价值,保护古代医家之精粹,才
不至于被遗忘废弃。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九・二十七卷[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36.
【2]唐慎微.重修正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药材,虽然“人中黄”与“金汁”功用类同,但是制
法不同,而是以甘草末置于竹筒内,于粪坑中浸渍一
段时间后的制成品。能够有效应用于临床的当属“人
中黄”。
在古代本草中一般收载于“人部”药材中,据
《中华本茑 所述,可能形成于在唐宋时期。其相关炮
制方法记载较早出现于元・朱震亨 溪心法》,元代
之后的历代医家著作和医案中多记载有相关的应用或
炮制方法,至清代人中黄的使用和炮制方法开始多样
化,方法有所发展,但近现代相关人中黄的炮制方法
研究已淡出临床。相关炮制方法多为:甘草末密封于
[3】陈文中.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4]朱震亨.丹溪心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5]虞抟.医学正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
[6 志宏.简明医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7 奎.松峰说疫[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8]张璐.本经逢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9]鲍相辙.验方新编[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10](元)朱震亨,明・戴元礼校补.金匮钩玄[MI.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11]王肯堂助科证治准绳【M].影印版..』=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12]王肯堂.证治准绳(3).伤寒证治准绳(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竹筒内,于人粪便中浸泡若干时日炮制而成的药物。
由此可见,尽管中药的取材有时怪诞,只要我们
客观的认识,取其精华,用现代的一些手段解释其内
在原由,就能理解其存在之意义,对于新药研究是十
分有帮助的。所以中药人中黄的使用,若不能较为客
[13]卫生部.中药炮炙经验集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14]汪昂.本草备要f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15]凌奂.本草害利[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2.
[16]吴仪洛.本草从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17]钱峻经验丹方汇编[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
[18]张秉成.本草便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本文编辑:杨杰本文校对:张振凌收稿日期:2017—02.17)
观的认识,会使人误以为“人屎”制作出来的能称之
为中药?怕是只闻其名便已经内心作呕了。只有使现
中医对肥胖认识研究的发展概况※
王姬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证研究基地,福州350122)
摘要:肥胖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体内脂肪数量增多和脂肪细胞体积的异常增大而致体脂占体重百分比异常增高的慢性
代谢性疾病。肥胖的相关记载最早可以追溯至《黄帝内经》时期,古代医家对肥胖的病因病机以及病位、相关疾病都有较
深刻的认识;现代中医研究则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出发,从证型、证候,外在症状等方面对肥胖进行了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肥胖;病因病机;病位;辨证论治
文章编号:1672—2779(2017)一11-0152—03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on Obesity
WA G J1
(Research Base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Fujian University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350122,China)
Abstract:Obesity is a chronic metabolic disease caus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such as an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fat in the body
and an abnormal increase in the volume of fat cells.Obesity related record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period of Yellow Emperor,and
the ancient physicians on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obesity and related diseases have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the syndrome type,syndrome,external symptoms and other aspects of obesity,
model"Tt Chinese medicine gave more systematic and in—depth study.
Keywords:obesity;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location of disease;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1古代医家对于肥胖的认识
甘美而多肥也”,《秦问・异方法宜论》中也指出: “西方
者,金玉之域……其民华食而脂肥”,都明确的提出肥胖
的产生原因与进食肥甘厚腻过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灵枢・逆HNib ̄瘦=》【2】云: “此肥人也,广肩……其
血色黑以浊,其气涩以迟”,《灵枢・百病始生》指出:
“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
矣”。阐述了肥人血浊气涩,津液运行不畅,进而互结
成疾;后世医家认为血瘀是肥胖病因的“肥人血浊”
1.1起源时期 绩帝内经》开始,主流观点认为肥胖的
病因多由于饮食不节而起,也可以由于痰湿、瘀血引起。
病位不仅涉及肝肾二脏,还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
《萦问・通评虚实论》 : “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问・奇病论》提到: “有病121甘者……,其人必数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81473595】
本文发布于:2024-03-17 13:42: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6541431638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中黄之由来及炮制方法历代沿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中黄之由来及炮制方法历代沿革.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