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草的意思是什么_古诗草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4-03-17 06:22:24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倾向是什么意思)

古诗草的意思是什么_古诗草的意思

古诗草的意思是什么_古诗草的意思

古诗草是出自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大家清楚古诗草的意思是什么吗?下面

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古诗草的意思,供大家阅读!

古诗草的意思

出自:《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

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

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

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

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

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

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

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

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

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

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

之千古的绝唱。

《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注释: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草》的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古诗草的赏析

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

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

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

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

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

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白居易的主要成就

官场

翰林学士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中进

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

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

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

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江州司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

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

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

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

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

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现九江)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

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

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

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

刺史。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

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

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规定,西湖

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白居易

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

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文学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

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

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

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

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

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

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

“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

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

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

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

“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

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

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

“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

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

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

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

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

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

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

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

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

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

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

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

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

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

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

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

《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

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

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

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

摇荡,不能自已。

白居易的典故:自酿美酒

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作诗道:“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

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白居

易卷》)。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

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白居易的典故:素口蛮腰

素口蛮腰,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

诗酒放纵自娱。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唐孟棨《本

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

柳小蛮腰”。

白居易六十多岁时,他得了风疾,半身麻痹,于是他卖掉那匹好马并让樊素离开他去

嫁人。可是,他那匹马反顾而鸣,不忍离去。樊素也伤感落泪说:“主人乘此骆五年,衔

撅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巾栉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骆力犹

壮,又无 。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双去,有去无回。

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

但在白居易70岁时,樊素和小蛮还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写道:“两枝杨柳小楼中,

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

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白居易的典故:藏书故事

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参与整理国家藏书。后擢翰

林学士。元和十年(815)贬为江州司马。文宗即位,迁刑部尚书。武宗时以刑部尚书致仕。

晚年

退居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他对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 有卓著的贡献。在整理集

贤院藏书时,使他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藏书,对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私家藏书颇富,

建有藏书楼,名“池北书库”。他曾作《池上篇》,言其“罢刑部侍郎时,有栗千斗,书

一车”。著有《白氏长庆集》等。他曾以自己藏书为基础,编撰了一部词语佳句类书《白

氏经史事类六帖》(又名《白氏六帖》),分为1 367门。宋代黄鉴著《杨文公谈苑》记载:

“人言白居易作《六帖》,以陶家瓶数千,各题门目,作七层架,列置斋中。命诸生采集

其事类,投瓶中。倒取之,抄录成书。”可见《白氏六帖》在最初搜集资料时,就开始以

类汇集。另编有《元白因继集》、《刘白唱和集》、《洛下游赏宴集》(又名《洛中集》)

等。

古诗草的意思是什么_古诗草的意思

本文发布于:2024-03-17 06:22: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627744567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诗草的意思是什么_古诗草的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诗草的意思是什么_古诗草的意思.pdf

标签:表现   古诗   人物   长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