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

更新时间:2024-03-17 06:08:37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师德师风培训心得)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意思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

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文章

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者,就是要发

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出自白居易写给

好友元稹的《与元九书》。晚唐张为著有《诗人主客图》,将

中晚唐诗人按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分为六类,其中白居易被列为

第一类诗人之首,号为“广大教化主”。他对白居易的这一评

判无疑是非常有道理的。白氏获得这样的称号,一个最重要的

原因,就是他坚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

作原则。这一原则回应了当时文艺创作遇到的挑战,因其注重

发挥文艺的基本功能,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获得后世

广泛的共鸣,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都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我国在魏晋时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对文体、内容、

语言等的反省与研究使文艺渐渐开拓出新的天地,为进一步走

向繁荣奠定了基础。但过犹不及,片面重视形式、忽视内容的

倾向一直存在,如六朝以来骈文讲求对偶、声律、用典、藻饰

的特点,使其脱离生活,丧失了实用功能;诗歌在中唐出现了

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创作倾向,他们追求丽辞、精于雕

琢,反映的生活较为狭隘,“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

以为己有”。而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已进入藩镇割据、朝局动

荡、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阶段,罔顾现实而空玩文字,自是

背离了士人的责任,也扭曲了文艺的主要功用。于是中唐时期

韩愈、柳宗元等发起“古文运动”,务求恢复文章质朴自由、

言之有物的传统;白居易、元稹等发起“新乐府运动”,倡导

诗歌承续《诗经》和汉魏乐府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功能。白

居易论诗文的理论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与元九书》中,除

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还以自身创作实

践为依据,提出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主张,如认为诗歌应“经之

以六义”“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诗人应“志在兼济、行在

独善”。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白居易的诗文创作忠实地践行了他的上述理念。不论是他在入

仕初期为盩厔尉时,还是他在朝为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在地

方为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时,甚至是在为母丧丁忧

期间,都有许多作品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其《新制布裘》诗中言:“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

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夏旱》

中言:“太阴不离毕,太岁仍在午。旱日与炎风,枯焦我田

亩。金石欲销铄,况兹禾与黍。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

悲悯情怀与杜甫一脉相承,所以清代叶舒璐《读杜白二集》

言:“子美千间厦,香山万里裘。”白居易的《讽谕诗》一百

五十首是他现实主义精神的杰出代表,其中《观刈麦》《卖炭

翁》《采地黄者》等,都是广为人知的名篇。而其讽谕之作中

却绝无怨毒,只是“愿得天子知”,以达到辅助君王革新天下

的目的。当然,白居易也写有不少反映个人生活情趣的感伤诗

和闲适诗,如《琵琶行》《钱塘湖春行》《问刘十九》等,情

意真挚,充满着灵动的生活气息。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

合为事而作”的原则相关,他在诗歌创作中擅长以赋法铺陈,

力避艰涩、怪险,而追求平易,以此形成了朴素的美学风格、

获得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自有篇章以来,未有如是流

传之广者”。对现实的强烈关注、语言的平易并不意味着艺术

性的减弱,以诗歌为例,白居易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

声、实义”,“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所以他非常重

视以优美的意象兴发情感,注重以和谐的韵律连缀诗章,《琵

琶行》《长恨歌》等作品皆为平易而美的佳作。

清代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评价说:“白公之为广大教

化主,实其诗合赋比兴之全体,合风雅颂之诸体,他家所不能

奄有也。”回顾中国古代文学史,那些获得崇高声誉的文学艺

术家,如屈原、庾信、杜甫、陆游、辛弃疾、郑板桥等,也多

是和白居易一样,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即如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等人,也是在

发自深心的自由吟唱中表露高洁的情操,其作品同样是对特定

阶段时与事的真切反映。文学史上也有远离社会生活、表现轻

灵空寂个人情趣的一途,但究竟不是主流。事实上,中国文学

自《诗经》、楚辞起,就形成了抒写人生、关注现实的传统,

后经历代诗教的强化,遂成为民族的审美文化精神。这样的美

学传统,使文学艺术总能反映人民的悲欢、时代的风云,成为

裨补时阙、塑造民族灵魂的丰厚滋养。历史一再证明,如若脱

离现实、远离人民,终将使创作走入死胡同,如明代前后七子

中的一些作家,“但能守古而尺尺寸寸之”,执迷于泥古,过

于重视法度格调,雕章镂句,终难有大的文学成就,也说不上

有多少历史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

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

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这样的创作观念,正是对传统文艺

精神的继承和提升。当前适逢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新时

代,国家空前强盛,人民生活丰富多彩,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和中国力量为文学艺术家施展才华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文章

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自应被发扬

光大,并被赋予与新时代相应的新内涵。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教授)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

本文发布于:2024-03-17 06:08: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626916567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pdf

上一篇:it创业名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现实   合为   反映   精神   人民   社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