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6日发(作者:雪鳞锋)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XXX、岁朝、
XXX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
故又称撊瘮。
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
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
近,故称为春节。元日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间,皆以为大节日。
XXX《野客丛书》云:国家官私以冬至、XXX、寒食三大节为
大节日,七日假。
春节就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从农历腊月最后一
天(除夕)起至正月初五。除夕晚餐最为丰盛,煮猪头猪尾(寓做
事有头有尾)、公鸡、鱼(寓年年有余),吃葱(寓聪明)、蒜(有算
计)、大杂菜(寓团结与睦),米中掺谷(得“谷子多”的吉利话),以
熟食祭天地、XXX、祖宗,举家欢聚,尽情吃喝。晚上,人人将脚
洗干净(寓可有好运气),年长者给年幼者“压岁钱”,数角至数十
百元不等。年轻人守岁到深夜,零点钟声敲过,竞相燃放烟花爆
竹,辞旧迎新。大年初一,早起抢头水,在井边燃香一柱,寓有好兆
头。赶早贴春联(或头天贴好),放鞭炮,穿新衣。起床时不催喊,
在堂中撒零钱,任由孩子们早起而拾。不动菜刀(认为一年四季
可平安),不扫地(认为会把财气扫走),开大门时要念“财门大打开,
金银财宝滚进来”。早点吃蒸糕、米花,中饭吃汤圆(俗称圆宵)
或饺子,饭后皆出门玩耍。不少村寨耍龙耍狮子、唱花灯。
苗族春节期间,初一至初五“踩花山”(青苗语称
“奥道”),举行隆重文娱活动,称主办人为“尤老实”。
有的过年时用糯米饭喂牛,牛角上贴红纸,拉到井边给
牛“照镜子”。正月初二、初四、初六这三天要杀猪
祭“门主”,或称祭“火龙猪”,祭时外人与妇女不得
加入,汉族人不得偷瞧。以为祭过“门主”才能得到先
人庇佑,来年才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别的,正月或
二、三月全村寨在山坡上祭“火星”(即“火神”),以
乞求寨内不发生火灾。
路神生日
元月初五,“路头神”就是XXX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就
是日为她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
而死,人们因此XXX她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
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
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XXX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
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
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
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
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XXX接路
头,祭祀的也就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就是因商业的发展,财
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
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就是真神,
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
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
再就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XXX,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
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就
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她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
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
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就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以是称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百姓间的传统,
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昼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
盏,人们观灯、猜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就是XXX时为纪念“XXX”而设。
XXXXXX死后,XXX篡权,XXX宗族把持朝政。XXX、XXX
在XXX死后,平除XXX势力,拥立XXX为XXX。因为平息诸
吕的日子就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
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XXX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XXX在“太初历”中
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燃灯的俗起源于XXX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
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
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
加正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风俗。唐代大墨客XXX曾
在《十五夜观灯》中如许描绘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
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风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
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
灯等等,“恐龙之乡”的四川省自贡市更就是由于接纳各式材料
制造各式精致花灯并举办“恐龙灯会”而著名遐迩。
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燃放烟花爆竹扫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就是元宵节后增的一
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
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就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
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
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
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活动,那就就是“走百病”又称
“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
或过桥、过郊外,目的就是驱病除灾。
跟着工夫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很多中央节庆时
增长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
活动。
春龙节(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就是天上主管XXX的
龙王抬头的日子。今后以后,雨水会逐步增多起来。因
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遍及的流传着“二
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域在这天清晨家家户
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类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
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喻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
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
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
了花,不就就是金豆开花不?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
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瞧,知道百姓救它,便
大声向XXX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XXX一瞧人间
家家户户院里XXX开放,只好传谕XXX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
兴云布雨。今后,民间形成了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
玉米花吃。XXX首藏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降临,夏季的少雨现象结
束,降雨量将逐步增多起来,这本来就就是华北季民风候的特点。
寒食节
每一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就是纪
念年龄的介之推的。
介之推就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令XXX(后为XXX)。晋
国发生内乱,令XXX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困难困苦跟随
XXX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XXX。XXX做了国君后,
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就是工夫久了,也把她淡忘了。介之推
心中十分难受,与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有一天,XXX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
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她隐居的山中寻找。
但就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她
想,介之推就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她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
于就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
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瞧,才发现介之推与她
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
这事传出来,大家尊敬与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她被烧死
的这天纪念她,这天就在每一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
之推就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
以是,这天叫“寒食节”。
清明节
“春分后十五日,都指定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
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在一年二十四节气当中,民间特别重视农历四月五
日清明节。
清明祭祀宅兆的俗例,自汉相沿承袭,以后遍及民间,历二千
年而不衰,部分地域家门上要插柳枝。
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野祭祖扫墓、立碑
垒坟、坟头压钱纸,或在墓地进餐,或返回祭牌位后在家进餐。
近世,孝子贤孙对于清明扫墓,已未必一定遵守于清明节这
一日。有的会在节日以前数天拜祭,也有的会在节日若干日子
奉祀,只不过笼统地说就是清明上坟拜祭罢了。
踏青就是陪衬清明的副节目,扫墓之余,一家大小因利趁便,
就在山野间游乐一番,顺手折支柳枝戴在头上,等到入暮回家。
立夏节
端午节
少有所闻,各家烧炒蚕豆而食,认为XXX。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
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俗
就是相同的。
端午节就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
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
佩香囊、备牲醴。
民国以前,各家门挂菖蒲,在小孩眼、耳部涂雄黄粉,颈部、
手部拴五色钱、挂香包,认为可避虫蛇、邪恶。早晨吃包子、
花卷、粽子,晚餐食酒肉,祭献天地、祖灵牌位。今逢此节,以吃
为主。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就是纪念汗青上伟大的墨客XXX。
XXX,名平,就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XXX五年夏历正月初
七,或谓生于XXX二十七年,卒于XXX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就是XXX的忌辰。XXX名员,楚国
人,父兄均为XXX所杀,厥后子XXX投明,奔向吴国,助XXX,五
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XXX已死,XXX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
之仇。XXX死后,其子夫差继位,XXX高昂,战无不胜,越国大
败,XXX请与,XXX。XXX建议,应完全消灭越国,XXX不
听,XXX,受XXX行贿,谗言陷害XXX,XXX,赐XXX,XXX以此
死。XXX本为忠良,舍身殉难,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
眼睛挖出吊挂在XXX之东门上,以瞧越国部队入城灭吴。”便
自刎而死,XXX闻言大怒,令取XXX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
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XXX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就是为纪念XXXXXX救父投江而死。
XXX就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
XXX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
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
尚为之立碑,让她的弟子XXX作诔辞颂扬。孝女XXX之墓,在
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XXX所书。后人为纪念XXX的
孝节,在XXX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
娥镇,XXX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就是纪念现代革命女XXX就是六
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佩其诗,复哀其忠勇古迹,乃与墨
客节合并举行纪念,而墨客节亦因纪念爱国墨客XXX而
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XXX,
浙江绍兴人,少小善于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
有花木兰、XXX活着之称。28岁时加入革命,影响极大,
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平,于光绪三十三年六
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XXX捉鬼,就是端午节风俗。在江淮地域,家家
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XXX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
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XXX之香囊与
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
睛,一口吞下。XXX喝问,大鬼奏曰:臣姓XXX,即武举不第,愿
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康复,于就是令画工XXX,照梦中
所见画成XXX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概张贴,以驱
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
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
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
门楣,有祛鬼之神效。
XXX:当时XXX因舍不得贤臣XXX死去,于就是有许多人
划船追赶拯救。她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就是为
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
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XXX的尸体。竞渡之,盛行于吴、
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
XXX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
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
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XXX首藏
吃粽子:XXX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
以祭祀XXX,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
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风俗,盛行于贵州地域的端午风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
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
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分歧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
玲珑夺目。
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
农历六月初六,除了就是“姑姑节”外。在古代还就是别的
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
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
有残余。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
并吃一种用面粉搀与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
肉”的说法。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
六色的各样衣服。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
个解释,说XXX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
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
这一天正好就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江南地区,经过
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
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
六月六也就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传说XXX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
捞起来晒,刚刚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
天翻检曝晒。
“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
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传在年龄战国期间,晋国有个宰相叫XXX。她就是保护
与跟随XXXXXX流亡到各国的功臣,XXX朝政,十分精明能干,
晋国高低对她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华诞的时候,总
有没有数的人给她拜寿送礼。就如许XXX慢慢地骄傲起来。
工夫一长,人们对她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她敢怒
不敢言。
XXX的女儿亲家就是当时的功臣XXX。她对XXX的作
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XXX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
家。XXX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她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
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XXX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
一定赶回来过华诞。XXX的半子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
大闹寿筵,XXX,报父仇。XXX的半子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
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XXX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
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您我都恨她,还用说别人?”她丈夫就把
打算说出来。她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就是您家的人,顾
不得娘家了,您瞧着办吧!”
从此以后,XXX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
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
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母亲大惊,
急忙连夜给XXX送信。
XXX的半子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
等XXX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XXX亲自来到亲家府上,XXX见了半子就
像没事一样,XXX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XXX
说:“老夫本年放粮,亲见百姓痛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本
日贤婿设计害我,固然过于毒辣,但事没办成,她就是为民除害,为
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
并望贤婿瞧在我面上,不计痛恨,两相与好!”
从此以后,XXX真心改过,XXX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
远记取这个教训,XXX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
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
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XXX。年长日久,相沿成,流传
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
七夕
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就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
天兴趣最大的,还就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宋时杭州的小儿女,七夕之时多效颦“摩侯罗”,穿半臂花衣,
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
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妇人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
蛛在盒内织网,瞧织网之疏密,谓之“巧”之多少也。
穿针乞巧就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
经盛行。《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XXX聚会之夜,就
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
形式就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后把绣花针丢
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
动的阴影,变化多端。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工作
就是拙就是巧。
还有一种游戏节目就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
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
瞧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不过遮目怎能瞧到天象呢?
这自然不就是瞧双星,而就是闭目作幻想了。
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情人节”,也应该就是有其
意义的。
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
方俗称“鬼节”、“施孤”。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域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
的先人七月初被XXX开释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
风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先人享用”。同时,在写
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
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XXX首藏
XXX仪式中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
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XXX的俗信,
于就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XXX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
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
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就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
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XXX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
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座与XXX座跟前供着超度地
狱鬼魂的XXX,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
着三块灵牌与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
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
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
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就是在一阵庄严肃穆
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
种咒语与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与大米撒向四方,反
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
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
的活动。
所谓水灯,就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
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就是为了给那
些冤死鬼带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
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
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水果与一种“鬼包子”,桌后
有羽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类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就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
上元而来。人们以为,中元节就是鬼节,也应当XXX,为鬼庆祝
节日。不外,人鬼有别,以是,中元XXX与上元张灯不一样。人
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令人想到传说中
的幽冥地狱,幽灵就在那边沉沦。以是,上元张灯就是在陆地,中
元张灯就是在水里。
地藏节
农历七月三十就是一个宗教节日,名为“地藏节”。
XXX就是在XXX既灭以后,XXX未生以前,世间众生赖以
救苦的一尊菩萨,XXX曾经发誓要在普渡众生以后始愿成佛,因
此常常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救助苦难。有的佛书上说
XXX就就是XXX的化身,就是以XXX面目出现的阴司主宰。
XXX首藏
在过去,各地均有供奉XXX的古刹,每一年七月三十,
善男信女必往敬拜。特别就是南京的清凉山相传为地
藏菩萨修炼之所,从月初起烧香膜拜者就络绎不停,到
二十五日以后尤为畅旺,清凉山高低游人很多,到处设
有茶棚。茶棚的布置,各种各样,一向到月尾过了,刚刚
停止香火,叫做“盖山门”。
常州地藏节以东郊三官堂为集会之所,拜香的人络绎于道,
农民多于这天将田具及木制品陈列于路边任人购买。如皋县与
泰县都于晚间用各种颜色纸剪成荷花瓣形状,粘贴碗口一周,碗
内放只酒杯,燃以灯芯,放在门前,家家如此,叫做“地藏灯”,亦称
“碗儿灯”。
苏州地域,就是晚人家各在庭院四角,几重门和围墙下空中
遍插棒香,同时扑灭,叫做“烧地头香”,俗称“烧狗矢香”。传说,元
朝末年,XXX统治苏州期间较得民心,死后苏州人还怀念她,就
借用地藏节烧地头香的形式,寄托她们的哀思,名为“烧九四香”,
因为XXX的乳名叫“九四”。日子一久,“烧九四香”便讹作“烧
狗矢香”了。
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就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XXX。八
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她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
“XXX”,“八月节”。
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与家人团聚,共话丰收,人
月双圆,故又叫“团圆节”,此节娘家不接姑娘回家过
节。
中秋节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期
间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风俗。XXX,即祭拜月神。到了周朝,
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与祭月。在唐代,中秋弄月、玩月颇
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弄月、游
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很多中央形成了
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
俗。本日,月下玩耍的风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席弄月仍
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妙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
乐,与家人“千里共婵娟”。
以前,江苏地域的中秋夜,妇女们多外出在月下玩耍,或相互
拜访,或结伴去佛寺尼庵,或举行盛大的文艺活动。甚至玩到四
更鸡鸣,这一风俗本地叫做“走月亮”。上海的风俗与江苏差不
多。只就是中秋夜,妇女外出玩耍必须要走过最少三座桥,因而
叫做“走三桥”。
古时还有祭月与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
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与西瓜就是绝对不
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
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
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
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如果家里
有孕妇,就要多切一份。
XXX不就是指祭月时的拜月。这类风俗源于北宋京师。
当夜,满城人家,不论穷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盛谷物插
XXX拜月说出心愿,乞求月亮神的保佑。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
盐,少小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
年八月十五弄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感觉她美丽出众,后立她
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XXXXXX,以仙颜著称,故少女拜
月,愿“貌似XXX,面如皓月”。
许多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俗。如香港的舞火龙、
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瞧串
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
球舞等。
中秋节的风俗很多,形式也各不不异,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
活无限的热爱与对美妙生活的神往。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
六为阴数,九就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
“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就是写重阳节的俗。杜甫的七律
《登高》,就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
的规定,一般就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俗,讲究的
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
(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
概就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XXX。
XXX首藏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
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
XXX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就是妇女、儿童佩
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XXX《西经
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戴茱萸,也。唐代就已经云云,历代盛行。清
代,北京重阳节的风俗就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消除凶秽,
以招祥瑞”,这就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另有将彩缯剪成茱萸、
菊花来相赠佩戴的。
祭祖节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俗,以示孝敬、不忘
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
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就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
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俗。
十月初一,也就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
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
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
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
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
而就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
者与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
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与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
东西。
关于祭祖节还有这样一个XXX造纸与XXX烧纸的故事:
XXX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XXX的嫂子XXX就让丈
夫XXX向XXX研究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XXX的
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厥后,XXX想了一个举措,
解脱了窘境。
某天的XXX,XXX假装因急病而死。XXX快乐欲绝,在她
的棺材前悲哀不已,她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专心,
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您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
头之恨。”她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以后,只听见XXX在
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
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
卖。不就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慧娘唱了很多遍
说:“刚才我就是鬼,现在我就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
阎王就让我推磨刻苦,丈夫送了钱,就有很多小鬼帮我,真就是有
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她,她
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XXX装作XXX:“我并没有送
钱给您啊?”慧娘说:“您烧的纸就就是阴间的钱。”如许一
说,XXX又抱了几捆纸,烧给她的怙恃。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XXX买
纸。XXX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
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
购一空。慧娘“XXX”那一天正就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
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XXX的俗。相传这一俗起源于
春秋秦国。某日,XXX命人砍倒一棵梓树,XXX忽然化为一头
牛。XXX令人追杀。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人们就
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就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
XXX。这样的XXX,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
类的功能。
冬节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就是很隆重的节日。在二十四节
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
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
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就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
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这一天就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
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
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
已经长了一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就是相同的。作
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
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
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
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
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
以求XXX。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
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
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就是把白米
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
煮粥吃。
农村还有“冬在头,吃穿不愁;冬在中,两头空;冬在
尾,春蚀碓嘴”之说,意为冬至的早迟预示来年收成的
好坏。早上吃糯米糍粑蘸蜂蜜,晚餐吃酒肉,并祭祖宗
牌位。
腊八节
XXX最重大的节日,就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
称“腊八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就是用来祭祀先人与神灵、乞求丰收
与祥瑞。据说,XXX创始人XXX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
因此腊八也就是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
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就是朝廷、官府、寺院还就是XXX百姓家
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就是盛行。在宫
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
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
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
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
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
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
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
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
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
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
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
果狮就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
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
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
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就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就是用
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
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
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以后,要先敬神祭祖。以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
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就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
保存着吃了几天另有剩下来的,却就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
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就是为自己行善。
腊八粥在民间另有巫术的作用。假设院子里种着花卉与果
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成效实。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另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本文发布于:2024-03-16 23:47: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6040381632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传统节日大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传统节日大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