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6日发(作者:买报歌)
维普资讯
・
64・ 广州化工 2007年35卷第4期
上海市静安区空气污染指数分析
李佳,李蓉蓉
(上海市静安区环境监测站,上海200042)
摘 要:根据上海市静安区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l2月31日的空气质量日报资料,分别进行了年平均、月平均
值、每日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及首要污染物的统计。监测的污染物主要有叮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污染
物浓度资料取前一天11时至当天11时的24小时平均值表示当天的污染物I=I均浓度值。结果表明,空气污染状况不仅受气
象如季风和降雨量的影响,并与近地面风速、大气稳定度、雾和逆温层有很大的火系。
关键词:空气污染指数;变化规律;气象影响
Analysis of Air Pollution Index of Jingan District in Shanghai
LI Jia,LI RoTlg-tong
(J inga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Shanghai 200042,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aily reports of the air quality in Jignan District.Shanghai.from January 1
2006 to December 3 1 2006,the annual average,the monthly average,the daily air pollution index,the air quali—
ty grades and those prime pollutants were calculated respectively.Those monitored pollutants are mainly com—
posed of PM10,NO2 and SO2.The statistics of these opllutants concentration that refers to the average value of a
24 h time spanned from 11 a.m.the former day to 11 a.m.that day indicated that day’S daily average concentra—
tion of the pollutants.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ondition of the air pollution was not only confined to the
changing of weather such as monsoons and rainfalls,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ff—earth wind velocity,the
stability of the atmosphere,the fog, ̄and the inversion zone.
Key words:air pollution index:changing rule;meteorologic influence
1数据收集
静安区面积为7.62平方公里,所设环境监测子站位于
区内中心地带的陕西北路七一中学教学楼四层顶部,该子站
文中的空气质量日报数据来源于J 海市静安区环境保
对相关空气污染指数和气象数据进行同步监测,并且连续监
护局(http://epb.jingan.gov.cn)及大气空气自动站子站(七
测PM10的环境浓度。
一
中学子站),收集的数据时段为2006年1月1日至2006
2.3监测设备
年l2月31日。具体分析空气污染指数的月平均值和每I=1
NO2、s()2、03、C0和零气发生器采用热电子设备,PM10
的空气污染指数的变化规律,统计其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
监测设备采用TEOM原理的R&P 1400 a系列测尘仪。监
硫和二氧化氮的污染指数,并作折线图。
测设备由技术人员定期标定并及时维护保养,在1年的监测
2监测点和监测方法
时问内监测有效天数为349天,有效数据捕获率均达到96.
2%,分析数据样本充足。
2.1监测方法
监测子站的运行严格按照《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3资料分析
(第四版)中的有关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要求,具体
3.1现状分析
技术规范执行《上海市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站建设和运行
从空气污染指数的年平均数据中可以看出总的空气质
技术若干规定(试行)》。
量状况,2006年的平均空气污染指数为60。期问,不同空气
2.2监测点位置
质量级别所占天数的统计结果见表1。空气污染指数及相
应的空气质量类别见表2。
维普资讯
2007年35卷第4期 广州化工 .65.
注:2006年度,污染物数据捕获率达到96.2%的要求,监测数据有效。
表2空气污染指数的范围及相应的空气质量级别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2006年度的空气质量状况优
空气质量为I级的天数为127天。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
良率为91.2%,高于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88.8%约2.4个
粒物的天数为t51天,为二氧化氮的天数为52天,为二氧化
百分点。而中度污染级别的天数有2天,高于全市平均水
硫的天数为33天。见图2。
平。
圜
图1空气污染级别天数比较
图2 2006年首要污染物所占天数比例图
3.2首要污染物
可见,可吸入颗粒物是造成空气污染的最主要污染物。
在空气质量日报中,首要污染物是是指空气中最主要的 减少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能更有效降低空气污染指数,提
一
种污染物。静安区的大气环境中,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
高空气质量。
粒物(PM。。)。可吸人颗粒物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10 tan的
3.3空气污染指数月平均值分析
固体颗粒。它包括一系列化学物质,2种主要成分是铅和芳 为了对静安区的空气质量状况有个大体了解,本文统计
香族的碳氢化合物,其对人体的危害较其它粒径的固体颗粒
了2006年度的空气污染指数的月平均值(见表3),并作出
相对较大。因此,对静安区的首要污染物即可吸入颗粒物的
折线图(见图3),以便更直接地描述和分析静安区的空气质
统计十分必要。
量变化规律。
本文统计了2006年度的静安区每日首要污染物。其中
维普资讯
.
66. 广州化工 2007年35卷第4期
遥辍舁f
∞ ∞舯∞∞加0
从图3可以看出,2006年,空气污染指数月平均值的折
入 )
线图有2个波峰,分别为4月份月均值118,12月份月均值
一一 ■ |
110,年均值达到77。最低值51出现在9月份,形成波谷。
.
L
//\ 一\
1 \
4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
-一一
空气污染浓度与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l1 J。在监测空
l 2 3 4 5 6 7 8 9 10 Il I2
气污染的同时要测定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等气象参数l3 J。
月份
分析这些参数和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时,发现风速、气
◆一PM… 仆指散
温、降水量与污染物浓度呈反相关,气压与污染物浓度呈正
●一 t’ 分指散
Y,O ̄i・ 分指散
相关。
根据2006年的空气污染物统计资料,可知,污染物月平
图3 2006年静安区空气污染物月平均值折线图
均浓度最高的月份出现在4月份,API为118。故以该月气
象数据为例,加以说明上述相关性的存在。
表4 2006年4月份每日气象数据及PM1o数据表
维普资讯
2007年35卷第4期 广州化工 .67.
4.1气候影响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偏南风,风向频率
鳟 √_ f
粪
达53%;冬季盛行偏北风,风向频率达54%;春秋季为南北
风转换季节,春季东到东南风,秋季东到东北风居多。(1)风
酾 ?劈
一
蚰 ∞ 如
一
m
0
囵 ÷
速:上海夏季以南到东南风的平均风速为最大,冬春季以偏
北风为最大,全年中以西南风的平均风速为最小,年均风速
3.1 m/s。风速决定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和稀释状况[ 。静安
区2006年4月份的风速和PMl0存在较明显的线性反比关
口降水量
系(如图4:该图中风速值扩大了10倍)。在日均风速大于
2.0m/s的共有4天,PMl0指数均值为79,在日均风速小于
1.0m/s的共有4天,PMl0指数均值为142。其余天数的均
图5 2006年静安区降水量分布图
值为120。2)风向:影响污染物的扩散方向,夏季东南风带
4.2降水量
来海面的新鲜空气,海面空气受污染较轻且湿度较大,有利
各种形式的降水特别是降雨能够有效地吸收、淋洗空气
于污染物的湿沉积。冬季主导风来自大陆,空气较污浊和干
中的各种污染物,使空气变得新鲜,因此降雨量对空气质量
燥。因此,夏季的空气污染程度小于冬季。而春季逐渐由陆
风转变为海风,污染指数逐步下降,秋季由海风转换为陆风,
状况也有影响。上海总雨量平均1149 ITI1TI,全年的雨量充
沛。因冬夏季风交替,降水具有季节性变化。2006年降水
污染指数逐步上升。根据2006年污染物月平均值折线图
量季节分配不均,干湿交替出现,形成全年3个多雨期和3
(图3)可以看出明显规律变化。
个少雨期,全年70%的雨量集中在4~9月的汛期。虽然6
~
8月降水量有很大的波动(见图5)。但这段时间API折线
的变化并不大,由此可以看出夏季风对污染物稀释扩散的影
董|
响远大于降水的影响(见图3)。秋季晴热少雨,因此空气污
一
A^八 ^
染指数比较高。9月份虽然已进入秋末,但由于受热带风暴
八7f\厂 \
的影响,大气稳定度低,空气中的污染物易于稀释扩散,空气
污染指数降至最低值51。
\} \i\『
4.3雾影响 ’
除了季风和降雨,雾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上
...=. . - ‘. _
海市的雾有个高峰期,主要出现在l0~12月和1月,次高峰
3 5 7 9 Il I 3 I 5 l7 I9 2I 23 2S 27 29
期在3~5月。雾会使空气污染状况加剧。
+风速(,f0j
—
●}一PM}《)
5污染物来源和防治办法
5.1各类污染物的来源
图4 2006年4月份静安区风速与所要污染物(PM10)的关系图
目前,静安区已完成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外迁,其各类空
气污染物的来源除周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外,其主要来
源为大气中的灰尘颗粒和汽车尾气。
5.2防治办法
(下转第74页)
维普资讯
・
74・ 广州化工 2007年35卷第4期
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7]赵乐军,戴树桂,辜显华.污泥填埋技术应用进展[J].中国给
水排水,2004,20(4):27—30
参考文献
[1]邓宝辉,陶清.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与利用探讨[J].有
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3,24(3):91—93.
[8]周立群,胡蔼堂,戈乃玢,等.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研究[J].生
态学报,1999,19(2):185—193.
[9]李捷,熊必永,张杰.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置与农业的可
持续发展[J].给水排水,2003,29(9):23—26.
[1O]马利民,陈玲,吕彦,等.污泥土地处用对土壤中重金属形成的
影响[J].生态环境,2004,13(2):151~153.
[11]马娜,陈玲,熊飞.我国城市污泥的处置与利用[J].生态环境,
2003,12(1):92—95.
[2]梁鹏,黄霞,钱易,等.污泥减量化技术的研究进展[J].环境
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4(1):44—52.
[3]张增强,薛澄泽.城市污水污泥的堆肥化与资源化[J].环境保
护,1997(7):12—15.
[4]何晶晶,顾国维,李笃中,等.城市污泥处理与利用[M].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3:211.
[12]莫测辉,蔡全英,吴启堂,等.微生物方法降低城市污泥的重金
属含量研究进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1,7(5):511—
515.
[5]张宁生,周强泰,芮新红.污泥的焚烧处理技术[J].能源研究
与利用,2003(1):35—37.
(上接第67页)
目前,全区围绕建设“双高区”的战略目标和“高起点、外向
型 、国际化”的发展思路,以全面推进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和深
入开展绿色单位创建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加强依法行政,
因此,对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加以控制,可以大大减少空气
污染。
(4)空气污染指数折线的起伏较大。春季和冬季空气污
强化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区域综合环境质量和全社会环境
保护责任,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主要措
施有:
染指数比较高且波动较大,夏季和秋季的空气质量状况较好
且折线比较平缓,这不仅与季风和降雨有关,还受近地面风
速的大小、雾、逆温层的出现与消散和大气稳定度影响。
(1)加强扬尘污染控制示范区的管理工作,进一步控制
区内扬尘污染的产生;
(5)空气污染指数月平均值2个波峰分别出现在春初和
冬初,折线基本上都是呈“高一低一高”的趋势变化。污染指
数的月平均值冬季高、夏季低,春季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秋
季呈上升趋势。4月份和12月份的空气污染指数较高,7~9
(2)提高滞尘效益的屋顶绿化和地面绿化覆盖技术,节
水、高效的绿化灌溉减尘技术,降低可吸入颗粒物,控制二次
扬尘;
月的空气污染指数都偏低,且折线的起伏较小。空气污染指
数的这种规律性变化很大程度是受气候影响。如季风、降雨
量。
(3)严格立法宏观控制、发展公共交通、提倡车辆使用
新技术新能源、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4)条块联动,加强无燃煤区的巩固工作,鼓励开发和
使用清洁能源,减少so2的排放;
(5)加强绿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书余编著.城市环境气象预报技术.北京:气象出版社,
2o02.
6结论
(1)2006年的年平均空气污染指数较全市平均水平低。
(2)2006年空气污染级别多为II级,即空气质量状况为
良好。
[2]郝吉明,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4
[3]吴兑,邓雪娇编著.环境气象学与特种气象预报.北京:气象出
版社.2001.
[4]蒋维楣,曹文俊,蒋瑞宾.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M].北京:气象
出版社,1993.
(3)可吸入颗粒物是造成空气污染的最主要的污染物。
本文发布于:2024-03-16 14:15: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5697252878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上海市静安区空气污染指数分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上海市静安区空气污染指数分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