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文案解说词第七集 三餐

更新时间:2024-03-16 09:15:20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6日发(作者:金牛山)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文案解说词第七集 三餐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文案/解说词

第七集 三餐

清晨六点的巴塘草原,丈夫和孩子外出放牧,吾金卓玛为全家准备酥油茶和糌粑。简

单的食物为一家人提供充饥御寒的能量,这是一个藏族家庭的早餐。中国人吃早饭的习惯,

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此后,华夏大部分地区都实行早、午、晚三餐制,利于生活,也

利于生产。尽管一日三餐几乎成为人类共同的饮食制度,同样的饭食在中国却变换出不同

的生活节奏,塑造出各异的人生感受。

现代城市人早餐的首要需求就是简单快捷,天津人最懂得这一点。绿豆面展开一个美

妙的圆形,薄匀不破;鸡蛋保证营养;馃篦儿,混沌皮油炸而成,金黄酥脆。煎饼果子,

外柔内脆,咸香兼备,享受它,只需要两分钟。

中国早餐,味道至关重要。苦心经营 18 年,秦云深知其中奥秘。一碗香气扑鼻的小

面下肚,重庆人才真正醒来。碱是和面的关键,它能使面中的谷胶蛋白结成致密的网络,

锁紧淀粉颗粒,面汤不致混浊,还能让面条在嘴里产生令人愉悦的弹性。

长江流域,各大码头,都有碱水面的地盘。苏州面,味道来自于汤,清而不腻。细面

是苏式面的精髓,装碗不拖水、不泼汤。夏季的大肉面,浇头是一块白嫩肥美的焖肉,白

糟粒粒,面汤鲜滑。

武汉人把吃早饭叫“过早”,口味偏好咸鲜。面窝,三鲜豆皮,都是广受推崇的早点。

而碱面做的热干面,才最代表这个城市的气质。水煮、拌麻油、晾干,芝麻酱必须调制得

稠而不澥,这样才能均匀全面地附着在面上。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付出足够的腕力和持久

1

的耐心。除了当老板,

重庆的秦云还收徒弟,他的学生已经超过 200 人。重庆小面最独特之处,在于调料

的多样。辣椒、红油、花椒油、酱油等 12 味作料搭配,味道的平衡全靠手上拿捏。重庆

小面馆大多只做早市和午市,下午时间用来炒料,秦云也不例外。热力喷薄,香料登场,

辣椒浓香四溢,一香二辣三提色,这是多年的经验。除了小面,秦老板的招牌是牛肉面。

牛肉每天限售10 公斤,精明的营销方式让这里每天排起饥饿的长龙。小面的“小”,既代

表价格低廉,也流露着随意轻巧的美食态度。今天,它已是这座山城的早餐名片。

不是所有早餐都以快取胜,在广州,早餐享受的就是过程。早餐 7 点,位于老城区的

酒家门前站满等候开门的人,而点心师傅已经忙碌了整整 3 个小时,一样样精致的茶点被

一双双灵巧的手赋予生命。广东早茶丰富而奢侈,“茶”只是借口,更重要的是点心、菜肴、

粥品。每个回头客都有自己心仪的座位,早茶长盛不衰,与广东近代以来的贸易兴盛有关。

56岁的陈月霞,退休后成为这里的常客。陈月霞的儿子,29 岁的梁景轩,是位律师,同

在广州,他的早餐却格外紧张。广式茶点有干湿两种,干点最为精致。招牌虾饺,水晶饺

皮,包裹鲜

嫩虾仁,饺皮柔韧,虾仁甜脆,糅合出鲜美的口感。统计表明,广东早茶的平均消费

时间在 1小时以上。广州,是年轻人奋斗的战场,也是老年人生活的天堂。2013 年,广

州 60 岁以上人口 125 万,占总人口的 15%,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这是中国的缩影。

这座城市,一只手托举着发展,另一只手托举着传统。高速运转的都市,给年轻人提供更

多创业的机遇,也挤压了他们像父辈那样享用午餐的时间。喝完早茶,母亲的主要工作就

是准备晚饭。生抽、糖、酒、醋、水五种材料,焖出五味鸭。新鲜的鲈鱼最适合清蒸。西

洋菜猪骨汤,去油解腻,四

2

季皆宜。一顿精心烹制的晚餐,等待着打拼了一天的儿子。

与梁景轩相比,另一些年轻人的三餐更加单调、乏味。每天早晨 7 点半,16 万人

开始聚集,人潮汹涌的一幕在不到 3 平方公里的厂区,每周 5 天重复上演。工厂的生产

主力是像杨圆圆这样的 90 后,他们刚从学校毕业,长时间重复简单劳动,对每个人都是

挑战。21 岁的杨圆圆,必须每 5 秒完成一次操作,每天重复 5000 次,约 7 个小时。

园区中央厨房,同样用工业化模式制造一日三餐。这些标准化食物,首先注重食品安全,

其次考虑营养均衡。每天 2 吨鱼,3 吨猪肉,15 吨蔬菜,15 吨大米,满足 8 万人的消

耗。20 个大大小小的餐厅,

分布在园区各处,最大的能容纳 2000 人同时用餐。每工作 2 小时休息 10 分钟,

午饭时间 1小时,和中国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一样,“杨圆圆”们必须努力跟上这

里的节奏。

徐磊,湖南人,在此工作了 11 年,如今管理着 200 多人的班组,负责制造国际品

牌手机。核心生产车间对外高度保密,给庞大冰冷的工厂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园区外密

集的住宅楼群里,是徐磊和妻子文菲的家。腊鱼,是夫妻俩都喜爱的家乡美味。浸泡、水

煮,去除多余的盐分和杂质,在油锅中煎至两面焦黄,加辣椒、蒜、姜、豆豉,大火蒸 20

分钟,就可以把他们暂时带回遥远的故乡。几百公里外,徐磊的老家,岳母赵菊香从山上

取黄土,用于制作一种古老的食物。1400 多年前,中国农书中记述了这种美食的制作方

法。赵菊香带着 1 岁半的外孙女买回新鲜的鸭蛋,一场化学与时间的持久战即将开始。1 公

斤鸭蛋 200 克盐,盐水冷却,与黄泥搅拌,将蛋没入其中,食盐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透

过蛋壳逐渐渗入。鸭蛋在密封的坛子里沉睡,等待被唤醒的时刻。1 个月后,盐分渗入,

水分渗出,鸭蛋固有的性状和风味发生改变。滚上草木灰,保质保鲜,防止破碎,它们将

把美味和思念带到他乡。咸鸭蛋的迷人来自于蛋黄,腌制过程中分离出的脂肪聚集形成鲜

3

香的蛋黄油,咸蛋黄独有一种绵密与颗粒感兼备的沙软口感。家乡的味道有种特殊的魔力,

能让天各一方的家人穿越时空,聚在一起。数百万年轻人,在这座工业帝国里,为全世界

源源不断地提供国籍模糊、更难分辨个人印记的全球化产品。一日三餐,浸透着青春和汗

水。

不仅仅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深山里也有不得不选择简单生活的人。顾涛,电力公

司职工,有 20 多年巡线经验,长年在崇山峻岭里穿越。一个班组一年步行总里程超过

25000公里,相当于四分之三个赤道。电塔脚下,生活的是凉山州的彝族。7 月底,是马

铃薯的收获季节,当地人把马铃薯称为“洋芋”。这里出产的洋芋根茎膨大,支链淀粉和干

物质含量高,口感格外绵软。海拔 2600 米以上高寒山区的布拖县,出产一种马铃薯中的

极品,乌洋芋。种植要求高,产量少,乌洋芋皮薄,质嫩,淀粉含量高。炒洋芋是最家常

的一道美味,而更原生态的彝族吃法是火烤。烤熟后的洋芋香气浓郁,沙瓤酥软。8 月初,

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来临。坨坨肉,凉山当地乌金猪的仔猪,肉嫩不柴,香而不腻。经

过火烤的猪肉被切成拳头大小,用猛火煮,捞起放作料拌匀入味,但所有这一切都和顾涛

无关。快速发展的中国,总有人因为生计放弃享受,与美食匆匆擦肩而过。

大别山深处,一群少年即将开启一场艰苦的跋涉。照顾女儿高欣雅的一日三餐是李溪

每天的任务。每年紧随高中毕业,全国高等学校入学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近千万年

轻人改变命运的重要转折点。毛坦厂中学,2 万名学生,是安徽省最大的高考生源地之一,

也是家长心目中的“高考工厂”。学习异常紧张,休息时间宝贵,有条件的家长选择陪读。

春暖花开,李溪正寻觅一种路边的野菜。蒿子,草本植物,俗名“粑蒿”。农历三月三,当

地传统要吃蒿子粑粑。陪读条件简陋,但李溪依然遵循这个习俗。浸泡,去汁,剁碎,蒿

子叶散发出阵阵清香。大米磨成粉,加入咸肉,蒿粑的风味和营养更加丰富均衡。当季野

菜是女儿食谱中最好的调剂,每一个陪读家长都有自己的心得。90 个高考班,每个教室都

坐满百余名学生,整个校园充满了如临大敌的紧张和亢奋。学生有半小时的午休时间,吃

4

过蒿子粑粑,离高考已经不足两个月。高欣雅和母亲住在学校附近,更多住处较远的学生

没那么幸运,短暂的用餐时间,没有固定餐桌,他们的父母又多了一个陪读任务,送饭。

每天中午都有几千学生在校门口用餐。时间和精力,全部留给了下一代,然而随着知识日

新月异,不少家长能做的,就是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比如做饭。饭菜的质量关乎考试成

绩,甚至直接决定孩子的命运。临水而建的小镇,只有 1 万居民,高考使这个数字陡增了

3 倍。往日的恬淡生活和几近失传的手艺,与学生们的匆忙脚步并行着。老街上,豆腐坊

依然使用最古老的方法制作远近闻名的豆干。这种 2 厘米厚的大豆制品,温软嫩滑,富于

弹性。再过一天,高欣雅就要离开去市里参加高考,李溪加倍用心,为女儿做临行前最后

一餐。干子烧肉,白嫩的豆腐和丰腴的五花肉,浓油赤酱,鲜香可口。象征马到成功的拖

鞋完成了,母女俩共同经历的难忘时光即将画上句号。

简单生活并不一定出于无奈,有时它是发自内心的选择。上海,素食爱好者在普通菜

蔬中寻找着健康,乃至人生的意义。选择素食的中国人已经超过 5000 万。清心寡欲,自

古就是中国先贤修行的前提,如今,简单素食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有益身心,它甚至成

为餐饮业者招徕顾客的一种方式。王爱华找遍每个街角,不断丰富自己的美食清单。为筹

备社区聚会的中秋素宴,爱华的工作夜以继日,几样关键食材还需要她出力。红豆沙和陈

皮加入红糖混合而成的馅料,这是她的秘密武器。上世纪 60 年代,香港 70%的蔬菜来

自土,如今这个比例不到 2%。粉岭,尚未被房地产开发吞噬的土地。农夫依循传统耕作

方式,只用有机肥,只种当季菜,虽然产量低,但爱华信任这样的农产品。冰皮月饼,是

爱华为中秋素宴预备的点睛之笔。在中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月饼。上世纪 80 年代,

反叛月饼的传统制作方式,香港首创了冰皮月饼。糯米粉、粘米粉和澄面混合的冰皮,包

裹着豆沙馅,软滑香糯,无需烘烤,冷藏,口感更佳。现代生活,把食物简化为贴上价签

的消费品,快乐厨房的菜肴则让人思考食物和自然以及生产者的关系。世事变迁,人心进

退,越是在水泥森林里久居,越向往对农耕生活的回归,社会的急速变化,搅动着每个人

的内心。香港,繁华依旧,但最奢侈最时尚的,已不再是豪宅广厦,而是最简单的田园。

5

如何顺应自然、传统,在内地,或许可以找到更多的生态样本。

每天早晨,72 岁的龙先贵都在古蔺河里捕鱼,这是他的早锻炼项目。古蔺县,四川最

边远的县城,赤水河流过境内。依据发展规模,中国将城市分为 3 类,古蔺是比三线城市

更小的城镇。古蔺手工面,耐煮,润滑,口感细腻,有很强的吸汤能力,是早餐首选。成

熟的豌豆炖烂,当地叫“火巴豌豆”,加入面条有一种清香厚重的鲜美。赤水河边的小城,

生活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前工业化时代,食材供应半径不超过 30 公里。选 3 年以上

的公鸡,“肉爪子”扎破鸡肉,防止开裂。30 多味香料熬制底汤,反复使用的卤水可以留

存并不断增加鸡肉的香味,这锅卤水是龙先贵前年制作的。汤味浓郁,还要配上红油蘸料,

这是古蔺麻辣鸡最显性的味觉标志。麻辣鸡是曾孙女龙美旗的最爱,龙大爷急于给美旗一

个惊喜。黄腊丁,学名黄颡鱼,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生长,这些野生鱼是龙大爷清晨的收

获。烹饪黄腊丁,各地都有自己的风味。古蔺做饭,常用盐酸菜和泡椒烹煮,既去除鱼腥,

又激发鱼肉的鲜嫩。卤制将近 1 小时,麻辣鸡出锅,饱蘸红油,麻辣得当,肉质细嫩,香

气扑鼻。几十年来,几乎每个周末,龙家都会出现这样团聚的场景,和一桌风生水起的筵

席。清新的环境,低廉的物价,平淡缓慢的日子,以及在简单中寻找到的乐趣,让古蔺这

样的小城镇充满生活气息。这曾经是我们的传统,但在今天,它开始变得稀有和珍贵。

久居紧张喧闹的都市,另一些人选择逃离,找寻心目中的简单快乐。大理,北京人史

旭霞和王翀来过多次的地方,每次短暂驻足,两人总是意犹未尽。从北京西四环到大理洱

海门,3000 公里,有了脚踩土地头顶蓝天的踏实感。更大的改变是结识邻居李奶奶,这

是史旭霞小时候才有的邻里关系。新鲜的洱海鲫鱼,肉质甜美。李奶奶是厨艺高手,爱好

美食的史旭霞不会错过一切学习的机会。白木瓜,大理人叫“酸木瓜”,是这道菜的味道识

别码。白木瓜的酸,夹着特有的果香与辣,使得鲫鱼肉有绵长的回味。鱼肉滋嫩细腻,汤

味鲜辣香醇。洱海,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水质优良,水产丰富。白族渔民世代在此捕鱼为

生。苍山,平均海拔 3500 米,7 月雨季,是采摘“见手青”的季节。采菌人清晨上山收

6

获新鲜的菌子,下山立即售卖,当地人称为“朝菌午食”。见手青,学名红网牛肝菌,破损

后产生颜色变化,这是它含有毒性的标志,误食容易中毒,高温是解毒的关键。二次烹饪,

先过一遍油,再次猛火持续爆炒,保证菌子彻底熟透。新鲜的见手青口感爽脆,并伴有奇

鲜,这是它虽微含毒性却让人趋之若鹜的原因。逆城市化生活,清静的日子,新鲜的空气,

和睦的邻居,天然食材的饭菜,大理的生活体验,让史旭霞和丈夫做出一个重大决定。2013

年初,两人辞去北京的工作,移居大理。摆脱庸俗成功学的困扰,逃离都市,大理成为许

多异乡人的理想居住地。新移民来自天南地北,感受田园之美的同时,他们也总有欣喜的

自我发现。“粗茶淡饭,不一定苦闷,别人眼中的虚度生活,在我眼里却是无比珍贵的时光”,

这是史旭霞日记里的一句话。

6 月 5 日,70 辆大巴,140 个车次,载着 1 万多名考生,从毛坦厂中学出发。对

李溪来说,辛劳而幸福的陪读是母女俩难得的亲密生活,孩子长大,离家会越来越远。梁

景轩每天早上的出行,都像是一次艰难的远征,只有晚上回家才是真正的歇息。一碗热汤,

承载着一个广东家庭的温暖亲情。结束繁重的工作,杨圆圆走出工厂,转身投入自己的生

活。无论对工作有多少抱怨,她仍然很享受这段青春时光。大凉山火把节的庆祝活动进入

高潮,紧张的巡线任务告一段落,顾涛也坐下来品味美食。对美味的渴望源自人类的本能,

然而关于美食,每个人又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选择。嗜荤茹素,快食慢餐,都有各自的理

由。今天,空前丰盛的食物和前所未有的资源困境并存。如果到先辈的智慧中寻找答案,

他们或许会这样告诫,我们短暂的一生,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

三餐。

7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文案解说词第七集 三餐

本文发布于:2024-03-16 09:15: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551720564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文案解说词第七集 三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文案解说词第七集 三餐.pdf

上一篇:厨房设计理念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中国   生活   时间   口感   早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