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6日发(作者:销售员英语)
本汇宝官网:
管理型人才与业务型人才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管理型人才和业务型人才。但是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
往往容易把“管理”与“业务”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作为一家专业的深圳人力资源培
训机构,本汇宝表示,“业务”好的人未必懂“管理”,会“管理”,而“管理”好的人也未
必精于“业务”,擅于“业务”。
中国企业中对于“管理”这个概念有正确理解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我们通常都极大
地混淆了“管理”与“业务”的关系。
实际上,简单点说,“业务”就是“事儿”(对企业来说,就是“赚钱”这件事儿的具
体途径、手段),而“管理”就是把事儿做好的“方法”(对企业来说,就是“如何做”才
能赚到最多的钱)。这两个概念虽说乍看相似,仔细咀嚼、品味后却可以发现它们其实“大
有不同”。说得极端一点儿,做事儿的“方法”要远远重要于“事儿”本身。只要有好“方
法”,什么“事儿”都能做成;反之,没有好“方法”,你不可能做成任何事儿。
而中国企业往往很可悲的一点,就是它们往往不可救药地存在着以“业务”来断“管
理”的“惯性思维”。说得直白一些,它们的“用人”思维往往是这样的:提升某某当经理
了,因为他(她)的业绩很出色(或,因为他们干的时间长,业务经验很丰富)。这真是一
个奇怪的逻辑,一个人的业务(业绩)好,只能代表他自己的成绩,而一个管理者是要对
一个“团队”负责的,这能是一回事儿吗?把“干的时间长,经验丰富”作为评价一个人
是否适合做“管理者”的依据之一,也难免有失偏颇之嫌。因为一个人“干的时间长”,只
能证明这个人“办事”的“熟练度”高而已,未必能证明这个人办事的“理念先进、思维
明晰、富创造性、高效率”。就是说办事的“熟练度”高,未必能证明办事的“质量”高。
本汇宝官网:
这本是两码事。恰恰相反,“经验”的丰富以及高“熟练度”往往会让人产生思维与行为的
“惯性”与“定式”,从而使这样的人容易“固执”、“抱残守缺”而缺乏进取心与创造性。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经验主义害死人”的道理(当然,这么说并不是否定“经验”
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对于“唯经验论”的一种有益的警惕)。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个在某个行业工作了10年的人,为了否定一个新人的
“创新建议”而用这样的说辞“在这个行业里,你干的时间长还是我干的时间长?”这句
话看似十分在理,实际上好好想想也有点“蛮不讲理”——对不起,一件事情的“对”与
“错”取决于这件事情的本身,而不取决于看谁“干”的时间有多长。你如果要否定我,
请拿出充分否定这件“事”的证据,而不是给我摆“老资格”。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思维的“害处”已经无所不在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
一个好好的“业务”人才,提拔到了“管理者”的岗位上后便迅速凋谢;我们还可以看到,
在现实中数不清的管理得一塌糊涂的“垃圾”企业,其实并不缺乏拥有十年乃至几十年业
务经验的“业务高手”。
说得极端一点儿,“业务”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泡”出来的。只要别太废物,一件事
儿干个八年、十年,业务想不“熟练”都难。而管理是需要“学”的、需要“悟”的,它
是一门“知识”,一种“智慧”。
简言之,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清楚地知道什么是业务人才,什么是管理人才。俗话
说得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要认清其中的区别,并善用人才,才能够
物尽其用,才尽其职。
文章出自本汇宝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网:/
本文发布于:2024-03-16 05:02: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5365231623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管理型人才与业务型人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管理型人才与业务型人才.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