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

更新时间:2024-03-16 03:00:50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6日发(作者:高一期中考试总结)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杨赞炜

一、相关概念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1908年,美国精神卫生专家比尔斯在《一

颗失而复得的心》中首次对心理健康进行了界

定,标志着近代心理健康运动的开始。自此,

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含义进行了积极而

持续的探索。

美国学者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者就是那

些获得了心智最大限度发展及能力充分运用

的自我实现者;世界卫生组织将心理健康定义

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即个人能够认可自己

的能力并推动其发展,从而为社会做出一定的

贡献。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心理健康的

含义进行了诠释。广义角度而言,学者刘艳对

国内外心理健康文献经过检索后总结出,心理

健康是指个体在内部达到协调状态,并与外部

相一致的良好身心状态;狭义角度而言,心理

健康则是基于个体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来考

察个体神经功能、智力状况、情绪稳定及人际

交往等方面动态发展的一种状态;个体应对角

度而言,学者林崇德认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

个体能够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做出正面积极

的反应;基于现代健康理念的角度而言,心理

健康是在生理健康的基础上,个体能与环境形

成和谐的关系、能够掌控自身的生命活动,变

现在实际生活中是一种舒适的生活方式。

智慧少年

教育教学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

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

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

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

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概念脱胎于上世纪的

教育改革,是主要在学校场所面向学生开展

的,将教育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

融入到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学校课程形式。我

国学者同样从多种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诠释,

学者石国兴从广义与狭义的角度做出了定义,

他认为广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主体除了学校

里面的教职人员以外,还包括其他的心理健康

教育者,即凡是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促

进作用的教育人员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都应

该被认为是心理健康教育;狭义上的心理健康

教育则是必须在学校开展的,有组织、有目的、

有计划的心理健康活动。还有学者从目的论

出发,将之定义为挖掘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

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的

一种教育活动,教师在活动之中需充分运用心

理学、教育学及管理学的方法技巧,才能使活

动有效开展。学者叶一舵从开展形式的角度

提出了定义,他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心理

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外活

4

动、主题班会、学科渗透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解

决心理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

进而实现个体功能的一种教育活动。

本研究取教育部于1999年发布的《关于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的定

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的

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

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渐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以及素质全

面提升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

二、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上世纪80

年代,我国学者陈家麟、叶广俊、林崇德等在全

国各地展开了调查并公布了相应的研究报告,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99年,教育部

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发展的若干

意见》,首次将“心理健康教育”一词写入政策

之中,并颁布了具体的要求与规定,自此我国

的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

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各地区中小学

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制度建设

和心理辅导室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

果;2014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实施中小学心

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的通知》,并于

2015—2017年认定了414所全国中小学心理

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有关部门从方针上予以

引导,政策上予以保障,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

育发展的举措,再次掀起了国内中小学心理健

康教育发展的浪潮,具体而言:

(一)方针政策的保证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指出,“地方教育行

政部门和学校要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科

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基于此,各省

市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应政策措施,如重庆市

2013年下发的《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便明确指出,“各中

小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开设心理健

康教育活动课程,并将其纳入学校课程设置计

划”;浙江省下发的《关于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

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管理办法(试行)》中

实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认证

制度,并要求持证上岗;广东省颁布的《广东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中也提及,“学

生规模1000人以上的中学、1200人以上的小

学需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分校区学生达到上述

规模的,应独立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二)师资力量的补强

教育部2014年出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

教育特色学校标准(试行)》中规定了学校应根

据学段的不同至少配备一名专职的心理教师,

再按照人数配置兼职心理教师。各省市又对

此做出了更具体的规定,如广东、山西等地要

求师生比例为1:1000,不足千人的学校也需要

配置一名专职心理教师或几名兼职心理教师;

江西则把师生比例调整为1:800。此外,还有

学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

的学历以本科为主,且都具有心理学的学科背

景,部分偏远地区的心理教师学历与学科背景

分布稍微欠缺,但总体而言,我国中小学心理

教师的整体素质与学历层次处在不断提升之

中。

(三)开展方式多样

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

智慧少年

教育教学

5

展方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大部分学校

以开设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的

形式,有的学校则以学生社团排演的心理剧为

主要形式,还有的则以家校联结为主体的茶话

会形式。但无论以何种形式开展,均需依托心

理辅导室这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

载体来开展。心理辅导室作为学校心理健康

教育开展的重要一环,不仅承担着基础的咨询

辅导、普查转介等功能,更对学生社团、心理活

动周、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起着指导作用,还

能在家校联结的过程中发挥“黏合剂”的效果。

三、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教育学科化与教学片面化的趋势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依据学生年龄特征

与发展水平开展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身心全

面和谐发展及素质全面提升,其开展与否、质

量高低,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关键的影

响。一方面,部分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

没有将其与其他学科区别开,仍然采取学科化

教学的形式,即教学者着重于概念与理论的灌

输,学习者则以机械式的记忆体现学习成果。

这类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

水平,反而加剧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变相地损

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尽管大部分学

校都购置了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但在运用的过

程中仍习惯于“以分数论英雄”,过于片面地面

向测评分数较低的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却没

有思考分数背后的缘由是长期的心理失调,还

是短期的适应不良,抑或是遭遇突发事件引

起的。同样的,这种片面化的教学方式也会使

教学者遗漏测评分数处于标准线以上学生的

心理健康变化趋势。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仍有待

6

智慧少年

教育教学

提升

心理教师作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守护者,自

身的一言一行往往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

响,一名合格的心理教师除了常规的教学方

式,还应以自身的心理状态、言谈举止、人格特

性等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实际情况

是,多数心理教师无法兼具胜任力三要素——

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专业素养。国内学者在

对心理教师的调查与访谈中发现,许多胜任力

不足的心理教师均表现为:时间不够、缺乏学

科背景与专业理论指导等等;另一方面,由于

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师资队伍

水平参差不齐,这就导致了许多心理教师接受

的培训都存在着理论性强、实践性弱、难以积

累实践经验等问题;此外,心理教师自身的心

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职

业倦怠也会导致心理教师专业胜任力的降低,

如何提高心理教师的职业效能感同样是值得

关注的地方。

(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仍需完善

当前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评

价标准仍集中在外显的、可视化的标准,如情

景式评价、档案袋评价、问卷调查、行为观察

等。但一节优秀的心理健康课往往是重感受、

重引导、重氛围、重自我升华的,并非一定要满

足评价标准要求的外显变化,这就要求评价者

在对心理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时不能只依赖

某一固定的标准,而是要全方位、多层次、灵活

机动地对心理教师的教学做出全面真实的评

价。若缺乏一份公平公正、全面合理的教学评

价标准,一方面没有完成教学评价作为课程发

展风向标的本分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对心理教

师工作热情的直接打击,以致在今后的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中敷衍了事,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发展。

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路径

思考

(一)持续创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

我国广大中小学校应持续建立在校长领

导下的,以专、兼职心理教师与班主任为骨干

成员,全体教职工参与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

作体系,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与责任小组,从

学校层面对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统

筹规划。从提供学科化知识的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依据

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提供符合其发展

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具体而言,教育模

式重干预,是在预设前提的基础上,有目的、有

计划地对教育对象开展有针对性教学的模式;

而服务模式则以预防为出发点,能够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者依据学生实际发展

需要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是更符合学生

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教学规律的模式。

因而,在此转变过程中,学校应灵活运用

本土化教学资源,开发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课

程体系;其次,应加强对心理教师师资队伍的

培训,完善学校心理辅导室工作流程,构建出

合理完备的学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方案,最

终形成有本土化特色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服务体系。

(二)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能

力提升培训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专、兼职心理教师更是其中的骨干与核心,因

而学校的首要任务应是依据上级文件所要求

的师生比配置相应数量的心理教师。但现实

情况是我国幅员辽阔,心理教师需求量与供应

量尚未能完全匹配,这就导致了部分地区只能

选用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作为专职心理教师,

同时即便是具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也容易在

内外因素(如时间不够、人员不足、职业倦怠)

的影响下导致胜任力下降,进而影响其专业能

力的发挥。

因而,学校应重视心理教师岗前与岗后培

训工作,将心理教师培训制度纳入学校教师培

训计划之中。一方面,需要理论学习兼顾实践

训练的专业培训;另一方面,也需要将专业培

训与普通培训相结合,使专、兼职心理教师能

够共同成长。

(三)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充分运用

多媒体、网络教育教学平台等形式开展教学已

成为当前主流。同样,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而

言,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用较少的时间讲

授较多的内容,使教学更具时效性与便捷性。

而在学生心理测评、心理建档及档案储存与管

理工作中,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可以在提高工作

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保障资料的完整性。需

要注意的是,网络世界信息繁杂,教师在运用

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同时,也需要对学生做好引

导,使学生获取有益的、积极的信息,进而使心

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做得扎实而深入。

(513099广东省英德市智通学校)

智慧少年

教育教学

7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

本文发布于:2024-03-16 03:00: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5292502872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pdf

标签:心理健康   教育   心理   教师   学生   教学   学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