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部分简答

更新时间:2024-03-16 02:51:07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6日发(作者:心字开头的成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部分简答

心理健康:就是个体一方面能够积极调整完善自我,顺应日益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

又能够有效地改变环境,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简言之,心理健康就是不断保持个体与

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心理

健康的最高境界。

心理健康的具体体现:①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②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

③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计划、步骤、方法,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④人格健全,性格、

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⑤养成健康的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⑥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

人际关系良好。

衡量心理健康的尺度:①医学尺度:以病因与症状与否作为划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

②社会尺度:是以行为适应环境、符合社会规范与否作为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③统计学

尺度: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找出正常行为的数值分布。

心理健康的标准:①适应性标准:以个人能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适应:通常是指的个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一种互动行为,它是

和具体环境相联系的,受到与环境间关系的限制。②发展性标准:尽其所能的勤奋以实现

个人的价值,从而也实现个体对于社会的责任与奉献。发展是指向更高水平的适应,指向

更成熟、更丰富、更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生活。

心理健康的评价: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应该没有严重的情绪困扰,适应良好,具

有与其年龄特征相符的发展特点,具有面对挫折与失败能自我复原的潜能。适应良好、无

心理困扰、有较强的复原力(复原力:是指个人具有或学习到某些特质,这些特质或行为

会因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而保护个人不受压力或挫折情绪的影响,使个人重新获得自我控制

的能力并发展出健康的应对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

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

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

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中

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

的一项紧迫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广义上,是指全民族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

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帮助人们树立

起心理健康的观念,使人们产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从而采取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行为,

并学会在必要的时候寻求适当的帮助,达到提高全民族心理素质的目的。狭义上,专指学

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

力,开发潜能,增强体质等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②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促

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对预防心理疾病具有重要意义。③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

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④也有助于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

实施,结构合理、组织得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

担,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

心理健康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

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的认识自我,

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

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部分简答

本文发布于:2024-03-16 02:51: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5286672562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部分简答.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部分简答.pdf

标签:心理健康   教育   学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