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 高考复习专题之科举制[试题整理]

更新时间:2024-03-16 01:04:25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6日发(作者:尚颜)

专题复习: 高考复习专题之科举制[试题整理]

2020届高考复习专题之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背景

■九品中正制度不适应社会需要

☆(2017年湖南长沙)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

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

年龄限制。这样的做法

A.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C.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

■科举制度的历程

■隋朝创立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

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

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这反映出隋朝( )

A.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 B.继续沿用察举制并有所发展

C.表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D.重视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

■唐朝完善

☆(2019全国名校)唐初,中央的“馆学生徒”考试入仕比一般士人要直接。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规定庶人子弟中有文词史学者“听入(国子监)

四门学充俊士”。唐玄宗此举

A.旨在提升中央官员的素质B.开辟了考试选官的新途径

C.符合当时选官制发展要求D.实现了各阶层的自由流动

■宋朝发展

☆(2017年河北石家庄)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

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

发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地区 时间 赴试人数 分配名额 录取比例

庆历中 200 4 50:1

平江府(苏州)

绍兴二十六年 2000 13 153:1

绍兴二十六年 3400 62 56:1

福州 淳熙十年 15000 62 242:1

开禧间 18000 54 333:1

A.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B.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

C.科举考试失去笼络士人的作用D.教育发展难以满足人口增长需要

■元朝

(2012年云南红河洲)《元史·选举志一》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

学士承旨王鹗等,请行选举法,……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

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另据谢枋得《叠

山集》记载: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

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 )

A.重视科举制度 B.文人社会地位较低

C.有明显的等级划分 D.工商业经济发展

■明朝

☆(2013年湖北武汉)明朝科举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因取士效果不尽理想,

洪武六年一度停罢。洪武十七年,命礼部定科举程式,颁行各省,其后遂为定制。

按规定,士子必须先在州县通过预备考试,获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亦称

秀才)之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说明明初的科举制度

A.以程朱理学为考试唯一内容B.把官办学校与科举有机结合

C.力求改变宋元科举制的积弊D.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而改革

■清朝

(2016年全国名校)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征博学鸿儒,不限制秀才举人资

格,不论已仕未仕,凡是督抚推荐的均可进京应试。次年三月,试博学鸿儒143

人于体仁阁,取一等20人,二等32人,命纂修《明史》。康熙此举( )

A.意在改革和完善科举制 B.笼络了更多的知识分子

C.奠定了满清统治的基础 D.压缩了科举录取的比例

■综合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

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

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

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科举制度的内容

■程序

☆(2019年江苏T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

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

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标准

(2014年海南卷T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

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内容

☆(2016年山东师大)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说:“进士者皆育当代

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科举另一种类型考生)但记帖括(默写填空)又投牒

自举(美化自己以求晋升),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求贤若渴)之道。”要求“明

经、进士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杨绾认为科举制( )

A.考试内容有失偏颇 B.选拔标准不合时宜

C.选才路径沿袭传统 D.录取原则公平公正

解析: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世家大族对官位的世袭和垄断,体现了历史

的进步性。但是任何制度都是辩证的,有进步,也有不足。杨绾的奏折就指出了

进士、明经和自举三种考试制度的各自缺点,也言之有理。其中就科举制度,他

认为缺点是只考文学才能,而不考历史知识,应该扩大考核内容,更加全面。所

以只有A符合杨绾的观点。

(2010年全国Ⅱ卷)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

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科目

(2016年四川成都)北朝时,州郡察举士子,试见之日须着绛公服(品级较低

的官服),象征他们已经具备入官的资格。唐朝时规定:“应试之士子,不得假以

公服”,士子一般都着白色麻布袍衫,及第者故有“白衣公卿”、“一品白衫”的

称呼。这反映出唐代( )

A.纺织技术取得显著进步 B.只重衣冠不重人才的官场陋习依旧

C.士子仕前景更为黯淡 D.人才选拔制度与观念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被察举的士子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故着官服。

唐朝实行科举制,士子应试,必须及第才有做官的资格,故着白衣。

■主持部门

※(2017年辽宁大连)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春,进士科考试发生了主考官李昂

与考生李权冲突事件,由此引发了科举管理的改革,管理权从吏部转移到礼部。

礼部以考试选拔举送人才,吏部据官阙和人才资序任用。这一变化

A.改变了吏部职能B.有利于权力的制约

C.加强了中央集权D.提高了礼部的地位

■科举制度的特点

■皇权凌驾于科举制度之上

☆(2017年湖北襄阳)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

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士聂冠卿等人原定

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

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

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

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选拔程序渐趋公正

※(2016年江苏T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解析: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考试与推荐相结合,

虽对选拔人才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也为那些达官贵人营私舞弊开了方便之门,同

时,对那些有才但却出身低微,无法与当朝名士结交并让他们认识自己才华的人

来说,公荐制也是不公平的,有鉴于此,北宋科举废除了公荐制。

北宋科举制,从今日之“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公正录取”三公原则来看,具有

一定的科学性。北宋科举制中的一些作法和原则,在今天依然被采用着,如糊名

制,如我们今天一直在推行的试题标准化改革等。北宋所实行的科举制,在当时

不失为一种科学的选拔制度,而“三公原则”在北宋科举制中的贯彻,也在一定

程度上保证了这项制度的有效实施。

■录取人数逐渐增加

☆(2019年海南T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

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D.促成了国家统一

■选拔对象逐渐扩大

☆(2017年河南安阳)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

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

均无权参加。材料表明唐代科举( )

A.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 B.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

C.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 D.具有严格的参与标准

解析:本题考察科举制度的对象。通过材料,我们发现古代参加科举考试,比现

在入党还难啊,不是所有人都有考试资格。在考前要审查祖籍、父母、亲戚关系,

还要看有没有犯罪前科,是不是商人,这都不能参加考试。另外身份上还要是自

由人。科举制度总体上对门阀不利,因为更多的人有参与政权机会,打破了门阀

垄断;这不一定提高官吏素质,因为孔子都有教无类,一个人爸爸是罪犯,儿子

不一定是坏人。科举制度较之九品制,社会基础扩大,但这个题目意味缩小了选

才范围。

(2016年湖南郴州)清代沈垚在《落帆楼文集》中写道:“古者四民分,后世四

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

作者这里所说的变迁是由于( )

A.科举制的实行 B.宰相制的废除

C.行省制的确立 D.抑商政策的松动

解析:“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这是由于科举制给士农工商的子孙提供了公平的

机会,故A项正确;宋元依然有宰相,故B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设立的,与

“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无关,故C项错误;“宋元明以来”,抑商政策从未松

动,只是商人的弟子有机会出人头地,但这还是抑商的后果,故D项错误。

■官僚主体由贵族逐渐转向平民知识分子

☆(2011年江苏T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

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实际上即便考试,庶族也还是考不过士族,但是各人要凭真才实学,意义

不一样了。科举制度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

会均等”机制,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2009年上海)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

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017年湖南长沙)下表为唐玄宗和唐宪宗时期宰相的出身统计表,从表格

中可知当时

朝代 宗室 世族 庶族 待考证

唐玄宗 3 24 3 4

唐宪宗 1 19 2 3

A.科举制度成效十分显著B.贵族势力仍占主导地位

专题复习: 高考复习专题之科举制[试题整理]

本文发布于:2024-03-16 01:04: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5222651621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专题复习: 高考复习专题之科举制[试题整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专题复习: 高考复习专题之科举制[试题整理].pdf

标签:科举   考试   选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