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含解析)1

更新时间:2024-03-16 01:02:53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6日发(作者:黄河流域文化)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含解析)1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 辨析题 论述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评价

“贼臣杨镐、袁崇焕先后卖国。”

—(明)朱舜水《朱舜水集》

“袁崇焕……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君主昏庸政治黑

暗)……深可悯恻(哀怜)。”

—《清高宗(乾隆帝)实录》

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

(3)请以“袁崇焕之我见”为主题写一篇小议论文。(要求: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

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答案】(1)原因: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评价: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力挫后金军,解围京师”“率军抵抗后金屡获大捷”,可以看出,

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是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依据材料二评价一“袁崇焕先后卖国”,评价二“尚能忠于所事”,可以看出,人们

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有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按照要求写作,注意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标题可以

是:我眼中的袁崇焕。袁崇焕抗金有功,保卫边疆安全,是忠君爱国的英雄。袁崇焕没有

卖国,是被冤枉的。

【点睛】

1

)(

2

)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依据材料回答。解答时,就紧扣材料,找到关键语

句,译为现代汉语,概括回答即去掉不必要的字句即可。(

3

)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

解答时,按照要求写作,做到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

150

字。注意

有理有据,提出观点,给出证明。

2

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唐代的中兴君主,睿宗的第三子。因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

孝皇帝,故亦称为明皇。英武有才略,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开创了唐朝的鼎盛之世。

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及安禄山反,玄宗出

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谓杨国忠通于胡人,而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乃令杀国忠。

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

玄宗避难奔蜀,后肃宗即位于灵武,尊为太上皇。在位四十三年。玄宗喜爱歌舞音乐,曾

于梨园教歌舞,所以后世尊其为伶人之祖师爷。死后庙号玄宗。

(1)材料中唐玄宗开创了什么治世?

(2)根据材料提炼一个有关统治者的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论

述。

【答案】(1)开元盛世

(2)观点: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论述:纵观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

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

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2)依据材料的“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开创了唐朝的鼎盛之世。天宝后,宠爱杨杨玉

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可以提炼的观点是:统治者对国家的发

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论述:纵观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

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例如,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姚崇

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

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出现“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唐玄

宗统治后期,由于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

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爆发“安史之

乱”,唐朝由盛转衰。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开元盛世”。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观点统治者对

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然后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主

要强调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

推翻。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

材料二 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

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

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

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面对各

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

冬。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

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

——摘編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

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据此,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答案】(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2)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

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后果:社会危机严重;认识: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

官吏要加强监督。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

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

誉为“开元盛世”。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是善于

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2)根据材料二“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

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

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

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

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等内容可知,唐玄宗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

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是社会危机严重,导致安史之乱

爆发,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

镇割据的局面。据此得到的认识是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

官吏要加强监督。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材料三:下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材料四: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旧唐书•吐蕃传》

(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句话主要阐述了什么关系?他为处理这一关系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

政策?

(3)材料三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吐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

的祖先?

(4)材料四中,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1)君和人民的关系;

措施: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中华:汉族,夷狄:少数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3)和亲、会盟;藏族

(4)促进了吐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汉藏两族间的友好关系。

【解析】

【详解】

1

)根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材料中唐太宗用“舟”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君主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民的

巨大力量。为了处理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

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注意戒奢从简,合并州县、割除民少吏多的弊政,任用贤

才和虚心纳谏等。

2

)材料二“自古皆贵(

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

宗说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

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其中的“中华”指

汉族,“夷狄”指的是少数民族。

3

)根据材料三“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正式会盟”可知,材料三表明,唐

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和亲、会盟。吐蕃是我国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

原地区。

4

)根据材料四“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

普皆安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促进了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发

展,维护了和平,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5.图③所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③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哪一著名水利工程?开凿于哪一时期?

(2)该水利工程以为 中心,北抵 ,南至 。(填写

当时的地名)

(3)请在图③中框内填写出该水利工程各段的名称。(每个框内填写个字)

(4)这一著名水利工程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

1

)古代大运河;隋朝。

2

)洛阳;涿郡;余杭。

3

)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

)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国

家的统一。

【解析】

【详解】

1

)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③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大运河;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

强南北经济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凿大运河。

2

)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依次是永

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

)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

)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的

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

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

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材料一、材料二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

【答案】(1)材料一:出身门第的高低;材料二:才能.

(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也激励了个

人的奋斗精神.

【解析】

【分析】

【详解】

1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分析材料一的

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

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可以看出选拔官吏的标准是门第。分析材料二的

机会均等

可知选拔官吏的标准是才能。

2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的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

朝为田

舍郎,暮登天子堂

式的

机会均等

”……

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

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可以概括出科举制度的作用是:有利于打破门第限制,给平民

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创造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有利于扩

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增强国家机构的活力;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元政府在西藏地区和台湾地区分别设置什么机构管辖?

(2)为加强对广阔地区的管辖元政府实行了什么制度?

【答案】(1)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

(1)行省制

【解析】

【分析】

【详解】

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边疆地区,元政府在西藏设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

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

2

)元朝为统治空前辽阔的疆域采取的行政制度是行省制度。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

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点睛】

解答本题应注意识记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来巩固统治的

措施。

8

材料一 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

畏,诚如圣旨。

——《贞观政要》

材料二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郭沫若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陛下”是指哪一位皇帝?依据材料指出君民关系应是怎样的?

(2)材料二中,郭沫若称赞的是谁的统治?举出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两项重大举

措。

(3)材料三中描写的是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出现的景象?

【答案】(1)唐太宗李世民;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人民力量是伟

大的。

(2)武则天;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3)唐玄宗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出自《贞观政要》,可知“陛下”是指唐太宗李世民,贞观是唐

太宗的年号,唐太宗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君,舟也;人,

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意是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

航行,也就是百姓可以拥戴皇帝,同时水也能将船推翻吞没,也就是百姓可以推翻皇帝的

统治,由此得出君民关系应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人民力量是伟大

的。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郭沫若称赞的是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时期继续

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结果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第二

小问依据所学知识,武则天时期的措施有: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

创立殿试制度 ③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依据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

实”大意是说当年开元盛世时人口众多,农业丰收,仓库粮食储备充足, 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描写的是唐玄宗前期出现的景象。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

能,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9.材料: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

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

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答案】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

产技术;南方水利的兴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

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

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

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分析概括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北方

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

水利的兴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10.《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的作者张程将隋帝国从胚胎孕育到盛极一时、最后

势力星散的全过程娓娓道来。请你根据书中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昙花王朝》第一部分第二章:转瞬而成的统一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比陈叔宝的靡靡之

音要难对付得多。因此,(杨坚)定下先南后北的策略(灭陈后)统一天下。

(1)杨坚建立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统一大业?

《昙花王朝》第二部分第三章:开皇盛世开皇十二年(592年),户部奏称:“天下府库

都藏满粮食布匹,无法接纳新的物资。许多物资只能堆积在廊庑之下。”杨坚下令赶造新

的仓库来容纳绢匹……天下富足,仓库难以承载赋税物资的盛况只在七百多年前的西汉文

帝和景帝时期出现过。那是一个被称为“文景之治”的盛世。因此,史家将杨坚统治时期

称为“开皇盛世”。

(2)杨坚统治时期,出现“开皇盛世”局面的原因是什么?“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

《昙花王朝》第三部分第五章:王朝的形象工程当东都洛阳还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工地的时

候,杨广又征发河南、淮北各地百姓一百多万人赶赴规划中的运河沿线。……被征发的民

工有超过一半死在了运河工地上。

(3)从“一百多万”和“一半”这两个数据分析,杨广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他为什么能

够开通大运河?

【答案】(1)北方民族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人民渴望统一。

(2)原因:隋文帝统一南北后,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表现:国家统

一安定,人们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3)是个滥用民力、残暴的皇帝。隋文帝时国家经济繁荣,使隋炀帝具备了开通大运河的

经济实力;隋朝国家的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开凿大运河的可能性;利用天然河

道和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杨坚建立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包括:北方民族

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

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南方陈政权统治腐败

隋建

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

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得

当。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完成了统一大业,并从政治、经

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巩固了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改革图治,发

展生产,重视农业,博采众长等,使隋朝出现了“开皇盛世”的局面;开皇盛世的表现

为:农业产量迅速提升,人民生活富足,建立了长安洛阳等大粮仓,为炀帝修运河奠定了经济

基础,军事上打败突厥,外交上吸引日本留学,外国商人等。

(3)从“一百多万”和“一半”这两个数据分析,杨广是一个滥用民力、残暴的皇帝;依

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能够开通大运河的原因包括:隋文帝在位时期,经济繁荣,为隋炀

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经济基础;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等等。

11.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

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列图片材料 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外联系的概貌。

材料二 有一副对联描述图一人物:“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减。”

材料三 宋朝在一些重要的海港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代的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从西太

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

地位。

请回答:

(1)与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有关的对外交往的史实是什么?这反映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

策?请再举一例说明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典型史实。

(2)唐朝对周边国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请你说说这是为什么?

(3)与材料中图三有关的对外交往的史实是什么?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4)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宋代的对外贸易情况如何?

(5)通过材料二的描述以及材料一中图一图二人物的事迹,你从中获得哪些对今后的学习

生活有益的启示?

【答案】(1)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开放;日本派 遣使臣到唐朝学习(日本遣唐使到唐朝

学习)等等。(2)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策开放;文化先进。(3)郑和下西洋;非洲东海

岸和红海沿岸。(4)宋朝对外贸易活跃。(5)做任何事情要不畏艰险,坚持不懈,持之以

恒,勇于冒险,互相借鉴,敢于创新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中的图一“鉴真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与图一有关的史实就是鉴真东渡,

根据材料一中的图二

玄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图二有关的史实就是玄奘西行;这反映

出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隋唐,中日两国交往非常频繁。日本为了学习我们唐朝先进

的文化,派遣了许多使者来到中国,这些使者被称为“遣唐使”。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由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策开放;文化先进。

对外交往频繁,对周边国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3)

根据材料一中的图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反映的的是郑和下西洋;

1405

年至

1433

年,郑和率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到达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

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

上的伟大航海家。由此可知,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

根据材料三

宋朝开设蕃坊

宋代的海外贸易范围很广

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

占有重要地位”信息可知,宋朝对外贸易活跃。

(5)

根据上述材料及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做任何事情要不畏艰险,坚持不懈,持之以

恒,勇于冒险,互相借鉴,敢于创新等等。

12.明朝既有一个个叱咤风云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谱写一曲不畏强暴抗击外敌的热血颂

歌,也有杨帆驰骋、傲视群雄、踏浪高歌的辉煌。

(戎马一生杀尽倭寇留正气)

(1)观察图一,指出图中箭头所指的地区发生了什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图二人物是谁?为遏制这一事件,他取得的一次辉煌战役发生在哪里?

(杨帆踏浪和平之旅耀千秋)

(3)图三是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图。最远到哪里?共有几次?

(4)通过图四郑和和哥伦布航行对比,说说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

1

)明朝抗倭斗争;原因: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2

)戚继光;浙江台州。

3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七次。

4

)①时间早;

②次数多;③规模大;

人数多;

【解析】

【分析】

【详解】

1

)依据图片信息“明朝抗倭”“日本”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中箭头所指的地区发生了

明朝抗倭斗争;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

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

日益猖獗,所到之处,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

2

)结合图片信息,根据所学可以得知,图中的人物是戚继光。明朝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

寇,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了抗倭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

广州抗倭,到

1565

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

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3

)依据所学可知,

1405

年到

1433

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

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

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4

)从图表中不难看出:时间上,郑和下西洋始于

1405

年,哥伦布始于

1492

年,由此可

见郑和下西洋时间早;航行次数上,郑和下西洋共

7

次,哥伦布共

4

次,由此可见郑和下

西洋次数多;规模方面上,郑和下西洋大小船只

200

多艘,哥伦布最少

3

只,最多

17

只,

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规模大;航行的人数上,郑和下西洋约

2.7—2.8

万人,哥伦布最少

90

人,最多

1500

人,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人数多。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

忙派遣赵匡胤统帅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

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

来地方节度使佣兵自擅的局面…

(1)材料一中的“显得七年”具体是哪一年?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成此目

的,他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

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

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

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及积

极作用。

(4)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960年;陈桥驿。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

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政策:重文轻武的政策;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积极作用:扭

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

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4)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

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解析】

【分析】

【详解】

(1)分析材料一的“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可知和陈桥

兵变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

做了皇帝。

(2)分析材料一的“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佣

兵自擅的局面”可以概括出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加强中央

集权。为了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

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分析材料二的“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

管全国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可以看出宋朝的政策是重文轻武的政策。

原因是,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重文轻武政策积的极作用是:扭转了五代

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

社会的安定,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4)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

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

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羡慕华风,接受内地的服饰等风俗习惯,下令禁以赭涂面之俗;并

派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文成公主随身带去的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

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

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邵梅士《中国通史》

(1)文成公主入藏时在位的皇帝年号是什么?

(2)有人认为公主带去的文化、技术和人才,有力地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发展。你同意

此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贞观

(2)不同意 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它不属于中外交流。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

展生产,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

公主嫁给他,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子弟到长安

学习诗、书。文成公主随身带去的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

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

工业技术的队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唐太宗在位的年号是贞观。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吐蕃是藏族的祖先,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不同意是中外交流

的观点,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点睛】

回答本问题时要清楚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不属于中外交流。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质彬彬,威风凛凛。只道是并吞八荒,功盖万古;横槊赋诗,笑傲前尘。却不

料,南征北战竭民力,予雄予智失民心。眼看着,如画江山都丧尽,好头颅也与那肝胆

分。只落得,一代英雄归黄土,几行烟柳掩孤坟。这才是,运河悠悠连今古,载舟覆舟俱

凡人。”

——纪录片《大隋王朝》主题曲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其三)》

材料一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哪位皇帝?依据材料一,指出隋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的“此河”指的哪一水利工程?皮日休对这一水利工程的评价是否恰当?请

说明理由。

(3)材料二中的水利工程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开通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隋炀帝。南征北战民力耗尽;残暴统治失去民心。(一项即可)

(2)大运河。恰当。开通大运河这一工程劳民伤财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

一,但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运脉,大大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经济的繁荣,国家的统一等。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运河悠悠连今古,载舟覆舟俱凡人”可知,隋炀帝时命人开凿

了大运河,故材料一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隋炀帝;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南征北战竭民

力,予雄予智失民心”可知,隋炀帝南征北战民力耗尽;残暴统治失去民心。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此河”指的大运河;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若无水殿龙舟

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皮日休对大运河的评价恰当;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开通大

运河这一工程劳民伤财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

的大运脉,大大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依据所学可知,589年隋朝统一了全国,隋文帝在位时励精图治,经济的繁荣等。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含解析)1

本文发布于:2024-03-16 01:02: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5221731621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含解析)1.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含解析)1.pdf

标签:材料   发展   经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