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6日发(作者:防火作文400字)
虚假新闻带来的危害、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将军路办事处
虚假新闻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发布假信息达到欺骗当事
者的一种舆论,是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
报道。
首先我们先要界定一下虚假新闻的行为主体,新闻工作者和新闻
媒体是最主要的传统意义上的主体,但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个人与
其他团体也在现今社会扮演着虚假新闻的制造者的身份。
近年来出现许多虚假新闻的案例,2013年央视“误报”先看病后
付费、“开展先诊疗后付费模式试点”又一次被写入卫生部年度工作
要点。2013年2月20日,央视新闻却将此消息扩散成“最美假新闻”,
称今年卫生部将全面推行“先看病后付费”制度。但新闻播放不久,
卫生部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处长焦雅辉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对
该制度的“全面推行”无法给出时间表,但“今年肯定是不可能的。”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2013年10月24日《黑龙江晨报》7版刊发的《老
汉旅店见网友,一开门傻了——“跟我开房的咋是儿媳妇”》,后经
该报进一步多方核实系假新闻。穆棱市公安局证实,此案件是穆棱电
视台记者韦洪基杜撰的一则假消息。
这两则虚假新闻一个是央视报道一个是地方媒体报道,都是具有
相当影响力的新闻媒体,这对于社会和受众,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
新闻界自身,是致命的毒瘤。不但损害了媒体公信力,也给国家、社
会带来危害。虚假新闻危害极大,尤其是法律类,医学类的新闻如果
是虚假新闻,那么会对人民群众产生不良影响。比如激化社会矛盾,
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等等。虚假新闻的危害主要表现有:
1、破坏政府形象,丧失公信力。虚假新闻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通常意义上说,新闻是党和政府对外宣传的窗口,是传播国家大政方
针的重要渠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传达的是党和政府的声音。代
表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果虚假新闻不遏制.不仅对社会和受众伤
害严重.对于新闻界自身的损害也是不言而喻的。虚假薪闻在破坏了
人们对媒体信任的同时,也严重影响我们的党、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
象。因此,虚假新闻是把双刃剑,既害人害己,又害社会。
2、导致个人和团体侵权,损坏相关利益。由于虚假新闻是不真实
的,这往往会形成侵权,带来不必要的新闻官司。而虚假新闻的直接
生产者——新闻工作者,轻则要被拉上“社会法庭”听候审判,重则
可能要被追究相关刑事责任,赔偿经济损失。
3、误导群众,危害社会稳定。新闻报道具有舆论导向的社会功能,
虚假新闻不仅浪费了受众的时间和精力,更使他们的感情受到欺骗和
伤害,直至造成思想行为方面的误导,有碍整个社会的常态发展。更
为严重的是,虚假新闻轻则对社会公众形成误导.引发公众思想的混
乱。重则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真实、客观是新闻的基本要求,新闻原则上要求贴近实际、贴近
生活、贴近群众,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真实反映国家
建设、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成就和进展,客观报道国内外重要新闻事
件和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新闻信息。
虚假新闻有着如此巨大的危害,而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
讲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新闻造假难度低。现今社会高速发展,伴随着网络的推广,新
闻造假越来越简单,只需要在微博、在社区网站发布一些信息就可以
造假,产生较大的影响,而身为一些传统的有影响力的媒体通过网络
所产生的影响更是巨大。
2、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从历史上看,重大的失实报道大都有其
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在新闻队伍中,仍然有为“宣传需要”夸大典
型人物事迹的现象。一些领导干部爱听恭维话,好大喜功,这就造成
许多新闻媒体常常只讲成绩不讲问题,使得群众产生了一种新闻报道
不真实、不可信的总体印象。
3、约束机制和监督整顿措施不完善。当前我国的新闻工作约束和
监督机制尚不完善,相关的新闻处罚界限不够明确,使很多新闻工作
者和新闻媒体为了相关利益打擦边球,甚至即便是出现了虚假新闻,
相应的处罚力度并不能有效地起到约束作用,行为成本低。另外相关
部门对于新闻整顿工作不到位,没有很好的引导、监管新闻媒体,导
致虚假新闻的蔓延。
4、虚假新闻是媒体向受众献媚的产物。学者陈力丹指出:“出
现这么多假新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
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新闻媒
体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点击量和售卖量,编造、伪造相关新闻。
虚假询问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新闻从业人员行业自律缺失、政治修养欠缺。每个行业都有
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则,虚假新闻的出现正是新闻业行业自律缺
失、政治修养欠缺的表现,当一个行业没有底线,没有相关的职业道
德和行业自律规制,虚假新闻的产生、蔓延就不足为奇了。2007年
网上争议很大的“华南虎照片”造假事件,当地媒体从宣传本地出发
对“华南虎照片”的报道也许对地方发展有一定效果,可却违背了新
闻真实性原则,侵害了广大受众的知情权,显然当地新闻媒体的个别
从业人员的政治修养尚有不足。另外,法律知识贫乏也是新闻从业人
员政治理论修养欠缺的一个表现。
2、利益驱使。这里的利益包括精神和经济两方面。记者为了获
得名誉编造假新闻,“纸馅包子”便是其中的代表。有的单位和个人
为了宣传自己,会给记者一定的“好处”,有时也能够左右记者手中
的笔,隐瞒那些对采访对象不利的事实。
3、新闻从业人员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缺乏。任何行业和个人都
有它的社会责任,新闻从业人员由于自身行业的特殊性,社会责任感
更为突出。社会责任感缺乏,往往导致报道的角度把握不准,从而使
受众产生不正常的社会心理。2013年12月2日,有报道称,北京一
大妈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小伙急忙下车搀扶,却被
大妈一把抱住,需老外负责。消息见报后,立即引起巨大反响,众多
媒体争相转载,公众纷纷指责大妈的讹人行为。然而,北京警方12
月3日晚回应称,外籍男子因存在无证驾驶、驾驶无牌照摩托车及交
通肇事行为,将被进行处罚。在警方监控探头拍摄的画面上,可以清
晰地看到,12月2日10时33分许,一辆载有两人的摩托车转弯时
在斑马线上撞上一名身穿黑色大衣的女子。这条因记者未经证实就报
道的假新闻,严重干扰了政府和人民群众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
4、媒体的恶性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媒体为了获得
更多的经济利益和轰动效应,不惜刊发虚假失实的新闻报道,展开恶
性竞争,新闻事件怎么“轰动”怎么写,全然不顾事实的真相。有人
对《新闻记者》杂志连续4年评出的假新闻进行统计,发现凭空编造
的虚假新闻占1/3以上。为了轰动效应,有的从业人员什么假都敢造,
什么故事都敢编,简直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在一些发达国家,新闻
从业人员造假需要承担严重的后果;而在国内,涉嫌造假的个人和新
闻媒体被追究责任的案例极少,完全凭新闻从业者的自觉而非法律的
约束来杜绝虚假新闻。虚假新闻的收益大于风险,这是虚假新闻猖獗
的一大原因。
那么如何有效遏制虚假新闻的产生的呢?美国现代新闻之父普
利策说过:“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严谨追求真理的热望,最正确的
丰富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将新闻事业从商业利益的
臣属,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会利益的敌对上拯救出来。”最大限
度地遏制虚假新闻的产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社会监督是有效遏制虚假新闻产生的有力保障。“绝对
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一理论在新闻界同样适用。要维护新闻
真实性原则,新闻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监督。同
时要加强对新闻传播的监管,加强新闻立法,使新闻行业行为有更多
的法律依据。
2、大力加强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虚假新闻的出
现由其现实客观的社会原因造成.而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应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格遵守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从
而为广大受众提供最真实客观的新闻内容,满足大众需求。
首先,要提高认识,增强坚持真实性原则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
新闻观,自觉地遵循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要求,并将其转化为正确的
职业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的
问题,杜绝虚假新闻。
其次,一个具有新闻职业道德修养的人要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全部新闻工作建立在调
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每个新闻从业人员都应当以此为原则、为标准来
检验自己的工作,审视自己的新闻实践活动是否做到了实事求是,是
否做到了全面、准确地报道新闻,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3、加强新闻法规建设.强化行业自律。新闻法规是依法管理传播
行为的主要依据.它具有法律强制性。加强新闻法规建设,不仅能保
障新闻自由,而且还能惩处违法乱纪者,确保传播行为有法可依,有
法必依,违法必惩。行业自律是媒体的自我约束,是由内而外的一种
自觉行为。因此,新闻法规和行业自律的相结合是从法律、政策、制
度的高度对媒体的管理与约束,会有力地规范媒体的传播行为。新闻
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应当增强法制观念,掌握好“法”与“非法”的界
限,自觉遵守国家的各种法律、法规,尊重法人和公民的各种合法权
益,防止在新闻报道中出现违反法律、法规和侵权、毁誉现象。
新闻是人们了解国家和社会信息的重要途径,只有客观真实的报
道新闻,才能让人们了解相关事件,而虚假的新闻会误导舆论,破坏
社会公信力,影响社会稳定。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的监督、整顿下,
定会还新闻一个真实。
本文发布于:2024-03-16 00:53: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5215922872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虚假新闻带来的危害、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虚假新闻带来的危害、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