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有什么

更新时间:2024-03-16 00:48:52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6日发(作者:万松)

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有什么

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有什么

虚假新闻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发布假信息达到欺骗当事

者的一种舆论。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

道,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虚假新闻呢?以下就是店铺整理的产生虚假新闻

的原因,希望对你有用。

虚假新闻的原因

一是虚假新闻往往因其“不靠谱”,具有很强的刺激性,让善于

猎奇的媒体放宽了准入“门槛”。在传统媒体之间,新媒体之间,传

统与新媒体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使自己的媒体在众多媒体

中脱颖而出,广受青睐?这是老总们朝思暮想、不断探索的课题。虚假

新闻“不靠谱”却“抢眼”的特征,恰恰迎合了这种需求,“迫使”

他们不惜版面、时段予以突出报道,企图抓住受众的眼球,获得发行

量、收视率的提升,进而增加媒体创收,壮大媒体实力。如2009年2

月15日,山东一家都市报发表了该报记者炮制的一篇假新闻,杜撰的

是一位老板因为手头紧,让5个情妇通过PK的方式保留1名情妇的荒

诞故事。《新闻记者》将其列入2009年十大假新闻时,分析了造假原

因:“这些年来,新闻打假越来越严,处罚力度越来越大,却偏偏有

人飞蛾扑火,屡屡以身试法。说穿了,就是为了哗众取宠,以求增加

报纸销量。有些甚至为此不惜铤而走险,用荒诞离奇的绯闻故事误导

读者。”此话不可谓不深刻,揭示了假新闻频出的媒体,在办报宗旨

上的误区。

二是媒体的“不服输”,导致与新闻造假者成了同一条战壕里的

“战友”。刊播了“不靠谱”新闻后,媒体又“不服输”,就被造假

者“”成了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发生

问题的媒体置社会公信力于不顾,对虚假新闻被揭露和批评,要么强

词夺理,要么装聋作哑,要么事不关己……,造假者因此得以逍遥事外,

难以受到道德的拷问与纪律处分。有例为证:2008年3月2日,陕西

一家晚报刊发了一篇关于巨蟒吞噬中国维和士兵的假新闻,随后竟然

发了这样一则“情况说明”:“3月2日本报刊登《非洲维和载誉而归

——维和队员讲述在刚果(金)经历》一文中关于‘一名中国维和队员

被巨蟒吞噬’的内容系被采访对象给记者提供的情况有误,经查并无

此事,特此说明。”本该道歉却推脱责任,这样的态度岂能举一反三、

汲取教训?

三是“潜规则”纵容造假。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选优

造假,这在声屏媒体尤甚。因为技术原因,声屏媒体播出的稿件难以

留下明显的“痕迹”和证据,这就给一些人在稿件年度选优时提供了

“可操作”空间——“抹掉”原先存在的瑕疵,增加贴合当年重大题

材的内容等等,这已成为业内公开的“潜规则”。不少领导默许“潜

规则”存在,有的甚至公然参与造假。另一方面因为与地方、广告大

户是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媒体“被迫”报喜不报忧或是“反面文章正

面做”,结果事实被放大或被缩小,“正面”的虚假新闻由此诞生,

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又扮演了纵容的角色。

四是考核机制的失当。为破解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存在的考核、分

配难题,不少新闻单位动真碰硬。对业务指标量化、对稿件内在质量

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将报酬与岗位挂钩,报酬与发稿量挂钩。记

者编辑多发稿、多编版,不仅月度收入高,年终奖还会同比例增加,

并作为续聘和单位内部职称高聘的主要依据。这虽然能调动记者写稿

的积极性,但由于只对发稿数量、质量作了规定,对虚假新闻的防范

与处罚并不周全,并未将此摆上采编工作的重要位置。因此,为了

“扒分”,记者采访不深入,在通讯员来稿上添加自己的名字、电话

采访、材料“裁剪”等成了家常便饭。如某晚报记者在通讯员发来的

假新闻上“加名”后,被发现吃了“苍蝇”。结果报社领导只是对记

者进行了个别批评教育,作了扣发奖金处理,连个内部通报也没有,

白白浪费了对采编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典型案例。

虚假新闻的危害

信息污染

虚假新闻所传播的内容常常是夸大其词甚至生编硬造的信息,其

信息内容的真实度显然难以达到新闻标准。这种具有欺骗性和有害性

的新闻内容,混迹于海量新闻信息中,抢占了有效信息的传播渠道和

传播资源,也对受众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往往快于真实信息的传播速度,因而

导致真实的新闻内容影响力常常低于虚假新闻的影响力。因为传播资

源和传播空间的有限性,导致虚假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占据了较多

的资源和空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真实有效信息的传播渠道便大大

减少,从而降低了有效信息的利用率,导致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

来不及用常规逻辑和思维对信息加以判断利用,进而造成一些不良的

后果。

再者,虚假新闻以欺骗受众为出发点,从人文角度讲,这种欺骗

性行为极大地伤害了受众心理,造成受众对媒体产生怀疑,媒体的权

威性受到质疑,进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淡漠与不信任,乃至爆发社会

性的不信任危机。

信息麻醉

在传播学上,将大众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

中,而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仅仅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这一社会现象,称之为大众传播“麻醉”。即大众持续接受信息刺激

的后果,便是对信息的麻木和判断力的缺失。

虚假新闻这种信息麻醉负功能尤为明显,在现如今的新闻传播活

动中,铺天盖地的虚假新闻泛滥成灾。有人利用受众的猎奇心态,将

虚假的、无用的、有害的信息内容传播给大众,长期的信息刺激会逐

渐导致大众漠视新闻传播中的正面信息,对新闻媒体传播的内容不以

为然。在虚假新闻这种麻醉负功能的作用之下,受众也忽视了对真实

有用信息的关注度。

拟态环境

虚假新闻传播的信息皆是凭空捏造和杜撰的内容,由这种虚假的

信息编织而成的社会自然而然是一个虚假的社会。传播学者将这种虚

假社会称之为拟态环境,拟态环境的负功能导致大众无法辨别世界的

真伪,身处于虚假信息社会之中却难以自知,因而更加难以产生防范

意识。

虚假新闻所创造的拟态环境,其负功能主要体现在大众将真实的

世界与虚假新闻编织的世界混为一谈,接受虚假新闻的灌输,从而产

生违背真实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大众传媒的功能,是通过信息传

播的方式,向受众传递周围世界的客观信息和变动事件,从而帮助受

众更好地认识世界。然而,在虚假新闻所创造的拟态环境当中,其传

递的信息内容皆与客观信息相违背,完全脱离大众的真实生活和客观

背景。现今许多媒体为博得大众的眼球而杜撰一些具有争议性和话题

性的新闻内容。例如受众比较关心的养生、健康和食品等问题,虚假

新闻正好抓住了大众这一紧张心态,大肆散布虚假消息,混淆公众视

听,也扰乱了整个新闻界,从而导致对社会舆论的误导。

背离受众期望值

受众的期望值,即他们参照自身以往的经验,来判断媒体满足自

身需求的概率。因受众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准参差不齐,导致这种期望

值有积极向上的方面,也有消极落后的方面。一般情况下,大众的期

望会影响其行为与决定,当事态与其期望值较为贴合的时候,他们的

潜能与积极性往往能够较好发挥,反之,则难以调动他们的行动力。

虚假新闻的出现,背离了受众对媒体的最初期望值。在受众的视

野里,大众传媒是公信力的代表,其发布的信息是经过层层考究具有

真实度和可信度的内容。然而,虚假新闻完全不满足这一期望值,他

们的宗旨与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期望背道而驰。一则无法实现新闻舆论

对受众的引导作用,二则也难以达成通过激发受众的积极性来促进新

闻行业发展的这一目标。若一些媒体为了追求新闻的快速到达或为了

博眼球而传播了虚假新闻,则背离了受众的期望值,在他们心中新闻

媒体不再具有客观性及权威性,而是会被利益驱使而进行胡编乱造。

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有什么

本文发布于:2024-03-16 00:48: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521332563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有什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有什么.pdf

标签:新闻   信息   媒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