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6日发(作者:关于过年的作文400字)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百度文库
参观浙大西迁陈列馆有感
今年,我有幸考进了湄潭浙大小学。这所规模宏大,环境
优美,承载着湄潭人民殷切希望的校园是由浙大捐资,当地政府
匹配资金共同修建的的一所公办学校,它是浙大西迁湄潭办学那
段光辉历史的见证,也是湄潭人民与浙大校友传递深厚情谊的桥
梁。
七十二年前,浙大迁往了我们这座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物
美价廉的城市扎根七年,在这七年间,他们与湄潭人民患难与共,
相濡以沫,为湄潭输入了现代文明和科技文化气息,以良好的学
风长远地影响着湄潭的教学风气,为湄潭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文
化底蕴,拓展了空间,还为湄潭的学子们注入了永久的浙大求是
精神。
今天,湄潭浙大小学的建立,正是为了缅怀那段对我们有着
深远意义的历史,正是为了将曾经的浙大求是精神发扬光大。因
此,作为浙大小学的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深入仔细的了解影
响湄潭文化教育的浙大西迁到湄潭办学的那段历史。以便更好的
带领学生将浙大求是精神发扬光大。为此,我们学校在2012年
十月七日,组织全校教师一起参观了浙大西迁陈列馆。
十月七日的早上8点半以前,全校的老师跟我一样怀着激动
的心情早早地来到约定地点:浙大广场。因为浙大西迁原来的陈
列馆文庙正在维修,所以将陈列馆暂时搬迁到了东南西耐庵,需
1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百度文库
要坐一段路程的公交车。坐在公交车上,我脑子里一直在想,陈
列馆里究竟陈列着哪些有历史意义的东西呢?参观之后究竟会
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动和震撼呢?
到了目的地之后,陈列馆的馆长印丽老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
并以导游的身份带我们参观了陈列馆,这是一间面积不大的房
间,里面有一尊当年浙大校长竺可贞的塑像,然后就是墙壁上按
时间顺序挂满了有关浙大西迁办学时的很多宝贵的历史图片和
文字资料。
首先,印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竺可贞校长,1936年,竺可桢出
任浙江大学校长。在任13年间,他为浙大建设倾注了全部心血,
“求是”二字就是他当年为浙大提出的校训。抗战期间,浙大为
避免陷入日寇铁蹄之下而向山区搬迁。是他毅然带领浙大师生踏
上了西迁流亡办学之路,虽然历经艰辛与磨难,却为国家培养和
保留了一批知识精英。正是他的“求是”校训让浙大学子们在那
样艰苦的岁月和条件下依然坚持学习和科研,为国家做出了巨大
贡献。
然后,印老师根据墙上的图片给我们深情的介绍了浙大西迁
过程中搬迁的地点以及当时遇到的重重困难。在浙大搬迁到湄潭
之前,浙大经历了三次搬迁,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能长期安
定下来。最后,是湄潭人民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将浙大师生请
进了湄潭,是湄潭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物美价廉的淳朴民风让
浙大终于在这里找到了一方净土,使他们在这个偏远的小县城扎
2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百度文库
根,开花结果。由此,浙江大学在遵义湄潭办学七年,被称为浙
大历史上最光辉的七年,是浙大办学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在这期间,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知识精英,其中有竺可桢、苏步
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卢鹤绂、陈建功等世界著名科学
家的主要论文就在湄潭成稿,他们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潜心研
究,孜孜以求,成就赫然。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使
我们这个小县城因此而蓬荜生辉。
湄潭人民曾经养育了浙大,浙大也因此而感恩湄潭,牵挂着
湄潭,1987年,浙江大学、湄潭县人民政府为了缅怀浙大师生
在抗战时期与湄潭人民同舟共济、相濡以沫的这段光辉历史,经
贵州省文化厅、湄潭县人民政府多方筹资,将浙大湄潭分部----
文庙加以维修,成立了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
昔日的浙大虽然又回到了他的故乡,但重情的浙大人却时刻
牵挂着湄潭,他们多次组团来到湄潭,来寻找他们梦里的第二故
乡。1999年8月7日,浙大党委书记张竣生率浙大社会实践团
莅临湄潭,受到了热情的湄潭人民隆重的欢迎,他在参观了当年
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等办学旧址后,还欣然为求是中学题词:“发
扬求是精神,开创育才辉煌。”张竣生书记离湄时说:“浙大是永
远不会忘记遵义湄潭人民的养育之恩的。
在参观陈列馆的过程中,听着印老师深情的介绍,我无数次
的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浙大师生不畏艰难,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
坚持学业和科研,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让我感动;湄潭人民的热
3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百度文库
情让当年在湄学习和工作过的浙大学子们在年老斑白,无法走动
的时候依然牵挂着湄潭,想念着湄潭这个曾经养育过他们的地方
的那种深厚情谊让我无比的感动;浙大校友们为了感恩当年湄潭
对他们的养育之恩而对湄潭经济和教育的大力支持让我感动。小
小的一间屋子,四周挂满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及印老师的深
情解说让我彷佛身临其境地到了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真实地看
到了当年的浙大学子们在战乱,疾病,讥饿的折磨中,长途跋涉
的疲倦中,依然不忘国耻而奋发图强,力争为国做贡献的场景。
正因为有他们的这种不折不挠的精神,才有了当年的文军长征,
才有了后来的大批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知识精英。同时,也让
我真实地感悟了浙大校训“求是”精神的真正意义。
做为浙大小学的教师,承载的是县局领导的厚望,广大民众
的期待。尤其是社会民众,他们疑问着:这所学校究竟能否在将
来成为预期中的省级示范学校?对于我们来说,如果目标实现
了,我们就是大家心中的英雄,功臣,可是目标不能实现,我无
法想象社会对我们的评价。可是当前的现状不容乐观,因为我们
面对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农村留守儿童,在家没有家长的悉心指导
和协助教育。靠的就是老师长久的,刻苦的孤军奋战。这就注定
了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无条件的要比别的学校的老师更苦,更
累。在这种现状下,省级重点示范的目标无时不刻让我们感到压
力巨大.或许我曾经在心里暗暗的抱怨过学生素质差,抱怨过工
作压力过大,抱怨过省级示范的这条路在现状下走起来太苦,太
4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百度文库
累,但这些想法都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了,我甚至为自己曾经有
这样的想法而感到羞耻。因为浙大师生们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
求是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鼓舞了我。他们在衣食短缺,战乱纷
飞,人身安全都不保的情况下依然惦记着国家,想尽一切办法坚
持学业,艰苦科研为国做贡献。我们在和平幸福的今天,就更应
该有充沛的精力去努力工作,努力奉献。相信有付出就有收获,
只要我们能传承浙大的求是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在县局领导的
指引下、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敬业爱业、求实务真、开拓创新、
努力奋进,终究有一天,我们的努力会开出灿烂的花朵,结出喜
人的果子。
浙大小学教师:黄畅
2012年10月13日
5
本文发布于:2024-03-16 00:15: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5193271620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参观浙大西迁陈列馆有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参观浙大西迁陈列馆有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