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工会活动方案)
气旋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气旋
英文名称:
cyclone
定义1:
大气流场中在北(南)半球呈反(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大型涡旋,在气压场上表现为低
气压。
应用学科:
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天气学(二级学科)
定义2:
在北(南)半球呈逆(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大型气流涡旋。在气压场上表现为低气压。
应用学科:
地理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
定义3:
大气流场中, 在北(南)半球呈反(顺)时针旋转的大型涡旋。在气压场表现为低压。
应用学科:
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科学(二级学科);海洋气象学(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中国的气旋
气旋(cyclone)是指北(南)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逆(顺)时针旋转的大型涡旋。在
同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低,又称低压。它在等高面图上表现为闭合等压线所包围
的低气压区,在等压面图上表现为闭合等高线所包围的低值区。气旋近似于圆形或椭圆形,
大小悬殊。小气旋的水平尺度为几百公里,大的可达三、四千公里,属天气尺度天气系统。
气旋中,天气常发生剧烈的变化,是人们最关心和最早研究的天气系统。
目录
概述
研究史
生命史
机制
锋面气旋
气旋族
气旋-切断低压
影响我国的气旋
概述
研究史
生命史
机制
锋面气旋
气旋族
气旋-切断低压
影响我国的气旋
概述
气旋(cyclone)
气旋现象
气旋
北(南)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逆(顺)时针旋转的大型涡旋。在北半球
右偏,反之,左偏。在同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低,又称低压。
气旋近似于圆形或椭圆形,大小悬殊。小气旋的水平尺度为几百千米,大
的可达三、四千千米。气旋中,天气常发生剧烈的变化,是人们最关心和
最早研究的天气系统。通常按气旋形成和活动的主要地区或热力结构进行
分类。按地区可分为温带气旋、热带气旋和极地气旋性涡旋等;按热力结
构可分为冷性气旋和热低压等。
大气中有类似江河里的涡旋运动,有顺时针方向和反时针方向旋转运
动两种:气旋和反气旋,都是大气中大型的水平涡旋运动。气旋,在北半
球,空气是反时针方向运动,
气旋
中心气压最低,逐渐向外递增,空气不断流入中心,形成上升气流,也称
低气压。它的直径:小的有几十公里,大的有几千公里。气旋影响时常常
出现阴雨天气和大风等。
大气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涡旋,它们有的逆时针旋转,有的
顺时针旋转,其中大型的水平涡旋,我们分别称为气旋和反气旋,即低压
和高压。
气旋的中心地带是由于是上升气流,所以多云雨的,而四周通常是容
易干燥晴朗的下沉气流,我们所熟悉的台风亦是如此。
相关术语
气旋:气旋又称为低气压气旋。占有三度空间的、在同一高度(等压面)
上,具有闭合等压(高)线,中心气压(高度)低于周围的大型涡旋。在北半
球,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其旋转方向则相反
反气旋:反气旋又称高气压气旋。气旋和反气旋是一个系统的两个方
面。
江淮气旋:是指出现在江淮地区的气旋。
东北气旋:又称东北低压。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气旋。是影响我国
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
锋面气旋:亦称极锋气旋、波动气旋、斜压气旋。产生于温带极锋发
展中的波动上强烈斜压性气旋。我国有由锋面进入低压槽、浅低压或台风
后发展成为锋面气旋的。
冷涡:冷性低涡的简称。中心冷于四周的涡,其强度随高度的增加而
增强。
东北冷涡: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或其附近的高空大型冷涡。它是能够
维持3-4天或更长时间的深厚系统。
西南低涡:亦简称西南涡。在西藏高原及西南地区特殊地形和一定环
流共同作用下,产生于我国西南地区。
研究史
早在19世纪60年代,人们就发现并开始研究温带气旋的结构和活动
规律。英国气象局首任局长R.菲茨罗伊,根据H.W.多沃的见解和自己在航
海过程中所积累的资料,于1863年首次提出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地区的地面
气流结构。1878年,R.艾伯克龙比结合气压场给出了一个气旋天气图模式,
将气压形势和天气结合在一起。20世纪初期,英国气象学家N.肖提出了反
映气旋中气流切变和风暴特征的气旋模式,并将降水分布同气流联系起来。
1918年和1921年,挪威学者J.皮耶克尼斯和H.索尔贝格提出了新的气旋
模式和气旋生命史模式,首次将气团、锋、气压场和天气分布有机地结合
在一起。挪威学派的这些成果,一直被气象界广泛采用。30年代,J.皮耶
克尼斯和芬兰学者E.H.帕尔门等,根据高空探测资料,对温带气旋和锋面
的三维结构作了很多研究。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帕尔门进一步将气旋族
和长波联系起来,确定了温带气旋和高空大气长波的关系。这些结论,已
为60年代的卫星云图所证实。 气旋分类的方法很多,通常按气旋形成和
活动的主要地区或热力结构进行分类。按地区不同,可分为温带气旋、热
带气旋和极地气旋性涡旋(见极地气象学)等;按热力结构的不同,可分
为冷性气旋和热低压等。温带气旋大多数属锋面气旋。热带气旋和地方性
热低压属暖性低压。发生在热带洋面上强烈的气旋性涡旋,当其中心风力
达到一定程度时,就称为台风或飓风;当其移入温带后,将逐渐具有温带
气旋的特色。
生命史
锋面气旋由锋面上的波动沿着锋面传播发展而生成,其生命史可分为
四个阶段:①初生阶段。当冷锋移动缓慢或趋于静止时,锋上出现小波动,
即气旋波,在波动前方暖空气向冷空气方向移动,形成暖锋;在波动的后
方冷空气向暖空气方向移动,形成冷锋,故围绕着波动产生了气旋型的环
流,环流中心气压下降,形成低压中心。②成熟阶段。随着气旋性环流的加
强,中心气压不断下降,且气旋的暖区越加明显。在此阶段,由于暖空气
沿冷锋和暖锋上升,水汽因膨胀冷却而凝结,出现系统性的云系和降水。
③锢囚阶段。通常由于冷空气中的风速较强,冷锋比暖锋移动得快,最后
冷锋赶上了暖锋,这时冷锋后和暖锋前的冷空气相合,而冷锋前和暖锋后
的暖空气则被抬升到高空。这种过程称为锢囚过程。在锋的北段,冷锋和
暖锋相合的锋面,称为锢囚锋。此时的气旋环流最强,中心气压最低,称
为锢囚气旋。④衰老阶段。当气旋中心被来自各方的冷空气所占据时,气
旋就进入衰老阶段,这时气旋的环流减弱,气压升高,范围扩大,在对流
层下部变成温差较小的大冷涡。当暖空气被抬升到更高层之后,上升运动
减弱,云雨也随着减少。气旋的发展过程,除最后的衰老阶段比较缓慢之
外,一般在一两天之内就可完成。 在中国还有一种与上述典型的气旋生命
史稍不同的气旋。在气旋出现之前,地面先有暖性倒槽或热低压,冷锋从
其西北方逐渐移入槽中,同时在倒槽中由于锋生作用产生暖锋,当冷锋进
入倒槽与新生暖锋衔接时,在接合处,气压下降,有气旋性闭合环流生成,
形成锋面气旋。
在气旋发展过程中,地面气旋始终处于高空气压槽的前方,同高空锋
区和急流相对应。在气旋发展的初期,高空槽、高空锋区和急流轴的波幅
都很小,气旋位于高空槽前部、锋区和急流的南侧。随着气旋的发展,高
空槽加深,高空锋区和急流轴的波幅增大,气旋位置向高空槽、锋区和急
流接近。到气旋的锢囚阶段,高空槽发展成冷低压,急流轴的波幅更大,
地面气旋中心也从急流轴的南方移到北方,和高空冷低压重合。
机制
地面气旋中心及其前方,低层气流辐合,高层辐散,盛行上升运动。当高
层辐散大于低层辐合时,气压下降,气旋加深;反之,气压上升,气旋就被
填塞。因此对流层上部的强烈辐散,是气旋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流
层上部低压槽的槽前为辐散区,槽后为辐合区,特别是当有一支急流由槽
后流向槽前时,辐散量、辐合量将加大,在急流轴上,气块的涡度变化尤
为强烈,辐散量和辐合量更大。这可用涡度方程(见大气动力方程)加以说
明:槽前的气块由南向北移,由气旋式涡度变到反气旋式涡度,涡度减小,
气块产生水平辐散;槽后的气块由北向南移,由反气旋式涡度变到气旋式
涡度,涡度增加,气块产生水平辐合。所以在气旋发展初期,当伴有急流的
高空短波槽移到地面锋区上方时,对应于槽前位置的锋面往往出现显著降
压现象,并有气旋生成。随着高空槽发展,地面气旋和反气旋也得到发展。
当高空槽加深而形成冷低压时,则沿高空气流方向的空气块就具有同等大
小的气旋式涡度。这时,气块在移动过程中涡度变化很小,因此不会产生
大量的辐散,地面气旋也就减弱衰老以至消亡。在高空槽后,也由于涡度
变化很小而不产生大量的辐合,使地面反气旋的生成发展也减弱。气旋发
展的能量来源于温度对比很大的锋区所积蓄的位能(见大气能量),在暖
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下沉过程中,位能释放而转换为动能,这有利于气旋的
发生和发展。由于气旋区域的空气和周围空气发生交换,所以能量转换过
程是非常复杂的。
锋面气旋
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我们称之为锋面气旋。它是我国北
方中高纬度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
锋面气旋的形成
我们先从锋面和气旋的知识点来看锋面气旋的形成。锋面是冷暖性质
不同的气流相遇而形成的交界面,它是一个狭窄而又倾斜的过渡地带。气
旋就是低气压,在北半球,它是气流从四周向中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天
气系统。锋面气旋一般发生在等压线为不规则椭圆形的地方。
如图所示,这是一个低气压区域,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它的
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低气压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
如同地形上的山谷,图中AB、CD为两条槽线。
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图中气旋东部偏南风来自较低
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北移动时,遇到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
锋(图中CD附近)。同样的,
气旋
气旋西部气流是来源于北方高纬度地区的偏北风,南下会遇到较低纬度的
暖空气而形成冷锋(图中AB附近),这样地面天气系统中的锋面气旋便形
成了。北半球的气旋是一个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旋涡,它同样也带着已生
成的锋面随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移动。
气旋的影响
锋面气旋系统对原有的单一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产生的影响
由于气流从四面八方流入气旋中心,中心气流被迫上升而凝云致雨,
所以气旋过境时,云量增多,常出现阴雨天气,即气旋雨。在锋面天气系
统中,无论冷锋还是暖锋,锋面上方的暖气团都是沿锋面抬升的,都将形
成有云和降水的天气,即锋面雨。当两种系统结合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后,
将辐合成更强烈的上升气流,天气变化将更为剧烈,往往会产生云、雨甚
至造成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在图中,冷锋和暖锋的降水区域会略有不同。因冷气团密度大于暖气
团,冷气团始终位于暖气团之下,锋面始终倒向冷气团一侧,降水区域总
是位于锋面的冷气团的一侧,图中在CD前方会形成宽阔的暖锋云系和相伴
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在AB后方会形成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气旋
中部(冷锋雨区与暖锋雨区之间)则是单一暖气团控制下的晴好天气。
锋面气旋的发展
锋面气旋也有它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对锋面气旋常有两种认
识:一种认为是有封面(准静止锋活冷锋)发生扰动,逐渐形成低压中心,
演变而成锋面气旋,可以简单理解成现有锋面,再形成气旋;另一种认为
是地面低压先形成,进而产生锋面,发展成为锋面气旋。两种锋面气旋在
起始发展条件上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在形成以后,发展过程却十分相
似。
相关术语
气旋:气旋又称为低气压气旋。占有三度空间的、在同一高度(等压面)
上,具有闭合等压(高)线,中心气压(高度)低于周围的大型涡旋。在北半
球,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其旋转方向则相反
反气旋:反气旋又称高气压。气旋和反气旋是一个系统的两个方面。
气旋
江淮气旋:是指出现在江淮地区的气旋。
东北气旋:又称东北低压。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气旋。是影响我国
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
锋面气旋:亦称极锋气旋、波动气旋、斜压气旋。产生于温带极锋发
展中的波动上强烈斜压性气旋。我国有由锋面进入低压槽、浅低压或台风
后发展成为锋面气旋的。
冷涡:冷性低涡的简称。中心冷于四周的涡,其强度随高度的增加而
增强。
东北冷涡: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或其附近的高空大型冷涡。它是能够
维持3-4天或更长时间的深厚系统。
西南低涡:亦简称西南涡。在西藏高原及西南地区特殊地形和一定环
流共同作用下,产生于我国西南地区。
气旋与反气旋的判断:
遵守螺旋定则,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大拇指的指向是气旋
中心空气的上下,四指的指向是该天气系统的旋转方向。
气旋族
在发展完善的锋面气旋的极锋上,当受到扰动时,会产生新的气旋波,
它将继续按锋面气旋生命史发展。同样,在新产生的气旋的冷锋上,又可
产生气旋波。这样,在一条极锋上出现的气旋波往往可达三四个之多,它
们形成一串气旋,即称气旋族。气旋族的东南方为副热带高压,其西北方
为极地冷高压,整个气旋族位于高空长波槽的前部,并受长波气流的引导,
由西南向东北方向传播。环绕整个半球的高空西风带上,一般有4~5个长
波,对应于地面也有4~5个气旋族。
气旋-切断低压
对流层中部和上部的冷性气旋。按静力学关系,冷性气旋中心气压随
高度减小的程度,远比四周为大,所以冷性气旋随高度而加强,是比较深
厚的系统。它是在对流层中上部低压槽南端的冷空气堆急速南下的过程中,
被两侧暖空气从北面的冷区主体中切断而形成的冷低压,有时简称冷涡。
在发展完善的冷低压区,锋区和急流都环绕着低压中心,呈闭合形式。低
压的低层一般为冷高压,当低压发展得很强时,低层也可出现气旋。切断
低压区盛行上升气流,最强上升运动在其东部,一般东部多雨,西部晴好。
切断低压比较稳定,可持续几天,有时甚至可维持十几天,在此期间有向
西南方缓慢移动的趋向。一旦低压区出现较强下沉运动,或因和四周暖空
气混合,失去了冷堆结构,就迅速消失。切断低压具有地区性和季节性的特
点,多出现在美洲和欧洲地区,春秋较多,这些都同该时该地的暖空气较
为活跃有关。中国典型的切断低压比较少见,唯在东北地区,夏季常见一
种冷涡,很类似于切断低压。这种冷涡虽然环流弱,范围小,但常产生暴
雨天气。
大气中的冷、暖空气被切断的过程往往相互进行,冷空气可以为暖空
气切断,暖空气也可为冷空气切断。在切断低压的东北部和西北部,常有
被切断出来的闭合暖高压,这就是阻塞高压。切断低压和阻塞高压均稳定
少动,对上游东移的天气系统起着阻塞的作用。
气旋及反气旋平面图
影响我国的气旋
锋面气旋
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的气旋,影响全国大部地区。
影响我国的气旋
热带气旋
在热带海洋上形成的气旋,俗称台风,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省市,个别
会影响到我国内陆(如1956年的台风温黛)。
本文发布于:2024-03-15 20:43: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5066022869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气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气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