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与特色

更新时间:2024-03-15 20:28:00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收费员工作总结)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与特色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与特色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与特色「篇一」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

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

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

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下面是文章相关介

绍,欢迎参考!

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

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

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

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

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

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

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

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

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

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

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

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

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

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

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

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

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

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

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

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

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

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

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

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

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

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

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án)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欋(zhào)将移而藻

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

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

的莲花也算得

“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

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赏析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

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 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

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荷塘月

色》中的“出浴的美人”显然是不符合的,“那个年代,女别说出浴了,就是

露出肚脐都要受批判。”高一课本里,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曾将点缀于荷叶

之间的白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采莲少女荡舟出湖,原来不是“载歌载舞”,

而是唱着艳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这些轻度“涉黄”的细节

曾一度被剪除。但现在课本中已恢复其原来内容。首先,说明作者的思绪变化:不

静到求静到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高于现实。

带着淡淡的忧愁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

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

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叶随风起舞

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

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

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娜、羞涩”

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

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

展现眼前。

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

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

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

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

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

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

水”一般的月光却在 “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

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

胧。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

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

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

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杨

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

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

趣。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

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

人如痴如醉!

这美丽的景色可以让作者忘记自己的忧愁了吧?但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

都没有。”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

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荷塘与月色融

为了一体!

读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

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

又展现在眼前。

一 以真言写真景

《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历

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

其他的“荷塘”、“月色”。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

“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

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

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们抛开特

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这

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然而这种比

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

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更赋予叶子

一种动感美。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

刚出浴的美人。”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

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

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恰当好处。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

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似的。”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

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

寂静的月夜。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

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

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

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

现技法。“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

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

的名曲。”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动感。为什么?就因为它

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

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

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

影才像“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

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 以真言抒真情

文坛许多作家为了写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但

文章写出来,又往往给人矫揉造作之嫌。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一个重

要的原因则是缺乏精深的语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稳,真情尽失的遗恨。《荷塘

月色》一文则能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

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这样的景色当然能给人以喜悦。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

句子,但透过写景的词语便不难体察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叶子象裙,裙又是“亭

亭的舞女的”;花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花香似“歌声”,光与

影如“名曲”。这些词语哪个不饱含喜悦色彩?但这种喜悦毕竟是“淡淡的”,没

有激动和狂喜。上节提到的删去的“刚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于特定的环

境外,也与“淡淡的喜悦”这一特定的情感不谐。试想,面前立一群“刚出水的美

人”,表现出的喜悦还能是“淡淡的”吗?

在整个写景过程中一直充溢着这种“淡淡的喜悦”,但原文在“落下参差的斑

驳的黑影”后还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仅此一句,就足以搅扰了温馨的美

景,破坏了喜悦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带给人的只有恐怖,没有喜悦,就连那“淡

淡的哀愁”也不会由此产生,更不会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联

想。

尽管身处良辰美景,到底无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个人在苍茫的月光

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语中置一“觉”字,

文章便增添了无穷意味;少这一字,则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悦,没了哀

愁。还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中的两个“一

定”,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

在对美景的描写过程中应该尽是喜悦了吧?也不尽然。看这句:“树缝里也漏

着一两点路灯的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写路灯,尽选消极的词语和

事物,而且句式舒缓,语调低沉,读者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

声。同是写灯,《我的空中楼阁》是这样的语言:“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

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句式整齐,节奏明

快,在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以上两段描写,词语当然不能

互换,就连句式也绝不能互调。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与特色「篇二」

《荷塘月色》歌词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 ,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

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

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

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过了四季 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

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

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过了四季 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

那时年轻的你和你水中的模样,依然不变的仰望,满天迷人的星光

谁能走进你的心房,采下一朵莲

是那夜的芬芳还是你的发香。

荷塘呀荷塘你慢慢慢慢唱哟月光呀月光你慢慢慢慢听哟鱼儿呀

鱼儿你慢慢慢慢游哟,淡淡的淡淡的淡淡的月光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过了四季 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过了四季 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

等你宛在水中央

歌词赏析

整首歌曲依据大意可以认为每四句为一层次。开头四句描绘了一个现实的景

象;月光如水,波光荡漾的环境,男女主人公在这美好的夜晚相依相偎在一起,男

主人公用如小荷般馨香的语言抚慰着女主人公受伤而疲惫的身心。难怪女子认为那

就是“美丽的的琴音”

说着说着女主人公回忆起了过去“在那星光点点的暗夜我辗转反侧睡不着,夜

凉如水,谁认为我添加衣服?打开心窗想想那漫长的过去,充满了忧伤:是因为工

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还是因为你的长久不归抑或是小孩的不懂事不过已成“昨

日”。

女主人公回到现在用喻的手法把自己比做鱼儿把男子比作荷塘,他们共同守候

那皎白的月光,仿佛“皎白的`月光”仿佛是爱的见证。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荷

花般馨香的品质依然未变。

写法上虚实结合,与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

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想通之处

副歌部分采用男子说白,交代了年轻的女主人公不但外貌美,心灵象“莲”一

样美好

歌曲采用女子独唱(主歌部分)的方式,如诉说般的讲出了自己的忧伤,杨巍

玲花清丽高亢又富有穿透力的嗓音使的整首歌没有哀怨,有的是“等你宛在水中

央”的执着。

这首歌采用回环复唱的唱法,重点部分四次重唱,表达了鱼儿的执着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与特色「篇三」

《荷塘月色》原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

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

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

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

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

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

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

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

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

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

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mi)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

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

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

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

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

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

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han)眠固不可少,小

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

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

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fan)婀玲(夏注:这里是音译violin

小提琴的意思。)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

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

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

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

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

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

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

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

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夏注:谐音“怜子”,爱你之

意。)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

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

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荷塘月色朱自清赏析:

带着淡淡的愁绪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

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

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见荷叶随风起舞

时婆娑(po suo)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

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

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

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

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

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

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

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

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

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

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

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

水”一般的月光却在“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

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

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迷蒙

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

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意中

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杨柳的倩

影不是“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

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光与

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

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这美丽的景色可以让作者忘记自己的忧愁了吧?但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

都没有。”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

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荷塘与月色融

为了一体!

读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

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

又展现在眼前。

解析: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之时。曾参加过

“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

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

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

感情,为我们留下了那时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与特色「篇四」

有关《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

《荷塘月色》

原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

这满月的光里 ,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

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 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

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

更加寂寞。荷 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

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 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

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

自己,到了另 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

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

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 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

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

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

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

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

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 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

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 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

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 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

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

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

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

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

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

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

盛,从诗歌里可 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

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 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

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话:<益鸟>首徐

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 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

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

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

是不行的。这 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

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 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赏析

第一次读《荷塘月色》的时候,那是在上初中的一堂语文课上。虽然当时对文

中作者的内心深处的感受不是十分明了,可却迷迷糊糊地久久地沉醉于那幽静,神

秘,优美的荷塘月色当中。

文中的开头并没有直接描写荷塘的月色,而是说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

静”,虽然当时语文老师也曾跟我们分析了作者当时写下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

多少少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作者的处境。可能就是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这个原因

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于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

样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时仍然没有着笔写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发了自己的

内心感触。“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

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人。”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作

者才是真实的原本的他。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任何虚伪,只“觉得是个自由的

人”。在当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实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因为有些事往

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趁着“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这

个时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唯一要做的

就是“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作者由此笔锋一转,很自然的把读者引到了古画一般的荷塘月色上来。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的白

花”,“袅娜的”或“羞涩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

人”。作者一开始便用了丰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拟人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荷叶、荷花

进行了形象地描绘。总体上给人一种清新高贵的感觉。

“微风过处”,“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非常形象地

从嗅觉引起听觉的、联想。当描写叶与花的颤动时,“像闪电”,像“一道道凝碧

的波痕”。此时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遮住了,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荷塘描写后,接下来的就是月光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

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大本来静止的月光写出了动感来了,给人一种想

“月光浴”的浪漫情调。“薄薄的青雾”,“牛乳”、“轻纱的梦”,似真似幻,

亦真亦幻,巧妙地给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接下来描写灌木落下的“班驳的黑影”如“鬼一般”,杨柳“稀疏的倩影像画

在荷叶上”。“光与影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虽然寥寥几笔,却

能从不同方位、不同程度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官冲动与享受。

从荷塘写到月光,再从月光写到荷塘的四面,层层开展层层推进。虽然作者对

荷塘四周的杨柳、远山、还有灯光,甚至蝉声蛙声都没有详细的描写,可能是心情

因素吧。因为从作者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当中看出有一种“往事不

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结尾作者用了“采莲”的事来结束。从荷塘想起采莲,再而想起《采莲

赋》和《西洲曲》来: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就这样,整篇文章在如诗如歌如画般的音调中落下了帷幕。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

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

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

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

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

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

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艺术特色

构思特色

散文具有“文眼”, 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

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 才会有虚实, 剪裁才会有详略, 结构才会有疏密。 《荷

塘月色》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

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 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

静”。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 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

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 又联想到

江南采莲的旧俗: 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

景, 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

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

细密, 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

界。散文的艺术魅力, 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

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 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画面感强

有学者评论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如同“工笔画”, 景物描绘精雕细刻, 细

腻传神。此言放在《荷塘月色》尤为确切。《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充分体

现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工笔画”的特点。

首先, 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细分为“月色下的

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一段以月色为背景, 重点描写荷塘的各样景;“月光

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段以荷塘为背景, 重点描写了月色的层

次变化。这样划分, 使景物描写得以细腻地进行。

其次, 朱自清先生对剖开来的“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

作进一步的“精耕细作”, 从视觉(“弥望”、“不能见”等) 、听觉(“渺茫

的歌声”、“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 、嗅觉(“清香”等) 等角度去描写对

象的形状、色彩、大小、数量、气味、声音, 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这样, 就把

景物表现得非常细腻。

再次, 在“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的描写中表现出朱自

清先生高超的修辞技巧。《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短短 378字 仅比喻就有

十一处, 另有拟人两处, 通感两处和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通

感的运用巧妙而自然。这样, 就把“荷塘月色”描绘得细致入微, 形象生动,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语言隽永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 有一种清新、自然、典雅的美。

一是朴素美。朱自清的语言艺术是最为人称道的。他一向追求“谈话风”的语

言境界, 认为文学只有像“寻常谈话一般, 读了才能亲切有味”。在《荷塘月

色》中朱自清一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似乎把读者当做可以倾诉的

朋友, 让人觉得诚恳自然, 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那种情境中。再如“我悄悄地

披上大衣, 带上门出去”,“这路上阴森森的, 有些怕人”等等, 都平白如

话, 自然流畅, 读之使人感觉分外亲切。

二是凝练美。朱自清具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他的语言看似普通, 不做惊

人之语, 但实际上是经过作家的精心锤炼的。如“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

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 写月光照

耀, 一泻无余的景象, 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 就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

像流水一般倾泻, 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再如“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

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 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

准确地表达出来,给画面涂上一层素淡清雅的底色, 月色朦胧, 若有若无, 给

人以无穷的想象。一个“泻”字, 一个“浮”字, 用的绝妙之极。

三是音乐美。 作者常常运用叠字叠句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在《荷塘月

色》中, 共运用了“日日( 走过) ”、“渐渐”等叠词 25 个26 次(“淡

淡”重复了一次) , 使文章柔美、舒缓、流畅。同时“袅娜”、“仿佛”、“斑

驳”、“均匀”、“到底”和“苍茫”、“独处”、“零星”、“宛然”、“酣

眠”“、一例”等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也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

四是修辞美。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荷

塘月色》这篇文章语言的一大特点。经这些修辞手法装饰的语言更具艺术魅力。

朱自清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 他的比喻, 往往能出乎人的意料,发前人所未

发, 但又在情理之中, 贴切自然。如“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以“亭亭的舞女的裙”喻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赋予荷叶动态的美, 极为生动,

又极为贴切。再如“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作者用“一粒

粒的明珠”和“碧天里的星星”两个喻体同时比喻“白花”, 分别突出苍茫的月

光底下的荷花的光亮和白花在绿叶丛中隐约闪烁的动态。从色彩和光华上极写荷花

之美, 十分生动形象, 又不落俗套, 很能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

另外, 朱自清也善于运用通感手法来塑造形象美。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

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是嗅觉感受, 可闻而不可

听, 可嗅而不可见。作者把淡淡的清香比做渺茫的歌声, 就让读者很形象地体会

到这香气是飘渺不定、似有若无的, 非常新颖而又贴切。再如“塘中的月色并不

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把树影与

月光交织在一起时所构成的黑白相间的优美画面的视觉形象, 转化为听觉形象,

激起读者无穷的遐想。这样写, 不但可以促使读者进一步想象荷塘上和谐的画

面, 宁静的气氛, 而且大大丰富了月下荷塘诗一般美的意境。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江苏扬州人。

“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

向进步。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

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

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主要作品有《毁灭》《踪迹》《背影》

《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与特色「篇五」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

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 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

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荷塘月

色》中的“出浴的美人”显然是不符合的,“那个年代,女别说出浴了,就是

露出肚脐都要受批判。”高一课本里,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曾将点缀于荷叶

之间的白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采莲少女荡舟出湖,原来不是“载歌载舞”,

而是唱着艳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这些轻度“涉黄”的细节

曾一度被剪除。但现在课本中已恢复其原来内容。首先,说明作者的思绪变化:不

静到求静到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高于现实。

带着淡淡的忧愁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

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

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叶随风起舞

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

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

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娜、羞涩”

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

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

展现眼前。

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

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

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

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

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

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

水”一般的月光却在 “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

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

胧。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

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

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

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杨

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

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

趣。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

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

人如痴如醉!

这美丽的景色可以让作者忘记自己的忧愁了吧?但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

都没有。”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

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荷塘与月色融

为了一体!

读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

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

又展现在眼前。

一 以真言写真景

《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历

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

其他的“荷塘”、“月色”。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

“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

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

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们抛开特

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这

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然而这种比

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

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更赋予叶子

一种动感美。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

刚出浴的美人。”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

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

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恰当好处。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

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似的。”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

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

寂静的月夜。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

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

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

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

现技法。“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

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

的名曲。”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动感。为什么?就因为它

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

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

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

影才像“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

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 以真言抒真情

文坛许多作家为了写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但

文章写出来,又往往给人矫揉造作之嫌。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一个重

要的原因则是缺乏精深的语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稳,真情尽失的遗恨。《荷塘

月色》一文则能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

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这样的景色当然能给人以喜悦。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

句子,但透过写景的词语便不难体察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叶子象裙,裙又是“亭

亭的舞女的”;花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花香似“歌声”,光与

影如“名曲”。这些词语哪个不饱含喜悦色彩?但这种喜悦毕竟是“淡淡的”,没

有激动和狂喜。上节提到的删去的“刚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于特定的环

境外,也与“淡淡的喜悦”这一特定的情感不谐。试想,面前立一群“刚出水的美

人”,表现出的喜悦还能是“淡淡的”吗?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与特色

本文发布于:2024-03-15 20:27: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5056801619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与特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与特色.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作者   荷塘   月色   荷塘月色   荷叶   描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