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更新时间:2024-03-15 20:24:47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分区助手使用码)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

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以下

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荷塘月色》原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

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

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

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

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

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

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

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

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

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

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

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

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

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

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

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

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

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

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

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

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

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

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

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

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

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

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

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

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

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

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

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

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荷塘月色》赏析: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时间和缘

由。开头就说出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颇”字是对不宁

静心情的强调。下文中作者思绪翻飞,神驰万里,或行或止,或喜或

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句是作者进行

艺术构思的焦点,也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文眼。它以强烈的直

接抒情开始,将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第二部分从荷塘周遭的环境写起,向“荷塘月色”的主体进发。

作者先写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通过“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的叙述,暗写了在这种气氛环境中作者的一颗寂寞的心。继而实写荷

塘四周的林木,虚写没有月光时的阴森气象,虚实相参地,勾勒出此

刻荷塘的环境和作者的心境。最后以赞美今夜的淡淡月光作结。平时

无意于荷塘的月色,尽管今晚的月光只是淡淡地,仍然觉得很好。读

者带着这种思索转入了下一段。这个结句完成了由写景到抒写作者心

情之间的过渡。

第三段紧承第二段,披露自己所以中意于今夜荷塘的原委,抒发

自己踏月寻幽的万端感慨。”路上只我一个人”提起了下边关于踽踽

独行于荷塘的一番妙论。“背着手踱着”这一细节,微妙地展示了作

者此刻稍有宽解的心情。接下去是一段内心剖白:“这一片天地好象

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一种喜悦

之情溢于言表,但是都加了“好象”、“象”这样修饰语,说明这种

喜悦之情是建立在虚幻的遐想上的自我慰藉。从以后的行文中可知这

当然也只能是不堪现实一击的淡淡地喜悦。尽管如此,由于此时此地

能使身心挣脱生活的种种羁绊,偷得片刻安宁,因而才有了“什么都

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是个自由人”的感觉。只是这样一种

感觉的获得,就能使作者发出:“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的自足

的惬意的心声,足见这样一个小天地对困扰于人事中的作者来说,是

多么难求的境界。这句话,细加品位,最能撩人心绪。从作者苦涩的

微笑中,读者看到了一个痛楚的灵魂对现实的反抗。

第三部分开始正式的对荷塘和月色的景致进行详细的描写,最先

扑入眼帘的是满塘荷叶。“亭亭”一词表现了荷叶的风姿秀丽,“舞

女裙”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临风摇曳的姿态。在纵观之后,

凝神细审,视线移到万绿丛中的点点白花。盛开的袅娜喜人,含苞欲

放的流露着勾人情思的娇羞,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进

而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样的比喻,写出荷花

从光色上给人的感受。“明珠”是写近处荷花的玲珑剔透,“碧天里

的星星”是写在满塘荷叶衬托和月光的辉映下,远处荷花的闪烁迷离。

既看到宜人的花色,也就必然会嗅到沁人的花香。“缕缕清香”,能

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是很难的。但作者以歌声设比,用时断时续若

有若无的远处的歌声,把听觉和嗅觉两种感觉沟通起来,这种移感修

辞手法的'运用,实在可以传神。在这番静态描写之后,又把荷塘的动

态捕捉进镜头里。清风徐徐,荷叶的一丝颤动,化为一道碧痕,荡向

荷塘那边。这种细致的描摹,使人宛然若见。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之

后,作者又用“更见风致”概括地写出淡淡月色之下,脉脉流水之上

的荷叶的美。

第五段描绘荷塘的月色。月色是单调的,难以着笔,而作者把它

和形态不一、色彩有别的景物结合在一起进行描写,就使月色有了光

上的变化。作者继续展示出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象。“远远近

近”“高高低低”等重迭词语的运用,造成了树木错落有致的层次感。

第四部分为文章结尾,从单纯的写景写开来,进一步表现了作者

不满现实,幻想超脱而不能得的复杂心理。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

人。

“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原任清

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

的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向进步。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他

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

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挚感

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主要作品有《毁灭》、《踪迹》、《背

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荷塘月色》 审美教学法

在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大家都喜欢欣赏美。可以说"优美"这词

本身就给人以美感。人们领会、欣赏美的过程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而"

美"从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依托一定的事物而存在,或寄托于自然;

或寄托于艺术;或寄托于人的心灵。因此,人们的审美活动离不开具

体的事物。

反过来说,人们在遇到美的事物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审美,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些审美活动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象征。 而美常

常又和真、善结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丑、假、恶的对立面,也就是说,

美常常与道德纠缠在一起。因此,审美的过程,也是净化灵魂的过程,

审美对每一个人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席勒说:"从感觉的被动状态到思想和意志的主动状态这一转变过

程,只有通过审美自由这个中间状态才能实现;……总之,若是要把感

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可见,审

美活动是促使人性获得完善的手段之一。对于学生来说培养正确的美

学观念,学会如何欣赏美是很重要的。因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基

本上还未形成定局,辨别美丑的能力还不足;他们的模仿能力又特别

的强,有时难免模仿一些不良的行为。

语言艺术是最为常见的艺术,它和美学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因为

审美的门户是感知,而语言和人的感知紧密相连的。语文课当然也就

与美学紧密相连。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在于教学程序的流畅;学

生语文知识的扩展;学生阅读语文能力的提高;更在于学生心灵得以

陶冶或震撼。文学作品对人的感染作用是举世公认的。

因此,语文老师应该选择一些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课文来进行审

美教学。对于高中学生,教师可适当介绍一些美学基础知识,让学生

了解四大问题:什么是美?美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特点?审美有些

什么意义?如何审美?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当然这种认识还不深刻,但经常审美实践就会逐渐加深的。 《荷塘月

色》是用于审美教学最为理想的散文。《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它

具备三大美。

(一)语言美。从文字运用语音为其物质外壳来说,它与音乐有

共同性。

闻一多主张的诗歌三美之一就是音乐的美。《荷塘月色》的语言

具有很浓重的音乐之美。叠词的运用增加了语言的柔美,显得舒缓从

容,如"田田的叶子"、"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而整句和三句的

交错,造成参差的美,这些使本文的语言有了一种灵动的美,就像音

乐一样。

(二)意境美。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特有的重要范畴。

中国画和中国古典诗歌都强调这点。画家郭熙说:"春山烟云连绵,

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

中,此画之景外意也?quot;朱自清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他的散文有

不少具有这种意境之美。本文中更是出神入化。而"形似"中求"神似",

是意境的创造的基本要求。《荷塘月色》通感的运用恰如其分的表现

出着一点。其实从审美角度来看,"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在审美活

动中,运用通感的心理功能可以使人产生新鲜隽永的意象。"塘中的月

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就

调动读者的通感心理,在想象中感知了文中景色的音乐般的美感。

(意境的美同语言描述的景物之美也是紧密相连的,就这一点来说,

它也就是语言美的一个方面。)

(三)感情美。情感活动是艺术思维中重要方式之一。

"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别林斯基)我们常常

能从朱自清的散文中感受到作者浓厚的情感。《荷塘月色》中作者的

感情是较为含蓄复杂的,具有一种含蓄之美。它就像一根系住风筝的

线,并不很明显,但始终存在;有时夹杂在写景中,有时直接闪现。

一会儿是淡淡的喜,一会儿是淡淡的愁。一种想摆脱而有无法摆脱的

痛苦困扰着他。他把这种感情用语言传送给我们,让我们在对《荷塘

月色》审美活动中感知它,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受到震动。

可以说我们读这篇散文,读到的不仅仅是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不仅仅是文中景色之美,更有心灵的战栗,它使我们更爱一切美好的

东西。 根据《荷塘月色》的这些特点,可侧重从审美的角度来教学。

首先是对课文的潜心研究与精心设计。自己反复研读《荷塘月色》,

做到背出课文,对课文的主题、结构、重点句子等等了如指掌。

阅读借鉴别人的《荷塘月色》的教学方案,抓住《荷塘月色》的

景物描写、语言特色、作者抒发的感情,从审美角度来备案,又从学

生的认知、审美能力等出发具体备案。设计好主要提问和课堂用语。

(当然上课时要按学生的具体反馈而作相应的变化)(具体备案见附

录)另外,可准备一些有关月下荷塘的中国画,和有关的乐曲,告知

学生艺术的美感是相通的。 课前安排好学生的预习内容。学生除了完

成教材中安排的思考题之外,还需对课文进行质疑,至少提出两个问

题,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预习题:阅读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感

到最美的句子是哪些?或请一些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同学根据自己对课

文的的理解画出一张《荷塘月色》图。 当然,并不是每一课都有必要

从审美角度教学的。

学生需要提高的语文水平是多方面的,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的

途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在这重视教育的年代,在这教育方面百花齐

放的年代,相信有很多人正在作这方面的探索。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本文发布于:2024-03-15 20:24: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5054872869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pdf

标签:作者   荷塘月色   学生   荷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