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从原型范畴理论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

更新时间:2024-03-15 08:38:40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猪大哥)

从原型范畴理论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

维普资讯

第l9卷第6期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l01.19 NO.6 

2006年06 

June.2006 

从原型范畴理论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 

罗小英 

(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南永州425006) 

摘要: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提出的重要观点,而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 

所有概念的建立都是以原型为中心。文化定势是研究者们用来帮助人们习得异域文化而设定的一种思 

维模式,不免有所偏差。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定势的利与弊,能够 

更好地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运用动态的文化模式,在具体的语境中,更加有效地正确利用 

语言,以减少语用失误,促进交际的成功。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跨文化交际;文化模式;文化定势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o09—5160(2006)一o060—03 

为了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减少理解的失误,促使交际的成功,人们通常采用文化定势。“文化定 

势”又称“定型”(stereotype,又泽“刻板印象”),是由美国政治评论家W.Lippmann早在1922年出版的《大 

众舆论》(Public Opinion)一书中首先采用的术语。它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的社会分类, 

形成的是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早期的刻板印象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不同群体刻板印象 

内容的评估,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文化定势的研究开始从内容向加工转移,这时研究主要集中在作 

为一种认知结构的“文化定势”是如何产生的,在交际中它又是如何影响群体成员的知觉和行为的。近年来国 

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文化定势的理论解释已由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发展到了 

社会环境理论;定势的表征由原型模型、范例模型到混合模型;其功效也由图式过滤器模型、联想网络模型到 

灵活编码模型等等。在我国,研究者主要有关世杰(1995),高一虹(1995),贾玉新(1997),胡文仲(1999), 

高一虹(2000)等。他们分别从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符号学等领域对其展开独特的理论研究。研究 

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为了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达到交际成功的目的,就文化对比、价值观念的差异以及能 

力的培养等等作了研究。如,俞小霞(2004)的论文“交际中的文化定势”中详尽地列举了文化定势的产生原 

因以及利弊,其中原因分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高一虹(2000)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讨论“文化定势”的种种 

特征。综观他们已有的成就发现,对语言现象,特别是文化差异对比方面的分析很多。然而从认知语言学的原 

型理论来探析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定势的形成原因,能够为成功的交际提供有效途径,减少交际中的失误。 

l原董范畴理论概述 

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以下简称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提出的重要观点。最早见于亚里士多 

德时的经典理论,该理论仅基于先验的猜想(prior speculation),而不是经验研究的结果。到了20世纪5O年代, 

维特根斯坦通过对game的研究,论述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中心与边缘的区别以及隶属度,提出了著名的家 

属相似性理论。1969年,伯林和凯调查了98种语言,发现了基本颜色范畴和焦点色现象。说明使用不同语言的 

人,而对最典型的颜色的认知却是一致的。到了70年代,罗施(Rosch)对焦点色的心理背景进行了探索,证明 

焦点色是源于前语言的认知(pre—linguistic cognition),焦点色在感知和记忆中是突显的,比其他颜色辨认的更 

准确,学习和回忆的最快,因而更有利于识别和分类。罗施的研究比伯林和凯走的更远,她从对颜色焦点色的 

收稿日期:2006—05.13 

作者简介:罗小英(1970-),女,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维普资讯

第6期 罗小英:从原型范畴理论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 6l 

研究扩展到其他物体的研究,发现了同样的现象,率先使用了“prototype'’,以区别“focus”具有“中心”之意。 

认识语言学认为“原型(prototype)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所有 

概念的建立都是以原型为中心”。“对范畴的确定是一个围绕原型建构的模糊的识别过程。”… 

原型范畴具有以下特点:(1)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数目是不确定的,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而有所变化;(2) 

特征也有中心的,重要的区别属性和边缘的,非重要的属性之分,其中心属性有更大的区别性,其边缘属性与 

临近范畴属性交叉;(3)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 

性;(4)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具有更多的共同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 

…例如在“水果”范畴内,“苹果”、“梨”、“橘子”常被视为范畴的正式成员,位于范畴的中心位置,因此也被 

称为中心成员,而“甘蔗”、“椰子”、“芒果”所共有的相似性越来越少而逐渐偏离中心成员的位置。 

从上述原型范畴的特点中,人们不难看出,在同一范畴中,各个成员的地位并非相等,相反,有中心和边 

缘之分;同一范畴里所有成员只享有部分相同的属性,即家属相似性。尽管原型经常用来指范畴内的最佳成员 

或典型代表,但原型更确切的含义是指作为范畴核心的图式化心理表征,是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其最佳成员 

只是原型的个例。…具有最大的家属相似性。正是因为范畴的成员有中心与边缘之分、范畴的特征有重要与非 

重要之别,于是便有范畴的等级划分。基本等级范畴是典型的原型范畴,体现为具有最大的家属相似性,基本 

范畴具有明显的原型成员。原型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除了基本范畴外,范畴等级还有上位范畴和下属范畴之 

分。 

2原型理论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定势的关系 

“文化定势”指的是人们对另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单看法。有‘自定型’和‘他定型’之分,前者是某一 

群体关于自己的定型;后者则是关于其他群体的定型,是指人们对另一民族或国家成员的简单化看法。”l2 其基 

本假设是“属于一个群体(民族、宗教、性别等)的成员彳亍为和态度类似。贾玉薪教授这样清楚地表述,文化 

定势是学者们为研究文化,人为地加在某一国家、民族、群体、以及社团的文化上的概念。其实这是一种思维 

模式。其内涵是:研究者通过观察和研究某一民族、群体文化的各个层面,获得某些材料和事实并加以概括和 

推断,得出概念,再给这种整体文化贴上其形象的标签。一般地说,文化定势是一种情感上的较为执著的信念, 

也是研究者对某一特定文化感知过程的产物。可想而知,文化定势的内涵丰富而复杂。例如:保守的英国人, 

进取的日本人;工具型的美国人;感情性的中国人;呆板、僵硬的德国人;自由浪漫的意大利人;非洲人的懒 

惰、随遇而安;爱尔兰人酗酒;Et本人雄心勃勃;犹太人吝啬;美国人慷慨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属于过于一般 

化、简单化的定势范畴,是过于忽略个体、细节差别,过于概括的、过于呆板的认知思维方式。都是针对某一 

特定文化在研究中被采用的。正如贾玉新教授所说,“一旦定势与客观实际相吻合,那么它就变成一种社会分类 

(societying),一种科学和准确的分类,它就不仅仅是情感上执着的一种信念”。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是合理的。 

然而,文化定势只是概括了群体中的共性,即同一群体中的相似性,是一个静态的东西,然而,跨文化交 

际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随个体的转换而有所变化;而且各文化群体中的个体千差万别,更要注意的是,文 

化定势没有双向性。所以用过于抽象的一般结构去等同团体中的每个成员,毫无疑问是会产生错误。总体看来, 

关世杰认为,定势是一个群体成员对另一个群体成员的简单化看法。【2 实际上是过于忽略个性、细节差别的、 

过于概括的(overgeneralization)的认知方式。是过于强调家属中的相似性,而完全忽略成员之间的个性差异 

的一种表现;从认知模式来看: 

群 ̄1->- 体印象l 

这种投射方式的不足之处就是: 

中国人甲==中国人乙===中国人丙==中国人 

英国人A==英国人B===英国人C==英国人 

美国人A==美国人B===美国人c==美国人 

其实在一个团体或群体中,多种文化并存,人们经常所说的指的是该群体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文化。文化内 

容广泛,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差异悬殊也非常大。就拿美国文化为例,通常指的是白人占有主导地位的文化 

群体,然而,美国是民族的大熔炉,多种民族交织在一起。在美国文化这个范畴里,白人文化是其中的原型范 

畴,而其它均是该范畴中的非典型成员,与该范畴中的美国白人文化享有不一样的地位,有中心与边缘之分,即 

维普资讯

62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6正 

使是更细的下属范畴~美国白人中,各成员之间也是千差万别,其地位也不可能完全相等,性格特征也是各有 

差异。因此,将所有的美国人的文化习惯一视同仁,完全等同,夸大了范畴中的家属相似性,忽略了范畴中成 

员之间的差异性,毫无疑问会给交际双方带来很大的理解偏差,势必会产生交际的失败。正如章开沅教授所言: 

美国文明非西方文明的原型,而是英、法文明在新大陆的支脉,也是各国移民的形形色色文明的综合。(《中国 

文化论坛》1999年第一期P12)现有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有关中国文化、美国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定势 

只能是针对某一文化层面的,是以偏概全的,是忽视文化动态多变性与内涵的复杂性的。文化定势只能是针对 

文化群体中原型的个例,而非该群体中所有个性差别的集合体,因此原型不能与个例划等号,否则势必会引起 

交际的失误。 

同样,对于上面所列的人们对别国文化的定势也是如此,都是基于对该文化群体的范畴成员的共性的研究。 

不同群体的人由于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不同,从而导致他们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 

而相同群体的人由于有着类似的背景,虽然有其共性的一面。但是人是活生生的人,必定有自己的特色。世界 

上哪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所以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文化定势是对各文化的过于概括的,不以时间、地 

点、对象的改变而变化,是一种过于静态的研究。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对异域文化的认识,往往是借助对其某 

些成员的印象得出的,而绝非对所有成员;但一旦这种定势形成之后,就作为一种先人之见左右着大家的进一 

步认识。那些与大家的既有认识相抵触的新印象,会被看作不是范畴的典型特征从而拒绝接受。文化定势一旦 

在大脑中形成,便成为影响正确了解异域文化的障碍。文化定势是将瞬间的对异域文化的印象作为永恒的对所 

有群体的印象,被认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事实上,不同的空间,人们的文化观、价值观不同,即使是 

同一空间,时间不同,文化也不一样,一切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同一文化的每一群人以至每一个人也都表现 

出多面性,哪能有一个统一的规格。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对于文化的研究,特 

别是跨文化研究,更应如此,只有采取著名的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观点 

才能正确、全面地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有利的交际工具。 

到目前为止文化定势仍是跨文化交际学者们做文化差异研究的有效的比较方法。尽管有一定的合理性,具 

有积极的认知功能。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夸张的色彩,甚至会造成严重的语用失误。近年来,文化差异 

在语言学和语言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跨文化交际学”这门新兴起的学科也因而引起了广泛兴趣。跨文化交 

际是对社会事物和事件看法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人之间进行的交际。“只有了解和理解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并且 

具有了成功地与他文化成员交流的真诚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种看法差异制造的交流障碍。”I5】 

3结束语 

原型理论认为,最早对某个范畴的理解是围绕范畴的原型展开的,然后由这个原型再逐步拓展下去的,因 

为基本层次具有相关线索的有效性,可以引发出与之相关的成员和概念,以此为基础,可以向上或向下不断扩 

展开来形成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也可以此为基础,通过隐语认知模型发展出其他具体或抽象范畴。因此,原 

型理论对文化定势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有效地解释了文化定势的利与弊,以及其原因,能为避免跨文化交际过 

程中的失误提供较好的方法。用原型范畴理论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进行分析,有利于交际者扬长避短。 

原型理论还可以用来分析多义现象、句法、以及概念的范畴现象,原型范畴理论还可以用来解析同一文化下的 

不同群体的交际模式以及许多其他语言现象,可以为我国的跨文化交际提供更加完善的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4.61.63. 

【2】高一虫T,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62.168 

从原型范畴理论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

本文发布于:2024-03-15 08:38: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4631202864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从原型范畴理论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从原型范畴理论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pdf

标签:文化   定势   交际   原型   成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