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视域下对《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分析

更新时间:2024-03-15 06:21:31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爱像空气)

存在主义视域下对《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分析

文艺研究

ENGLISH ON CAMPUS

2018年14期总第402期

存在主义视域下对

本杰明·巴顿奇事

的分析

文/郭亚琦

【摘要】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以诗人和梦想家的气质为“爵士时代”吟唱华

丽挽歌。他的短篇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是对当时特定的历史时代的生存意义的探求。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所体现的

与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的一致性,从而为小说提供新的阐释途径。

【作者简介】郭亚琦,洛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本杰明·巴顿奇事》;荒谬性;疏离感;情感变质;自由选择;存在主义

存在的荒谬性,存在的疏离感,情感的变质以及自由选择的积极价值取向与存在主义关系的探讨,呈现作家的创作内核

的代言人。作为“爵士时代”的代言人,他不仅是当时美国奢侈

生活的积极参与者,也是美国社会的旁观者。短短四十四年的人

生,他的遭际几经跌宕,在名利场中看尽世态炎凉。菲茨杰拉德

奇事》是其中带有奇幻特色的代表作,概念新颖,文字则如诗歌

般行云流水。作为“爵士时代”的奇幻特色的代表之作,《本杰

题解读及时间意识等方面进行细致的研究。本文将从这部作品出

发,浅析并细细体味菲茨杰拉德在这部作品中独到的存在主义哲

学思想,以及该作品映射的社会现实。

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首先是人的存

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所谓“存在”,首先是“自

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

在。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

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其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

生是痛苦的”,认为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

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

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

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其三是“自

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

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

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

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

集》。这部小说已经开始向人们展示菲茨杰拉德敏锐的时代感和

未来的创作风格。它用一个虚构的荒诞故事告诉我们:当巴顿出

生时,他是一个七十岁的老人,而他最后缩小成婴儿,在床上渐

渐失去知觉。在菲茨杰拉德形象的叙述中,巴顿经历了人生的一

切美好:军官,爱情和荣耀。但最后一切都消失了,没有留下任

何记忆。无论什么样的美丽和繁荣的场面,它总会消失。小说的

最后部分告诉我们:“然后是一片漆黑。他的白色童床,在他上

方晃动的朦胧面影,以及牛奶发出的甜香,一起从他脑海里渐渐

淡出。”

《本杰明·巴顿奇事》写于1922年,收录于《爵士时代故事

萨特的存在主义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存在先于

的一大成就是他的多达一百六十部的短篇小说,《本杰明·巴顿

明·巴顿奇事》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其从魔幻现实主义、主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美国著名的小说家,“爵士时代”

一、存在主义视域下对《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分析

的。它完全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否认生活的合理和因果秩序

的内在逻辑关系。存在主义者认为世界充满了失望和荒谬的恐

惧。生活在荒诞的世界中的人们,总是被世界嘲笑。残酷的世界

总是对人们怀有敌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被无情地打破了。

因此,生活只是一种荒谬的,毫无意义的存在。《本杰明·巴顿奇

事》是作者的错位和超现实的想象,故事的主角巴顿生于1860

年。他出生时是一个70岁的老人,但最终他缩小成婴儿,逐渐在

1.存在的荒谬性。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谬的,存在是痛苦

床上失去意识,他被认为是一个荒谬的怪物。存在主义认为,世

界注定是荒谬的,生命注定是不幸的。在小说中,像绝大多数人

一样,巴顿上学,结婚,参加社交舞会,入伍,以及加入家族生

意,但他做这些事情都在错误的年龄。当他18岁被耶鲁大学录取

他有一种痛苦的感觉。

时,看起来像个五十岁的男人。在学校里,他受到教学主任和学

生的嘲笑和戏弄。作为一个荒诞的存在,他被其他人排斥,因此

疏远等含义。无论是海德格尔还是萨特,他们都认为疏离是存在

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人们作为“自我存在”,在荒诞的世界会

产生疏离感。这种疏离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这就是人与

中,巴顿被他的家人视为怪物。当他的父亲罗杰先生看到巴顿

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恶化。《本杰明·巴顿奇事》一书

时,他既害怕又生气,并为巴顿的出生感到耻辱。他觉得孩子的

出生是上帝对他开的玩笑,甚至是一种惩罚。在《存在与虚无》

一书中,萨特分析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人们不能把握自己的命

运,于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逐渐疏远,最后人们失去了自我。萨

特用简单的话语揭示了一个有意义的哲学思想:在西方文明史

上,任何事物都是上帝的产物,没有上帝就没有一切。这种思想

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破裂,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疏远。巴顿

作为一个“自我存在”的人,在社会中要么被疏离,要么成为英

雄。社会就像一个大熔炉,里面充满了滚烫的岩浆,巴顿被紧紧

包围着,最后逐渐被吞噬。在菲茨杰拉德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伟

大的盖茨比》中,也揭示了这个社会的疏离和冷漠。不管盖茨比

如何追求黛西,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和汤姆在一起。盖茨比没有意

识到自己乌托邦式的激情梦想最终被黛西的自私和冷漠吞噬。社

2.存在的疏离感。什么是疏离?它来自拉丁语,包含异化、

246

2018年14期总第402期

会是可怕的,邪恶的。它不仅吞噬了盖茨比的梦想,也摧毁了盖

茨比的生活。

顿的情绪一次次陷入低潮,导致他的处境一步步恶化,最后周围

3.情感的变质。在《本杰明·巴顿奇事》一书中,主人公巴

的人对他的情绪变得失望,变得冷漠起来。情感的变质是菲茨杰

拉德想要表达的另一层含义。他准确地表达了“爵士时代”情感

的变质,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揭示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孤独、失望和

冷漠。巴顿与希尔迪加的爱情是小说的主线。当巴顿与希尔迪加

在华丽的舞会上邂逅时,他觉得自己遇到了人生中的真爱。于

是,巴顿鼓起勇气追求希尔迪加。六个月后,巴顿与希尔迪加结

婚了。巴顿的生意蒸蒸日上,但有一件事令他非常苦恼,那就是

他对自己曾经挚爱的妻子失去了兴趣。当时,希尔迪加已经35岁

了,而巴顿是一个14岁的孩子。在过去的15年中,随着时间的

推移,希尔迪加逐渐失去了美丽的外表,容颜开始变得黯淡。以

前巴顿总是主动带希尔迪加去跳舞和参加宴会,但渐渐地他失去

了热情,变得又冷漠又懒惰。最后,巴顿已经对希尔迪加彻底失

去了兴趣。经过三年的分离,希尔迪加已经老去,但是巴顿却越

来越年轻,他觉得希尔迪达与他的年龄不符合,对希尔迪加的年

龄和外表变得越来越挑剔。巴顿不愿意看到希尔迪加出现在公共

场合,希尔迪加也开始厌恶现在的巴顿。所以他们的爱情已经变

质,爱情的火焰已经熄灭。在小说中,巴顿和他的儿子罗斯科的

亲情是小说的另外一条主线。1910年的春天,巴顿先生带着20

岁的模样走进哈佛大学,但是他已经50岁了。他立刻成了班上最

受欢迎的人。1914年,巴顿从哈佛大学毕业,和儿子罗斯科一起

生活。然而,罗斯科并不关心巴顿,并且他们之间的父子关系非

常不和谐。罗斯科甚至认为他的父亲就像一个青少年无所事事,

阻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在生活上,罗斯科对巴顿提出了严格的

要求:当客人来家中拜访时,他让巴顿叫他“叔叔”而不是“罗

斯科”。罗斯科对自己的父亲没有爱,他感觉巴顿就像是一颗随

时引爆的炸弹,离巴顿越远越好。巴顿与儿子罗斯科之间的亲情

已经发生了变质,最终导致二者之间亲情的破裂。

则。萨特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要自由,他必须采取行动,而采取

4.自由选择。自由选择是萨特存在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的原

行动时要面对选择。他认为,人们生活在荒谬的世界里,面对各

种各样的选择,没有什么原则可以遵循。人只有坚持下去,才能

奋斗和创造,并且每个人都能提出真善美的标准。自由是对“自

我存在”的人的一种纯粹的、主观的、强烈的自由,但是作为一

个社会个体,必须遵守社会普遍的规则和道德。也就是说,人的

自由不是绝对的,人的责任是无处不在的。一个人只有处理好个

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对他人负责,才能实现自己的自主选择和

自主创造。小说的主人公巴顿作为“自我存在”的一个例子,他

有选择的权利。同时,他也应该为自己的自由选择买单。从出生

到死亡,巴顿经历了无数的选择,但是在这些选择中,他并没有

对自己与他人责任,也没有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因此

他的选择导致了他与妻子、儿子和整个家庭的疏远。萨特认为,

如果一个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而他却没有相应的担起责任,那

么这个人就会受到很大的惩罚。的确,最终巴顿终于得到了妻子

和儿子的冷漠、失望以及疏离。同样,在菲茨杰拉德的另一部作

ENGLISH ON CAMPUS

文艺研究

品《富家子弟》中,他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富家子弟安森在

一战后的生活。主人公的性格深深刻上了时代的烙印,体现了一

定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战后美国社会生活表面的繁华及人们内心

的迷茫。安森出生在美国一个富有的家庭,有着与常人不同的先

天优势。除了每天的工作,他整天沉浸于各种社交舞会。这种生

活使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似乎得到了很多人的吹捧和追逐,

但当他的家庭开始没落,没有人关心他,没有人帮助他解决问

题。因为他有着无比的优越感和傲慢自大,因此两个真心追求他

的女人也离他而去。最后,她们看清了安森的真实面貌。萨特认

为,个人要做出各种自我选择,但必须对选择的自由负责,否则

会导致严重后果。更重要的是,它会导致人们的自我毁灭。萨特

的存在主义认为,既然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他们就必须与恶劣

的环境作斗争。如果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服从上帝的安排,那么

就没有办法与严酷的环境抗争。人们只有处理与环境的关系,这

中,主人公巴顿无法处理荒诞世界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不管他做

样他们才能克服环境的障碍。在《本杰明·巴顿奇事》这部小说

什么,世人都觉得他是荒谬可笑的。这是菲茨杰拉德对“爵士时

美丽和成功的人,由于他们无法合理处理与环境的关系,他们无

代”生活的真实写照。那些像本杰明·巴顿一样一味追求财富、

法实现梦想,实现生命的价值,导致他们最终成为悲凉的历史。

二、结语

二十世纪的美国的社会历史和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在菲茨杰拉

菲茨杰拉德,被誉为美国“爵士时代”的代言人,记录了

德的小说中,他的短篇小说的主题体现了悲剧人生和主人公的自

由选择。无论主人公多么努力的奋斗,他们的奋斗只不过是一个

无力的泡沫。存在主义哲学鼓励人们依靠自我的力量,发挥积极

的创新精神,从而克服人生中的悲剧,这是一种完美的个人主义

类在二十世纪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状态,而且使人们深刻地感受到

哲学。菲茨杰拉德在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中不仅展示了人

了生存的荒诞与痛苦,以及作者对生存与自由选择的生命价值的

独特理解。这种独特的理解和存在主义一起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哲

学,与个体存在价值的理解是一致的。通过存在主义的视角去分

界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

析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本杰明·巴顿奇事》,我们可以对人类世

参考文献:

[1]菲茨杰拉德.张力慧,汤永宽,译.返老还童[M].上海:上海译文出

版社,2016.

[2]亨利·戴维弗·梭罗.徐迟,译.瓦尔登湖[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

社,2010.

[3]让·保罗·萨特.陈宣良,译.存在与虚无[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

1987.

[4]詹志合.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文学化阐释[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报,2007(4).

[5]赵劲鹰.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中的存在主义解读[J].芒种,2005

(3).

[6]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47

存在主义视域下对《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分析

本文发布于:2024-03-15 06:21: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4548911612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存在主义视域下对《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分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存在主义视域下对《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分析.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巴顿   存在主义   人们   没有   时代   存在   小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