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书单

更新时间:2024-03-15 06:15:26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儿童剪纸图案大全)

试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书单

龙源期刊网

试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书

作者:周喆 苏新连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07期

摘要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中,主人公霍尔顿时不时地会提到他喜欢看什么书,

不喜欢看哪些书。这个常被称为“不适应环境的主人公”、“敏感的局外人”的青少年,对于书籍

有着他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本文试分析霍尔顿所罗列出的一份看似松散、毫无关联的书单,

探寻这些书中的主人公的内在联系,以及为何霍尔顿会对他们青睐有加,从中归纳出霍尔顿的

一些性格特征。

关键词理想主义 反叛 悲剧英雄

作者简介:周喆、苏新连,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3-238-02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么

以书为镜,则应该可以窥探到其主人的某些性格特点。书籍是人类的良师益友,择书如择友,

通常都会挑选那些和自己在某些方面有着共同点或对自己有着特别吸引力的。在《麦田里的守

望者》这部小说中,主人公霍尔顿,这个美国50年代青少年性格的典型代表,对于书籍有着

他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本文试从霍尔顿所罗列出的一份书单入手,通过分析他喜欢看什么

书,不喜欢看哪些书,归纳出他的一些性格特征,并探寻这些性格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当时的美

国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有何内在关联。

霍尔顿喜欢看《非洲见闻》、哈代的《还乡》,说他“喜欢那个游苔莎·斐伊”。他评价毛姆

的《人生的枷锁》“是本挺不错的书”。他“看过不少战争小说却看不出什么名堂来”,比如海明

威的著作《永别了,武器》在他眼里就是一部“假模假式”的小说。但他喜欢“林·拉德纳和《伟

大的盖茨比》这类书”。他“最最喜欢的是《伟大的盖茨比》”,他称盖茨比为“可爱的家伙”,

说“我喜欢他极了”。

纵观霍尔顿喜欢看的几部书,可以发现其中的主人公都和霍尔顿有着某种内在的共性,下

面我们就来一一分析。

一、纯真的理想主义者

龙源期刊网

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盖茨比是一个靠贩卖走私酒发家致富的酒贩子;而霍尔顿则是一个除英

文外每门功课都不及格,先后四次被学校开除的16岁的中学生。他抽烟、喝酒、召妓、满口粗

话。然而,就是这样两个看来劣迹斑斑的人却拥有一颗美好而善良的心灵,都怀有纯真的理想。

盖茨比竭尽全力追求纯洁、浪漫的爱情,一种非物质主义的理想,一个令人心醉神迷的梦;而

霍尔顿则希望做一个守护纯真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所喜欢的《还乡》中的游苔莎同样耽于浪漫主义的幻想,她毕生的愿望是“被爱的

发狂”,她“渴望抽象的充满激情的伟大爱情”。豍童年的生活经历使游苔莎向往城市生活,

躁动不安的她总在期盼着一种荒原不曾知晓的生活魅力与震憾。

盖茨比和游苔莎,无疑都带有理想主义的成分,他们是各自时代和环境中的追梦人。而外

表看上去放荡不羁的霍尔顿,又何尝不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主义者呢?

霍尔顿正直、善良,对精神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他讨厌这个浮华的社会——只有金钱,

名利,地位似乎才是最重要的。他能看穿虚假表象下隐藏的丑陋:他认为同学都是伪君子,因

为他们读书只是为”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他烦校长,因为校长在有钱有势的家长面前点

头哈腰,而对无权无势的家长又冷若冰霜,显得高不可攀。他看什么都不顺眼,他讨厌电影、讨厌

广告、讨厌明星、社会名流、作家,甚至连他的女友萨丽他也讨厌,说她的笑声“又响又傻”。而

霍尔顿挚爱着纯真的童年时代。他深爱他夭折的弟弟艾里。显然,艾里是已经死去的纯真的象

征。对于妹妹菲必,他更是关怀有加。他总是想捍卫和保护她天真无邪的心灵,所以才会萌生

出要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想法。

然而,当霍尔顿意识到在这个污浊的社会找不到任何可贵的精神寄托和崇高的生活理想

时,惟有一种想法让他得到安慰,就是奔向远离现代文明都市的阳光明媚、山清水秀的世外桃

源。由此可以看出霍尔顿对于自然的热爱,所以他喜欢看《非洲见闻》这类的书。当然地,他

也就反感和自然环境相违背的事情,例如战争。他说,“我发誓如果再发生一次战争,他们不

如干脆把我送去放在行刑队跟前枪决算了。”豎因此他也不喜欢《永别了,武器》这样战争

题材的书,在他眼中,这只是“一本假模假式的小说”。豏对战争的恐慌和无能为力感,使以

霍尔顿为代表的50年代中产阶级孩子对世界的感知充满绝望。在富裕消费与其对立面,即失

落、毁灭和失败的恐惧之间扭曲的状态中长大的他们,只能选择逃避,逃向幻想。厌恶但无可

奈何成了他们叛逆的出发点和理由。

二、孤独的反叛者

霍尔顿一直被认为是“受害者—叛逆者”的典型形象。无论是言行穿着还是思想观念,他都

与主流社会格格不人、背道而驰。他反感这个物质社会,罪恶在这里衍生,堕落在这里滋长。

他向往理解、交流、关怀,呼唤真善美。一旦他发现现实生活无法如他所愿,敏感的他便烦躁

不安、无所适从,彻底成了这种社会的局外人。而霍尔顿所喜欢看的几本书的主人公,也都是

其社会环境中孤独的反叛者。

龙源期刊网

盖茨比的孤独正好与觥筹交错的社交场合相对。与周围那些参加宴会逢场作戏、及时行乐

的人不同,他矢志不渝地追求纯洁和完美的爱情。埃德温·法瑟尔认为盖茨比是个“依赖源自浪漫

主义奇迹的感情而存活的人”。豐但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充满幻灭和迷惘情绪的时

代,及时享乐和拜金主义泛滥。然而盖茨比却固守着一份浪漫的爱情无法自拔,与他的时代背道

而驰,因此没有人理解他的追求,他的理想也最终破灭。

《还乡》中的女主人公游苔莎是一个勇于向落后守旧的道德传统表示质疑的反叛形象,她

身上“充满着朦胧的现代意识,是哈代女性角色中最坚定的叛逆者”。豑她一意孤行的个性被

保守封闭的荒原人视为“异类”,“女巫”,“坏女人”,但她依然执着于自己的理想,“想过文明浪

漫的生活”;面对爱情她大胆追求,以求在爱情中释放自己压抑的人性。尽管游苔莎身上也存

在着种种缺点,比如她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但她那不惜任何代价来逃离荒原的孤独感和对

爱情的疯狂追求,折射出她身上蕴藏着的一种新女性精神,她勇于追求个性解放,超越了传统道德

观念。

《人生的枷锁》中的菲利普在某种层面上也是一个反叛者。起先,菲利普也曾对人生充满

憧憬,“但现实生活却是那么无情,两者之间的悬殊,导致了幻想和希望的破灭豒,他也因

此习惯了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观,变得玩世不恭,不把那些虚伪、假仁假义的信条放在眼

里。他身体弱小,却有股韧劲,往往做出违背世俗眼光的选择,只听从自己内心的渴求。

霍尔顿和他所喜爱的书中的主人公都是孤独的,他们由于对现实社会中常人的生存状态和

价值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思考与发现,并产生一种厌弃的情感和超越的欲望,因而才疏远常人世

界而步入孤独。同时,也正因如此,使得他们与常人世界拉开了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群体意

识的渗透与侵扰,从而使他们走向更为纯净的更为美丽的精神空间———他们各自心中的理想

王国。

三、失落的悲剧英雄

霍尔顿关于是什么构成了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观点十分有趣。他认为,一部伟大的作品会让

读者在阅读它的时候希望自己能给作者打个电话并与之交谈。他认为《人生的枷锁》是本挺不

错的书,“可你看了以后决不想打电话给萨默塞特·毛姆豓,谈到原因,霍尔顿自己也说“我

说不出道理来”。这其实和霍尔顿自身的性格和价值取向有关。《人生的枷锁》中的主人公菲

利普·凯里就其性格来说,”既不是身处逆境奋力抗争以主宰自己命运的强者,也不是在理想与

现实的碰撞中败下阵来的悲剧式英雄。他集世纪末时期的伤感情调与及时行乐的风气于一

身……其基本宗旨便是以自我为中心,逃避生命的所有重负,尽可能活得自由轻松,随心所

欲”。豔书中,菲利普的朦胧理想一再遭受挫折,他苦苦地探索生活的意义,最后却找到了这样

的答案:“生活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有目的。……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亡也无足轻重”。豖

而这却和霍尔顿纯真的理想主义、追求真善美的愿望相违。霍尔顿不愿这么浑浑噩噩的活着,

正如他不能接受老师对他说的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

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豗,但这正是那个时代美国社会的一种普

龙源期刊网

遍的价值观。在霍尔顿看来,那些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的人都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而这

大概也是他更喜欢叛逆执着、为追寻梦想而死的游苔莎的原因。

霍尔顿与盖茨比、游苔莎的悲剧不乏相似之处,其原因都可以归结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盖茨比恰恰死于他狂热而浪漫的梦想。他的悲剧在于他“竭力把个人的梦想强加于他所在的社

会现实”。豘同样,游苔莎对奢华的生活及狂乱爱情的追求是荒诞的,因为她混淆了梦想和

现实。正如劳伦斯所说,“她以为在巴黎的生活一定是热烈的,且以为离开了荒原她所有的活

力和激情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但是,真正的巴黎并不是她想象的巴黎。豙霍尔顿的悲

剧也在于此。青春期的他尚处在一个思想还未充分成熟的人生发展阶段,一旦现实不能符合他

的观念,他就会陷入焦虑、恐惧、绝望之中,甚至有导致精神分裂的倾向。他对人生的探索只

是限于感性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他只是用他那双清澈的眼睛望着社会这一潭浊

水,感到没有热爱和忠诚的目标。他之所以不能杜绝幻想,是因为他还受着青春热情的鼓动—

—他不甘心找不到出路。他不愿认可成人世界缺乏自然和天真状态的事实,也不能容忍任何一

个社会群体包括其生活方式中任何不良的一面,因而终将无所归属。正如福克纳所评论的:

“霍尔顿得不到社会接纳,不是因为他不够硬气,不够勇敢,或缺少价值,而是由于他找不到

能够接纳他的社会和人类。豛

霍尔顿在充斥着虚伪、冷漠、丑陋和罪恶的现实中,一个人单枪匹马企图冲破旧的规范与

秩序,寻找并建立一个真、善、美的新世界,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心动、具有浪漫色彩的理想。虽

然和他所喜欢的几部作品的主人公一样,霍尔顿在与环境命运斗争的过程中失败了,但他不失

为一个悲剧英雄,他和其他主人公一样,都具有敢于反抗命运的精神和勇气。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情节虽然简单,但塞林格通过描写霍尔顿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战

后美国一代青少年的精神状态。霍尔顿是现代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的无辜受害者,也是对现存秩

序的徒劳的反叛者。他企图在难以逃遁的现实与难以实现的幻想之间的边缘地带找到归宿,然

而冷酷无情的现代社会能向他提供的唯一归宿是精神病院,而这又是现代小说中许多悲剧英雄

的共同结局。这部小说形象地展现了五十年代美国青少年的迷惘心理,从一个侧面提出了现代

西方世界面临的严峻的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深刻性所在。

注释:

豍托马斯·哈代著.张谷若译.还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豎豏豓豗J·D·塞林格著.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南京:译林出版

社.2003.

豐Fusll,rald’.1952.302.

龙源期刊网

豑豙李红蓉.论哈代《还乡》中的女主角.外国文学研究.1992(2).79,82.

豒豖毛姆著.张柏然,张增健,倪俊译.人生的枷锁.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1997.360,753.

豔周光发.探索人生追求真理—从《人生的枷锁》和《刀锋》看毛姆长篇小说的哲理

性.台州师专学报.1999(5).33.

豘林达·W·韦格纳著.肖安溥译.美国哥伦比亚文学史.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736.

豛Grunwald,HenryAnatole,er:ACriticalandPersonal Portrait.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1962.

试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书单

本文发布于:2024-03-15 06:15: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454526560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试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书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试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书单.pdf

标签:社会   生活   追求   精神   小说   幻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