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芳草牙膏)
春节红包(利是)的习俗
中国大多数地方,以及广东都有过年派利是、逗利是
的习惯。
“利是”又称“利事”,习惯叫“红包”,取其大吉大
利、好运连连之意。红包里的钱多钱少没关系,只是要让
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着好运。
过年时,除夕晚长辈给晚辈的利是也叫压岁钱,用以避邪
和祝福成长的意头。一般来说是已婚人士派“利是”,从大
年初一到元宵节前都可派发。所派对象除了未成年人,还
有一些未婚人士,五六十岁未曾婚嫁的单身朋友,也会收
到“利是”。
送红包更为普遍的意义,一是给晚辈一种关爱,压岁
钱、生日祝愿都含有平安吉祥的寓意;二是婚嫁喜庆有喜当
贺的礼仪,以及亲友初会、相聚互馈祝愿的表示;再一种则
是完全出自内心感戴之情的酬谢。因为红色象征好运,所
以,每逢婚嫁、添丁、新宅、开工、生日、远行等等......
皆发红包。
红包文化源远流长。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
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
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
讲呓语,得病,使孩子变成傻子。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
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
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
他们怕祟来害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逼着孩子玩,一
直玩到睡下,还放到枕头边。半夜里,祟摸孩子的头时,
孩子的枕边出现一道亮光,祟急忙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
妇把这事告诉了邻居,一传十,十传百,家喻户晓,纷纷
仿效给孩子压祟钱,并且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到了明清时,压祟钱改成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
着铜钱给孩子。民国时,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
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晚辈的压岁钱,用红纸包
一枚大洋,象征“一本万利”。
到了现在,农历新年期间,乖巧的小朋友看见长辈,
都会讲些吉利的贺年说话,而长辈都会报以“利是”一
封,表示对小孩子祝福的心意。
新年期间,除了去酒楼吃饭要为服务员派发“利是”,
长辈为孩子派发“利是”,给未婚的朋友派“利是”。假期
过后,公司还派开工“利是”,取其凡事顺利的意头,且每
封开工“利是”内附一张心意卡,印上勉励词句,以激励
员工。区区数十元,代表着一份关心,增加员工对公司的
归属感,又利公司长远发展。开工“利是”不分大小,每
名员工都一样,不与业绩挂钩,不改变“利是”的性质。
老板向下属派发开工“利是”,犹如与他们一起吃年夜饭和
开年饭,可以营造大家庭的感觉,增加员工对公司的归属
感,令员工于公司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开工“利是”象征
好意头,所以“利是”本身不需要很“大封”。
如今,一般人家每逢过节,孩子都收到不少“利是”,
变得理所当然。而且利是的逐年增加,也让孩子在群体中
互相炫耀,到处乱花钱。所以如何善用金钱,倒成为家长
一年一度的难题。他们认为,处理得不好,孩子将养成挥
霍无度的习惯,忘记了父辈过去艰辛的生活。因此,很多
有心的家长都大动脑筋,乘此机会教导孩子如何善于理财。
有些人建议孩子将所得款项,分摊全年使用;有的让孩子订
下目标,立下储蓄计划;有的将部分拿出来与社会上贫困人
士分享。
香港人过年,从民俗特色和节日气氛上看,与内地并
无差别。家人欢聚一堂,互相恭贺,充满了浓意欢情。新
年派“利是”是港人的惯常做法。“利是”又称“利事”,
取其大吉大利、好运到来之意。在香港,从拥有亿万的富
豪,到一般市民,派出的“利是”大都是10或20港元,
多者不超过50港元。港人过年派“利是”,目的是花钱花
得开心。“利是”派出去的时候,一定要见到笑脸,这封利
是就像捡回了一个欢乐,双方都兴高采烈。
而回馈他人辛劳,给喜娘、道士、僧尼、轿夫、吹鼓
手、车夫等等的红包,一般又叫做“花彩”,今天则称“小
费”。应该说红包文化除了体现中国人注重礼尚往来外,还
有受惠不忘施予者,也有不敢忘恩负义的心态。
对于该如何处理压岁钱的问题,有人认为不应该简单
“充公”,而且想出了很多的处理方式,比方存到银行、
用于买书或者借机教育孩子理财、做善事捐给孤寡老人和
山区小朋友……等等。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
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因此,在分派红
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本文发布于:2024-03-15 05:44: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4526532863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春节红包(利是)的习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春节红包(利是)的习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