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值周总结)
数学手抄报内容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1、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
万。
2、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
千亿。
3、一(个)、十、百、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都是计数单位。
4、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数 位 顺 序 表
数 级 …… 亿 级 万 级 个 级
数 位 ……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
位
计数单位 ……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5、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6、读数时,只是在每一级的末尾加上“万”或“亿”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
它数位有一个0或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7、写数时,万级和亿级上的数都是按照个级上数的方法来写,哪一位不够用0来补
足。改写“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将末尾的4个0或8个0去掉或加上“万”
或“亿”字就行了。1.把多位数改写成“万”、“亿”。中间要用“=”连接
8、通常我们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尾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方法是: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并在数的末尾
添上一个计数单位“万”或者“亿”;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舍
去,添上计数单位“万”或者“亿”。得出的是近似数,中间要用“≈”连接。
9、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
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
个数是无限的。
10、我国在十四世纪发明的至今仍在使用的计算工具是算盘。算盘上方一个珠子代
表5,下方一个珠子表示1。
11、在计算器上,ON/C键是开关及清屏键,CE键是清除键,AC键是归0键。+、
-、×、÷键是运算符号键。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1、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它的长度。
2、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它的长度。
3、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4、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到一
条直线。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5、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6、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一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
角的(边)。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
7、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角两边叉开的大小,角
的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8、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9、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
“1°”。
10、对顶角相等。
11、三角形三个角的和是180度。四边形的四个角的和是360度。
12、直角等于90度,平角等于180度,周角等于360度。
13、1平角=2直角。1周角=2 平角=4直角。
14、锐角小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
15、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1小时,
16、时针转一大格,所对的角是30°;分针转一圈,所对的角是360°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1、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然后用两位数
的十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最后将它们的积加起来。
2、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写竖式时把0前面的数对齐,只乘0前面的数;两个因数
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积的变化规律:
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例如1:已知: A×B=215,则A×B×2=( )。
这是把B扩大了2倍,而积也应扩大2倍。即215×2=430,所以A×B×2=(430)。
例如2:已知:2×A×B=200,则A×B=( )。
这是把A缩小了2倍,而积也应缩小2倍。即200÷2=100,所以A×B=(100)。
②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例如:已知:A×B=510,如果A扩大了5倍,B缩小5倍,则积是(510)。
③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扩大n倍,则积就扩大m×n倍。
④一个因数缩小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则积就缩小m×n倍。
④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如果m;n则积扩大(m÷n)倍。如果
m
6、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第四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是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
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3、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
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6、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7、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8、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9、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0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其特点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11、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其特点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
对边不平行。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其中长边叫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两底间
的距离叫梯形 的高。
12、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3、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的特性。
14、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
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15、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16、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7、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8、我们学过的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菱形是对称图形。
19、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
20、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第五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除法计算法则: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
位不够除,就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上到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
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商大了要调
小,试商小了要调大。直到所得的余数比除数小为止。
3、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一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
4、商不变性质:
①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不变。
②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要乘(或除以)几。
③在除法里,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几,则商就除以(或乘)几。
7、有余除法关系式: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第六单元 统计
1、条形统计图的意义: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
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起来.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
可以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2、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能够使人们一眼看出各个数据的大小。
(2)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3、我们学过的统计图有横向条形统计图、纵向条形统计图以及单式统计图和复试统
计图。
4、复试统计图一般由图号、图形、图目、图注等组成。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常见
的有条形统计图、扇型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网状统计图。
关于数学的名言
1、数学的本质在於它的自由。——康扥尔
2、数学对观察自然做出重要的贡献,它解释了规律结构中简单的原始元素,而天体
就是用这些原始元素建立起来的。——开普勒
3、数学方法渗透并支配着一切自然科学的理论分支。它愈来愈成为衡量科学成就的
主要标志了。——冯纽曼
4、数学家本质上是个着迷者,不迷就没有数学。——努瓦列斯
5、数学家毫不顾及声明或猜想,他们仅仅根据定义和公理,并用论证和推理来演绎
每一件事。事实上,现在把那些仅由猜想或假说建立起来的理论称之为科学事不正确的,
因为猜想往往求助于某种见解或主张,因而他不能由此而产生知识。——Reid,Thomas
6、数学是除了语言与音乐之外,人类心灵自由创造力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而且数
学是经由理论的建构成为了解宇宙万物的媒介。因此,数学必需保持为知识,技能与文化
的主要构成要素,而知识与技能是得传授给下一代,文化则得传承给下一代的。——录自
德国数学家HermannWeyl语
7、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培根
8、数学是符号加逻辑。——罗素
9、数学是各式各样的证明技巧。——维特根斯坦
10、数学是科学的大门钥匙,忽视数学必将伤害所有的知识,因为忽视数学的人是
无法了解任何其他科学乃至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的。更为严重的是,忽视数学的人不能理
解他自己这一疏忽,最终将导致无法寻求任何补救的措施。——Bacon,Roger
12、数学是人类的思考中最高的成就。——米斯拉
13、数学是人类智慧皇冠上最灿烂的明珠。——考特
14、数学是上帝描述自然的符号。——黑格尔
15、数学是无穷的科学。——赫尔曼外尔
本文发布于:2024-03-15 01:20: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4368022861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数学手抄报内容四年级上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数学手抄报内容四年级上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