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西之役的几个问题

更新时间:2024-03-15 00:47:06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出生证明有什么用)

关于淮西之役的几个问题

古代军事・关于淮西之役的几个问题

关于淮西之役的几个问题

●陈 勇 李华锋

摘 要

:

淮西之役是唐宪宗元和削藩最为重要的一战

,

它奠定了“元和中兴”局面的基

础。本文对唐政府首先用兵淮西的原因及其名将李 在淮西之役中的作用作了分析

,

并就

后人对韩愈《平淮西碑》的种种批评和指责作了剖析

,

并提出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

:

淮西之役

;

李 

;

裴度

;

韩愈《平淮西碑》

;

中图分类号

:E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451

(

2004

)

01-0104-09

一、唐政府首先用兵淮西的原因

淮西之役是唐宪宗“元和中兴”最为关键的一战。元和九年

(

814

)

,

唐政府出动十六

镇兵马进攻淮西

,

经过四年鏖兵苦战

,

终于以名将李 夜袭蔡州

,

生俘吴元济而宣告结束。

唐政府为什么出动这样庞大的兵力

,

经历如此长的时间来“专意淮西”呢

?

唐宪宗为什么在

军队屡战皆败

,

朝臣多言罢兵的危难局势下不变初衷首先用兵淮西呢

?

个中原因值得探讨。

唐政府用兵淮西与淮西骄藩对唐王朝统治构成的严重威胁有关。淮西割据始于安史降

将李忠臣。宝应元年

(

762

)

,

李忠臣出镇淮西

,

在任二十余年间“贪暴不奉法

,,

设防戍以

大历十四年

(

779

)

,

李忠臣的部将李希烈逐帅自立

,

税商贾

,

又纵兵士剽劫

,

行人殆绝。”

淮西割据得到进一步发展。建中三年

(

782

)

,

卢龙、魏博、成德、淄青四镇连兵反唐

,

李希

烈趁火打劫

,

为乱河南

,

自称建兴王

,

天下都元帅

,

攻占了襄阳、许州、汝州、郑州、汴州等地

,

截断南北交通

,

进而威逼洛阳

,

窥视江淮。建中四年

(

783

)

,

李希烈自称“大楚帝”

,

四处攻

,

朝廷

掠“

,

通邑化为邱墟

,

遗骸遍于原野”

“为之旰食”

,

急调泾原镇兵驰援襄城。不料镇兵

哗变关中

,

朱氵

此攻入长安称帝

。后来朝廷虽倾全力平定朱氵

此之乱

,

又合兵夺回汴州

,

但李希

烈仍退回淮西对抗朝廷。李希烈死后

,

吴少诚继为节度使

,

遣兵袭唐州

,

掠临颍

,

围许州

,

西华

,

德宗遣军进讨

,

屡为所败。继之为帅的吴少阳

,

劫掠商贾

,

招纳亡命

,

为所欲为。元和

九年

,

吴少阳之子吴元济擅领军务

,

纵兵四掠“

,

屠舞阳

,

焚叶县

,

攻掠鲁山、襄城。汝州、许州

李商隐有诗称及阳翟人多逃伏山谷荆棘间

,

为其杀伤驱剽者千里

,

关东大恐。”“淮西有贼

可见

,

淮西自割据以来

,

已五十载

,

封狼生豸

区豸区生罴

。不据山河据平地

,

长戈利予日可麾。”

104

《军事历史研究》 

2004

年第

1

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战斗力的武装集团

,

已成为两河强藩中实力甚强、为患甚烈的藩镇

,

为朝廷的“为之旰食”的腹心大患。同时

,

淮西又与两河强藩相勾结“

,

急热为表里”。淄青李

师道“

,

素以淮西为援”

;

成德王承宗“党淮西之日久”

,,

积极配合淮西兴兵“以窥朝廷之能

,

否”。宰相裴度上言“

,

淮西

,

腹心之疾

,

不得不除

,

……两河藩镇跋扈者

,

将视此为高下。”

可见

,

能否消灭淮西

,

已成为中唐解决藩镇割据的关键。

唐政府首先用兵淮西固然与淮西骄藩对唐王朝的严重威胁有关

,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与

淮西重要的战略位置及其它对唐王朝运道的严重威胁有关。淮西位于淮、颍两水之处

,

申、光、蔡三州。由于它雄踞中原腹地

,

地当运路要冲

,

自古以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蔡州介

“荆豫之间”

,

北望汴洛

,

南通淮沔

,

可“屏蔽淮泗

,

控带颍洛”。申州“北接陈汝

,

襟带许洛

,

,

自古戍守

,

视为重

连襄郢

,

肘腋安黄”

,

南北争衡

,

常为重镇。光州“襟带长淮

,

控扼颍蔡”

。由于淮西处在这样一个地。所以清人王夫之称淮西“逼近东都

,

中天下而持南北之吭”

重要的战略位置上

,

它向北直逼运河枢纽汴州

,

若汴州为唐中央控制

,

一可保政府的经济生

命线大运河的畅通

,

增强朝廷削藩的经济实力

;

二可阻断两河强藩的联系

,

制敌要害

,

削弱叛

镇力量

,

瓦解其联盟

;

三可屏障重镇郑州

,

确保东都洛阳的安全。一旦汴州有失

,

不仅南北运

路受阻

,

淄青、成德等镇将与淮西联成一片

,

互为依托

,

联衡抗命

,

而且东畿门户洞开

,

郑州将

直接暴露于敌人进攻之下

,

洛阳也危在旦夕。向东由光州疾行四百余里

,

可直取寿州。若寿

州一失

,

那么江淮漕运枢纽、粮食盐茶集散之地扬州就不能“安枕而卧”了。而扬州难保

,

廷将失去江淮财赋重地。向西可直捣唐、邓诸州

,

进围山南东道首府襄阳

,

控制汉水

,

切断京

畿与西南的联系。向南又虎视经济富饶的江淮

,

以截断唐政府的财源之地。李希烈兵陷郑、

,

兵逼洛阳

,

西下邓州“

,

江淮大震”“

,

东南转输者

,

皆不敢由汴渠……而上”“

,

南路遂绝

,

;

吴元济

献商旅皆不通”

“纵兵侵掠

,

及于东畿”“狂悍而不可遏”

,

“环其地数千里

,,

莫不被

其毒”

,

便是很好的证明。淮西宿将董重质曾向吴元济提出东据扬、润

,

阻断运河

,

西陷商、

,

占据襄阳

,

南控江淮

,

北下洛阳

,

取唐而代之的计划。他说“

:

请以精兵三千由寿之间道取

扬州

,

东约李师道以舟师袭润州

,

据之

;

遣奇兵掩商、邓

,

取严缓

,

进守襄阳

,

以摇东南

,

则荆、

衡、黔、巫传一矢可定

,

五岭非朝廷所有。又请轻兵五百

,

以 领三日袭东都

,

则天下骚动

,

淮西的器张、以横行。”狂妄

,

对唐政府的威胁之甚

,

于此可见。

由于淮西处于“中天下而持南北之吭”的战略位置上

,

对唐王朝的漕粮运道又构成严重

威胁。安史之乱后“

,

天下以江淮为国命”

,

唐政府的赋税收入主要仰给江淮。要把江淮财赋

运往洛阳、关中

,

主要依靠东边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和西边水陆相兼的汉沔道等。而淮西东进

直指运河

,

西行可并汉沔

,

时时威胁着唐政府赖以依靠的漕粮运道。同时

,

淮西本身又是唐

廷转输漕运的要道

,

处在淮颍道上。淮颍道即指由颍水入淮河的水道

,

早在秦汉时就为重要

。自隋开汴运道。杜佑称秦汉运路“出浚仪

(

开封

)

十里

,

入琵琶沟

,

绝蔡河至陈州而合”

ϖλ󰁠

,

淮颍道遂变为驿路交通。

河“

,

利涉扬楚

,

故官漕不复由此道”

“开元时

,

江淮人走崤函

,

ω

λ󰁠

,

可见盛唐时由庐寿取道淮颍而赴京洛的人为数不少。安史之乱

,

汴运受

肥、寿春为中路”

,

淮颍道遂重新受到朝廷重视。代宗大历末

,

陈州刺史李 重开淮颍运路“以通漕挽”

,

德宗建中二年

(

781

)

爆发了“四镇之乱”

,

汴运阻断“由是东南转输者皆不敢由汴渠

,,

自蔡

ξ

λ󰁠

。建中三年

,

江淮转运使杜佑提出了一个新的沟通黄淮长江的运道计划

:

疏通庐水而上”

寿间的鸡鸣岗以通舟

,

然后陆行四十里入淝水

,

经淝水入巢湖

,

再由巢湖经濡须水入长江

,

105

古代军事・关于淮西之役的几个问题

“江湖、黔中、岭南、蜀汉之粟可方舟而下

,

由白沙

,

趋东关

,

历颍蔡

,

涉汴抵东都

,

无浊氵斥淮之

ψ

λ󰁠

。杜佑的计划虽因藩镇之乱很快平定

,

汴运重开而未能施行

,

但从中阻

,

减故道二千余里”

也透露出时人对淮颍水道的高度重视。元和十一年

(

816

)

十二月

,

宪宗置淮颍水运使

,

“扬子院米

,

自淮阴氵

斥淮入颍

,

至项城入氵

,

输于堰城

,

以馈讨淮西诸军

,

省汴运之费七万余

ζ

λ󰁠

。元和十二年淮蔡平

,

淮颍道更趋活跃。陈鸿缗”《庐州同食馆记》载

:

合肥郡城南门东上曰同食馆

,

……东南自会稽、朱方、宣城、扬州

,

西达蔡汝

,

陆行抵京师。江淮牧守

,

三台郎吏

,

出入多游郡道。是馆成

,

大宾小宾

,

皆有次

舍。开元中

,

江淮人走崤函

,

合肥寿春为中路。大历末

,

蔡人为贼

,

中道中废。元

和中

,

蔡州平

,

二京路复出于庐。西江自白沙瓜步

,

至于大梁

,

斗门堰埭

,

盐铁税

,

诸侯榷利

,

骈指于河。故衣冠商旅

,

率皆直蔡会洛

,

道路不 。

在唐代

,

大运河固然是政府转输东南财富的主要运道。但是当东南运河道在受骄藩威胁不

能通漕时

,

具有临时性、替代性特点的淮颍道就显得十分活跃了。由于淮西正好处于淮颍水

道上

,

对唐王朝的漕运线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解除淮西对运道的威胁

,

使江淮财赋源源不

断地运往关中

,

唐政府也必须翦灭淮西

,

消除这个肘腋之患。

淮西不与两河强藩毗连

,

其四邻州县皆为政府所有

,

这也为朝廷首先打击淮西提供了一

个极好的条件。

宪宗元和年间

,

尽管藩镇林立

,

布列天下

,

但是真正能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则只有河朔三

镇和淮西、淄青。河朔三镇是中晚唐藩镇割据的顽固堡垒

,

自安史之乱以来割据势力已根深

蒂固

,

又联兵拒命

,

一时不易铲除。如三镇之一的成德镇“

,

内则胶固岁深

,

外则蔓连势

{

λ󰁠

,

其南有魏博作为屏障

,

北为幽燕为之党援

,

东与淄青建立联盟

,

因此王夫之在

广”

《读通鉴

论》中称“最宜缓而不可急攻者

,

莫恒冀

(

成德

)

若矣”。元和四年

(

809

)

,

宪宗发兵二十万

伐成德王承宗

,

攻战近一年

,

耗费七百万缗

,

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淄青拥有十二州之地

,

在强藩中地盘最大

,

且兵多将广

,

割据已达五十多年

,

又与魏博“约相保援”

,

也不易攻取。而

淮西与河朔、淄青的情况则异

:

其四周皆无叛镇直接相援

,

仅有三州之地

,

地盘狭小

,

兵力有

,

对朝廷用兵而言

,

是一个最为薄弱的环节。当时朝中许多大臣都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

点。就在元和四年朝廷用兵成德之际

,

宰相李绛就向宪宗提出了“舍恒冀难致之策

,

就申蔡

易成之谋”的计策

,

他说“淮西事体

,

与河北不同

,

四旁皆国家州县

,

不与贼邻

,

无党援相助

,

|

λ󰁠

廷命师

,

今正其时”

,

专意淮西

,

功必万全”。另一位宰相李吉甫也指出“

:

淮西

,

非如河北

,

}

λ󰁠

四无党援

,

国家常宿数十万兵以备之

,

劳费不可支也。失今不取

,

后难图矣。”并且他早在

任淮南节度使时

,

就向朝廷提出将淮南治所从扬州“徙理寿州”

,

以经略淮西。宪宗也在平西

川斩刘辟之后

,

就想用兵淮西

,

只是因兵伐成德和时机不成熟而未施行。

诚然

,

淮西与成德、淄青“肱髀相依”

,

相为表里

,

但此二镇与淮西相悬千里

,

也是远水救

不了近火的。成德王承宗要兵援淮西

,

必经魏博

,

而对朝廷特别有利的是“

,

五十余年不沾皇

化”、在两河藩镇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魏博镇

,

已于元和七年

(

812

)

举六州之地归顺中

,

因而王承宗在淮西之役打响后“

,

不能出一步以蹑官军之后”。淄青李师道要援淮蔡

,

经宣武

,

宣武节度使韩弘虽然“乐于自擅

,

欲倚贼自重”

,

但也不甘坐视二镇来夹击自己。而

魏博归唐

,

造成了刳河朔腹心

,

倾叛乱巢穴之势

,

两河骄藩已有齿寒之惧。田弘正又出师平

,

断绝了郓蔡之间的掎角之援

,

因而李师道在朝廷征伐淮西时

,

仅仅“以狗盗之奸

,

刺宰相

,

106

《军事历史研究》 

2004

年第

1

λ󰁠

。当时亲自随宰相裴度参加淮西之役、焚陵邑

,

协朝廷以招抚

,

而莫救元济之危”任行军司

马的韩愈曾作了很有见地的分析“

:

淄青、恒冀两道

,

与蔡州气类略同

,

今闻讨伐元济

,

人情必

有救助之意

,

然皆阍弱

,

自保无暇。虚张声势

,

则必有之

,

至于分兵出界

,

公然为恶

,

亦必不

敢。”又称淮西“以三小州残弊困剧之余

,

而当天下之全力

,

其破败可立而待也。然所未可知

υ

µ󰁠

,

在于陛下断与不断耳。”可见

,

淮西能否平定

,

关键取决于朝廷能否审时度势

,

见机能

,

取决于宪宗有无彻底削藩的决心。不可否认

,

淮西地处南北冲要

,

是阻命自固的好地方。

然而它却仅有三州之地

,

打起仗来回旋余地小。若朝廷令将掎角进讨

,

势必会造成淮西“聚

而待之则自穷

,

分而应之则不足。东抗则西入

,

南备则北侵

,

腹背受攻

,

首尾皆畏”之势

,

故讨

平淮蔡也是不难的。可见

,

淮西虽地处南北要冲

,

但却“旁无应援”

,

能为朝廷所平定。如果

淮西叛镇被剪灭

,

淄青便失去了屏障

,

王师一战可复山东十二州之地。朝廷一旦收复了淄

,

再挥戈北上取成德

,

就容易得多了。这诚如宰相李逢吉所言“宜并力先取淮西

,,

俟淮西

ϖµ󰁠

,

乘其胜势

,

回取恒冀

,

如拾芥耳。”所以

,

尽管淮西雄据中原腹地“兵精卒顽”

,,

有相当的

战斗力

,

但它也有不与其它跋扈叛镇地盘相连的致命弱点

,

因而又是整个强藩中较为容易攻

取的一个藩镇。

二、名将李 与淮西之役

元和九年十月

,

唐宪宗令严绶都督十六路兵马

,

从东、西、南、北四面夹击淮西

,

从而打响

了元和削藩中最为激烈的一仗。

战争初期

,

由于朝廷用将非人

,

致使前线一败再败

,

用兵三年

,

毫不奏效。特别是元和十

一年

(

816

)

六月

,

随唐邓节度使高霞寓兵败铁城“仅以身免”

,,

前线局势更加恶化

,

大有一

触即溃之势。是继续征伐

,

铲除割据

,

还是听之任之

,

姑息淮西

,

朝廷议论纷纭。一部分朝臣

为淮西的凶焰所吓倒

,

主张“不欲讨蔡”

,

宣称“因抚而有

,

顺且无事”。在这关键时刻

,

宰相裴

度主战

,

宪宗也下定决心继续征伐

,

以袁滋代替高霞寓为帅。但袁滋“柔懦不能军”

,

到前线

后“

,

止其兵不犯吴元济境”

,

使前线局势更加危难。如果战争再旷日持久的延续下去

,

征伐

淮西势必会以“师老财竭”而罢兵。当时韩愈就敏锐地指出“

:

必胜之师

,

必在速战。兵多而

ω

µ󰁠

战不速

,

则所费必广。”显然

,

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

,

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任用能将

,

速战速

,

尽快解决淮西战事。就在朝臣多言罢兵息事、前线几近崩溃之时

,

名将李晟之子、太子詹

事李 毛遂自荐

,

向宪宗抗表自陈

,

愿到淮西前线效力。于是宪宗以他为随唐邓节度使

,

责主持淮西西部战事。

临危受命的李 为了扭转危局

,

变弱为强

,

便针对当时军中的实际情况

,

采取了安抚士

卒、慰问伤病者、扩充军队、优待降卒、录用降将等措施。其中录用降将一措施尤为成功。元

和十二年

(

817

)

二月

,

李 擒获了吴元济的骁将丁士良。他亲释其缚

,

置为捉生将

,

使丁

为之感动

,

愿“尽死以报德”

,

乃献计于李 

,

使“曾为官军患”的吴秀琳以文城栅三千兵降服。

李 以吴秀琳为衙将

,

对其部将李忠义也委以重任。在笼络录用降将中

,

最典型的重用李

礻右。李礻右为淮西骑将

,

有胆略

,

屡为官军患。李 用计将他擒获。众将常受其苦

,

皆请杀之。

ξ

µ󰁠

。李 却“释缚

,

待以客礼”

,

时常“独招礻右及李忠义

,

屏人而语

,

或至夜分

,

他人莫得预闻”

当宪宗赦免李礻

右之罪

,

派他到前线立功赎罪时

,

李 “待礻

右益厚”

,

让他“佩刀巡警

,

出入帐中

,

107

古代军事・关于淮西之役的几个问题

ψ

µ󰁠

略无猜间。”又用他充任六院兵马使

,

统率唐、随牙队三千精兵。

由于李 采取了这一系列切实可行措施

,

使“唐、邓军气复振

,

人有欲战之志”

,

与初至前

线时土卒气势伤沮、皆无战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从而扭转了前线的危局

,

使形势越来越有

利于朝廷。

为了减轻淮西对东都和江淮运路的威胁

,

李 在士气渐高、军气复振的基础上

,

不断主

动出击敌人。在战斗中

,

采取了“不恤小败”“、不矜小胜”等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如遣兵攻

朗山

,

故意佯败

;

引军攻吴房

,

克其外城

,

杀敌千余

,

但不乘势攻下

,

却“留之以分其力”。表面

,

唐邓军不堪一击

,

实则制造了假象

,

使敌方不甚注意自己

,

为乘虚直捣蔡州提供了条件。

ζ

µ󰁠

为深入了解敌情

,

李 “每得降卒

,

必亲引问委曲

,

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

,

尽知之。”

元和十二年

(

817

)

十月十日夜

,

李 亲率精兵九千

,

以李礻

、李忠义为先锋

,

从文城栅

出发

,

东行六十里占据张柴村

,

留五百人镇守

,

以切断有重兵把守的洄曲与蔡州的联系。随

后又连夜引兵前进。当时正是寒冬一个昏黑的夜晚

,

寒风凛冽

,

大雪纷飞

,

军旗被吹裂“人

,

马冻死者相望”。当将士得知进攻的目标是“入蔡州取吴元济”

,

众皆失色“

,

然畏 

,

莫敢

违”。军队疾行七十余里

,

兵临蔡州城下

,

城内无一人知者。当鸡啼雪止之时

,

官军已占据吴

元济外宅。最后

,

吴元济在内被围困

,

外无援兵的绝望中束手就擒。这样

,

在敌方未经过大

规模有力抵抗之下

,

便一举荡平为唐巨患的淮西强藩。

经过近四年的浴血苦战

,

淮西骄藩终于被平定。淮西的翦灭

,

不仅使东都和江淮的威胁

得以解除

,

消出了肘腋之患

,

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唐政府的政治威望。其他藩镇闻之

,

纷纷归

唐。横海程权自请入朝

,

朝廷收复了沧、景二州。成德王承宗闻之大惧

,

被迫“归德、棣二州

,

{

µ󰁠

入租赋

,

待天子署吏。”淄青李师道也只好“遣使奉表

,

请使长子入侍

,

并献沂、密、海三

|

µ󰁠

。后又反悔

,

宪宗以李 为徐州刺史、州”武宁军节度使进讨淄青。 在徐州“理兵有方

,

}

µ󰁠

,

李师道终被消灭。卢龙刘总日夜

略”“

,

破城金乡

,

凡十一战

,

擒贼将五十

,

俘斩万计”

“自

谋自安之计”

,

听命于朝。盘踞宣武达二十多年之久的韩弘“也携汴之牙校千余人入觐”

,

这样

,

自天宝以来

,

两河陷于强藩之手达六十余年后

,

终被朝廷收复

,

藩镇割据的局面有了很

大的改观。王夫之称“

:

元和十四年

,

李师道授首

,

平卢平

;

其明年

,

王承宗死

,

承元归命

,

请别

除帅

,

成德平

;

又明年

,

刘总尽纳其土地士马

,

送遣部将于京师

,

为僧以去

,

卢龙平

;

田弘正徙

镇成德

,

张弘靖出师卢龙。自肃、代以来

,

河北割据跋扈之风

,

消尽无穷。唐于斯时

,

可谓旷

µ󰁠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世澄清之会矣”“元和中兴”。在中兴唐室的事业中

,

李 擒吴元

,

讨李师道

,

屡立战功。史称“父子仍建大勋

,

虽昆仲皆领兵符

,

而功业不侔于 

,

近代无以

υ

ν󰁠

“功名之奇

ϖν󰁠

比伦。”“元和平贼之功

,

(

李 之弟

)

、 居其半”

,,

近世所未有。”

李 也因

此大功

,

官至左仆射

,

受爵凉国公

,

食邑三千户。这些事实表明

,

淮西的平定

,

奠定了“元和中

兴”局面的基础

,

李 不愧是一位智勇双全、有大功于唐室的中兴名将。

三、关于韩碑、段碑的问题

(

以下简称淮西之役结束后

,

群臣请刻石纪功

,

明示天下。宪宗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

)

。但碑成不久

,

宪宗又下诏磨去韩碑

,

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

(

以下简称“韩碑”《平淮西碑》

)

。“段碑”

108

《军事历史研究》 

2004

年第

1

(

宪宗

)

诏愈撰《平淮西碑》

,

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

,

李 功第

,

不平之。 妻

(

唐安公主之女

,

宪宗之姑

)

出入禁中

,

因诉碑辞不实

,

诏令磨愈

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对于韩、段二碑

,

千载以来

,

人们议论纷纭。推崇韩碑者认为

,

韩碑叙事公允

,

为韩文杰

,

史笔文势

,

堪称双绝。韩碑被磨

,

乃人构诬所致

,

可谓千古奇冤。晚唐诗人李商隐称韩碑

“碑高三丈字如斗

,

负以灵鳌蟠以螭。句奇语重喻者少

,

谗之天子言其私。长绳百尺拽碑到

,

ω

ν󰁠

。对韩碑被磨惋惜不已。一些推崇韩碑、粗砂大石相磨治”贬斥段碑的人

,

甚至吟出了“淮

ξ

ν󰁠

西功业冠吾唐

,

吏部文章日月光

,

千载断碑人脍炙

,

世间谁数段文昌”的诗句。批评韩碑者

认为

,

韩愈叙事不实

,

纪功不平

,

断碑之事

,

事出有因。比如清人钱大昕认为“淮西之役

,,

相虽以身任之

,

然所责者

,

仅光颜一路

,

其胜负正未可知。唐邓随之帅

,

始用高霞寓

,

再用袁

,

三易而得李 

,

不逾半年遂成入蔡之功

,

视光颜等合攻三年

,

才克一二县者优劣悬殊矣。

退之叙其功

,

但与诸将伍

,

得毋以雪夜之袭不由裴相所遗而有意抑之耶

?

门户之见

,

贤者不

ψ

ν󰁠

,

断碑之举

,

有自来也。”后人对韩碑的指责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点

:

一是其辞“多叙裴度

事”

,

有誉裴度抑李 之嫌

;

二是叙李 战功而与诸将等同

,

把他置于普通将领之列

;

三是吹

捧宣武节度使韩弘。下面试就这些问题略作分析。

关于刻石纪功

,

尽归宰相的问题。

裴度是唐宪宗元和年间不可多得的贤相

,

是宪宗元和削藩政策坚定的支持者和主要策

划人。特别是元和十年

,

在淄青李师道、承德王承宗刺杀宰相武元衡

,

焚毁河阴仓

,

弄得“京

城大骇”“、人情忄

匡惧”

、朝臣多言罢兵之时

,

裴度力排众议

,

坚主用兵

,

发誓与贼誓不两立

,

定了宪宗平定淮西的决心。随后裴度以宰相身份出任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

,

亲自到淮西前

线督师

,

担负起了军事统帅的重任。他到达前线后“

,

军法严肃

,

号令画一”

,

深得前线将士的

拥戴。应当说

,

淮西的平定

,

与宰相裴度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李商隐在其诗《韩碑》中称

:

“帝得圣相相曰度

,

贼斫不死神扶持。腰悬相印作都统

,

阴风惨澹天王旗。”“ 武古通作牙

爪”“

,

十四万众犹虎貔”。“入蔡缚贼献太庙”“

,

帝曰汝度功第一”

,

充分肯定了裴度在平淮西

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即便是夜袭蔡州、生俘吴元济的名将李 对裴度也是非常尊敬、推崇

的。在袭蔡之前

,

李 派判官郑氵解将乘虚袭蔡的计划告之裴度

,

得到他的认同。当夜袭成功

,

李 “不戮一人

,

其为元济执事、帐下、厨厩之间者

,

皆复其职

,

使之不疑

,

乃屯兵鞠场以待

ζ

ν󰁠

。度至“裴度”

,

 具橐革

建侯度马首”

,

请度以宰相之礼接受其“迎谒”。事实上

,

裴度对淮西

前线的局势和战况是了如指掌的

,

他是战役主要的策划者

,

李 夜袭蔡州的计划也是得到他

同意的。唐人罗隐撰《谗书・说石烈士》

,

称“及缚元济

,

虽丞相与二三辈不能先知也”

,

的确难

ν󰁠

。韩愈在以令人置信

{

《平淮西碑》中着力突出宰相裴度的作用

,

把他置于诸将之上

,

应当说

是合符情理的。胡三省指出“

:

观裴度不附群议

,

请身督战

,

则韩愈《平淮西碑》推功于度

,

|

ν󰁠

,

这是有道理的。

以也”

关于李 战功的叙述问题。

如前所述

,

李 是在淮西前线战况恶化

,

唐军大有一触即溃之时

,

毛遂自荐

,

到西部前线

担负起指挥重任的。事实上

,

淮西之役也正是在李 出任唐随邓节度使之后才开始有了明

显转机。李 到达前线后

,

果断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

迅速地扭转了危局

,

初显了

足智多谋的将才。在战役中

,

他亲自向降卒了解敌情

,

善听部下意见

,

战术灵活多变

,

显示出

109

古代军事・关于淮西之役的几个问题

他深谋远虑

,

颇能知己知彼。特别是在奇袭蔡州之役中

,

更是显示出他杰出的军事天才。亲

率孤军九千兵临蔡州城下

,

敌方竟“皆不知觉”。乘风雪交加的夜晚直取敌心脏

,

出奇制胜

,

使敌方措手不及

,

足见其果断机智

,

指挥有方。当诸将闻取蔡州尽皆失色时“然畏 

,,

莫敢

违”

,

与藩镇割据中“变易主帅

,

事同儿戏”形成鲜明对比

,

显示出善于驾御将士

,

军纪严明

,

得士心。孤军深入

,

把士卒置之死地

,

使其尽皆死战

,

战斗力倍增。利用攻心战

,

使吴元济的

谋主、骁勇善战、握有重兵的董重质归附

,

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从李 深入西部战场

到突入蔡州

,

成“夜半之绩”

,

能做到“败于朗山而不忧

,

胜于吴房而不取

,

冒大风甚雪而不止

,

}

ν󰁠

,

充分显示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刘禹锡把李 比作

孤军深入而不惧”

“汉家飞将”“汉家

,

ν󰁠

。王建也有诗称赞李飞将下天来

,

马垂一挥门洞开。贼徒崩腾望旗拜

,

有若群蛰惊春雷”

υ

ο󰁠

。从淮用兵“

,

和雪翻营一夜行

,

神旗冻定马无声。遥看火号连营赤

,

知是先锋已上城”

西之役的整个过程来看

,

如果没有李 这位勇谋兼备的名将

,

那么平淮西要想迅速取胜则是

很难想象的

,

甚至完全可能会姑息了事。在淮西之役中

,

李 功冠诸将“

,

 入蔡

,

功居第

一”

,

是符合实际的。韩碑叙述李 战功时主要有二处

,

一是在叙述诸将战功之后称“ 其

西

,

得贼将辄释不杀

,

用其策

,

战比有功”。二是叙李 雪夜入蔡州之事“十月壬申

,,

用所

得贼将

,

自文城因天大雪

,

疾驰百二十里

,

用夜半到蔡

,

破其门

,

取元济以献

,

尽得其属人

ϖο󰁠

卒。”韩碑叙李 战功的确失之过简

,

而且在叙述时把他与诸将同列

,

置于一般将领的地

,

未能突出这位中兴名将卓越的战功。这的确是韩碑的一大缺憾

,

也难免遭到后人的责难

和强烈批评。宋人叶适称“

:

合天下之兵

,

累年以攻淮蔡

,

无尺寸效。而李 不杀一人

,

用李

《平淮西碑》

,

遂言乃敕颜、

礻右招董重质全师

,

独有不血刃之功

,

前代固未易一二数。而韩愈作

胤、 、武、古、通

,

咸统于弘。夫不择将任人

,

而阳拘泛率以侥幸于一胜

,

乃唐人之大失。愈

(

 ”既不能知

,

又无所别异

,

使绝世奇勋

,

挫折庸帅奸将之手。若鱼朝恩、吐突承 “乃“璀”

ω

ο󰁠

之误———引者

)

而有成

,

又将何词

?

宜其不心服而卒以沮毁也。”相反

,

段文昌《平淮西碑》

对李 卓越的战功作了充分而全面的叙述

,

突出了这位智勇双全的名将在淮西之役中的特

殊作用。从这一点讲

,

段碑的叙述弥补了韩碑叙事的不足。

当然

,

我们在充分肯定李 卓越战功的同时

,

也并不否定其他人在淮西之役中的作用。

事实上

,

淮西强藩得以平定

,

是唐王朝君臣上下同心的结果。唐宪宗是中唐不可多得的有为

之君

,

素有裁制强藩

,

削平祸乱之志。他秉政伊始

,

便刷新政治

,

任用力主削藩的文臣武将

,

对闹事骄藩大张挞伐。在用兵淮西的过程中

,

尽管战局不利

,

但始终没有动摇平叛的决心。

宰相武元衡“锐意诛蔡”

,

最后为平藩事业献出了生命。裴度被骄藩派人刺伤

,

仍“裹疮入相

议军旅”

,

以平贼为己任。唐将李光颜、乌重胤、李文通、李道古

,

也在淮西北境、东面、南部浴

血奋战。特别是李光颜一路

,

在洄曲吸引了淮西主力

,

致使蔡州空虚

,

李 才能乘其不备

,

夜入蔡州

,

取得成功。

关于称誉韩弘的问题。

贞元八年

(

792

)

,

韩弘为宣武节度使出镇汴州。但他是一个“乐于倚贼自重”的半割

据者

,

在镇守大梁二十余年间“四州征赋

,,

皆为己有

,

未尝上供。有私钱百万贯

,

粟三百万

ξ

ο󰁠

,

马七千匹

,

兵械称是。专务聚财积粟

,

峻法树威。……诏使宣谕

,

弘多倨待。”在淮西之

役中

,

朝廷授予“淮西诸军行营都统”之职

,

但他“实不离理所”

,

只派其子韩公武领兵三千隶

ψ

ο󰁠

李光颜军。韩弘虽为讨伐淮西的统帅

,

但他“乐于自擅

,

欲倚贼自重

,

不愿淮西速平。”所

110

《军事历史研究》 

2004

年第

1

ζ

ο󰁠

,

在淮西之战中“

,

常不欲诸军立功

,

阴为逗挠之计。每闻献捷

,

辄数日不怡。”对于这样

一个“危国邀功如是”的地方军阀

,

韩愈在《平淮西碑》中无一字之贬

,

反而称颂韩弘“责战益

急”

,

甚至在后来所写的诗中把他与宰相裴度并列

,

并称为“两府元臣”。韩弘对韩愈笔下留

{

󰁠

。韩碑如此吹捧韩弘

,

也引起了后人对韩愈的强烈情也心存感激

,

以“绢五百匹”赠予韩愈

ο

不满和批评。

问题在于

,

韩愈在《平淮西碑》中对一个“四州征赋

,

皆为己有”、“乐于倚贼自重”、“危国

邀功”的军阀为什么不加贬斥

,

反而称颂其功

,

把他打扮成为一个“责战益急”

,

位列于宰相裴

度之下的平藩英雄

?

韩文为什么要这样叙述韩弘

?

事实背后的真相究竟怎样

?

这就值得研

究了。我们认为韩碑之所以这样叙述

,

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宣武镇

|

ο󰁠

,

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史称

处“水陆要冲”

,

为“王室藩屏”

“大梁当天下之要

,

总舟车之繁

,

}

ο󰁠

控河朔之咽喉

,

通淮湖之运漕

,

……地辟土沃

,

兵多甲坚。”刘禹锡也称汴州“内屏王室

,

ο󰁠

。如果宣武为朝廷所有

,

不仅可以雄诸侯”“扼制淮夷

,

保障楚甸”

,

还可以隔断两河

,

以备

恒郓。假如宣武失控

,

则平卢、成德将与淮西连成一片。如此

,

则徐州失去屏障

,

中央王朝对

东南地区也必将失控。宣武“当两河冲要”、“处强寇之间”的形势和宪宗“因其形势以临淮

西”的战略

,

足以显示宣武在用兵淮西中的重要作用。所以

,

在淮西之役中

,

争取宣武节度使

韩弘的支持

,

使他能站在朝廷一边

,

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在战争之初

,

朝廷“虑其异志”

,

而授

韩弘都统之职以示笼络。韩愈对宣武镇在平淮西中的重要作用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

对朝廷

联合韩弘平淮西寄予了厚望。他以行营司马的身份随裴度赴淮西行营时

,

就提出了“请先乘

遽至汴说韩弘

,

使协力”的主张

,

得到了裴度的赞同。皇甫氵

是在为韩愈撰写的墓志铭中称

,

“先生以右庶子兼御史中丞、行军司马

,

宰相军出潼关

,

请先乘遽至汴

,

感说都统

,

师乘遂和

,

υ

π󰁠ϖπ󰁠

卒擒元济。”在《韩愈神道碑》中也有“出关趋汴

,

说都统宏

,

宏悦用命”的记载。韩愈只身

至汴

,

出使宣武

,

感说韩弘的确取得了成功。韩愈在《送张侍郎》一诗中称“

:

司徒东镇驰书

ω

π󰁠

,

丞相西来走马迎。两府元臣今转密

,

一方逋寇不难平。”显然

,

在韩愈眼中

,

促成韩弘与

朝廷的合作

,

对于淮西的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淮西平定后

,

论功行赏

,

不书韩弘

,

于情

理不通

,

这也难怪他在《平淮西碑》中对韩弘大加称颂。事实上

,

在淮西之役后期

,

韩弘一反

过去的观望、阻挠态度

,

积极督战

,

对淮西之役的取胜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韩诗中有“两府

元臣今转密

,

一方逋寇不难平”的期待

,

也就不难理解了。胡三省在《通鉴》注中对韩弘有这

样一段评论“

:

弘承宣武积乱之后

,

镇定一方

,

居强寇之间

,

威望甚著。若有异志

,

与诸镇连衡

跋扈

,

如反掌耳。然观其始末

,

未尝失臣节。朝廷或疑其有异志

,

而更用为都统

,

光颜、重胤

ξ

π󰁠

更受其节制

,

非所以防之也。且数日不怡

,

有何状可寻

?

恐毁之过其实。今从其可信者。”

胡三省为韩弘辩诬叫屈

,

不是没有道理的。

总之

,

韩碑、段碑同是研究淮西之役最重要的原始材料。从文学价值而论

,

韩碑高于段

ψ

π󰁠

,

李商隐对韩愈就有“公之斯文若元气”“

,

儒染大笔何淋漓”的评价。从史料价值的角度

立论

,

韩碑由于过分追求文字的简洁

,

反而影响了史实的详备

,

清人钱大昕就有“文虽简而事

未核”的批评。就此而言

,

段碑又胜于韩碑。两碑各有价值

,

并行于世

,

尊韩抑段

,

或尊段贬

,

均是不足取的。

111

古代军事・关于淮西之役的几个问题

注释

:

①《旧唐书》第

155

卷《穆宁传》

,

②《陆宣公集》第

5

卷《平淮西宴赏诸军将士放归本道诏》

,

③《旧唐书》第

145

卷《吴元济传》

,

ωψ

④ν󰁠π󰁠《全唐诗》第

539

,

李商隐《韩碑》。

ψ

ο󰁠《资治通鉴》第

239

,

宪宗元和十年。

⑥《读史方舆纪要》第

50

卷。

⑦《读通鉴论》第

25

卷。

⑧《资治通鉴》第

228

,

德宗建中四年。

⑨新唐书》第

214

卷《藩镇宣武彰义泽潞传》

,

⑩《新唐书》第

53

卷《食货志》

,

ϖλ󰁠《资治通鉴》第

227

,

德宗建中三年。

ω

λ󰁠《全唐文》第

612

,

陈鸿《庐州同食馆记》。

ξ

λ󰁠资治通鉴》第

229

卷。

ψ

λ󰁠《新唐书》第

53

卷《食货志》

,

{|

λ󰁠λ󰁠《资治通鉴》第

238

,

宪宗元和四年。

}

λ󰁠《资治通鉴》第

239

,

宪宗元和九年。

λ󰁠《读通鉴论》第

25

卷。

υω

µ󰁠µ󰁠《韩昌黎全集》第

40

卷《论淮西事宜状》

,,

中国书店

1991

年影印本。

ζ}

ϖµ󰁠µ󰁠ν󰁠《资治通鉴》第

240

,

宪宗元和十二年。

ξψ}υζ

µ󰁠µ󰁠µ󰁠ν󰁠ν󰁠《旧唐书》第

133

卷《李 传》

,

{

µ󰁠《新唐书》第

211

卷《藩镇镇冀传》

,

|

µ󰁠《资治通鉴》第

240

,

宪宗元和十三年。

µ󰁠读通鉴论》第

26

卷。

ϖν󰁠《新唐书》第

154

卷《李 传》

,

ξ

ν󰁠葛立方《韵语阳秋》

:

3

,

转引自吴文治等《韩愈及其作品选》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

14

页。

ψ

ν󰁠钱大昕《潜研堂文集》

:

13

卷。

{

ν󰁠事实上

,

在李 袭蔡州之前

,

韩愈已向裴度献乘虚入蔡之策。皇甫 《韩愈神道碑》载“

:

请节度使裴度曰

,

请以精

(

全唐文》兵千人取元济

,

度不听察。居数日

,

李 自文城果行

,

无人

,

擒贼以献

,

遂平蔡方

,

三军之士为先生恨。”《卷

687

)

|

ν󰁠见《资治通鉴》第

240

,

宪宗元和十二年

,

胡三省注文。

}

ν󰁠《资治通鉴》第

239

,

宪宗元和十年。

ν󰁠《全唐诗》第

356

,

刘禹锡《平蔡州》。

υ

ο󰁠《全唐诗》第

301

,

王建《赠李 仆射》。

ϖο󰁠《韩昌黎全集》第

30

卷《平准西碑》

,

ω

ο󰁠叶适《习学记言》

:

42

卷《唐书・列传》

,

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

,

上海古籍出版社第

849

册。

ξζ

ο󰁠ο󰁠《旧唐书》第

156

卷《韩弘传》。

ψ

ο󰁠《资治通鉴》第

239

,

宪宗元和十年。

{

ο󰁠事见韩愈《奏韩弘人事物表》《、谢许受韩弘物状》两文《韩昌黎全集》

,

38

卷。

|

ο󰁠《全唐文》第

664

,

白居易《与韩弘诏》。

}

ο󰁠《全唐文》第

740

,

刘宽夫《汴州纠曹厅壁记》。

ο󰁠《全唐文》第

606

,

刘禹锡《汴州刺史厅壁记》。

υ

π󰁠ϖπ󰁠《全唐文》第

687

,

皇甫氵《韩文公墓志铭》《、韩愈神道碑》。

ω

π󰁠《全唐诗》第

344

卷。

ξ

π󰁠胡三省《通鉴考异》

:,

见《资治通鉴》第

239

,

元和十年八月条。

(

责任编辑 季云飞

)

112

关于淮西之役的几个问题

本文发布于:2024-03-15 00:47: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4348262860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关于淮西之役的几个问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关于淮西之役的几个问题.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淮西   朝廷   宰相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