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英语论文范文参考)
拙政园—荷风四面亭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荷风四面亭,我们现在的位置可以说是拙政园中部花园延伸到西部花园
的一个过渡区域。首先,“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点出了春柳夏荷秋水冬山的四季景色,
虽借用了济南大明湖一副著名的对联,但针对性地改动了原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用“壁”替代“面”更直观更具体,也更把柱间的“框景”如同手绘一样挂在墙壁上的感觉描画出来
了,而“半潭秋水一房山”则应景非常贴切。细微处见工夫,从这里也略见一斑。
在亭的两侧,北面见山楼连接游廊,如同苍龙入水,细心的朋友可以饶有趣味的找出,见山楼像
龙头,爬山廊像龙身,戗角像龙角,洞门像龙嘴,曲桥成了龙须,而张张瓦片像极了龙身上的鳞片,
几块石头堆筑俨然龙爪,但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最后的云墙也如同白云一般遮蔽了饱餐园中秀色的龙
尾。在近处,几枝芦苇却把太湖的风情引进了堂堂大观园,幽密中把生活里平凡的野趣活生生地烘托
出来。
在亭的西南侧,石舫“香洲”,“洲”谐“舟”。整体像船,集中了亭台楼阁榭多种古典建筑形式,
他们的名字:荷花台、四方亭、面水榭、澄观楼、野航阁,也紧扣着江南水乡的特点。在似是而非之
间,不仅把临水的建筑造成旱舟的形式以应景,还把放逐江湖的在野心情勾勒出来了。在很多古典园
林里,我们都能见到船形建筑物,新颖的形式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其灵感来自于苏州水城最平
常的交通工具,同时被赋予了更多的生活哲理:“水能载舟,亦可覆舟”,重提匹夫的政治劝戒观点。
我们又可以理解成,从政如同乘船,得祈求幸运得遇明君来掌舵辨明方向,风平浪静而一帆风顺;下
船如同在野,踏上坚实的大地,离开是非的政坛,终于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踏上回归自然的道
路。
“香洲”以一种“不系之舟”的形式,淡化了船的实用功能,与直接模拟自然物质形态的方式不
同,追求的是在神似中凸显其人格化的借喻,从而使简单的船形的建筑上升到“不系之舟”的精神层
面上。正如楹联所说的那样:枕雪一洲仙境外,荷风三界佛香中。借“舟”之形,来表达“不系”之
人格自由、精神遨游的意思。在这一点上,中国文化中追求言外意、弦外音的含蓄和像形引申含义的
特点表现得非常突出。而在审美的同时,也正是有了船形,使审美者生发出推波助澜的雅兴,水顿时
有了流动的感觉。
亭的正南面,形成一小汊湾,中途经过廊桥“小飞虹”,逶迤远去,不知所终,从而在尽头形成了
“小沧浪”区域曲折幽静的气氛。主人选择了《楚辞—渔父》的话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
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水干净的话,来洗帽子上的飘带;脏了只能洗脚了。碰上了清明的政局开明
的皇帝,文人进科举做官可以发挥自己的抱负;遇上“浊世”,政治腐败昏君在上朋党作乱,不同流合
污,只有选择避世隐居,修身养性,以图某日真命天子重出江湖再作鸿鹄之志。我想主人不但把渔父
当作了自己的老师,还自比他们有治国平天下的能耐,希望有朝一日被朝廷发现得到重用,像渔父的
沧浪水清又清。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往前,走进“香洲”,走进“小沧浪”,去深深体会园主的自己"处江湖之远,则
忧其君"的心迹。
本文发布于:2024-03-15 00:29: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4337991610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拙政园 荷风四面亭导游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拙政园 荷风四面亭导游词.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