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更新时间:2024-03-14 21:58:23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关于友谊的名句)

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在三个方面的重要转变: (1)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

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 (2) 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

进者和指导者转变; (3) 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转变。

一、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这就

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它主要包

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

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另一方面要改

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

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应

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研究学生,

“以学论教”。研究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间的关系,保

证教学内容能适应并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二是研究学习策略,实现有效的知识建

构,通过研究学生认知策略和自我监控能力,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三是研究

合作交往,实现交往互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研究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学

习”,交会互动的机制。

实现教师角色与行为转变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交往的学习环境:一是

设置问题情境。在情境中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组合、批判和澄

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解决“认知不平衡”,进而不断改善、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且在认知

发展的同时,获得轻松、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二是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

共生、合作交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外部学习环境,支持、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

来促进新意义的生成。使整个教学过程从始至终呈现着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息,在合作交往中

获取知识技能、学会学习,在平等、尊重、和谐的氛围中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二、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决定了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统的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

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这一理念改变了教师传统的高高在上的知

识权威者的身份,并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研究与指导,使教师从知识的

传递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

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

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

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

失和错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依据专家分析,一是

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

学生的所作历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教学中的各种情况,设想下一步如何组织、指导学生

学习。二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适当方

式的设计,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

涨,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注意指导学生遵守纪律,

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还要注意与没有明确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

交流,指导他们确立目标,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动机;要了解学生的需要类型,尽可

能地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要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

机,使他们的需要不断提升,从而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之中。

三、教师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新课程标准实施中,教学情境问题尤为突出,教师只有从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成

教学过程的动态的研究者,才能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和学生成长变化的需要。

教师由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主要指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

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专业决策者。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

教学行为的反思、研究和改进,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进而从策略层面上提高教

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增强“时态性”。教师在成为动态的研究者过程中,既培养了教

师自觉的反思行为,又密切了教师群体间的合作关系,使动态研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

持久动力。

教师由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一般需经历以下过程:一是找到研究的

起点。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或者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尚待解

决的重要问题,亦或从教学中的一种不明情况出发,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到研究的起点。

二是围绕问题进行资料收集、查找有关文献,与专家合作进行对话。三是对材料进行分析。

通过阅读资料、选择资料、分析资料,对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点上做出解释及结论。四是

构建行动策略。行动研究中,应充分利用教学情境中的多种资源与力量,不要受执行中可能

遇到困难的干扰,也不要只满足于一个构想。五是实施与检验行动策略。明确行动策略的实

施和行动策略成功的标准,分析行动策略检验时可能发现的问题,等等。

教师成为动态研究者在具备上述研究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成为现代研究型的教师,这也

是保证教师实现教学行为转换的前提。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教育理论等问题的

研究,更新自己已有的教育观念,改善、充实已有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应坚持以下具体的研究途径:一是在积累经验的教学实践中,加大新的

教育理论学习与分析的力度,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使经验得以不断提炼、发展,然后再

反过来改善实践,形成一种有意识地进行研究的良好习惯,避免工作中走弯路;二是用先进

的现代教育理论对已经积累的丰厚经验进行提炼、升华,更科学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

开展。研究型教师这种不断自我充电的过程,对完善师德人格,提高专业素养,形成终身学

习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更是不可缺少的。

教师在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同时,还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具备新的教学技能和实施新的

教学策略的能力。它需要教师首先具备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具备

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要具备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气切可用资源,为

教育教学服务的能力。其次,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的弊端,

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统一规

格教育向重差异性教育转变。总之,教师要成功地完成教育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就必须坚

持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改进,坚持不懈地对自己的知识、观念进行更新、重组,使自己永

远成为适应时代的研究型教师。

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本文发布于:2024-03-14 21:58: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4247031609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pdf

标签:学生   教师   教学   学习   研究   成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