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旃檀怎么读)
2015年第l0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0,2015
第3I卷
JOURNALOFEDUCATIONALINSTITUTEOFJ几INPROVINCE
V0L 31
(总406期)
Total No.406
“永远的异乡客":对经典小说中吉卜赛人形象的多维解读
李昌燕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甘肃兰州730101)
摘要:本文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对经典小说中出现的吉卜赛人形象进行梳理和解读,并由此引出对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等
深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吉卜赛人形象;比较文学形象学;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
DOI:10.16083/j.cnki.jeijo.2015.10.002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0—00o3。_02
一
、
后殖民主义视阈下的吉卜赛人形象
以同情的心态来写的。一般来说,同情是境遇好的
经典作品中的吉卜赛人形象也不是真实客观
人对境遇不好的人所持的怜悯感情。他们在同情的
的,是作者加上种族优越性、后殖民主义观点杂糅而 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高等民族的优越感。
成的形象。作家以蔑视的眼光看待这个民族,用自 在l9世纪英国女作家的笔下,这种后殖民倾向
己的想象来虚构吉卜赛人形象。塞万提斯在《吉普 就更加明显:《爱玛》中这些人把吉卜赛人当作谈资
赛姑娘》中污蔑吉卜赛人生来是贼,最后结局却是: 和平淡生活的调料,《简・爱》中罗切斯特装扮成吉
貌若天仙、多才多艺的姑娘普列西奥莎不是吉卜赛 卜赛老太婆给众人算命,《呼啸山庄》中的希拉克里
人而是白人,到此我们的疑惑终于揭开:怪不得塞万
夫被人认为是吉卜赛孩子,处处受到不公正待遇,人
提斯在开头辱骂吉卜赛人,却又把普列西奥莎描述 人嫌恶他、任意地殴打他,骂他是“吉卜赛黑鬼”。
得那么美好。原来一开始作者对她做的铺垫性赞扬
由此可见,吉卜赛人不管是现实中还是作品中,都是
就是为了为结局做准备。这表现作者作为优越民族 相对于外族人的“他者”,都是外族人嘲笑和蔑视的
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白人不管身处何地,总归是向善
对象。
的、美丽聪慧的,而结局也是圆满的。《巴黎圣母 二、叙事学视阈下的吉卜赛人形象
院》中的故事情节也是如此。毫无疑问,爱斯梅拉
(一)吉卜赛女郎:天使型和妖魔型
达是文中的主人公,作者极力赞美她的美丽、善良, 小说中那些吉卜赛女郎的共同特征是:美丽绝
把她塑造成一个纯洁的“天使”,可最后作者又说爱
伦、妖冶热情、痴迷于爱情。温柔、贤惠、美丽等是天
斯梅拉达不是吉卜赛人,是被吉卜赛人偷换的,而丑 使型女人的标志,符合男权文化标准,因为这些特征
陋的加西莫多却是吉卜赛人。甚至在《吉普赛的诱
对男性更有利,更能满足他们的审美和征服欲望。
惑》中徐哥也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对吉卜赛人的蔑
比如,《巴黎圣母院》中的爱斯梅拉达纯洁善良,是
视,显示出“高等民族”的优越性和高傲尊贵。“吉 美与善的组合;“身材匀称、体态健美,充满青春活
卜赛姑娘的骗我完全为五千法郎的款子,从她走后
力的拉基”;拉达、真妃尔、罗拉也是美丽非凡的。
我越想越觉得确实,我厌恶她,并且恨她,恨她,我一
《百年孤独》中那个吉卜赛姑娘“一个年轻的吉卜赛
时恨不得置她于死地。”“总之,她不过是为钱,无知
女人,这女人几乎是个小姑娘。霍・阿卡蒂奥有生
而可怜的姑娘。”
以来还没有见过比她更美的人。”美丽成了吉卜赛
《嘉尔曼》和《一个少女和千百个追求者》都是
女子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特征,几乎成了她们的
收稿la期:2015—o5—12
作者简介:李昌燕(1982一),女,山东泰安人,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
3
标签。
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所有
的吉I-赛女主人公都是美丽非凡,无与伦比的,而作
为其陪衬的其他吉卜赛女子则不漂亮甚至是丑陋
的、肮脏的、邋遢的,也没有女主人公优秀的品质,作
者如此安排是用反衬、对比法来突出笔下的主人公。
这是男权意识形态的产物,女性作为相对于男子而
言的“他者”——只有美貌而已。
天使型女人是视爱情至上的。吉b赛女子个个
以爱情为重,并且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无一例外地
都被杀死了——或被自己的情夫,或被正统社会。
真妃尔被自己的丈夫杀死了;拉达被情人杀死了;嘉
尔曼被情人唐・何塞杀死了;爱斯梅拉达被绞死了;
《吉普赛的诱惑》中的罗拉为他人做红娘,自己因为
没有爱情,所以还活着;《百年孤独》中瘦弱的吉卜
赛女孩最后不知所终。这反映了男性作家的态度:
美好的东西只有消亡才能永葆青春,他们潜意识里
不想爱斯梅拉达嫁给丑陋的加西莫多,不想嘉尔曼
等人慢慢变老,失去美丽的外表,宁愿让她们消失,
从这方面来说,死亡是这些吉卜赛女人最好的结局。
吉卜赛女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很大程度上是外族作
家、尤其是男性作家文化意识形态的表现。这是一
种对男权历史话语的夸大其词的表现,它与“环境”
“命运”等一起构成作者肆意编排女性命运和故事
的程式。作品中不听从男人指挥、我行我素、宣扬个
体生命价值、与男权文化背道而驰的女人都成了妖
妇,对感情不专一的女人当然也成了恶魔。
(二)吉卜赛男性:缺席、背景化或失语
文学作品中涉及的吉卜赛人形象基本上以女性
角色为主,男性不是缺席或被背景化就是处于失语
状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吉卜赛女人经常外出
卖东西、占卜、养家糊口,与外族人接触很多,更容易
引人注意。第二,女性是作家更喜欢表现的主题,她
们更适于在文学中表现出“美的形象”,她们是弱势
群体中的弱者,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同情。外族作家
大多数是男性,他们对神秘的吉卜赛女人更感兴趣。
《一个少女和千百个追求者》中,拉基的父亲虽
然多才多艺,但好吃懒做,不习惯抛头露面,而且文
中关于这类男人的篇幅特别少,多是一笔带过。嘉
尔曼周围的男性也只是抢劫、走私的工具;巴黎圣母
院中的吉卜赛男性都是乞丐。加西莫多虽然是吉卜
赛男性,但作者把他设置成一个“哑巴”,失去了言
说的能力。在《艾米・福斯特》中,医生描述的那个
吉卜赛男性自始至终没有说话,一切都是医生讲述
4
出来的,直到他死亡。总之,小说在刻画吉卜赛男性
时,缺少具体的叙述或描绘,多使用简洁的词语进行
概括。
三、比较文学视阈下的吉卜赛人形象
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异国形象是客观因素和主
观情感的集合体。异国形象有言说“他者”和言说
“自我”的双重功能。换句话说,任何一种异国形象
都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本民族对异族的了解和认
识,同时也折射出本民族的欲望、需求和心理结构。
福柯认为,主体需要客体,不是去理解对方,而
是为了验证自身,自身的需要和欲望是外族作家塑
造吉卜赛形象的过滤器。外族的文明、发达需要吉
卜赛的愚昧、贫弱来验证,外族的种族优越需要吉卜
赛人的阴险、狡诈、邪恶来衬托。《吉普赛的诱惑》
表现了区别于中国的异域风情和热烈自由的生活态
度,表达对异域生活的向往。普希金在《茨冈》中通
过吉卜赛老人的斥责,表现了对贵族资产阶级文明
社会的厌弃,通过赞美吉卜赛女性在爱情上的野性
和自由不羁,鞭挞了资产阶级文明社会的虚伪。洛
尔伽的《吉普赛谣曲集》(1927)反映了吉卜赛人的
痛苦生活,鞭笞了反动政府工具——宪警的种种罪
恶。20世纪50年代,印度的钱达尔又以一个吉b
赛少女的悲惨遭遇来鞭挞社会,反映现实。这些吉
卜赛人形象大部分是根据书本知识或传闻再加上自
己的想象虚构的,他们都带上了他者的烙印,是作家
本人文化欲望和需求的体现。
四、结语
总之,吉卜赛人形象是外族人创造的,他们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出于作家创作的需要而呈现出不同的
形象,他们在被客观记录的基础上添加作家的主观
想象、虚构和误读。普遍存在于各国作品中的吉b
赛人形象是人类“吉卜赛情结”的流露,对其进行多
维解读对我们了解世界民族形象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杜平.异国形象创造与文化认同[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2004,(5).
[3]邹广胜.西方男权话语中的女性形象解读[J].外国文学研
究,1999,(3).
[4]刘雅萍.茨威格笔下的东方他者形象[J].四川教育学院学
报,2005,(7).
[5]张旭鹏.想象他者:西方文化视野中的非西方【j].史学理论
研究,2005.(3).
本文发布于:2024-03-14 20:31: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4194891608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永远的异乡客”:对经典小说中吉卜赛人形象的多维解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永远的异乡客”:对经典小说中吉卜赛人形象的多维解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