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幸福作文400字)
中国画基础技法
中国画基础技法大全
中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墨在中国画中就是黑色。中国画古代有墨分五彩之说,即黑、
白、浓、淡、干、湿六种效果。那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画基础技法,欢迎大
家阅读浏览。
第一节 笔 法
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
自然含蓄,行笔要有力度。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自动人之处在于
有意趣。笔要有力度,古人称笔 “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
调用笔的功力,所以用笔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气力由心而腰,
由腰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笔端纸上,于是使产生了具有节奏和韵律、奇趣
横生的用笔。
运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散锋等区别,以中锋用笔最重要,它是笔法的骨。
笔锋可分中、侧、逆、拖、散数种。
中锋用笔。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
侧锋用笔。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
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
逆锋用笔。将笔头倒逆而行。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
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
拖锋用笔。拖锋也叫拖笔、露锋。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
松动。
散锋用笔。笔毛散开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笔绝而不断谓之
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
古人总结了用笔的几种特点: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
2.圆,如“折钗股”,丰腴,光滑圆润,圆转有力,富于弹性,转折自如,刚柔相济,
富于弹性而有力量。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不漂不浮,象刻进墙皮,沉稳有力。线
条是高度控制,行处皆留,意到笔随。宋郭熙说:“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
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1)
4.重,如“高山坠石”,下笔就有力量,笔的压力要大,要压得住纸,充满力量,力
透纸背,入木三分。
5.变,如“百川归海”、“惊蛇入草”。
第二节 墨 法
中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墨在中国画中就是黑色。中国画古代有墨分五彩之说,即黑、
白、浓、淡、干、湿六种效果。墨的方法是为了体现绘画的丰富变化,“笔为骨,墨为
肉”。所以墨法可以说是一种用水的方法。根据水的多少,我们分为焦、浓、重、淡、清
五个变化阶梯。因为墨有新、旧、陈、变,又把墨质分为新、焦、宿、退、埃五种质。由
于墨色的不同处理,产生了不同的墨的变化形象,可分为枯、干、润、湿、漓五种感觉。
在笔墨中,笔法更强调内力,而墨讲求“活”和“变”。
古人把用墨的种种变化归纳为如下的方法称为墨法。
用墨之法,前人有很多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七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
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所以墨法,离不开水的运用。
浓墨法。运用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
淡墨法。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
画。
焦墨法。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
出,达到焦中蕴含滋润的效果。
宿墨法。分浓宿、淡宿两种。由于宿墨脱胶而含渣,墨迹显露。故用笔时要注意虚灵、
松动,更不得拖涂。
破墨法。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还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
墨等多种变化。破墨法要注意在墨色将干未干时进行,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用笔的方
向也要注意变化,直笔以横笔渗破之,横笔以直笔渗破之。
积墨法。用浓淡不同的墨,层层积染,称积墨。积墨法的特点是必须等前一遍墨色干
后,再画第二遍,才能使画面墨色层次分明、浑厚华滋。
泼墨法。有二种泼法,一种是墨水直接泼洒在纸上,根据自然渗晕的墨迹,用笔再加
适当点画。另一种是用笔泼墨法。这种泼法,便于控制。
冲墨法。是用墨画后,乘湿速以清水冲淋,使墨自然渗发。
渍墨法。常用松烟墨、渍墨入画,往往墨色浓黑而四边淡开,得自然之晕。
第三节 色 彩
物体由于内部质的不同,受光线照射后,产生光的分解现象。一部分光线被吸收,其
余的被反射或透视出来,成为我们所见的物体色彩。
太阳的标准色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其中蓝介于青、紫之间,所以又
称为六个标准色,其中红、黄、蓝被称为三原色。
色彩的色相:物质色彩有红、橙、黄、绿、青、紫的差别称为色相的差别,如同人的
相貌的差别。
色素:指构成物体色彩的物质
纯度:指色彩的纯粹程度,也指色彩的饱和度,又叫色度。
明度:指色彩明暗、深浅的程度,也称色阶。
色调:画面各部分的色彩有某种共同的因素,可以组成一个统一的色调。一幅画如果
没有统一的色调、色彩,杂乱无章,就难以表现出画面的统一的情调和主题。
色彩的倾向性:在十二色中,由红紫到黄绿都是热色,又称为暖色,以橙为最暖。由
青绿到青紫都是冷色,以青为最冷。紫色和绿色都有冷暖的成分,又称为“温色”。黑、
白、灰、金、银色没有色彩的倾向性,为中性色。
中国画多注重水墨的效果,用色一般比较少,有“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要求。用
色方法有以水墨为主,不着色或少着色的水墨法;有称为轻着色,多以花青、 藤黄、赭石
为主的浅绛色,前二种方法多用于写意画,再就是称为大着色的重彩法,多用在工笔画上。
多以石青、石绿、朱砂、金银等矿物色,一般要多次涂染,厚重而又鲜艳。
中国画颜料的种类和性能
(1)国画颜料有膏体、块状、粉状三种颜色。按原料的性质可分三类:
矿物性颜料:膏状有朱砂 、赭石。粉状(用少牛胶、桃胶或瓶装胶水调合,再加水使
用)有石青(分头、二、三、四青)、石绿(分头、二、三、四绿)、真银朱、朱砂、石黄、石
蓝、泥金、泥银,都是不透明色,覆盖力强,不易变色。朱砂色彩鲜丽,宜单独使用。
植物性颜料:膏状有花青,块状有藤黄,都是透明色。藤黄只能用冷水研磨,忌用水
泡。藤黄有毒,不能入口。用后包纸,露风过久易变质。植物性颜料较易变色。
动物性颜料:膏状有胭脂,粉状有牡丹红、鲜明血膘、漂净蛤粉。胭脂画时要用热水
调。牡丹红在阳光下褪色很快,胭脂也易变色。蛤粉为不透明颜料,其他为透明颜料。
化学颜料:粉状有漂净铅粉、锌白、钛白,膏状有大红、深红、铬黄,都是不透明颜
料。铅粉易变黄,变黑,可用“双氧水”洗净,再用清水反复多次洗去双氧水。现在多以
锌白或锌钛白颜料代替。
(2)现在使用的颜料多为颜料厂出品的锡袋装浆状国画颜料,用矿物和耐光化学颜材
制成,色彩鲜明正确,性能稳定,粘着力大,抗水性强,装裱不会渗化或褪色。出外写生
携带方便。
色彩调法:
藤黄+花青=绿、胭脂+花青=紫、藤黄+朱 膘=橙色
一般中国画多以纯色为主,如用复色,则中有调一点墨的习惯,是为了色彩更协调一
些。
第四节 中国画的构图
构图,在古代又称为“经营位置”、“章法”、“布局”等,构图过程又是一个绘画
的诸技法因素构成的过程,因为艺术家只能通过构图才能把自己的创作意图通过一定的技
法展现出来,所以构图是决定一幅画成败的关键,也是艺术作品的最后完成阶段。
在中画绘画中、构图的法则是多种的,中西的构图的规律,没有区别、又有联系,因
为绘画的总的规律是一致的,我们对绘画的总的规律作一下介绍。
第一形象是构图的根本与基础。
在美术各门类中,无论是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都面临着一个造型,塑造形象的
问题,形象是绘画的生命。创造生动传神,具有个性的艺术形象是一个画家一生的不懈追
求,艺术形象的获得往往选于构图的形成,只有形象产生了才能去“经营”它的“位置”,
形象的个性的差异,又是区分画家风格的手段之一。
第二对比的规律是构图的首先法则。
对比是绘画艺术表现的主要技巧手段,也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技巧。对比即是矛盾,在
绘画上它表现为形式的对比,因为绘画是通过形式而体现内容的,比如黑与白、动与静、
强与弱,疏与密、虚与实等等的对比,通过对比使画面产生了生命力和感染力,出现了形
式的美。
第三在构图中,多样统一与均衡是其最基本的法则。均衡,是指视觉的形象的一种平
衡,它不是对称和质量的平衡。多样统一是指塑造的物象有多样变化,但又统一在一个整
体的效果之中。
第四画面完整的统一性。
绘画完成了,并不意味着成功了。因为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在不断地寻求形象的个
性、形式的对比、变化、在制造矛盾,达到了一个复杂多样变化的艺术创造过程。但一件
完美的艺术品,整体性是最主要的,在绘画过程中,画面形象的完整并不意味着画面的完
整,即便是完整的形象,只要它能够统一在整个画面中,达到一个视觉的完整性,那么这
幅作品就是成功的。
第五形式美是构图中重要方法绘画构图中需要运用各种的方式方法,以体现作品的独
有的形式感和感染力。形式美在构图中极为重要,它有力的形式感,会给人以新鲜的美感,
画家用线条的对比,如线的方、圆、长、短、曲、直等等变化,产生构图的造型,有时利
用视点的透视变化,光线的变化,形体的对比等手段,以达到构成的效果,完成作品的创
作。
在构图的原理和法则上,中国画除了具有一般绘画的特点外,还具有独特的构图方法,
就是中国画特别注重矛盾。表现为宾主的对比、黑白的对比、疏密的对比、动静的对比、
虚实的对比、方圆的对比等等,不论怎样的变化,构图最终还是要复归于统一。
中国画常见的一些构图规律:
(一)宾主朝揖的关系
在中国画中,主体只有一个,其它的是陪衬的次要的宾体,起着辅助、从属于主体的
作用。主和宾是相互依存、浑然一体的,只有构图中“宾主分明,画面才能主体分明,才
能不至于“喧宾夺主”。
(二)起、承、转、合的关系
“起”、“承”、“转”、“合”是一幅中国画的几个关键的相关联的环节。所谓
“起”,是主体展开气势和方向,“承“是按主势和起势,增加变化,充实、丰富层次,
因势利导的运动过程。“转”是借势逆转,以增加变化和趣味,是指打破主势,增加矛盾
改变方向的部分。“合”,是复归于主势,总结全局,气势的复归,以达到相接相承、相
呼应的统一完善的结局。一幅绘画中有多个的开合、承接、转折。
(三)虚实关系
在中国画中有“阴阳相生”、“虚实相生”之论法。它是一对矛盾,有虚则实存,有
实则虚生,这样才能达到“生动自然”。“实”可以指在画面上的突出的实实在在的主体,
“虚”往往指处于次要的、远的、淡的、衬托的物象。古人有“知白守黑”、“以虚衬实”
的说法。在中国画中尤其重视“虚白”的地方,“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它往往是画中
的关键地方。观者往往从实处着眼,虚处留意,它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达到意外之意,
画外之画的“虚境”。
(四)疏密、聚散的关系
中国画有“疏可跑马,密不通风”的说法,要求有大疏大密的对比关系。这里包括有
疏与密、聚与散、动与静、明与暗种种对比。要求通过对比产生一种运动感、节奏感和韵
律感,在布局中使画面更加富有变化。
(五)蓄势与写势
古人将构图称为:“置阵布势”。一幅中国画作品必须有一种气势和力量,具有一种
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气势。运用虚实、抑扬顿挫、曲折往复等方法,
以达到“欲左先右”、“欲放先收”、“欲行先蓄”变化,最终完成“蓄势”。
第五节 题款与印章
中国画的题款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出土的壁画及帛画上就已有明确的题字,但
画家真正有目的地在画上题款,据记载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人题款多藏于树根石罅之中,
到了宋代以苏轼等文人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开始大量地在画面上题字,元代以后题款艺术已
经成熟,元以后,几乎每幅画都有题款。
题款,又称落款、款题、题画、题字,或称为款识,是指古代钟鼎彝器铸刻的文字。
画的题款,包含“题”与“款”两方面的内容,在画上题写诗文,叫做“题”。题画的文
字,从体裁分有题画赞、题画诗(词)、题画记、题画跋、画题等。在画上记写年月、签署
姓名、别号和钤盖印章等,称为“款”。有的款文还记写籍贯、年龄以及作画处所等等。
如系赠人之作,又须写上受赠者的姓名、字号、称谓以及应酬语和谦词等等,内容与格式
变化纷繁。在实际应用之中,人们对题与款的区分并不严格,有时笼统称为题款。题款不
仅要求诗文精美,同时也要求书法精妙,因此,题款必须在文学和书法上同时具备较高的
修养。
题画诗或文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它是中国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诗文、书法和绘
画完美结合在一起,称为“三绝”。古人云“功夫在诗外”,这种画外功,有时对画的品
位有着重要的作用。好的诗文,对于丰富画面,深化作者的情感,增加画面的表现力具有
重要的意义。诗文的优劣可以说是作者文化修养的具体展现,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画上题款,是靠书法具体实现的,如果书法欠佳反破坏了画面。中国画讲“书画同
源”,一方面是技法的相互渗透,另一方面表现在题字、题款上,要求款式风格要和画风
相和谐,笔法相统一。一般说来,工笔宜用篆书、隶书和楷书,写意宜选择草篆、草隶和
行书。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正常情况下,均以浓墨题款。文字的排列,以与画面协调为
宜。
印章有随款印即姓名印、字号印、引首印、布局印,或谓之闲章,多以格言、吉语等
为内容,还有压角章与栏边印等。图章的使用一般宁小勿大。图章的作用可以丰富画面,
起到点睛的作用,它要求印要精良,印风格要和画风相一致,一般写意宜用粗放的印,工
笔宜用工整的印。
中国画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这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传
统。中国画上题写的诗文与书法,不仅有助于补充和深化绘画的意境,同时也丰富了画面
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画家借以表达感情、抒发个性、增强绘画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之,一幅优秀的中国画,应该是“诗”、“书”、“画”、“印”完美地结合在一
起的作品,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第六节 中国画的临摹
谢赫的“六法”之中第六法为“传移摹写”,就是指要继承学习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们认为临摹是学习古人绘画技法、艺术思想、创作方法的最好的手段。它有多方面的益
处,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我国民族绘画的优秀传统,可以加深对某些画家、流派、作品的认
识,可以系统地学习古代优秀的绘画技法。《雨窗漫笔》云:“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
清•董棨:“初学欲知笔墨,须临摹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2)学习古代的
笔墨技巧、构图、构思等方法,有利于尽快地掌握古代的绘画技法。
临摹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挖掘古人思想和技法的过程。借鉴是第一要素,所以
学古人要力求学得逼真,这样可以指引你少走弯路。学习临摹古人要准确,不能自欺欺人,
浮光掠影,而应深入进去,登堂入室。学习古人要全面系统,不能单一,不能片面,要广
学博览。要继承与批评相结合,要去伪存真,敢于批判,这样可以继承精华,去掉糟粕。
临摹时要选择好的范本、从实际出发,从实用出发,从现实出发,大胆取舍。要先易后难,
先近代后古代,先局部后整体,先外部后内部。
临摹是学习的捷径,应选择最好的作品,首先通过读书以了解文化内容、风格、流派、
技法等背景,然后再临摹作品。临摹有对临,即完整的照原本临摹名家作品,务求忠实于
原作;再是意临,要求有自己的理解和记意,以达到全面地掌握;背临则是对形神都掌握的
基础上记忆性地临摹。临摹要达到既要有原作的精神,又要有自己认识和领会。
第七节 中国画的写生
宋代范中立云:“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就指出了以自然为师的重要性。南北朝谢赫在
其“六法”中,就把“应物象形”作为一法,所以传统中国画一直很重视写生。
写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体现了画家对自然对象的理解和把握。因为写生是为了
创作,所以写生是有选择性的。有时需要写生整体的形象,有时也要写生局部的物象,但
写生也有熟悉事物,进一步了解事物的意义。有时可以写生一枝一叶,有时则需要表现完
整的对象,有时可以进行艺术加工,大胆地剪裁,这是中国画写生的特点。写生要有丰富
的想象力,大胆夸张、大胆取舍。中国画的写生不同于西方,西方更加注重对象的透视、
色彩、结构等等,而中国画则可以根据需要只选择某一个部分,甚至可以改造、变化、嫁
接,可以把不同地点、时间、物象的内容加工在一幅作品上去。中国画还有一种常用的方
法叫默写法,“目识心记”,是为了培养画家的记忆力和艺术表现力。要求画家能够抓住
重点、突出精神,其实在中国画的写生过程中已经有创作的成份了。
写生的方法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二个重要方法。
第一 是注重物理、物态的写生方法。
它注重对象的生长规律和形体变化,从中找到自然的结构,进行造型设计,以符合审
美的需要。要选择最有特征的某一个部分进行写生,以体现出物象的真实感。
第二 是注重物情、人情的写生。
在物象的基础上应该更体现出其内在的情感,要体现出对象的神采,要善于取舍、善
于夸张,并把内容重新地组合,以达到符合对象的特征,并体现出作者创作的目的,表现
出物象的精神气质。
写生往往运用随身可带的简易工具,因此必然运用最为简捷的方法,所以速写、慢写
也常常为写生所采用。无论怎样的方法,为创作服务才是写生的目的,它是对观察能力和
造型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是画家必备的基本功。
第八节 中国画的创作
学习绘画的技巧和方法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对作品的创作。艺术家把“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表现成“手中之竹”,必须依赖于创作,它是一个由构思、构图到创作的过
程。创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由认识生活到表现生活、表现自我个性的过程。在创作的过程
中,必须把生活放在第一位,生活是绘画创作的源泉,所以中国画家以“造化为师”。创
作过程就是表现心意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最终创作出典型的艺术形象,表达出
对象的形神。
艺术创作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运用艺术的构思、构图、夸张、取舍、笔墨等方法,塑
造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最终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形象不是自然的摹仿与翻版,而是通过作者对自然的
加工处理来完成的。其中形象的塑造又体现出作者对物象的理解以及作者对物象的感受。
缘物寄情,情景交融,画家希望通过有限的具体的形象,给观者一个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
而艺术家的一切思想、感情、技法、审美思想,要通过绘画的创作才能完成。“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是一个逐步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通过创作最终实现的。
创作的几个过程
郑板桥在画竹时提出了画竹的三个过程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
形象地阐明了艺术创作的三个过程。
一、“眼中之竹”
对生活的体验是画家进行创作的前提,任何认识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为我们
提供了丰富的绘画素材,生活是千变万化的,丰富多彩的,但生活并非是艺术。罗丹说过: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
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就是说艺术家要有敏锐的观察生活的能力,“眼中之竹”就
是“自然之竹”,是艺术家对物象的印象。自然生活的一草一木无不体现着艺术表现的内
容和技法,所以石涛提出要“搜尽奇峰打草稿”。
二、胸中之竹
“眼中之竹”并非“胸中之竹”,艺术家把纷繁的自然物象进行筛选过滤,最终选择
一些对自己的艺术有价值的部分去表现。利用这些现实生活的素材,通过作者的补充加工、
融会贯通、丰富完善,使艺术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实用性。这是一个去伪存真,概括提炼
的过程,最终成为我的艺术形象——“胸中之竹”、为我所用之竹。“胸中之竹”是作品
构思的过程。
现实的素材经过艺术的概括、加工、提炼,使得艺术的形象越来越鲜明,主题呼之欲
出。有时虽然不能马上完成创作的构思,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可能因
为某一特殊的瞬间,这个鲜活的形象会一下爆发出来,因而出现了艺术的灵感。爆发构思
的过程中,既要有典型生活的形象,又要考虑到绘画的形式,因为艺术形式往往对艺术风
格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构思是艰苦的,古人云“惨淡经营”。
三、手中之竹
“手中之竹”应理解为绘画的表现、创作的过程。是由脑中形象转化为手中形象,这
是一个向技法的转移过程,它体现出了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在创作中选择正确地形式来表
现作品的内容是非常关键的,中国画讲求“笔墨”,“笔墨”就是表现内容的重要手段。
笔墨的浓、淡、干、湿、轻重、缓急,笔法的疏密、聚散,都是表现“竹”的方法。作品
的表现过程总共包括了:构图、透视、笔墨、形象、色彩等等的处理方法。
四、胸无成竹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
自可成局,其神理具足也。”(3)由“胸有成竹”到“胸无成竹”是创作的最高境界。生
活中的竹千变万化,“搜尽奇峰打草稿”、“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积累的过程,“触
目横斜千万枝,赏心只有两三枝。”这是求简;“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其身与竹化,
无穷出清新。”(4)这才是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此时扬弃了传统、师从及自
己过去的成法、别人的影响,一变为无为之境,是高度完美的个性的形成阶段。
“胸无成竹”是指形成具有风格特征的形象,是艺术创作的生命力,它体现出艺术家
的个性特征,是“画中有我”。艺术家的个性是在对生活的概括和提炼中慢慢形成的,它
体现了个人的生活阅历、审美趣味、艺术修养等各方面。一个艺术家整体修养最终表现在
艺术作品中,于是作品也就具有了个性。
我们学习传统、继承前人的技法与民族审美习惯,是承接民族文化的血脉。而深入生
活、表现生活,是为了使我们的艺术作品能够真正地具有时代性、地方性、民族性和生命
力。但艺术必须要打破常规,革新创造,表现出自己的风格,这些都是由“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而达到“胸无全竹”。体现出艺术家打破常规、自由创作、
锐意出新、自我表现的思想与个性,而艺术作品的个性和自我,是作品创作的最终目的。
艺术创作离不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的感受是“行万里路”,它体现出艺
术家的生活阅历,对自然的感悟、天资。“读万卷书”是指丰富自己的修养,加强自己的
思想品格和功力笔墨技巧及诗、书、画、印的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创作出具有时代感、
民族性、个性的艺术作品。
第九节 中国画的传统与创新
中国画的传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的接
力捧,是一承不变的文化遗传基因,它体现了民族审美的习惯,是一切艺术文化之源。中
华民族是一个博大精深、包容万物的伟大的民族,它的传统既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
大量其它民族文化的精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所以中国民
族的传统是继承的传统,更是一个不断创造与革新的传统。
中国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
美特征,并演化成为追求笔墨观、色彩观、线条观,表现内在精神、意境、情趣的特有审
美思想,体现在用笔、用墨、用色等方面上,并形成了中国画的特点。
学习传统,首先要尊重传统,尊重祖先所留传下来的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一切有价
值的东西。继承传统也是为了更好地便捷学习,这虽然是某种表面意义上的程式化,但也
是实质意义上的民族性和民族化。学习传统不能忽视创新,任何传统都是和创新联接起来
的。否定传统是无源之水,否定创新就无生命力。正确的继承传统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不断创造,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早在南北朝时谢赫就指出了:“传移摹写”,明确了重
视传统的重要性。我们反对以捍卫传统艺术为名而反对创新,也反对以创新为名而否定传
统。否定传统的人往往是对传统的“无知”,而否定创新的人,又是对传统的”无为”。
对于传统,李可染先生说的好:“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入和出都很难,但它是正确对待传统的关键所在。
第十节 中国画的创新
古人云“借古以开今”。学习古代遗产是为了开拓创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历代
著名的大画家博学之后而能独抒已见,创造出自己的新面目,开一代风气,都离不开创新。
石涛云:“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
揭我之须眉。”(5)我们通过学习继承古代的传统,从而发现前人及其发展的规律,创造
出新的风格和面目,这是更好地继承。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以师古为上,只知道临摹,不
会创造,以至于“泥古不化”, 从而阻碍了艺术健康地发展,清代的“四王”就是这样
的典型。石涛之“笔墨当随时代”是艺术创作的真理。
创新的途径:
1.师古人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要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画传统发展的脉络,并加以条理化、系
统化,要使传统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美的要求,符合自我的需要,以达到古为我用的目
的。
2.师古人心
学习古人,并非成为古人第二,而是要学习古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创作的经验,最终
学会独立认识自然表现自然。
3.师造化
唐张璪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都一致强调了生活
的重要性。范中立也曾说:“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反映时代精神,反映自然万物的根本,
真实地反映现实,是艺术的生命源泉。一味临摹将走向教条,只有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才能
创造出更新更好的艺术作品。
4.功夫在诗外
一个优秀的画家,他必然是一个修养全面的画家。根深才能叶茂,水活才能泉清。要
有各方面的修养、广博的知识、高尚的人品、超人的才华、健康的世界观,要善于从各门
姊妹艺术汲取营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开宗立派的大家。
5.法无定法
绘画是一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的科学技术,新的思想
理念,必将影响到艺术的发展。敢于大胆地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是一个大画
家的重要修养,要从古代的诗词、文章、书法、音乐、舞蹈等姊妹艺术中学习借鉴,从西
方现代艺术中汲取营养,敢于打破过去的一切成法。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要有大无畏的革新
精神。
下载全文
本文发布于:2024-03-14 19:17: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4150221607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画基础技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画基础技法.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