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土壤的形成与特点

更新时间:2024-03-14 17:07:37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日记初中)

西藏土壤的形成与特点

西藏土壤的形成与特点

西藏地质历史比较年轻,因而土壤的形成也就比较年轻。早在晚古生代之前,西藏地区

曾是横贯欧亚大陆南部特提斯海的一部分,长期沉沦于古地中海之下。在二叠纪时期,特提

斯海域自北向南退缩,西藏北部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山开始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到了中生代,

经过燕山早期和晚期两次强烈的地壳运动,整个藏北地区成为陆地,藏南也大部脱海成陆。

到了始新世晚期的第一期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至第四纪第三期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西

藏高原发生了巨烈的地质变化,地壳由海拔几百米上升到四五千米。随着高原的抬升和地球

上冷暖的变化,高原上发生了多次冰期和间冰期,最早冰期的来临,喜马拉雅山少数高峰已

伸入雪线以上,在喜马拉雅山北侧发育了小型冰川,雅鲁藏布江河谷谷底出现了冰水相的溧

砾层。第一间冰期的干热气候,形成了藏南山坡谷地普遍发育的绛红色土层和碎屑岩层。第

二次冰期的来临,西藏高原冰川普遍发育,中更新世后期,气候温暖,流水下蚀活跃,大河

进一步深切石灰岩地区,形成了溶岩地貌。晚更新世中期末次间冰期的来临,在第四纪堆积

物上发育了古土壤层。全新世时期,青藏高原不断加速抬升,气候变干变冷,寒冻风化和冰

雪作用强烈,洪积物、坡积物、冰积物、湖积物和冰水沉积物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沉积类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沉积物在气候、生物、物理、化学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下不断演变,

在不同的地形部位,形成多种类型的土壤,并具有鲜明的高原特色。

一、土壤的形成

(一)成土风化壳类型多样

成土风化壳是岩石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经过物理、化学风化过程,在岩石表面形成的

疏松物质,有的经过自然搬运,有的残留原处。由于风化壳所处的地形部位、气候、水热条

件、岩石的性质不同,风化壳的种类各异,西藏境内大体有以下几种:

1.碎屑状风化壳

它是岩石风化的最初阶段,以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微弱,由粗大的碎屑物质所组成,

保留着母岩的基本特征。这类风化壳多见于雪线附近、海拔5 000米以上的冰缘地带,发育

的土壤都非常原始,如高山寒漠土,其细土和有机质都极少。

2.碳酸盐风化壳

这类风化壳易溶盐遭淋失,游离出来的钙、镁等元素多以碳酸盐的形式淀积于风化壳中,

呈碱性反应。因气候不同,风化壳中的碳酸盐的淋溶状况不同,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碳酸

盐从表面向下淋移,在一定深度形成淀积,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碳酸盐会聚积在风化壳的

表面。这类风化壳广泛分布于藏北,藏南、阿里、雅鲁藏布江、“三江流域的半干旱或半湿

润谷地,其上发育着高出草原土、亚高山草原土、山地灌丛草原土、褐土,灰褐土等土壤。

3.硅铝风化壳

由于强烈的风化过程和淋溶作用,不仅风化壳中易溶盐淋失,连游离碳酸盐也基本淋失,

唯独铝,硅等化合物相对增多。风化壳呈中性至酸性反应。硅铝风化壳主要分布于西藏东部。

但是,不同的硅铝风化壳的分布和其上发育的土壤的大致规律是:拉萨市、那曲东部、日喀

则、山南、昌都北部分布着饱和硅铝风化壳,发育的土壤有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草甸土,昌

都南部和林芝地区大部分地区不饱和硅铝风化壳占优势,其上发育的土壤为亚高山灌丛草甸

土和暗棕壤等。

4.富铝风化壳

由于岩石分解相当彻底,淋溶作用十分强烈这类风化壳中的硅酸盐大量被破坏,淋失的

不仅是盐基,还包括全部硅酸残留着以铁、铝为主的氧化物。富铝风化壳呈酸性反应,发育

的土壤为黄壤、红壤和砖红壤,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侧气候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山地。

5.含盐风化壳

这类风化壳中的盐分主要是硫酸盐,部分地区是碳酸盐或硼酸盐。形成的土壤是盐碱土,

地表常出现盐霜、盐结皮或盐壳。这类风化壳广泛分布于藏北内流区与阿里干旱区,在藏南

一些退缩的湖盆也有零星分布。

6.还原系列风化壳

前述五种都是氧化系列风化壳。还原系列风化壳是在嫌气还原条件下,风化壳中铁、锰

变成活动性较大的低价状态,磷的活动性也相应增加,硫和氮被还原,在季节性的氧化和还

原条件下,部分低价铁、锰被氧化固定,形成锈色斑纹。这种风化壳分布在地势比较低洼,

易受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长期浸润,如河谷冲积平原河,湖漫滩及洪积扇缘地带。

(二)成土过程各异

西藏境内成土条件的特殊和复杂多样.形成众多独特的成土过程,而每一种成土过程又

不是单独孤立进行的,往往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从而形成许多种土壤类型。

按照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有机质积累、矿物分解及化学元素迁移与转化等特点,大致归纳为以

下几种主要成土过程:

1.原始土壤形成过程

这是土壤形成的初级阶段,物理风化起主导作用,母质特征明显,矿物分解微弱,无明

显的有机质积累,石质土,粗骨土、新积土、风沙土都属此类土壤。

2.有机质积累过程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植物分解成有机质,在土壤中逐步聚集,这是土壤形成的必然过程,

也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标志。

3.钙积过程

它是指碳酸钙在土壤中迁移和淀积的过程。由于季节性淋溶强度与区域差异的不同,土

壤中钙积程度也不同,随着降水的增多和干旱程度的降低,依次表现为土壤表层碳酸钙聚积,

剖面中下部碳酸钙相对聚积,以致出现明显的钙积层或碳酸盐新生体等不同情况。藏东河谷

地区的褐土、灰褐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钙化作用。

4.盐碱化过程

因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土壤中易溶盐类随水分上升,盐类积累于土壤表层,形成盐化层。

该层内常混有白色粉粒状结晶盐体,表面结成壳,即为盐结皮。在藏北、藏南及阿里较干旱

的洼地普遍存在着这种成土过程,在一些水成、半水成土壤形成过程中,常伴生一定的盐碱

化过程,形成盐化沼泽土、盐化草甸土和碱化草甸土等。

5.粘化过程

指土壤中的粘土矿物生成、淋移和聚积过程,它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较温暖气候条

件下,土体内原生矿物分解形成次生粘土矿物;一是土壤表层粘粒随土壤水分向下淋移。由

予两者的共同作用,结果是在土壤一定深度形成粘化层。藏东“三江流域”干旱谷地的褐土、

灰褐土,雅鲁藏布江中游各地的灌丛草原土都有这种现象,棕壤、暗棕壤及黄棕壤等淋溶土

则比较明显。

6.漂灰化过程

西藏东南部的山地森林土壤,因土壤表层过度湿润,造成大量盐基淋失,在亚表层中被

还原的铁、锰与有机酸(主要是富里酸)淋溶下移,二氧化硅残留于亚表层内,形成灰白色

或淡白色的漂灰层,呈强酸性反应。这种漂灰化过程常见于暗棕壤、棕壤和亚高山灌丛草甸

土的形成过程中。

7.淋溶棕化过程

在盐基和游离态的碳酸钙被淋失的土壤中,亚铁化合物下移至心土被氧化淀积,形成棕

色薄膜包于土粒表面,使土体呈棕色。这种酸性淋溶棕化过程是西藏东南山地棕壤、暗棕壤

的主要成土特征。在亚高山灌丛草甸土的形成过程中,也存在着弱酸性淋溶棕化作用。

8.富铝化过程

在喜马拉雅山南侧的湿热地区,土壤中的硅酸盐强烈水解,盐基和硅酸大量淋失,而铁、

铝、锰等氧化物残留于土体,也使土体呈红黄色。西藏境内的黄壤、红壤及砖红壤普遍进行

着富铝化过程。

9.氧化还原过程

主要指水成、半水成土壤中,因地下水影响出现的还原或还原与氧化交替作用的过程。

在地下水的长期淹没下,土层内因还原低价铁的存在,土壤形成青灰色的潜育层,随着水源

季节性的升降.铁、锰不断的被还原氧化,形成锈斑层。一般在沼泽土中主要进行着还原潜

育作用,在草甸土,潮土、水稻土中,氧化与还原两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10.耕种熟化过程

指自然土壤在人为耕作、施肥、灌溉等农业措施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壤熟化过程。它可

分为水耕熟化和旱耕熟化两种。水耕熟化反映水稻土的形成过程;旱耕熟化反映河谷类旱作

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熟化程度的高低,反映土壤耕种的历史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二、土壤的特点

(一)物理风化显著,冰冻作用强烈

西藏境内。除“—江两河”、“三江流域”的河谷地带和藏东南地区地势较低外,80%

以上的地区海拔在4 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在l℃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6℃,最热月

平均气温不超过10℃。此外,半数以上的地区气候干旱或半干旱。在高寒干旱气候条件下,

土壤的形成过程以物理作用为显著,生物和化学作用微弱,反映土壤质地轻,砾石含量高,

粗屑性强,矿物的化学分解程度低,接近母质的组成,土壤有机质的腐殖质化程度不高等特

性。如高山寒漠土、高山漠土、高山草原土等。

(二)有机质积累明显

高寒低温的气候条件,决定了西藏各类土壤有机质积累明显而分解缓慢的特点。即使在

降水较少、土壤干旱、植物生长季节短的高山草原土、高山漠土地区,植被稀疏,盖度不超

过40%,牧草年生长量8.2~17.3公斤/亩,微生物活动微弱,阻碍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

仍有一定数量的有机质积累,一般含量O.5~3%。

至于降水较丰富的半湿润高山土壤(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与湿润山地温带森林

土壤(棕壤、暗棕壤),气温相对较高,生长茂密的草甸及森林植被每年有大量的植物残体

进入土壤,冬季的寒冻低温和潮湿嫌气抑制微生物活动,有机质分解缓慢,积累增多,一般

土壤表层有机质达10%以上,最高可达40%,与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森林土壤有机质积累

相当或偏高。喜马拉雅山南侧的黄壤和黄棕壤地带,生物产量较高,有机质积累多在15%以

上,与我国江、浙诸省山地同类土壤基本相当。

(三)土壤发育的幼年性

西藏高原的急剧隆起,使西藏土壤形成过程具有相对幼年性的特征。首先是矿物分解程

度低,粘土矿物中氧化钾含量只占2%左右,处于脱钾阶段。二氧化硅与三氧化二铝的比率

大于2.5,铁的游离度较低。其次是土壤剖面发育微弱,层次不明显,特别是B层发育不明显

+++++

或无发育。土体内Ca

、Mg、Na等盐基离子移动较少,盐基饱和,有些土壤还保留着古土壤

的残迹特征,如某些亚高山草原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及漂灰化暗棕壤等土壤的B层以下出

现三水铝矿、埃洛石和蒙脱石等强风化作用产物。

西藏土壤的形成与特点

本文发布于:2024-03-14 17:07: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4072572857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西藏土壤的形成与特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西藏土壤的形成与特点.pdf

标签:土壤   形成   过程   风化壳   西藏   作用   还原   草甸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