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古堡江西客家围屋之旅

更新时间:2024-03-14 15:22:38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企业化管理)

东方古堡江西客家围屋之旅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提到江西,人们脑子里总是革命圣地的印象,那里是老一辈革命家 

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但在这块逶迤连绵的丘陵地带,那葱绿的群山 

了中原迁徙来此的汉族民系——客家人。 

“客家”原是当地土著居民对客居外来户的称呼。“客”与“主”的 

外来人住得久了,慢慢变成老窖。最后,终于反客为主 接着,又 

在先来人的眼里,自然叉被看作“客”。先是别人称他们为“客家” 

称“客家”,以区别当地土著 世世代代的繁衍和抗争,留存于世的 

客家的实物载体。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燕翼围,鲤鱼寨下“高守围” 

森严。 

第一次赣南之行是在春节休假.没来得及充分地准备就匆匆登 

上了南下列车。车过九江时天已放亮.窗外蒙蒙雾霭之中掩映着江 

人通报内里 来客 

鲤鱼寨下,屋宇连片.燕翼围突显其中,金鸡独立,壁垒 

了 .不~会就有 

人手持门票.收取 

新来 客家“每人 

5元.随后便可随 

意入围。 

西的山山水水。这里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雨量 

充沛.虽然四季分明.但冬季的山峦仍然披着墨绿的色彩.不时有 

村庄逆向划过.青砖黛瓦闪过眼帘。 

1"3额上的 燕 

翼围“三字.据说 

在车上我们邂逅了在江西省博物馆工作的肖发标.听他介绍了 

是道光二十九年 

家乡龙南的围屋.我们改变了最初的计划.越过 宋城 赣州.直 

奔龙南.去寻访深山里的客家城堡。 

由龙南发出的班车上挤满了乘客.老表们操着地方口音谈论着 

家长俚短,话语连珠似的溢出喉咙.虽是一字不懂.可那高亢的声 

调就像在唱山歌.却也倒是好听。我不时地打量着窗外 想看到路 

边诸如 欢迎您到围屋来!”之类的标语 以便确认没有上错车 

可令人失望!记得去福建永定探访客家土楼.沿着新铺的柏油路. 

路边无数的 永定土楼欢迎您“之类的巨幅标语便会把你引入永定 

深山的圆型土楼.而探访同样身处深山之中的龙南围屋.我们也不 

知向多少当地人问路,惟恐失之交臂。 

车过赣粤边境的”小武当山”后拐入丘岭山脉的乡村公路.大 

大小小的客家围屋从这里开始络绎不绝地映入我的眼帘。或在路 

边.或隐于山中.只是不知道哪座才是我们所要探访的 燕翼围 。 

不远处一块陈旧的标牌上写着 龙南围屋——中央电视台2001年 

拍摄实地“.不用再问.我们已经走进客家山地。那层层的院落.高 

大的围墙.深邃的大门.飞扬的柱檐,无一例外地展示着古旧悠远 

的情怀。 

千多年前.为避战乱.许多中原人被迫离开了故土,开始了 

艰难而遥远的南迁之路。赣江是南中国惟一南北走向的长江支流. 

迁徙而来的移民就是从这通道涌进赣南山区.然后深入福建.广 

东。漫漫岁月,也不知遭遇了多少次动荡.仅史书记载的大迁徙就 

有六次.最终.在中国汉民族的谱系中,从此多了一个民系——客 

家 在向来蛮荒的南方山地.从此多了一批勤劳的拓荒者——客家 

人。他们在把足迹踏遍南方山地的同时,也把中原先进的生产力. 

传播到了南方的丘陵山区。 

杨村镇.九连山腹地里的古镇。群山环抱之中一条小河穿镇而 

过.集市上来往的村民塞满了原本就不太宽裕的街道 噼噼啪啪的 

爆竹渲染着小镇节日的气氛。漫眼望去.街道两旁竖立的几乎全是 

相同的 方盒”状砖混楼房.裸露在外的红砖刺激着你的眼球 围 

屋何在7询问老乡方知.进镇道口的山岔路往上而行.即可看到古 

村鲤鱼寨。 

翻过高坡踏进古村 眼前高耸的围墙压迫得几乎让人透不过 

气。我笑着向巷道里迎面而来的客家人询问: 老乡.这墙有多 

高?“他抬下头. 15米。” 房子在里面吗?” 墙就是房.房也 

是墙。“沿着他指引的方向左转.再穿过一条瓶颈似的巷子.终于 

豁然开朗.使人舒展了一口长气。 

围子门前有一口水井.是围内和围外居民生活用水之处。每每 

在井边相遇.大家一边忙碌一边还聊上几句。当游客来时.即会有 

¨849年)赣州府道台周玉衡巡乡到杨村时 被如此坚固高大的建筑所 

震撼.在围屋做客.看到主人相敬如宾.便题写了围名赠送.取 举 

案齐眉 燕侣比翼 之意。占地面积约1350平方米的建筑.和皇宫、 

王府相比算不得什么.但在居家过日的民居之中.四层楼房高14.3米 

四面相围,长41.5米.宽31.8米。如此体量的家宅耸立在山村里.其 

气势已是咄咄逼人了。我们在赖氏后裔的带领下.详细参观了其内部 

构造.倾听赖氏家族的发迹之道。 

明末清初 粤赣边境的杨村时有兵燹之乱和匪寇劫掠。家道殷实 

的赖福之和弟弟上赠、上球.奉祖辈之嘱外出避难。逃至黄塘高围 原 

想在亲戚家躲避乱世.岂料对方无义,竟然杀害了前去探问的人。无 

奈之下,兄弟们只好改奔黄牛石避乱。待事息返乡.看到满目疮痍的 

家园.赖福之饮恨思痛,念及 高筑墙.广积粮”古训,遂萌生了建 

造高守围屋的构想。清顺治七年(1650年),宴请丰城名师工匠购料始 

筑 这个浩大的工程费尽27年时间 耗资巨大,历尽三代人的努力, 

才使得围屋不断壮大.最终修建完成。庞大的私家住宅因其高大易守. 

被村人称之为。高守围” 围屋共有136间房.功能区分配非常清晰. 

层为膳食处.二.三层为居室.四层则是用于战略防御的战楼.共 

有58个枪眼。 

踏着楼梯木板攀上楼层.一孩童正躲在墙体枪眼内玩耍。我估量 

那厚实的屋墙足有1米多厚。老乡告诉说: 燕翼围墙基厚度1.45米. 

外部为砖石结构.地下和地上八尺均用花冈岩垒砌,再往上就是大块 

火砖.墙体采用 金包银 的砌法.中间用土坯或夯土垒筑。”这种垒 

法使我想到了中原古国的城墙.厚实的墙体使得屋宇特别坚固.同时 

也起到了保温的作用,这样的房子一定是冬暖夏凉的。 

为了生活的方便 二.三层都有近1米宽的环廊相通。走进房间却 

感到空间狭小,这可能是如今生活在里面的家庭太多.室内摆放零乱. 

加之年代长久 墙壁黑暗所致的。想当年,一个家族,即使是四代同堂, 

房主的三个儿子都住进来.1 36间房屋仍是绰绰有余啊。何况后来赖福 

之又为二儿.三儿在上坊及背夫岭下另建了 永臧围”和 光裕围 。住 

在围内的赖礼春告诉我 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最多时住有400多人 

口 实在拥挤了大家只好在围坪内盖房.占据了围屋中间的空广场。 

燕翼围的四楼是不住人的,可以说那是一个战略设施.墙体延升 

到四层仍有1米多厚.留出0.85米宽作为顶面环形路面.间间掩体内 

的枪眼即可通风、透光.又能监视、射击。从一边向尽头望去.长廊 

犹如地道.又处于居高临下.作战优势突显。围屋四角外伸2米筑成 

炮楼.每层炮角5个枪眼.全方位监控外部活动.打击已进入墙根或 

瓦面上的敌人。 

我问随同的赖礼春:。如若久困怎么办 …围内坪原有两口暗井, 

45 

维普资讯

r酉专辑.I洲 

是水井,另~个是粮仓,平时用土盖住 战时即可打开使用。”他又 

子为 屋 ,一间房子为 房 。厅是房屋的中心,许多栋 正屋 

和 横屋 连在一起便组合成了一幢大房子 厅院内,客家老妈正 

在用点燃的稻糠温着自家酿制的米酒.热腾腾的米酒散发着扑鼻的 

香味,弥漫在空气中,人们陶醉在喜庆的氛围里。淳朴的民风,盛 

情的款待,让人体味到了客家人的待客礼尚。午后,村长赖宁祥领 

我们走进了 乌石围”。 

指着脚下的一个凹槽接着说: 这就是战时的排污孔,楼顶共有四个. 

孔槽外伸O.5米。还有四个孔洞是和底层外墙孔联通的,可以内外通话, 

留与谈判使用。 我突然联想起了电影<地道战》里的镜头,没想到300 

多年前,古人在自己的防卫系统内就安装了 通话筒 ,这设计,即周 

全又巧妙J 

门厅是围民最爱聚集的地方,光线好,通风优良,且是进出围屋 

据<赖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初年,祖先赖绍先在粤赣通道横 

岗隘任私隘官,主理盐道商务关卡和御贼之事。加之在官坑、水花 

潭、梅子斜等处有祖遗杉林山场30OO多亩,世代经营木排生意 收 

的哨口,因此,它成了围屋人日常感情交流的主要场所。门厅两边多 

设有长凳或石块等以备歇坐,几乎任何时候走访围屋,这里都会有人。 

晌午时分.和老乡坐在门厅里歇脚聊天,我再次细细参观了城堡惟 

入不菲,出资买下了袁姓家族的田地作为建宅基地。其子赖元宿遵 

的突破口。围门有三层.设计上也体现了防卫万无一失的特点。外面 

石门框上是对开包铁皮板门,第二道是活动拦门,两边留有石壁槽,必 

要时可插上门板 第三道是对开坚厚的木门,板厚7公分,关上后再上 

大木横闩,两边是石壁洞固闩。二道门顶有~漏斗水池,一遇火攻,即 

可从二层楼梯处往下倒水扑救。如此严密的防守设施.加之高高在上. 

无外乎村民们把它称之为 高守围”。问老人是否知道历史上围子可曾遭 

到攻击.没有人能回答。倒是赖礼春接了话题”抗战时期,日本飞机轰 

炸杨村 高守围自然是主要目标,投下来的炸弹炸毁民房十多间.而高 

守围顶仅被炸开了一个小缺口.墙壁上只留下斑斑弹痕,围内没有人员 

伤亡。听说蒋经国曾经到达过这里,参观后惊呼 一堡垒也! 

经老乡指点我们登上了镇上的一个小高地.鲤鱼寨下.屋宇连片. 

燕翼围突显其中.金鸡独立.壁垒森严。村里传出的唢呐声打破了视 

觉上的承重感,循声而去,有客家明日迎亲 新娘家住 乌石围 村。 

乌石围,神石把守的家园 

登上山坡,极目远望,山下半圆形的乌石围与“日月塘”组 

合成一个圆形,与方形老围形同日月,朝夕相随。 

还是在杨村镇上听人介绍的 乌石围 ,据说央视<直播中国)曾 

在那里拍过外景。打那以后.进山的路上就竖起了我看到的那幅广告牌。 

由杨村镇到乌石村仅5里路,远远看见高大的碉楼就在村口,可 

进村转了好几条巷道,始终不见围屋的大门。无奈 只好请村民指路。 

客家人非常热情好客,亲自带路.还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今天村里 

有人家女儿出嫁,巷内不时有村民提着贺礼匆匆走过,让人感觉到了 

喜庆的气氛。难得碰上客家喜事.没想到我们也成了客家山村的客人。 

乌石村除了留存下来的两座围屋,多半民居是客家特有的厅屋组 

合式住房。主人告诉我,客家人称堂为 厅“,堂专指祠堂 称一栋房 

祖俗放排行商.家财日聚渐丰 万历三十八年(161O年),四十岁 

的元宿便与老父商议.请来广东名匠开基建围 先立祖堂,定好中 

轴线后连年盖房,续建不断.经28年,历三代之力而建成。因赖 

元宿开基建房,故称其为乌石围开基祖。 

民间相传,开基时本想凿去门前巨石,岂知刚凿开一块,石下 

忽然飞出一只金乌鸦,窝里还有一只.立刻填石补复,留得 仙石” 

至今仍在门前。据老人们说,这块大石头古时在二河夹金水处为中 

流砥柱.此段经泥土瘀积后形成田段,时常有瑞雾盘绕此石,状似 

龙盘虎踞.故围子建成后取名 盘石围”。仔细打量围屋门前的巨 

石.露出地面部分很像一只张开嘴巴的乌鸦头.表面光滑乌亮,也 

不知根部还有多大,按当时的生产力条件.要想移去巨石是很费工 

时的。村民们都称其为 乌石头”.习惯了.也就把围屋称为 乌 

石围”。石头的神化是民间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就在围屋 

的建筑装帧上也可体会到主人的美好愿望 

围屋正面开有三个进出门.中间正门直通祖堂.大门也设为三 

道.足可御敌侵扰。院门额书 大夫第 .意即土大夫的宅第。以 

此为中心两边建有旁屋.方形屋的外围再建环形围楼.砖木结构上 

下二层,高8米,四周也建有炮楼守角。祖堂和旁屋风格颇似徽派 

建筑,飞檐翘角,风火墙耸立。龙头凤尾的翘角上安放了吉祥瓷雕, 

有狮、象、猴、鹿、鹤,即寓意了 土 、 相 、 侯 、 禄 、 寿 , 

也使建筑显得华丽堂煌。 

沿着围楼向内走.后院宽敞开阔,采光、通风良好,地面河卵 

石在阳光照射下闪着油亮的色泽,昭示着围屋的岁月沧桑。3O。多 

年前祖先开挖的水井,也不知养育了多少家丁,如今那甘冽的清 

泉,还是围内居民的生命之源。 

值得一提的是围屋的 心脏“ 

——

祖宗祠堂。这里是族长聚集 

各户家长议事的地方。逢年过节, 合族的每家都挑着各种供品.到 

这里祭祀祖先。男儿娶亲,须在祠堂拜天地,叩祖先.宴宾客。闺 

女出嫁,向列祖辞行后,方可罩上盖头出阁远嫁。老人谢世,祠堂 

成了举哀发丧的灵堂。就这样,一座祠堂将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 

起.共享天伦之乐。也正因如此.围屋开基都是先建祖堂。 

乌石围 外圆内方 .占地面积42∞平方米.以祖堂为中心. 

建有三厅四院共计房间98间.因年久失修.已有一座炮楼自然倒 

塌。看门的大爷告诉我: 以前.门前广场河塘边有一大照壁.以 

护围内人财宝气.也阻止山风长驱直入。照壁后的两口半圆形河塘 

是建围取土所至.代表 日 , 月 .取意围屋与日、月同辉.在 

风水上也取水克火之用。”他指着旁边的山岗说: 沿小路上山.可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密布于碉楼的各型枪眼

可以监控围屋各个角落 

维普资讯

以看到村子的全貌,围屋的形状一清二楚。 

登上山坡.极目远望,山下半圆形的乌石围与 日月塘 组合 

成一个圆形.与方形老围形同日月 朝夕相随。村中.白墙黑瓦, 

在苍穹下密密集集.依稀可见围屋前追逐嬉戏的孩童。这古与今的 

结合,在静静的山村里喻示着生命的更迭不息 

关西围,固若金汤的豪宅 

如若说燕翼围给人固不可破之感,那么,徐名均在龙南 

关西所建的新围可谓是固若金汤了。 

在去关西的路上.我们听到了一出联姻发家的故事。 

坚如堡垒的燕翼围 抵御住了匪寇的侵扰,使得赖氏家族子孙 

安定发展。第四代孙赖望廷以武举拣选卫千总资格 任 总典两粤 

盐课 主管两广盐政盐税。乾隆十九年(1 754年),长子赖世枚 

又以广东商学府贡生资格,经管盐铁事务。三子赖世权也以武举拣 

选卫千总 在广西经管盐铁。父子三人在两广经营生意十余年后 

使得赖望廷成为名震江广的大财主。乾隆三十年(1 765年).家住 

关西老围的徐立孝远攀赖望廷为亲.将长女嫁给他的第四子赖世樟 

为妻 成为燕翼围第五代孙媳。当时徐立孝的第四子徐名均年方1 1 

岁 来姐姐家玩.常在燕翼围小住时日。看到雄伟的燕翼围 争强 

好胜的他便暗暗决心有朝一日要盖一座超越它的围屋。赖世章是奉 

父之命在家管理家政 为人乐善好施。见内弟为人规矩厚道.天资 

聪慧,又知其有志发财.自然乐意扶持 

在姐夫的资助下,以关西木材资源丰富的优势.起步木材行 

当,生意日渐兴隆,木排越放越远.商号越做越大。受姐夫的影响. 

徐名均也乐于助人.一次赣州码头搭救落难青年男子 一路照顾有 

佳 到达南昌后才知是省府税官的儿子。为此.税官大人送与他一 

块免税牌,从而徐老四如虎添翼.一路放排畅通无阻。日后.很多 

商人归附在他的 西昌”门下 他也因此财源滚滚.为西关围的打 

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眼看到关西围时.只感觉它体量特大.面宽83.54米,进 

深92.1 6米,呈长方形。其视觉压力在于它的雄伟宏大.不像徐老 

四所熟悉的燕翼围高大冷峻。围墙高7米.由两种结构组成,地上 

5米为混合土夯筑 据说是石灰、砂石 黄泥、河卵石,糯米浆、桐 

油等 坚固无比。再往上则是大块青砖平砌到顶 整墙厚度由底部 

的0lg米渐缩至0 35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炮楼.东面的为二层, 

高10米.西面的为三层 高11 2米。仔细观察地形即可明白房主 

的设计用心,东为开阔地带 西邻起伏丘陵.防御上必是西面更强。 

从墙体上的抢眼排布也可证明此点.西面枪眼密布.东墙却将其省 

略。我们在高处俯视围 

屋,整体结构如同巨大 

的 回 宇,是典型的 

客家方围建筑。下山时. 

我按长、宽度算了一下. 

关西围占地面积约 

7500平方米,比燕翼围 

大出5倍还多,不得不 

叹服徐名均的志气。 

领我们参观围屋的是村长徐劲元。他原来住在围内,自从关西围被 

批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后 里面的住户已搬出三分之二。围屋设有东西两 

个出入大门,主房共有124间.东门是候I、],平时主人是不开此门的 

只有贵客来临,方开来迎接客人。门框为石柱券顶式,外拱内方,门有 

三层。第一重是铁皮包裹木板门.2毫米厚的铁皮逐块钉在板门上,二 

重是木杠门.用六根粗木杠紧紧地顶住铁皮门;三重是厚重的闸门 用 

链条从门楼上垂放下来,闸死木杠门栓 加之门楼上也设计有防火的水 

槽 以防火攻。门后两边有门卫房,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走进东门并不能直接看到祖堂和正房,向左转有一巷道.两边高 

墙耸立.再右转进木栅门,眼前豁然开朗。大院内便是围屋的主体建 

筑群,看上去倒很像晋商的豪宅大院.石狮把门 张灯结彩,豪华大 

气。以祠堂为中轴线,建有前厅、中厅,上厅 与厅并列是下栋、中 

栋和上栋,三进五组并列有十四个天井。我们没有在祠堂内停留,便 

顺着甬道穿行于住宅之间 品赏着处处雕梁画栋的木门和窗棂。天井 

下花、草、鱼、木点缀着深深庭院.这又使人感到了徽商的闲情雅致。 

与住房配套的还有外花园,据说是徐老四特为两个疼爱有加的苏州 扬 

州小妾建造的。小桥流水.亭台楼榭.一派江南园林景象。每当大夫 

人在后院看戏,他便从西门溜出,与另两位张氏夫人在小花洲喝酒赏 

月。只是时光已去,那小资情调的外花园,早被革了命。 

西门处的炮楼对外开放.是可以参观的。因高度有限,我们没能 

看到防卫的制高点。经和管理人员商量.取来了西面炮楼的钥匙。果 

然不出所料,透过三层炮楼上的花形枪眼向外望去 围外 围内屋顶 

几乎没有看不到的地方。四周围屋上方设有通道.以利战时交通运动 

之用。此时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关西新围的防御性能如此完备.的确 

是固若金汤。 

从新围西门出来.再去参观徐名均父亲开基的老围,已是倏然无 

味了。问村长: 客家人建屋兴 门榜 之风,即在大门匾额上书有昭 

示其姓氏家族的渊源郡望地,或显示其高贵门第、先贤能人之后的题 

铭.也就是 堂号 。为何徐老四不给如此伟屋起个大名7 他告诉我: 

徐名均44岁时开始建房,历经29个春秋方使建成,随后即想请名家 

给围屋题名,谁知年迈无力,于次年谢世.没能如愿。村民们为了和 

其父亲的老围区别,就把它叫做新围了。” 

49 

维普资讯

在没多久车就开进了一个山谷小盆地。村口的樟树挺拔道劲.苍老 

的躯干上漫附着绿色的苔藓.树冠郁郁葱葱。客家山寨里多有这种 

景观.预示着生命的顽强.生生不息。山溪在身后潺潺流过.旁边 

的神龛似乎还有香烟袅袅的升上天空.这就是洒源村的水口了。依 

山傍水.龙脉环绕.客家人认为这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 

虎的风水宝地。这种择址符合 山环水抱必有气“的古说.是极具 

风水理念的。 

隐约看见炮楼矗立在绿茵茂密的山岗。穿过静谧的村庄来到龙 

光围.眼前的景象不再是门洞里看到的黑黝黝的.老围子的主厅已 

经倒塌.天光毫无遮挡地撒向围内.此时雨点也加入了进来。不见 

有村民的动静.我们只好就近敲开了农户的家门。 

大爷.围子里还有人住吗7” 

只有一人住.楼都倒掉了。我家原来就住在主厅旁.78年就 

搬出来了.还有许多房子没完全倒 但已不能住人了.围墙要不是 

青石所砌也该毁了。”老人叫谭其辉 今年已经75岁了.消瘦的身 

材略为驼背.但人却显得很精神。听说我们是远道而来.便主动出 

门引路。 

龙光围内.满目残垣断壁.主厅的石柱毅然立在那里彰显着曾 

经的辉煌。野草霸占了主人生活的场地.人去楼空.倒也不失为一 

龙光围,人去楼空躯壳在 

酱经的辉煌。野草霸占了主人生活的场地,人去楼空,倒也 

不失为一种生命的延续。 

再次去赣南已是盛夏时节.那不同形状的客家城堡始终萦绕在我 

}勺脑际.500余座围屋分布在龙南 定南 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 

荨赣 闽,粤边界线上的几个县城里.听说客家以农为本.还有把农 

种生命的延续。一块镂空刻花梁托静静地倚在柱础上.那精美的雕 

的创业历程。 

只是老人说不清楚房主家族 

龙光围内,满目残垣断壁,主厅的石柱毅然立在那里彰显着 

刻让人联想到这里一定也是画栋雕梁.

围屋四角的碉楼单边向外伸出.平面旋转方向很像 万“字符. 

取其如意。按风水.又在背后碉楼下开了一处小门。有一拐角处的 

阶梯依然可登临高处。从枪眼向外窥望.围屋墙根尽收眼底.四周 

不会留有被攻击的死角.加之围墙均是清一色的大石块垒砌.其防 

御性能同样是极其坚固的。 

“围子建成有100多年了.因后山原有采石场.所以不用烧砖。 

内部多为土砖木结构.楼高三层.顶层四面通道环绕.为防火安全. 

院内还砌有水池。窗棂和栏杆花格多为 寿 字.与围屋的 万 

字对应。这房子冬暖夏凉.我在里面生活了几十年.要不是没钱修. 

怎会搬出去呢7现在外面有许多人来看.都感到可惜。” 

丑围在围内的村围.也有最小的“猫柜围“.形容其小如养猫之笼…… 

正是南方雨季.老天爷并没因我们的远道收敛暴躁的脾气.一会 

王_风骤雨.一会翻云吐雾。穿行在山区公路上.我们饱览了千变万化 

}勺山野风光。多次停车.足足用去了我们数个胶卷。从抚州广昌赶到 

嚷州留宿.特意去拜访了赣州博物馆的万幼楠书记,他是客家围屋的 

旰究专家。总想多了解一些围屋知识.以便于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探 

方到精华。 

万书记介绍:“赣南围屋绝大多数在龙南县.以方形为主.也有部 

珂_\圆形、半圆形以及八卦形和不规则的村围。围屋四角(少数在对称 

角)都构筑强固的碉楼,外墙为坚实的封闭体.遍布枪炮眼口.形 

犬森严冷峻。这种易守难攻的围楼简直就是一个独立王国.一座小小 

『勺城池。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在龙南往往一个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围 

量.形式上也最全。 

这毕竟是他和围外居住的村民曾经厮守的家园.如今只剩下坚 

硬的躯壳。从老人眼神里我可以看出他内心的企望。 

围外的桑树林里有农妇冒着小雨采桑。村里耕地很少.农家靠 

着一年两季养蚕接济生活。滚滚雷声衰夹着暴雨倾盆而下。我们在 

村口农家避雨,一边看着养蚕.一边听着龙光围里陈年的往事。 

东生围,赣南最大的客 

家方围 

盆地内共有围屋四座,最 

宏大的那座就是东生围, 

四四方方安坐在绿色的田 

野中。 

残留在围内的花格窗棂 

他向我推荐.龙南还得再去.桃江的龙光围、里仁的白围值得一 

是外墙全用青石垒砌 再一个是一边只有三开间的”猫柜“围: 

妄远县镇岗乡老围村有东生围 磐安围等.东生围是赣南最大的方形 

訇屋 较远的寻乌县晨光镇.那里受粤东文化的影响.围屋近似围拢 

量.碉楼又酷似西方古城堡。 

桃江乡位于龙南县近郊 距县城不足10公里,我们驱车直奔洒源 

赶到安远县城时已是暮色 

重重.这里没有都市夜晚的繁 

I寸。阴霾笼罩的天空.气温尤为潮闷.不免使得心情也烦燥不安.好 

50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专辑■ 

维普资讯

华喧闹.街上许多商店也都打烊关门了。打消了以往的熬夜习惯. 

早早地进入梦乡。清晨离开县城,天气格外晴朗.车轮碾着曙光奔 

往镇岗乡。 

村口河道中排立着古老的石桥墩。视线沿着河床向远处伸展. 

青山逶迤.田野葱葱.不时有晨雾在山坳中舞动.飘向天空生出白 

云朵朵。向东转入村道便可看到两座巨大的围屋 那就是老围村的 

磐安围和东生围。顾不得和村长多聊.放下行李便踏着夏日雨后的 

晨露登上了山岗。 

极目远眺.老围村尽收眼底。盆地内共有围屋四座.最宏大的 

那座就是东生围.四四方方安坐在绿色的田野中.惟有南面的房屋 

显得不很协调.那一定是后来所为。这是一座田心围.依稀可看到 

墙上有上中下三排枪眼.碉楼略高于主楼 房子的主人之所以把它 

建在田地的中心.就是利用四周开阔的视野加强了围屋的防护性. 

用不着建高炮楼来获得制高权。起初我以为东北角的炮楼自然倒塌 

了.后来问村长才知道.那是文革期间村里建小学 因财力不足. 

拆老围一座炮楼砖用。虽感到可惜.但想想学校门口那张张稚嫩的 

笑脸.只好把叹息抑在了嗓眼里。 

东生围开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是村中陈朗庭所建. 

耗时8年.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落成 至今已有158年历 

史。围屋坐东朝西.长94.4米.宽73米.墙厚1.3米.砖木结构. 

呈长方形.占地面积6891平方米。后又增建附属设施及大门.现 

占地总面积1o391.6平方米。到此我们证实了万幼楠所说的.这是 

赣南区域内最大的客家方围。 

从 光景常新 的门楼入内 足有3000平方米的场坪让人视 

野畅快.主体建筑的立面几道大门一字排开.气度不凡。 东生围 

三个大字阳刻在正中门额上.饱满圆润.刚劲有力。围内共有四层 

十八个厅;七条街道.十六条巷道环绕相通 房屋199间.外圈每 

间第二层楼间间相通 也就是俗称的 走马楼“ 各层窗户均为石 

斗窗.即可通气.又作为战时的枪眼 有九个天井保证了围内的采 

光和通风.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小城堡.这种设计在今天看来也是非 

常科学的。 

围内厅堂木雕 石雕让人目不暇接。门额一律红底金字 梁托 

雀替饰以龙凤;花窗以梅花等图案组成.上雕历史人物图案.一眼 

望去.满堂朱砂敷金;檐下 金母长生”牌匾全光闪烁。 

光绪三年.这里曾经举行过夫人九旬大典.据说其四个儿子均 

在朝内当官.匾是御赐的.不 

知是真是假。村长陈日新也解 

释不清楚.到他这一代是第六 

代孙.虽在东生围长大.可从 

来没研究过族谱.如今早已搬 

出外住.把老房租给了别人。他 

说 保存在磐安围内的族谱上 

有记载.可以去那里查看。“看 

着敷彩镏金的祖堂.起码我相 

信这里的一切已存世百余年。 

围内不仅有着这种记载过显赫 

家世的东西.还有许多反映 轰 

写有 光景常新”的门楼 

轰烈烈“年代的产物.遗留在墙壁上.最少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东生围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村里正在积极筹资.力争明年把拆 

去的那部分修复。何况这里还有磐安围以及尊三围遗址.越来越多的 

人知道了老围村.村民们守望着岁月.盼着祖先留下的家业获得新生。 

我执意要去尊三围遗址看看是因为听说了它的悲壮故事。没有村 

长的带路还真得找不到遗址所在.那残留的墙根早已被旺盛的杂草覆 

盖.惟有远处赤岗岭下的纪念碑还在告诉后人.尊三围内156名赤卫 

队员和乡亲死在国民党的枪口之下。 

沿着一条小路.拨开齐腰的草丛终于看到立在围墙断垣上的纪念 

碑.烈日下我仔细地读着碑文: 1937年1o月16日至1938年8月14 

日.尊三围是镇岗乡苏维埃政府和尊三围赤卫队驻地.又是中共苏区 

通往广东的要地.镇岗乡军民利用尊三围有利的地理位置.发展对外 

贸易.将食盐 粮食 纺织品等紧缺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共关区.…… 

1938年7月6日临晨.国民党兵南路总指挥陈济棠部第四十四师所辖 

凌压西的一三四团和王振朝的一三一团包围了尊三围.妄图一举铲除 

这个重要据点。围内军民在乡党支书,尊三围赤卫队长陈耀古领导下. 

坚守阵地40天.抗击了敌军飞机、大炮和步兵的无数次疯狂进攻。8 

月14日1o时许.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而失守。…… 

我默默无语地站在碑前.许久才挪动脚步。 

磐安围.回字形结构.规模略比东生围小.外墙底部分为河卵石 砂 

浆混合垒砌.上为火砖 糯米。石灰浆灌缝。内里虽没有东生围豪华.却 

也显得古朴端庄 最有意思的是围楼墙壁画满了上世纪中叶的农民宣传 

画.通俗风趣.加之中厅门额上醒目的“镇岗大队第十六生产队小学“门 

牌即知.在人民公社时期.这里是生产队队部和孩子们的学堂。密密丛 

丛的樟树林掩映着围屋.冬去春来.枝繁叶茂.年年不息。 

客家人过着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这是一种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 

汉族的传统生活。一个大围屋里常常住着几百甚至上千人.他们同姓、 

同宗.有的还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缘后代。当围屋容纳不下时.长子 

这一支就被留在老屋.其他儿子则分出去再盖新屋.就如老围村的陈 

氏家族.-j L子建了磐安围.老五则建了尊三围。 

新屋下,夕阳里的一抹红 

不曾见到围屋的名字,门楼上一块蓝色铁牌写着“新屋下”, 

也许是村名,我全当它是屋名,为的只是留下记忆。 

53 

维普资讯

在赣. 

闽 粤三省交 

界地区. 逢 

已是岌岌可危.只待寿终正寝了。 陪同我们的刘镇长不无感慨。 

行走于古镇之间 发现留存于世的古宅形制多样.既有方形围 

子,也有环形拢屋 既有飞檐翘角的府邸,也有炮楼高耸的大院。 

这是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古镇.既可号到客家的文脉,也能观到粤东 

的文化.还可寻到徽派的踪影。 

山必有客,逢 

客必住山”. 

座座奇特的 

围屋与北京 

四合院 陕 

眼看着日落西山.我们不得不加快了步伐,顾不得细细品味 

“卫守府 里的精美雕刻,更没有时间和老宅里的居民聊聊家常.匆 

匆驱车赶往早已望见过的谷地老围。 

西“窑洞 广 

西 栏杆式 

阳光透过山坳把余辉洒向山谷 田野中的老围披上了迷人的金 

黄.快速掀动相机快门,定格下眼前的一切。这是一座环形围拢屋, 

云南”一颗印“合称为中国传统五大民居古建筑。古老的赣南客家围 

牌坊式八字形门楼三开五层,背东面西.巍然耸立。门内围坪河卵 

石铺地,主体建筑坐北向南,以祖堂为轴心分内外两层环绕而建, 

南面有半月形水塘和围屋形成了一个圆形。高大的石砌炮楼为附设 

的防卫攻势,如遇袭击,除围楼留有战斗人员外.其余人员即可躲 

进炮楼进行抗击。老乡说,炮楼曾经有几十人住在内,水灾之后就 

没人居住了,现已剩下空壳,基本废弃。 

傍晚的老屋内光线极为昏暗.无法探究围屋的内里景观.想寻 

屋又与闽西的土楼 圆寨 方寨.粤东的围拢屋同系列.合成一脉举 

世罕见的古围建筑群。 

行走在迂回曲折的山路上,我已经没有了方向感.只知道目的地 

是寻乌晨光镇.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地带,阳光下绿水青山分外妖娆。回 

眸远离而去的寻乌山城.小城格外秀美.漫山遍野的脐橙树.墨绿的 

嫩果挂满了枝头,而掩藏在其中的客家围屋也不时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似乎感觉到了民居的变化.方形围屋不再是主流,围拢屋数量却多了 

起来.赣 粤两省隔山而望。 

访客家住户,劳力还在田中忙碌,留守的只有老人和孩子。 

不曾见到围屋的名字.门楼上一块蓝色铁牌写着 新屋下”.也 

许是村名.我全当它是屋名.为的只是留下记忆。 

52岁的刘新群一家几代住在围内.1997年搬出老屋在外面建 

这里的民居多半是沿着山谷坡地而建,谷底冲积滩里还有少许人 

家.临近晨光镇(现名中和镇)即可看见围屋炮楼耸立.其形状有如 

欧洲古城堡。 

了新房.同时还有十几户人家迁出围屋.他站在新楼的屋顶讲诉着 

过去。夕阳下.老围伴着远山,和着雨后的彩虹.发着生命中晚年 

的一抹红光。 

春秋更序.一代代客家人在围屋繁衍生息.人生哀乐.岁月悲 

欢.一个个故事在围屋上演。尽管历史已绝尘而去 但围屋早已把 

它凝固成永恒。我们触摸围屋.仿佛触摸到了客家历史的体温:走 

司马第” 卫守府 …… 

由于地处赣 粤边境,关隘重重.这里曾经是边境往来的商贸重 

镇 商贾云集,豪宅比比皆是。 大夫第 

屋宇连连.门廊环通 虽是岁月的无情使它们失去了昔日的荣华.那 

斑驳的墙壁 残缺的檐梁.承载着沧桑.倾述着日月轮回里的往事 

1985年夏季 连连大雨引发山洪暴发.上游水库破坝.洪水卷走谷 

底民房数栋 也彻底冲毁了围屋座,下游的大围子虽也受损.但躲过了 

进围屋.捡拾散落在高墙厚壁上的岁月残片.我们拼成了客家迂徙 

创业的历史行程。固 

这场灭顶之灾。…有高大炮楼的围屋镇里还有一座.只因年久失修.如今 

交通 

江西客家围屋基本都在赣州地区所辖的县内,按常规行走最方便的就是火车。可以到达赣州后再转乘客运 

汽车。但龙南县在京广线上。普通快速列车是可以直达的。龙南县内的短途客车站每天都有发往杨村镇(燕 

翼围、乌石围) 关西镇(关西新围)、桃源乡的班车,半小时一班。洒源村(龙光围)不可以直接到达.要 

在桃源乡租车进入。或直接在县城租出租车去往。赣州公路交通发达。多条干线公路穿越市境,有105、323, 

319,206等国道到达各县都比较方便,只是去寻乌县的班车相对较少些。从寻乌县城再到偏远的中和镇班 

车也不多,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出行时间。 

住宿 

围屋一般都在山区内的乡村。镇所在地一般都有可以留宿的小旅馆,但条件比较艰苦些,价格在10—30元 

/人不等。建议最好在所辖目的地的县城住宿,宾馆标间80—120元,清晨去往围屋,都可以当日返回。 

提示与建议 

山区旅行若夜宿乡村。晚上出门最好带有电筒。夏季以免碰到蛇;秋冬季节山货较多.板栗,玉兰片 蜜 

桔、脐橙等都是赣州地区的特产;赣南围屋形制基本是方形为主,且多集中在龙南,定南 全南(三南最 

多).安远,信丰.寻乌等县.全部看下来需要很多时间,应当选其代表性的探访,建议行走顺序赣州—— 

龙南——定南——安远——寻乌——赣州,可以在龙南多花些时问。赣州有着“宋城 的美誉,不要仅把 

她当作中转站,一定要安排时间小住时日。 

维普资讯

八. 

-- 

_ 

东方古堡江西客家围屋之旅

本文发布于:2024-03-14 15:22: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4009582856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东方古堡江西客家围屋之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东方古堡江西客家围屋之旅.pdf

标签:围屋   客家   炮楼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