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森林防火工作方案)
帛书《老子》通释之“小邦寡民”章
帛书《老子》通释之“小邦寡民”章
“小邦寡民”章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
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
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一个CEO叫来一个MBA让他对公司的发展制定一个战略规划。
MBA慷慨陈词:“我们的公司要越来越小,员工要越来越少,员工要
回到改革开放之前,最好在家吃劳保。我们的目标就是:没有蛀
牙!”CEO怀疑这个无厘头的MBA是喝三鹿奶粉长大的,问他:“您
这是跟哪学的呀?”MBA理直气壮的回答“在《道德经》第八十章里
学的。”
看上去很好笑吧,光喝三鹿奶粉恐怕还不足以如此,估计得三聚
氰胺拌米饭才能这么搞笑。但更加可笑得令人恐怖的是,近代对于
《老子》此章的注释却是绝大多数都沿袭着这种思路来进行的。
近代多数注家或者说主流解释都认为此章讲的是老子的理想国,
是一种回复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同时又是拒绝先进生产力的乌托
邦的幻想。似乎《老子》在这里是在唱着“原始社会好,原始社会好。
原始社会女人光着屁股跑。男的追,女的跑,掀起了原始社会性的高
潮,性的高潮。”
这种误读的原因,我认为首先在于世传本的篇章错乱,此章在世
传本中位于第八十章,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很难找到它和前面章节之
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多数注家孤立地对这一章的主旨进行臆测也就不
足为怪。但是在帛书中,此章是紧跟在“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
章之后。在“江海”章中,老子阐述了“善下”、“无争”等根本原
则,其目的是通过“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江海汇聚百浴之水,
来比喻“圣人”如何汇聚民众;而此章,通过“使民重死而远徒”、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也是在讲如何才能够
留住民众、汇聚民众。所以:上章老子讲的是“王”(此处的“王”
取其《说文》中的“天下所归往也”之义)的基本原则,此章讲的是
相应的具体措施或者说是注意事项。
误读的另一个文字上的原因则是对“小邦寡民”做出了孤立、错
误的理解,进而使得对全章的理解建立在了错误的基础之上。
小邦寡民,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
对于“小邦寡民”,似乎是从近代才开始认为其中的“小”和
“寡”作动词用,理解为国家要小民众要少。但在以前的注释中似乎
不存在这种误解,比如:王弼注为:“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
况国大民众呼?故举小国而言也。”河上公注为:“圣人虽治大国,
犹以为小,简约不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小,不敢劳之也。”我以为,
王弼和河上公的这两句话,虽然被当今的注家忽略了,却恰恰点中了
此章的要害。“小邦寡民”在此绝对不会是老子的目标,老子在那个
历史时期(即便是现在亦如此),作为“君人南面之术”,其目标是
“王”,是“大邦”取“小邦”,这种思想在全文中多有体现,那时
若是要向侯王进献“邦要小”可能还没有“我们的目标是没有蛀牙”
的可能性大呢。所以此处正是象王弼所说“故举小国而言也”,以
“小邦寡民”为例,进一步阐述即便是“小邦寡民”,只要侯王坚持
“善下”、“无争”的基本原则,进而采取本章所述的具体措施,也
能使得“使民重死而远徒”、“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从而达到“王”
的目的。
另:对于上章的“无争”,我认为当理解为“不与民争,体现民
众的意愿、顺从民众的意愿。”结合本章来看,证明这个理解是正确
的。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
无所陈之。
对于这段话,通行的理解将其作为并列关系对待。而我认为,
“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是用来补充说明“使十百人之
器毋用”的,这从我的断句与通行的断句的不同可以看出其区别。
“十百人之器”究竟做何理解,现今比较流行的是当年胡适先生
提出的观点(依世传本“什佰之器”):““什”是十倍,“佰”是
百倍,文明进步,用机械之力代人工。”,也就是高效的器具。于是,
这就被理解成老子反对科技的进步,似乎老子就成了苹果砸了牛顿没
砸中国人,浴缸泡了阿基米德没泡中国人,半死不活的猫跟了薛定谔
没跟中国人的罪魁祸首。这种解释一则在训诂上没有坚实的基础,再
则在《老子》中没有旁证,三则在本章中没有必然的逻辑因果关系,
我认为是靠不太住的。我理解,此处的“十百人之器”并非特指,不
必遍阅诸子找出其究竟为何物,而且直到现在也没有人找出来了(沈
善增先生倒是在《墨子》中找出了“什佰之器”的旁证,可以参考,
最终落实到文章中的含义,与我的理解似乎可互通,都是耗费民力之
意),直接按字面的意思理解即可,但不是十倍、百倍于人的高效机
器(如木牛流马),而是指需要动用“十百人”,也就是耗费相当的
人力、物力的器具。如此理解,在文字上简单明了不存在训诂上的问
题,在文章的主旨和逻辑上与老子的思想相一贯,何乐而不为呢?由
此也可见当年河上公在文章开头所说的“简约不奢泰”、“不敢劳之
也”还是意外的贴切的。其后的“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
正是对这里的“十百人之器”的说明,正如沈善增先生分析的““舟
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船和车这样的一般意义上的交通工具。《墨
子·辞过》中说:“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
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
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人君为
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可见,当时的王公贵
族玩舟车,相对来说,毫不亚于今日的权贵豪富玩轿车与游艇。“虽
有舟舆,无所乘之”,就革除了人民沉重的徭役。”。而“甲兵”
(盔甲、兵刃)虽然从狭义上理解是人手一个,但真要打起仗来,却
远非“十百人”可以的,当然,派一个刺客又另当别论。只有对内、
对外,都谨慎的动用民力,才能使的民众“重死而远徒”。此处的
“远”作“避开”解。
另:“使十百人之器毋用”的“使”,赵又春先生认为是连词,
“如果”义(《论语.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
足观也已。”)。我认为是正确的。
此段可通译为:
即便是邦国很小,民众很少,如果(侯王)不轻易使用需要耗费
大量人力物力的器具,(例如)侯王虽有舟车,却不动用民力轻易出
乘;虽有盔甲兵刃,却不轻易动用民力投入战争,这样管理的民众就
会重死而不作乱,安居而不外流。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
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对于此部分只要结合全章的文意正确理解三个字词,对于此章的
误解则可以被彻底颠覆了。
“结绳”,通行解为“结绳记事”,其出自《易·系辞下》:“上
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
《决》。”也就是将“结绳”理解为“上古”的比喻。但这种理解,
在行文上失去了逻辑性,在操作中失去了可行性,在思想上失去了一
致性。而且就该句本身而言,正如沈先生所说“结绳记事“以治”是
统治者的事,怎么使民“结绳”“用之”呢?”。在上面注者引用的
用以训释“结绳”的同一篇《系辞下》中,这之前还有一处提到“结
绳”:“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用绳子编结捕
兽的网与捕鱼的罟,从事渔猎生产。可见此处的“结绳”还可以广义
的理解为从事生产活动。结合前文,侯王不动用人力,而让他们回复
到,“复”,生产活动中,这样前后的思想不正好一致了么?!所以
可见以此说老子在开历史的倒车是多大的误解。
相:此处宜按先秦的常用意作“共”解。
往来:沈先生认为是“偏义复词”,其义偏于“往”。我认为无
论从训诂角度还是从文章的逻辑角度都是成立的。
此处的“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是“使民复结绳
而用之”的目的或者结果,也就是通过让民众回复到生产活动中,让
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甘、美、乐、安”,同时,这也是后面“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因,民众在这片土地上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了他
们想要得到的一切,他们还有什么理由要去闯关东、捞世界呢。
此段可通译为:
管理民众回复到生产活动当中,(通过劳动)使他们的食物更加
甘甜,使他们的衣着更加鲜美,是他们的风俗更加和乐,使他们的家
居更加安稳。(这样,哪怕)邻邦的人家可以都看到,鸡犬之声可以
都听到,民众到老死也不会成群地迁居到邻邦去。
当我们最后回过头来,再通读一下全章,我们何以很明确地把握
老子在此章中的思路:以“小邦寡民”这种相对极端的情况来设喻,
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侯王能够慎重的动用民众的人力、物力,使
他们的精力都投入到生产活动中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求,那么,即便是“小国寡民”,也能够汇聚民众。
此章可通译为:
即便是邦国很小,民众很少,如果(侯王)不轻易使用需要耗费
大量人力物力的器具,(例如)侯王虽有舟车,却不动用民力轻易出
乘;虽有盔甲兵刃,却不轻易动用民力投入战争,这样管理的民众就
会重死而不作乱,安居而不外流。管理民众回复到生产活动当中,
(通过劳动)使他们的食物更加甘甜,使他们的衣着更加鲜美,是他
们的风俗更加和乐,使他们的家居更加安稳。(这样,哪怕)邻邦的
人家可以都看到,鸡犬之声可以都听到,民众到老死也不会成群地迁
居到邻邦去。
本文发布于:2024-03-14 15:14: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4004592856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帛书《老子》通释之“小邦寡民”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帛书《老子》通释之“小邦寡民”章.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