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祝福前任最有水平的话)
第80章 小国寡民
【原文】
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⑦,无
所陈之⑧。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
1、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此句意为,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2、使:即使。
3、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意为极多,多种多样。
4、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
5、徙:迁移、远走。
6、舆:车子。
7、甲兵:武器装备。
8、陈:陈列。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
9、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以绳记事。
10、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译文】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
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
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
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导读】
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
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
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
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解读】
老子在本章的文字中塑造了一个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一个小国寡民的乌托邦。这里国家不大,人民稀
少,生活资料充足却不奢侈,百姓安逸却不沉湎于享乐,国与国之间相邻,却没有争端。在这里百姓饮食甘
甜,服装美好,居所安适,可以说是乐生安死,无忧无虑。
然而,也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是一种倒退,认为这是消极的复古,甚至认为老子希望人们“老死不相往
来”是一种反社会的思想。这其实都是断章取义,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老子之所以构建出这样一个乌托邦,
是因为看到了当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现实。他一方面将现实和理想对比,通过理想中的美好来反衬现实
中存在的种种黑暗和邪恶——这一切都是因为统治者不知道爱惜百姓、肆意妄为造成的。从而告诫统治者应
采取无为而治的治理方式,不可任意干扰残害百姓。另一方面,他通过“小国寡民”的理想状态,希望能转
变统治者争强争霸、武力扩张的错误观念。希望他们不要贪多求大,而是将教化百姓、爱惜百姓放在首位。
同样“老死不相往来”,在老子的语境中并不是要人们断绝和其他人的关系,而是大家都安居乐业,过
着衣食充足的生活,没必要互相往来、互相打扰。
老子“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理想既不反动,也不落后,而是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对现代的社会建设、城市规范、资源分配都极具参考意义。
【哲理引申】
老子塑造了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这里“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
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数千年来不知引起了多少文人的幻想,从《列子》中描述的华
胥氏之国,到《聊斋志异》中刻画的神仙居所,人们一直在寻找一个没有战乱、纷争的社会。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大诗人,他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后人,少年之时即抱有“大济于苍生”的宏
伟愿望,可惜当时政治混乱,礼乐崩乱,陶渊明空有一腔抱负,却完全无法实现。开始,他做过州县里的小官,
但其性格耿直、清正廉明,对污浊员m的官场氛围十分厌恶,不愿意屈膝权贵,因此仕途坎坷。
为了生存,也因为理想还没完全破灭,陶渊明在义熙元年(405年)最后一次做官,出任彭泽令。此时,
他已过了“不惑之年”。但倔强的性格和正直的为人让他当官后与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有一次,县里派
督邮来了解情况。同僚们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
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感慨道:“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
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从此永远脱离了官场。
在归乡之时,陶渊明写下了著名的《归园田居》,显示了自己宁愿贫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由于农田受灾,房屋又被火烧,他的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
终不愿向世俗低头,甚至连江州刺史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看重他的才华,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
被拒绝了。
陶渊明并非悲观厌世,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构建着自己的理想社会,追求着自己的人生梦想。受到老子思
想的启发,他在《桃花源记》中塑造了一个与世隔绝、淳朴安详的小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几乎
是对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的详细描述。
然而,这么一个美好的地方却“不复得路”、“遂无问津者”。也许这正是陶渊明的感悟,正是他心中
的悲哀。桃源这样的理想所在只能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在欲望肆虐、贪虐横行的当时,根本无法实现。陶
渊明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然而,他笔下的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桃源,却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处灵魂的
寄托。李白《古风》诗曰:“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杜甫《北征》诗说:“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明代张煌言《赠卢牧舟大司马》诗:“并州正有来苏望,忍说桃源可避秦。”桃花源便是陶渊明为后人留下的
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不仅有恬静、安宁的生活,也有独立、自由的人格,它让千百年中的理想者在此休憩
心灵,在此获得慰藉。
老子“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可能很难实现,但老子所提到的美好品质——
不争守下、戒骄戒躁、寡言厚德等,都是人们可以亲身践行的。只要努力做到如此,何处又不是桃源呢?
本文发布于:2024-03-14 15:12: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400336557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道德经》第80章 小国寡民 原文释义解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道德经》第80章 小国寡民 原文释义解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