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病历管理制度)
80年代文学思潮与论争
文艺领域中的改革.在新时期初期对僵化、极“左”观念进行全面清算和大规模重新
辨识的基础上,开始在自身诸方面进行着切实的探索和重建。中国文学开始坦然地面对世
界,并积极地在对西方文艺的评介中觅取新的发展路径。以现实主义为主潮的文学创作,
逐步由对历史的反思转入到对改革中各种现实生活变化的关注,在现实主义艺术方法引导
下恢复了自身尊严的新时期文学,开始在关注现实中实现着由“伤痕文学”、“反思文学”
到关注现实的转交。这一转变,不仅是文学自身的蜕变,也是文学对社会现实功利目的的
深刻化。在一定意义上,从80年代前期开始,文学取得了和现实生活发展的同步性。文
学领域内,从题材、主旨到手法、方法、风格都开始了全方位的向旧有格局的告别。
一、关于西方现代派的讨论
引起对西方现代派文艺大讨论的是1982年《外国文学研究》发表徐迟的《现代化与
现代派》一文。其实.在这篇文章发表的前后,西方现代汉文学的话题,已被人们广泛注
意到了,并逐步上升为热点问题。徐迟在1978年3月就发表了《文学与“现代化”》一
文;1979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组织了一次关于“外国现代资产阶级
文学评价问题的讨论”:从1980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1982年初,《外国文学研究》曾开
辟“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专栏,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
的着眼点是在我国大规模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文学如何适应并创造出与之相匹配的
“现代化”文学。由于徐文直接把西方现代派与中国新时期文艺的未来发展结合在一起,
自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叶君健、冯骥才等著名作家也撰文予以支持。他们认为.流
行于西方的现代派文学思潮,决不是一群怪物们兴风作浪的产物,而是当今文坛世界必然
会出现的易象,是文学史上的一场革命。现代派文艺不仅来源于现实,而且反映了各种物
质关系总和的精神内在。他们认为,我国文坛应当有“马克思主义的现代主义”、“中国
1
文学需要现代派”。在这场讨论逐渐深入的过程中,争论的焦点便集中在西方现代派产生
的原因、对西方现代派的价值重估等问题上。
二、关于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
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是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广
远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这场讨论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具体作品的争鸣中,更主
要地体现在大量的理论文章中,不仅是文学领域,也还涉及到哲学等其他人文学科。讨论
的主题词是“异化”,即人的异化和所谓社会主义异化问题。对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
题的关注,是从对“文革”十年的历史反思开始的,随后逐步演化到对新中国成立前后历
次政治运动,特别是“反右”运动全面反思。基于过去政治运动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人
的践踏情形,反思中人们开始呼唤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在这场讨论中,文学
所受到的启示要比其参与其中的讨论显得更为重要,它给文学创作所开启的命题无疑是巨
大的、深刻的,同时也是充满着艰难曲折的。最直接的是启发文学从“人”的角度来反思
历史,以“异化”来对人的悲剧进行形象的解释。早在1979年,存在主义继荒诞派文学
之后被介绍到我国,到1980年前后,对于存在主义文艺的介绍已经形成对西方文学介绍
的主要部分,并且为相当一批青年所接受。其间所兴起的“萨特热”、“存在主义热”、
“卡夫卡热”等,都无不与理论界“异化”讨论热有关。在此情况下,文艺创作上出现了
一些描写阴暗的、灰色的作品,由此形成了现实主义悲剧创作的另一种形态。
三、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从1984年到1987年,刘再复发表了一系列围绕“人的主
体性”而展开的对文学进行研究的论著,呼唤确立“人”的“创造”、“对象”、“接受”
三位一体的“主体性”地位。他同时申明“主体性问题,包括个体的主体性、民族的主体
2
本文发布于:2024-03-14 14:54: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399253557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新时期文学思潮与论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新时期文学思潮与论争.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