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力字组词)
基本内容:
革命文学论证是太阳社和创造社和鲁迅等人的论争,这个论争可以看作是初期的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对异质的文艺思想,主要是五四启蒙主义的一种否定和对抗,论争的结果是在周恩
来等人的调节下,成立了“左翼作家联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实践的扩大,使阶级话
语由小到大,对五四的启蒙主义话语形成了挤压,最终在四十年代演绎成了一个意识形态的
神话。
体可以参照以下教案:
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基本线索
1、特征:
(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
得空前的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
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颉颃互竞,共同
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2、基本线索:
在30年代决定着文学的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
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前者一般又称为左翼文学运动。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没有“左
联”那样共同的严密组织,未形成统一的文学运动,也没有像前一时期一样,组成众多的文
学社团。他们往往由于文学见解比较一致而出版刊物,编辑丛书,由此集合一批文学追求一
致的作家,共同开展活动。
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
基本历史线索,他们之间文艺思想上的斗争、文学创作上的互相竞争,共同活跃着30年代
的文坛。
二 、革命文学的论争
1、产生的原因
(1)“左倾”幼稚病——倡导者处于转变过程中,不能正确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片
面性、绝对化的错误。如:不承认革命处于低潮;对五四以来的文学创作(包括鲁迅的创作)
作了错误的评价;忽视思想改造的长期性、艰巨性,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不正确(一切文学都
是宣传)等。
(2)宗派主义——一些人宗派情绪严重,小团体主义,对非自己社团的人(如鲁迅)一概
予以否定和贬斥。
2、经过
(1)创造社发起对鲁迅的否定、攻击
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1928年1月):“鲁迅这位老生„„是常从幽暗的酒家的楼头,
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追悼没落的情绪”、“反映的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
哀,无聊赖地跟他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说话。”
成仿吾《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说鲁迅是“趣味文学”的“老人”,“暗示着的是一种在小
天地中自己骗自己的自足,他所矜持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称鲁迅是“有闲阶级”。
(2)太阳社也持同样的观点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说鲁迅的“思想是走到清末就停滞了,因此,他的创作即能
代表时代,他只能代表庚子暴动的前后一直到清末;再换句话说,就是除开他的创作的技巧,
以及少数的几篇能代表五四时代的精神外,大部分是没有表现现代的!”
(3)鲁迅予以了反击并针对他们存在的错误、问题进行了批评
鲁迅《“醉眼”中的朦胧》:“先前可以不动笔,现在却只好来动笔,仍如旧日无聊的文人,
文人的无聊一模一样”。还把自己在论争中的杂文收成集子,取名为“三闲集”。
鲁迅《璧下译丛〈小引〉》:“近一年来中国应着‘革命文学’的呼声而起的许多论文,就还
未能啄破这一层老壳[即指:日本作家的影响],甚至于踏了‘文学是宣传’的梯子,而爬进
了唯心的城堡里去了。”
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倘没有应具的条件的,那就是自己说变,实际上却并没有变,所
以有些一天晚上自称突变过来的小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家,不久就又突变回去了。”
鲁迅《文艺与革命》:“一切文艺固然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这正如一切花皆
有色(我将白也算作色),而凡颜料未必都是花一样。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
报,教科书„„之外,要用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
(4)愈演愈烈——对鲁迅实行“笔尖的围剿”、对茅盾也进行了攻击
杜荃(郭沫若)《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1928年8月,载于《创造月刊》),称鲁迅为“封
建余孽”、“二重反革命”。
克兴《小资产阶级文艺理论之谬误——评茅盾底〈从牯岭到东京〉》,说茅盾“对于无产阶级
是根本反对的”。
期间,创造社与已经退出创造社的郁达夫产生过论争;创造社和太阳社之间也为谁最早提倡
革命文学的问题发生过论争,表现了文艺团体间的宗派情绪和门户之见。他们放松了对敌对
势力的战斗,使新月派等乘机极力诋毁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这使得论争的几方有了结束论争、
团结战斗的愿望。
3、结果
在党组织的影响下,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的论争在1929年初基本停止。
1930年2月16日,在党组织的建议下,论争几方坐在一起,召开了以“清算过去”、“确定
目前文学运动的任务”为题的讨论会。会上,推举冯乃超、钱杏邨、冯雪峰等组成委员会,
筹备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4、意义
(1)积极的一面:促使作家们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作家思想的提高、无产阶
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在思想上、组织上为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鲁迅曾经说:“我有一件事要感谢创造社的,是他们‘挤’我看了几
种科学的文艺论,明白了先前的文学史家们说了一大堆,还是纠缠不清的疑问。并且因此译
了一本蒲力汗诺夫的《艺术论》,以救正我——还因我而及于别人——的只信进化论的偏颇。”
(2)不足的一面:小团体主义、宗派情绪的流露,放松了对敌人的斗争。论争时的意气用
事、无限上纲的批评方法,对后来的文学个评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本文发布于:2024-03-14 14:53: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3992161605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革命文学论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革命文学论争.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