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春逝)
幼儿园常规教育问题及对策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幼儿园在保教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过程中
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和习惯。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幼儿园常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
系,常规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在园的生活质量。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实施常规教育时存在着以下问题,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的
常规教育。
一是自由型常规教育。教师强调让幼儿自由地发展,认为常规教育是对幼儿主体性的
限制。所以,教师较多地考虑如何让幼儿“活”起来,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自
由活动,却忽视了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要求,结果滋长了幼儿自由散漫的习性。
二是管制型常规教育。此类常规教育中,教师将“常规教育”和“如何管理幼儿”等
同看待。常规教育成了对幼儿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以督促、提醒和提要求为主,对违反
常规的幼儿进行惩罚,其结果不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使幼儿成为了“木头人”,甚至使
有些幼儿从心理上抵触教师,不喜欢幼儿园。
三是教条型常规教育。此类常规教育中,教师把教育的规则“教条化”,认为常规教
育是不可改变的。他们在实践中死板地看待问题,坚持已有的规定。如吃饭一定要都吃完
才能走,不考虑幼儿的身体和食欲等问题。这种方式势必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
利的影响。
四是说教型常规教育。此类常规教育中,教师通常采用说教的方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
规范和指导,并且这类教育方式以限制性的常规居多,如“不许大声说话”“不能乱丢玩
具”等,却没有引导幼儿去理解行为被禁止的真正原因,忽视了幼儿通过体验习得常规的
特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
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其中明确了良好常规在幼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独立解
决生活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引导我们去反思传统的管理行为与幼儿主体发展之
间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应采取的对策
(一)规范幼儿行为,形成良好常规
实施自由型常规教育的教师以新教师为主。他们在管理常规方面没有丰富的经验,多
年习得的儿童观告诉他们: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充分的发展空间,让幼儿的主动性得到充分
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所以教师不应该给幼儿过多的限制。这些教师的出发点是非常
好的,他们考虑到了幼儿个体的发展,但没有顾及幼儿的整体发展。“人人自由则无自由”,
如果对于每个幼儿都放任自由,那么一个班级二十多个幼儿就会使整个环境变得吵吵闹闹,
什么活动都进行不下去。因此,教师应认识到,必要的常规对幼儿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它可以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学习在集体中生活,也可以有助于教师维持班级
活动的秩序。通过常规教育规范幼儿行为,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可以促进幼儿
对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发展自理、自律能力,学习协调与他人关系的技能,
形成群体意识,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实施自由型常规教育的教师还需要在幼儿心中树立威信,与每个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
促使幼儿和谐相处。当然,这种威信要让幼儿认为教师的指令和建议是既有益于他们的共
同生活,也有益于他们个人发展的。只有这样,幼儿才会愿意听从教师的指令和建议。此
外,这些教师要了解并参与制订班级的日常规则,与搭班教师保持一致,尽量采用正面引
导的方式来督促幼儿遵守规则,如重复强化那些积极的行为:每个活动结束后观察幼儿整
理物品和活动室的情况,在必要时督促和帮助幼儿,保持环境的井然有序:让幼儿熟悉一
日活动的环节和常规,并将班级一日作息表和其他规则悬挂在幼儿能看到的地方,使幼儿
有稳定感、安全感;每提出一个常规要求教师都要深思熟虑,反复论证,还要督促每个幼
儿去遵守,如吃饭前先上厕所再洗手的要求提出后,教师每天都在不同的时段进行观察和
引导,确保幼儿能遵守这些规则。
(二)以幼儿为本,促进幼儿从他律转为自律
管制型常规教育的教师认为常规教育就是“管住幼儿”,每个幼儿都应该依照一定的
行为规范活动。这类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保障了一切事情顺畅地进行,减少了由人际冲突带来的安全隐患,让幼儿安全、健康地在
幼儿园生活。但是,由于过多地控制幼儿的行为,阻碍了幼儿思维的自由发展,使幼儿缺
少自由探索习得知识和经验的能力。我认为,常规教育要以幼儿为本,教师应该把幼儿的
发展摆在首位来思考。在严格管制下幼儿的“问题行为”少了,“规矩”的幼儿多了,但
幼儿也因此失去了很多。他们失去了学习与同伴交往、合作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失去了幼
儿应有的天真和活泼,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无从谈起。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幼儿理解常规是如何产生的,为何需要常规,从而使
幼儿从他律过渡到自律。常规管理中,教师不能一味地依靠权威,借助批评和惩罚来达到
管理的目的,不能总以“不许这样,不能那样”来规范幼儿,而要使幼儿体会到常规给自
己带来的乐趣和益处,这样幼儿才能将常规视为自身的需要,从而转变成自律的行为。
(三)不变性常规和可变性常规的协调统一
实行教条型常规教育的教师认为常规应该是“稳定的、不变的”。但在常规教育的实
施过程中,这些教师常把常规的“不变性”夸大,不能灵活运用常规来为教育服务。
的确,不变的常规易使幼儿养成习惯,有助于幼儿面对相似问题情境时做出良好的反
应,而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试探成人的规则界限。另外,不变的常规也能为成人树立一
定的权威,让幼儿觉得成人是说话算数的,可以信赖的。但是,在面对特定情境时,常规
也应具有“可变性”。面对不同类型的幼儿,教师应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常规教育,不能
用同一标准来评判不同类型的幼儿,而是要给各种类型的幼儿提供宽松的人际环境,如给
内敛、动作慢的幼儿更多的时间,引导活泼、冲动的幼儿注意细节等。幼儿从小班升到中
大班,常规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发展渐渐改变的。
如果一直以小班的常规要求来规范已是大班的幼儿,必然阻碍大班幼儿良好习惯和性格的
养成,使幼儿有依赖性。在常规教育实施过程中,有些常规在前一阶段实行得很好,但在
后一阶段却得不到贯彻,这就需要对常规做出变通。这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反思,
是幼儿的发展造成常规的不适应,还是常规本身有问题?确定原因后,再重新商讨,对原设
的常规加以修正,以使常规真正行之有效,从而达到常规的不变性和可变性的协调统一。
(四)运用多种方式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
说教型常规教育存在方法单一、活动乏味等问题。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准备
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帮助幼儿实际体验常规的重要性,而不能单凭说教的形式。幼儿的思维
是具体形象的,加上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说教的方法对于他们是很难起作用的。只有以
具体、生动的方式,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学习模仿的兴趣。如故事讲述法,通过讲述<
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让幼儿形象地了解爱惜粮食的重要性;儿歌讲述法,通过讲述
《洗手歌》,既让幼儿熟练地掌握了洗手的要领,又让幼儿把握了动作的先后顺序:歌曲表
演法,通过表演《三轻歌》,让幼儿在表演中体会到走路轻、说话轻的作用:榜样示范法,
运用正面的榜样为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激发幼儿的道德情感。
以上四点对策只是许多常规教育方法的一部分,远远不能应对所有教育实践中遇到的
问题。因此,如何在实践中体会、总结、反思并最终形成一套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
征的方法是目前幼儿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幼儿教育在其发
展中也不断向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问题,因此,没有哪一种方法是永远有效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方法和观点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总结,形成体系,推进幼儿常规教
育的有效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4-03-14 13:45: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3951071605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幼儿园常规教育问题及对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幼儿园常规教育问题及对策.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