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困境透析与对策探讨——以湖北宜都青林寺民间

更新时间:2024-03-14 13:16:13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新年诗朗诵)

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困境透析与对策探讨——以湖北宜都青林寺民间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摘要

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困境透析与对策探讨

——以湖北宜都青林寺民间谜语传承为个案

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张岚

指导教师

吴晓蓉教授

摘要

民间谜语作为一种口传文化,是一种知识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渠道,是民族、地域、

地方性文化的象征,千百年来都通过口传教育方式得以承继和发扬,口传教育之于文化的传

递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以社会结构的转型为主体的全

面转型。转型一方面促进了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但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文化赖以

生存的土壤造成了猛烈冲击。在此情况下,民间谜语等口传文化的重要性受到忽视,或被新

的文化元素替代,再加上电子传媒将外界信息源源不断的传入,学校教育又一步步的占据了

儿童的生活世界,其传统的口传教育方式受到影响,教育传承难以开展下去。

本研究选取国内第一个“谜语村”——湖北省宜都市高坝洲镇青林寺村为考察点,旨在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揭示目前以谜语为代表的民间口传文化的教育传承问题,并为文化的传承

和口传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策略。在前期文献资料搜集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法获

取的资料中发现,当前民间谜语的家庭和社区教育场域功能弱化;民间文化精英断层以至师

究的滞后等诸多问题都显示其口传教育方式正遭遇困境。在整个社会大环境诸种变迁的冲击

作用下,教育者主动或被动放弃文化传承的责任;学习者的“不在场”;民间口传文化价值弱

通过对口传教育困境的解读,本研究尝试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化、教育与人

的关系,彰显口传教育在人类文化传递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如今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

的大背景下,家长应重视其口传身授的责任;学校应促进口传与书面的结合;政府和教育主

关键词:民间谜语口传教育文化传承教育策略

徒教育难以开展;以书面为基础的现代学校教育与传统口传教育的关系困境以及相关教育研

化及其发展的停滞等因素所造成的传统口传教育组织体系的破坏是造成上述困境与问题的主

要原因。

管部门共同推动社区教育课程的发展,实现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口传教育模式。

两南大学硕士学何论文

Abs仃act

Study

ofthe

Predicament

and

C0untermeasure

on

oraleducation

off.0lk

riddle

ofOral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theInheritanceofFolk量Uddlesin

Qinglinsi

Village,Yidu

Ciq‘Hubei

ProVince

Master

of

M勾or

ofEducation

Theo巧:Zhang

Lan

Supervisor:Professor

Wh

Xiaorong

Abstract

n孤smissi0

As

an

oml

culture,the

folkriddleis

kind0f

knowledge

ca币er,a

way

forcultural

Il,锄d锄emblem

ofdiff.erent

nationalities,are嬲舳d

locatiOm.n

h舔beencarried

on柚d

develope

dby

oml

educati彻in

t|lousaIld

ye嬲、vhichh越import锄e腩ct

for

enViro砌ent

cultuml㈣ission.Since他f

education

o蛐锄d

e’s

opening-up,a土吐lebackground

0f

social

tmsf0丌nati011,economy,politicS龃d

pe叩l

f.or仃{lditionalculture

t0

live

by

alSoh勰

socialIife

h鹪changed

big

ch锄ge

that

lot,tlle

stIldents’co岫仃y

liVesh舔beent乏11(en

by∞hool

stI印by咖p,l

it州n

ch柚ge

ots

of

illf0珊ation缸髓ou住ide

h觚been

brought

ill

by

elec仃0面cmedi乱And

people’s

production柚d

life.IIlmis

conditiorI’tIIe

impon锄ce

0f

oral

cultu他such罄folk

iddlewould

be

i印ored

0r

ta|【%by∞me鹏w

cul删elements,andⅡle

way

oforaleducal

011.

ionalso、Vouldbe

111is

affec锄which

madetlleeducationiImeritabIe

becoming

h捌to

c盯U

study

inVeStigated

ProVince.Wim

me

first础ddle

Villagc,QingliIIsiVillage,Gaoba吐0u

1.ov峨Yichang

culture、Ⅳere

City'Hubei

case锄由sis,付le

problems

iIltlle

heri姆of

foll【oral

reVealed,and

sn锄e百es

a陀pr0Vided

f.0rits

heri仨lge锄d

developme眦B勰ed∞Iiteratures,

fieldworl【s锄d

imervieWS

showed

nlat也e

educ甜on

field缸1ctioTls

of

f.amily锄d

commuIl时we陀

weaI(eIl,cul眦elites

deficiency

made

men州ng

education

harder'modem

sch00l

education觚d

仃aditionaloraleducationhadrelation

dilemm如锄d

relatededucationresearch

w雒delayed.All

也e辩problems

iIldicatedthaloraleducationw舔.m

predic锄ent.Under廿le.mIpacts

or

ofsocial

positively,

w勰

蛐Virom锄t臼诅11sitions,educatorS

le锄erS

were

a:b锄don酣tlle

duI)r

ofculture

heritage

actiVely

abse鸸me

Valueof

f.ou【o咖cul眦w船weakell’and

meeducation

syStem

m咖re鹪ons

forme

damaged

foritS

aboIve.

sta印ation.AU

t量le∞areme

pI.edic锄ent柚d

problems

listed

Througll

me

inte叩佗tation

of

predic锄ent

t0

oraleducation

dilemma,t11is

s乱Jdy研cs

t0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Abs仃act

re-ex锄ine

tlle

relationship

bet、v∞n

cultu陀,education锄d

hum觚f如m廿le

perspectiVe

of

educ撕onal锄tlll呐lo斟,锄d也%reveal

Now

in

i盯eplaceable

roleof

o词education

in

h眦锄cultul℃.

the触nsfomation

of

soci啊锄d

cultu糟c11a11J驴backgrou咄the

par锄ts

should

pay

a士tention

t0

its

firsth锄d

w—tten;T11e

responsibility;1k

educa£ion

then

sch00lshould

promote

tllecombinationoforala11d

promote

the

90ve姗ent锄d

d印砷nen招should

fom

commun时education

educationmodein

tlle

cu—cul啪deVelopment

jointly,and

仃inny.

f.锄ily—communi够-sch001

KeVwords:FoIk

riddles;OI?aleducation;culturaI

traⅡsmission;educational

st豫te目

lII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导论

导论

(一)选题缘由

1.基于民间谜语的传承价值

谜之为事在文化发展史上,实扮演颇为重要的角色。就像诗歌、绘画、音乐

这些文艺活动最初的缘起,都不是纯粹为着美的娱悦而存在,而是为了某种实用

目的而产生一样,民间谜语的最初起源,应当是为着生活的现实需要,而不是单

纯为了娱乐。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长远历史中,民间谜语存在及意义是相当多元,

相当广泛的。比如民间谜语是某些仪式中所必须的活动,猜射的过程在这些场合

一方面代表知识的获得,另一方面也代表了障碍的破除。因而谜语不仅娱乐,且

益智、陶冶情操,促进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反映了各地的独特文化,各地民众的

禁忌心理及实际生活的需要。而谜语的社会功用价值,也并不仅仅局限在其自身

价值上,它对民间文学、民俗学、文艺学、社会学、语言学、音韵学、方志学、

考古学等领域都有特殊的参考价值。迄今为止,以民间谜语出现的整个村落,青

林寺属中国首例。早在2003年年底就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谜语村",而在第一

批国家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青林寺谜语也名列其中。作为

仍在传承中的的民间口传文化形式,它的教育传承方式值得关注。

2.民间口传文化所面临的凋敝局面

民间口传文化是人民大众自发创造、满足自己的一种生活文化,是普通民众

情感和精神的重要载体。它的生存方式相对脆弱,从没有像经典文化那样用各种

方式进行加强,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也远远比不上经典文化。民间口传文化的随

境教育传承方式一般都依托于人自身而存在,传承的范围比较窄,大都依赖家庭

中的亲子教育和社区中师徒教育,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通过礼仪习

俗等进行身口相传,在现代社会,这些方式极易受到阻碍和挑战。基于对民间口传

文化的保护,某些民间文化形式开始从口头传承转为文本写定。虽然随着文本的

固定,使其不会随着个体的消亡而消失,但这种从“动”到“静’’的过程缺乏民

间文化主体自觉、广泛的参与,大大影响了民间口传文化的活性。另外,生活方

式的转变、传承主体的散失和电子媒介的介入造成家庭和社区的传承功能弱化,

降低了人们受到民间口传文化自然氛围熏陶和感染的可能性,也导致民间口传文

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断层现象。

3.现代社会民间谜语的口传教育中的问题亟待关注

在没有文字之前,就已经有了谜的活动,因而谜语并不是表之于文字的的。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导论

在传统社会中,民间谜语的传承大多依赖的是家庭和社区,以书面文化为主的学

校教育并不是传承的主要方式,而现代社会职能分化的细化使得学校教育逐渐成

为教育系统的核心。现代社会中,民间文化传承精英的外迁和老化,传承主体的

断层,口传教育环境的变化,民间谜语实用价值的减少等都使得家庭和社区传承

功能弱化,而民间文化价值理念的缺失也造成学校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疏离。学校

教育中的传承主要是以校本课程来开展,通过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大多以教材

的形式使一种口传文化文字化和书面化,

地失去一些口头性的文化要素。

口传文化在书面化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

(1)民间谜语内涵及其传承价值相关研究

谜语大概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产生,刘勰《文心雕龙·谐隐》是我国第一篇

论及谜语的古代文献。古代的士大夫文人曾吸取民间谜语的“遁辞以隐意,谲譬

以指事”固的表达达方式,用于社会、政治生活及文学创作中,称之为庾辞或隐语。

国内对民间谜语偶有关注但多是散论在各类民间文学概论、教程中的各章节,如

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在其《民间文学概论》一书中指出:谜,从言,迷(《说

文解字》),它是一种有迷惑作用的语言艺术。谜语是民间文学中一种特殊的韵文

形式作品,是表现、培养和测验劳动人民智慧的民间语言艺术。结构上与其他民

间文学形式不同,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主要特征是不对事物做直接正面表

述,而是通过隐喻和暗示去表现,让人根据暗示提供的根据、线索,经过思考猜

出这个事物。②谜语作为一种深受民众喜爱、短小精致的民间口头文学样式,自古

以来就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民间谜语是表现人民智慧、培养和测验人的智力的

语言艺术,是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与社会其它文化形态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实

践中创造的文化成果。@它将智力游戏、知识教育和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以最短小

精悍的艺术形式来包容大千世界和展现人类智慧。

谜语在古代是有严肃的意义和重大作用的,常被用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有

的还用在生活仪式和宗教仪式中,猜谜有时甚至关系到个人的自由、幸福和生命

的安危。∞在现代社会中,谜语仍然保持着比诗、词、曲更旺盛的活力。@谜语历

经百代而不衰,具有自己独特的传承价值。学者们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一是娱

。刘勰.文心雕龙·谐隐【M】.长沙:岳麓书社,2004:132.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327.

·刘传青,单文悦.青林寺谜语民俗性解读啊.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lo(6).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329.330.

@洪心.谜语,为语文教学增添情趣【J】,基础教育研究,2007(9).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导论

乐、益智、陶冶情操。谜语的主要特点是寓意的描写法,使猜者由谜面得到一种

通向谜底的暗示和启发,猜射的过程,兼具娱乐性和益智性,培养思维能力,促

进人的发展。①二是丰富知识、促进文化水平的提高。谜语涉及知识面广,天文地

理、自然景象、生活事项、字词等均能入谜。是人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传给

子孙知识的一种途径,也是提高自身知识文化水平的一种方法。尤其是能促进儿

童大脑的发育生长,增强反应力和创造力,使之灵活而敏捷,是一种独特的教育

方式。三是体现礼仪、道德、宗教、价值观念、民风民俗等。民众由于共同的政

治经济文化生活而在历史上形成的共同的行为规范、准则、道德观念等思想文化

信息正是通过民间谜语此类口传文化得以保存。圆谜语中常常包含着传统的事谜和

物谜,流传久远,载有当地历史文化的印记,揭示了区域文化的演进和渊源,保

存了大量对于当地的民风民俗的描述。四是美学价值,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谜

语具有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的审美特征,且保留了大量群众语言以及方言,多用

韵以及语法修辞,有一种生动的美感。

(2)民间谜语的口传特质及其教育研究

①民间谜语的口传特质

谜语是口传文化的一种,它的口传特质可通过口传文化的概念进行说明。口

传是相对于书面而言的。口头语言曾经是人类最基本的文化信息传递载体,并且

至今依旧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交往及思想交流工具,因而口传文化包容了人类社

会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化信息蕴涵。包括一般所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

话等散文类作品,以及史诗、叙事诗、民歌、谣谚等韵文类作品。@所谓口传文化,

就是与书写文化相对,以口头创作、口头表现、口头传承为其特征的文化,其体

裁如山歌、叙事歌谣、民谚俗语、故事、传说、谜语、童谣、绕口令、祭词、哭

嫁歌、哭丧歌等,多属民间文学一类。固

民间谜语的口传特质体现在其传授内容上是谜语题材广泛,反映自然界和社

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尤其是日常劳动和生活场面等。谜语与人民生活紧

密相连,谜底和秘密案所触及的事物,都是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熟悉的,

不仅如此,人们将自己的生活态度、思想感情、兴趣爱好也都编织在谜语之中。固

口语的方式、方言和群众语言的使用更能生动质朴的表达人民感情。

民间谜语的传授方法也具有口传性。研究者们认为口头文学是不同于文本文

学的文学样式,是一种与生活情境同在的动态的文学,它依仗于人的口耳,是话语

西刘永炳.青林寺谜语在文化中的地位和社会功用川.三峡文化,2000(4).

雪刘传青,单文悦.青林寺谜语民俗性解读【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们O(6).

曲王亚南.口承文化与文化的定义fA】.中国民间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固刘大可.闽台客家口传文化比较研究【J】.东南学术,201l(1).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332-332.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导论

(非纯声音)的听觉艺术,接受主体主要通过“听"的方式,是跨越文字的直观

的审美方式。回谜语猜射活动不受时空环境的限制,无论是在山坡上、溪流边或饭

桌上,还是婚丧嫁娶、逢年过节之类场合,谜语都是一道不可或缺的“佐餐"。

谜语猜射不仅能以言说方式,更可以通过说唱来进行。简单来说,就是由谜语再

配上不同的曲调来进行传唱。而且谜语有什么,就能唱什么,演唱谜歌时,大都

采取问答式(对歌式),而且很多是即兴编唱,以歌出谜,顺韵答唱,以谜答谜,以

歌对歌。国

②民间谜语的口传教育

研究者们认为文化的传承正是一种教育过程,民间口传文化不仅是一种教育

形式并且在民众生活中发挥作用,其内容、运行机制、终极意义都与教育紧密相

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的传承就是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对人的教育和

再教育。@三峡地区民间文化的研究学者邓新华在《关于三峡口承文化研究的思考》

中认为民间口承文化的流传路线虽然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但却是有规律可

循的,这就是它们基本上都是沿着两条线路展开的:一条是家庭传承路线,一条

是社会传承路线。前者以长幼关系为主导,通过母系或父系系统而世相传;后者

以师徒关系为主导,通过师承关系而前后相继。并且这两条传承路线在很多情况

下又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固不依赖于文字传承的口头文学,其传承主要依靠人与

人之间的口传心授,或师傅传送,或长期生活在口头文学表演语境中,耳濡目染,

逐渐成为一个熟练的口头传承人。@民间谜语作为一种口传文化,它的教育方式也

是遵循这两条基本途径,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以口传教育的方式自发进行的,

学校教育所占比例较小。

现今的社会职能分化使得教育任务和职能越来越集中于学校教育,因而学者们

也着重研究了怎样将口传文化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屏蔽了

民间文化",“主流文化传布下民间文化边缘化"和“专业教师的匮乏’’;@有的认

为“在学校教育制度之外,注重培养民族文化的新传人来确保民族文化在当前顺

利传承”;⑦有的认为“虽然培养部分专业的师资队伍;编制校本教材;以校本课

程的方式将地方文化纳入到学校教育之中的主张,能够在学校范围内进行文化的

集中保存和传递,但是这些策略都忽视了从文化存在中去思考文化传承的内在规

回杨梅.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研究阴.广西社会科学,2004(8).

o刘传青,单文悦.青林寺谜语民俗性解读【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o(6).

o赵世林.论民族文化的传承.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田邓新华.关于三峡口承文化研究的思考川.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o黄天骥,刘晓春.试论头口传统的传承特点阴.文化遗产,2009(3).

回王自合.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国民教育体系中民间文化的缺失川.文学界(理论版),2010(6)

o黄新宇.谈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理念一以金牙乡改革开放以来正月习俗的变迁为背景【J1.南宁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50.54.

两南大学硕+学位论文

导论

律。"回

(3)口传——书面理论的相关研究

人类无文字历史远远长过文字记载的历史,语言的文化传承也远甚于文字的

文化传承。从全球文明史来看,人类会说话的历史在12至20万年之间,相对来

说,包括符号的书写的历史也就七八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仅仅五千年而已,

是很短暂的文化现象。中国的口承文化按着自己的轨迹发展着,并且留下了口承

——书写交互影响的许多生动例证。②在国内的口传文化研究中,已经有不少学者

从口传的角度来探讨诸如《诗经》、《论语》、《庄子》等古代文学文本。如刘宗迪

的《文字原是一张皮》;叶舒宪《孔子《论语》与口传文化传统》,《“学而时习之"

新释——《论语》口传语境的知识考古学发掘》等,提炼出古代的思想家们“书

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观点,古人造字,其初旨本为继绝学,但由于文字天生与口

承传统和原初语境的疏离,反倒成了隔绝文脉的屏障。要了解文本后的历史真相,

就必须首先恢复古典文本的口传原型和原初语境。@钟敬文等民俗学家对于口传文

化做出了分类介绍,并研究其民俗学意义。固朝戈金也以民俗学的角度对于口头传

统做出分析,深入研究影响口述的条件,理解口述的前提以及用“深入访谈’’的

方法描摹民俗事项背后的传统。@还有王亚南等学者从口承文化的概念入手来研究

口承文化的蜕变。四

学者们对我国现存的一些少数民族的口传文化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

巴莫曲布嫫等人对彝族“克智”口头论辩以及史诗《勒俄特依》的研究;⑦朝戈金

对蒙古族史诗的研究,详细分析了现有研究对口传史诗的误读;@对土家族口传文

化的研究,探讨了土家族口传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认为土家族民间口传教育主要通

过家庭教育、家族教育、村寨社区教育、师徒传承教育来实现,其内容主要有生

产技能教育、生活常识教育、人生礼仪和社会礼俗教育、民间文化教育等;卿对泸

∞卢德生.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以嘉绒人。且索”仪式传承为个案fD】.西南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2008.

o巴莫曲布嫫.口头传统·书写文化·电子传媒——弓兼谈文化多样性讨论中的民俗学视界【J】.广西民族研

宄2004(2).

国刘宗迪.文字原是一张皮们.读书,2003(10).

曲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o朝戈金.民俗学视角下的口头传统忉.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5).

o王弧南.口承文化蜕变论m.民族文学研究,1997(4);王亚南.口承文化:文明的渊薮阴.民族文学研究,2001(1).

o巴莫曲布嫫.u头传统与书写传统阴.读书,2003(10);巴莫曲布嫫.在口头传统与书写文化之间的史诗演述人一

基于个案研究的民族志写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巴莫曲布嫫.克智与勒俄:口头论辩中的

史诗演述(上)川.民间文化论坛,2005(1);巴莫曲布嫫.克智与勒俄:口头论辩中的史诗演述(中)【J】.民间文化论

坛,2005(2);巴莫曲布蟆.克智与勒俄:口头论辩中的史诗演述(下)【J】.民间文化论坛,2005(3);沙马打各.论L】传文学

书面化过程中文化要素的遗失——兼谈彝族克智的收集与整理【J】-两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8).

唧廖明君.口传史诗的误读——朝戈金访谈录【J】.民族艺术,1999(1);朝戈金.口传史诗文本的类型一以蒙古史诗

为例川.民族文学研究,20010(4).

@黄柏权,聂亚林.土家族口传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探析叨.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7):谭志松.土家族非物质文化

传承的教育形式及其变迁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l0(5);谭志松.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的

主要特征叨.西北民族研究'2010(2).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导论

沽湖地区摩梭村寨的口传文化研究;④对裕固族口传文本的研究等等。圆这些都为

少数民族现存的口头文化传统的研究起到了良好的学术示范。

另外,上述研究者对于国外的口头——书面理论也做了大量翻译和梳理的工

作,如朝戈金《口头·无形·非物质资产漫议》,为美国口头程式理论专家弗里翻

译的《口头程式理论:口头传统研究概述》;巴莫曲布嫫也曾对国外的“口承—书

写"论辩进行过梳理和简介,并在此基础上探析民俗学研究在口头传统与书写文化

之间的视界融合。固

(4)青林寺谜语

迄今为止,以民间谜语出现的整个村落,青林寺属中国首例。2003年年底被

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谜语村",2006年“青林寺谜语”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引起了文化界的广泛关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当地文化人

士、学者开始对青林寺谜语进行研究,并撰写了大量的论文,特别是随着青林寺

谜语集的出版,他们或为此积极作序,或专门对青林寺谜语进行分析和研究。例

如王作栋的《智慧、情感与想象力的传统载体一<青林寺谜语选(续编)>》、《青林

寺村谜歌的现在时》,郡维新的《山花烂漫自在艳一青林寺谜歌概说》,杜心宁的

《谜歌探微一校编<青林寺谜歌选>的思考》,还有梁钱刚的专著《青林寺谜语散

论》,收录了他多年来对青林寺谜语研究的心得,这些是从各个角度对谜语的语言、

内容、体裁、形式等进行的介绍和分析。还有部分研究从民俗学的角度入手,着

力介绍谜语的唱讲环境、与民俗生活的关联、和传承状况等。如贾志、杨亮才、

冯志华等撰写的《中国谜语村’’青林寺的考察报告》从青林寺村的生态环境、当

地谜语的特点、抢救历程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分析;刘守华教授的《青林

寺谜语村的重要价值》、刘永炳的《青林寺谜语在文化中的地位和社会功用》等文,

结合青林寺谜语的实例,深入探讨了其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

2.国外相关研究

(1)口传——书面理论的相关研究

国外最初的口头传统研究从口头艺术的研究开始,让“口头传统’’具备学科

体系特征,是二十世纪学者们的贡献。哈佛大学英年早逝的天才古典学学者米尔

曼·帕里(MiIman

P哪),通过研究荷马史诗,率先提出荷马史诗必定是“传统的’’,

进而必定是“口头的"论断。随后,他的学生和追随者艾伯特·洛德(灿bertB.Lord)

将他所开创的学术方向进行了系统化和体系化工作,成就了以他们两人命名的“帕

。钟宗宪.现阶段环泸沽湖地区摩梭村寨的口传文学及其民俗文化现象阴.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2).

。李建宗.口头文本的意义:民族想象、族群记忆与民俗”书写”——以裕固族民间故事为研究个案【J】.内蒙古社会

科学(汉文版),2009(1).

。巴莫曲布嫫.口头传统·书写文化·电子传媒——弓聚谈文化多样性讨论中的民俗学视界【J】.广西民族研

究,2004(2).

两南大学硕+学位论文

导论

里——洛德理论"(又叫做“口头程式理论【oral

fo咖ulaic

nleo州")。此理论阐释

了口语文化中存在的大量套语与程式,深入揭示了荷马史诗等民间口头文化传承

的各种机制。∞

在1960年被尊为口头程式理论“圣经"的《故事的歌手》由哈佛大学出版,

其作者口传文学研究专家艾伯特·洛德在书中指出“口头是个是一个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口头学习、口头创作、口头传递几乎是重合在一起的。"②稍后,多种

著述围绕“口承一书写"问题展开了论辩,在不到12个月的时间里相继出现了4

种论述@,不谋而合地将口承文化——作为知识界关心的一个主题——椎到了当时

的学术前沿。固唇枪舌剑之间尤以“大分野"——在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之间是否

存在人类认知与现代心智的鸿沟——为焦点。“书写论’’派认为,逻辑思维(演

绎推理、形式运算、高次心理过程)的发展取决于书写。而他们的对立面“连续

论"学派的持论则针锋相对,认为口承与书写在本质上都负载着相似的功能,它

们在心理学上的差异不应过分强调,二者的载体确有物质上的区别,从而在一定

程度上形成了两极间谱系关系。与此相呼应的,就有学者出来呼吁,说人们长久

以来过于关注与书写相关联的精英文化产品,而轻视民间口承文化传统。这种偏

向会造成人类不可挽回的损失。固

在后来被哈夫洛克称之为“口承——书写等式"的这一讨论中,学者之间也

形成了一道分界线:或强调这一等式中的口承传统,或重视这一等式中的书写传

统。随着论战的愈演愈烈,人类学中的民族志研究也汇集起来自不同书写传统与

口头传统的当代个案,分别将玻利尼西亚、远东、亚马逊河盆地、巴尔干半岛、

非洲、美洲、中亚、东亚、太平洋岛屿、大西洋等地区带入了人们的视野,以丰富

翔实、生动鲜活的实证研究,揭开了人类口承文化的多样性与书写文化的多元性,

其中人类学家露丝·芬尼根(Ru也F劬egan)对“书写之于非书写:大分野论"提

出了重要的质疑,有力地反驳了古迪的“书写决定论"。她强调说,既不存在仅

此一的书写传播语境,也不存在独一无二的口头传播语境,因为两种传播方式都

可以采取诸多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文化中就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文化传承的相关研究

函【美l约翰·迈尔斯·弗里,朝戈金译.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f1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曹【美】洛德著,尹虎彬译.《故事的歌手》【M】,中华书局,2004:7.

o这4种论述分别是:传播学家麦克鲁汉(M解mallMcLull柚)的‘古腾堡星光灿烂》(11he

Gu钯nberg

Gal戕y1962)'

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Levi.S臼硼ss)的《野性的思维》(LapensceSauvagcl962),社会人类学家杰克·古

迪(Jack

G00dy)和小说理论家伊恩·瓦特(I锄w撕)合写的论文《书写的逻辑成果》(111e

Consequences

ofLite聊戮

1963),以及古典学者埃瑞克·哈夫洛克(EricHavelock)的文章《柏拉图导言》(Pref;|ce

to

Pla:to,1963).

固巴莫曲布嫫.口头传统·书写文化-电子传媒——弓l莛谈文化多样性讨论中的民俗学视界叨.广西民族研

究,2004(2).

o朝戈金.口头·无形·非物质资产漫议阴.读书,2003(IO).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导论

国外对于文化传承的研究多集中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有研究从文化与社会

变迁的观点出发,认为地方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与全球化的大背景相互作用

的,因而必须承认全球化以及现代通讯及网络对本地文化所造成的影响,地方文

化必须要有一个传统的转向,并与其它文化和领域进行交流使之具有新的生命活

力;地方文化不像保存在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一样,它是活生生的动态的演绎,

它需要演变,需要创造性地应对外界的刺激,文化的变迁并不会使它失去其原有

的身份与价值。①还有研究认为在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文化传承中,来

自传统家庭和集体、群体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有着很强的文化感染力。圆

3.研究述评

民间谜语是流传于民间的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形式,对于民间谜语的口头性

研究,近年来主要是主要着重于对谜语的搜集、村落的考察,研究其传承的路线、

风格、环境以及总的文化特征等等。另外,对于青林寺谜语的论著都从不同角度

对青林寺谜语进行了推介和解读。已有研究掌握了大量具体的民俗资料,对本研

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发,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1)在对民间谜语的研究中,要么是单纯的口头讲述表演研究,或者是文本

的比较研究,都只是追寻书面或是讲述活动的研究,对青林寺谜语村的研究基本

只停留在对该村民间谜语本身的介绍或是感悟,侧重于对其历史渊源、内容和文

化内涵等方面的研究,针对现实的传承问题的研究很少,也未涉及口传与谜语传

承的关系。因此,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调查,了解其口传教育的渊源,其教育内

容与形式,再针对现代社会口传教育中涉及的问题作出分析。

(2)已有的对与民间文化传承的研究更多地注重学校教育与民间文化的内容

分析,具体的策略的探讨中多关注校本课程的开发,缺少从社会转型背景下进行

切入,结合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的断裂与冲突以及第三方力量电子媒介崛起的视

角,分析现有的口传教育系统内部元素发生的变迁,并通过实例说明这些困境、

问题和原因。

(3)已有研究有时受书面文化视角的限制,未能深入的理解口传文化教育传

统自身的意义与价值。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通过文献整理和分析,笔者发现已有的文献多是从民俗学或是民间文学的角

∞Wendy

Grisw01d.Cultures锄d

SocietieSin

ch卸ging

world【J】.AJ&Soci啊,VbLl3,No.2,1999:44岳449.

vs

。Nguy锄Phuon争Mai,Cces

collcctivism:con舶ntation

t0

rcv削鲫ne

cult嗽1

terlou、MAlbcn

Polot.CooperatiVeleaming

Conmci柚heritage

culn鹏’s

2005:403.4

19.

connicts锄d

fnj锄atch忉.A5ia

Eufopc

Joumal,Oct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导论

度,将具体的民俗事项进行描述性的介绍,对于传承困境的研究焦点集中于传承

方式的选择。本研究拟通过教育人类学的相关理论,深入实地对青林寺民间谜语

的口传教育内容和类型以及教育现状做出全面的考察,研究这一过程中的问题,

再通过家庭、社区、学校三大场域的结合,提出相应的对策。

2.实践意义

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深刻变革,一个民族的变革,主要是

人的变革。而欲求自新,必先认识占其人口大多数的普通民众的文化传统和现实

状况。民间口传文化和附加于其上的民间精神,直接关乎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

本研究拟通过青林寺村民间谜语传承的个案调查,研究民间口传文化在现代社会

中教育传承的问题,对实施“活"的民间口传文化传承提出可行的对策。

(四)本研究的基本设想

1-研究思路

本研究从对以往文献资料的整理出发,对青林寺谜语进行溯源,了解青林寺

谜语产生的生态环境,发展过程和演变状况,继而通过深入实地对民间谜语的口

传教育途径以及教育现状做出全面的考察,探究当代民间谜语口传教育中出现的

问题,将此个案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因,然后对家庭、学校和社区教育场域中的

传承做出反思,提出对策。

2.研究内容

本研究从以下几部分内容展开:

(1)口传教育的概述。揭示口头传统的重要价值及口传教育的悠久传统。

(2)青林寺谜语口传教育的考察分析。介绍青林寺村的历史、地理和人文背

景,重点了解青林寺谜语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通过深入实地对民间谜语的口传

教育途径以及教育现状做出全面的考察。

(3)探究当代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困境,以青林寺为例说明这些困境及具体

问题

(4)对问题进行追因分析。

(5)提出可行的对策。

3.研究方法

(1)文献法

论文前期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阅读大量相关书籍,通过CNKI、维普、

网络等多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以及文献,对有关民间谜语以及口头——书面理论的

西南大学硕+学位论文

导论

研究做出整理。同时查阅青林寺谜语村的历史文化、地理方面的资料、著作和新

闻,了解前人在本研究上作出的成果及研究程度,从而吸取成其中的精华部分,

确定自己的研究目标。

(2)实地考察法

实地调查主要是2011年9月至11月间两次深入实地研究,了解青林寺谜语村

的自然和生境,谜语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固有的传承方式与状况。对民间谜语

的口传教育内容和类型及其现状做出全面的考察,采取参与观察的方法,并进行

适当的访谈,发掘其中的问题。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

1.研究的重点

本研究的重点是深入细致的做好实地调查,了解青林寺谜语的口传教育内容

和类型以及教育现状,探究现代社会中民间谜语口传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境,

并作出反思。

2.研究的难点

在对民间谜语的研究中,要么是单纯的口头讲述表演研究,文本的比较研究,

谜语本身的介绍或是感悟,或是侧重于对其历史渊源、内容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

研究,而对于原生态的民间谜语在现代社会变革中的口传教育问题以及与如何学

校教育相适应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需要理清自己的思路和观点,找准问题,提出

合理可行的对策。

10

西南大学硕+学位论文

一、民间谜语口传教育概述

一、民间谜语口传教育概述

(一)口头传统及其教育传承

1.口头传统:人类表达文化的根

众所周知,文化信息的传承可以说是人类所独有的本领,也是人类文明历史

得以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因为人能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进程中,依据

自身新的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并改造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这一过程也

就是人类社会的文化信息系统不断传承、不断被后代加以组织和运用的过程。正

是由于有这样的系统存在,才会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明的更新、文化传统的

保持等。所以,人类社会文化信息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和传递,而是对文化信

息加以组织和运用。文化信息的组织和运用中产生知识,知识是文化信息的组织

和运用形式。人类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动态过程,所以知识便是永远处于更新的过

程中。

正是在这种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中,人类无文字历史远远长过文字记载的历

史,语言的文化传承也远甚于文字的文化传承。从全球文明史来看,人类会说话

的历史在12至20万年之间,相对来说,包括符号的书写的历史也就七八千年,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仅仅五千年而已,是很短暂的文化现象,“直到500年前印刷术

的发明,即只是20代以后,阅读和书写才开始在一般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①西

方的口述历史特别发达,例如正是口传这一古老的文化传承方式才使古希腊人的

历史可以代代相传,其代表作荷马史诗着重的就是口述,后来用文字记载的正史

也是根据传说而写就。对于中华文明来说,从已知的最早汉字形态——甲骨文的

使用时间来判断,其成文时间也只有三千年。在文字出现之前,至少延续了十万

年的口传文化的深厚传统。写出来让人看的文字,虽然大大挤压了口头语言的地

位,但却并不是语言世界的全部。即使在识文断字大为普及的当代社会,在远离

人际沟通繁杂都市的乡村,社会学家在谈到“面对面社群”的生活的时候就指出

了文字的无用武之地。熟人组成的小社会,生于斯,老于斯,鸡犬之声相闻,以

声气辨人,以口耳沟通,远远来得比书写文字亲切而有效。有时甚至省却语言,

以姿势、气味、足音来辨别或沟通。圆声音纵然是稍纵即逝,但每一把声音都有其

独特的音频、音高、音域,可以深入每个人内心的深处。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熟悉

而亲切的声音,即使事隔多年,但当再次听到时候,也能把那把声所属的人辨别

出来,声音所具有的这种物理性质塑造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因而人的语言在久昔

圆【美】埃伦·迪萨纳亚克,户晓辉译.口头、书面与后现代心理【J1.民俗文学研究,2004(3):137.

圆费孝通.乡土中国r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4).

11

西南大学硕士学何论文

一、民间谜语口传教育概述

文化传递的过程中起根本作用,且至今仍然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交往和交流工具。

口头语言和口头传统在人类文化的表达和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包涵

了人类社会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无形中模塑着民众的行为方式、思维

习惯和价值理念,记录着民众的心路历程,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表达文化的根。

2.民间谜语概述

在丰富多彩的口头传统中,民间谜语以其短小精致的形式、包罗万象的知识

内容、生动畅达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表现获得了普通民众的喜爱,且因其最重要

的益智又便于记诵的特点,从古至今一直是教育启蒙的重要手段。

谜语从古流传至今,主要分两大品种门类:一类是灯谜,一类是民间谜语。

灯谜的内容以猜射文字、词语为主,即俗称的文义谜,即便偶尔猜射有关事物也

只是隐射事物名称的文义,在形式上分为以文字表述和非文字表述的两小类,其

中以文字表述的灯谜谜面通常比民间谜语谜面简短的多。灯谜主要在文人学士中

流传,民间谜语则以事谜和物谜即俗称的事物谜为主要内容,兼及文字词语,以

歌谣体式为主要形式,主要在略通文墨、文化程度稍浅的劳动群众中口耳相传。

民间谜语既能应用于娱乐,愉悦身心,也可以传授知识、启迪思维。它描述记录

了许多旧时的文化事项、民风民俗以及禁忌规范,是见证地区族群的发展演化过

程的活化石。此外,民间谜语完全口语化,大量使用生活语言,几乎都是大白话;

适量运用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增强了民众的认同感和聚合力;与其它口

头文学样式一样,主要靠口耳相传,因此谜语的音韵畅达,运用多种修辞手段,

既有特色又好记好传,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掌握艺术的能力,是口头传

统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3.口传教育的历史传统

民间谜语的口传特质使得它必然以口传教育的形式代代传承,古今中外都有着

悠久的口传教育传统。即使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有教材用以参考,有板书

用以记录,但教与学的过程也始终没有离开教师的口述,口传教育之于文化的传

递实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

(1)中国的诗教传统

在中国,诗教和乐教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被很多教育家所提倡。《尚书·尧

典》被视为诗教的源,且具有神话底蕴,一直被儒家奉为万世典章。早期贵族子

弟的教育就主要是通过音乐来实施的,这最早可以追溯到舜的年代。人们相信,

听什么样的音乐将会获得什么样的人品。到春秋时期,以音乐为贵族教育手段的

思想已经发展成为社会管理手段,其相关目标指向了社会整体的培育与管理。而

12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一、民间谜语口传教育概述

后儒家更将《诗经》作为经典传授门人,着重凸显其教化的功能,诗歌的社会功

用价值被无限放大。孔子诗教最重要的思想本质是“思无邪"与“温柔敦厚”,强

调诗歌经世致用的功用性以及通过学诗来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提高政治道德水平

和思想修养。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则认为人的品性是具有先天差异性的,诗

教的作用便是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调整这种差异。“诗’’的意味不是文人的文字记载,

而是自然韵律和节奏的反应。诗教是用以“化民”的,即于无形之中改变,是一

种十分内在的天人合一的教育过程。

诗教体现了这样一种教育逻辑:教育要求丰富的身体参与,时时刻刻以身体

去感受去践行,体现了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老师引导学生与诗沟通是

在先的,但随着诗教的进展和深入,老师和学生的言说共存于诗意之中,他们的

角色身份将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凭借言说的力量,将道业外铄与人;强调行为、

环境的浸润和熏陶,民众身处其中,对秩序的亲切认同感油然而生,并将此价值

规范内化为人的自我生成。

(2)先秦诸子的口传教育思想

孔子《述而》篇子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放在当时在书

写文化取代口头传统的过渡期的大背景来解释,“述"是指讲述、口述;“作”指

写作,著作,个人著作也。孔子以口述古代知识为傲,以不写著作作为戒条。就

连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的《论语》,也只不过是弟子们的记录孔子语录

的笔记而已。孔子尝试用语言来描述音乐的境界,坚守着口头传承的传统,从而

有效地在我国的书写文明中存留了口头传统及其学习——教育方式的精髓:通过

口耳之间的不断重复的经久训练,达到身心统一的至高人格修养境界。④从某种意

义上说,孔子“克己复礼"的背后是对口传教育的推崇,如此的文化价值观深深

植根于数万年传承不绝的口头传统之中。《庄子》里有一个《轮扁斫轮》的寓言故

事,说的是木匠讲他怎么教做车轱辘的故事。借轮扁之口,以轮扁之言无法传其

斫轮之意来表达圣人之书无法尽圣人之言这个道理,更认为流传下来文字书籍只

不过是“古人之糟粕也”。庄子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实际上正是一种口头

文化的智慧。这种智慧在《周易·系辞传》中更一目了然,直接就表达为“书不

尽言,言不尽意’’。

(3)国外的口传教育传统

传说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曾讲过一个埃及法老与发明文字的神灵塞乌斯谈论

文字的故事,大意是法老质疑塞乌斯文字的真实功用。其真实性虽无可考却流传

千年,至少折射出希腊人的反思,即文字对意义的传递并不是惟一靠得住的,它

。叶舒宪.孔子‘论语》与口传文化传统明.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3

西南大学硕+学位论文一、民间谜语口传教育概述

的运用对追求真理的高尚灵魂,是凶是吉尚在未定之天。①或许正是出于这种疑虑,

苏格拉底一生也只“对话"而不书写,教育活动依靠产婆术层层诘问来开展,其

留下来的思想是弟子柏拉图的“转述”。古希腊人的这种看法并不是孤立的,对于

伊斯兰教来说,教义的传承也是依靠口传教育。声音优先于文字,是他们的宗教

传统。古兰经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就被确定为口述传承,并由一代又一代人执行

下去。每一个想获准进入哈桑清真寺的人必须能毫不迟疑地口诵出整部古兰经。

而且古兰经是被背诵它的人从心里领会的,信徒们集体朗诵并重复记诵直至了然

于心,直到今天这种情况依然如故。同样的情形还有对声音格外钟情和重视口头

表达的印度教。印度教世代之间基于宗教信念,对那个神圣的真理,都是面对面

的用同一种语言,同一把声来传递的,书写典籍之于教育远不如口述的传统来得

重要。

(二)口传教育在民间谜语传承中的作用

1.建构族群认同

族群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享有共同信念的人群因各自的神话、历史、文化

属性、种族意识形态而互相区别。族群认同就是族群的身份确认,是指成员对自

己所属族群的认知和情感依附。在族群的社会关系中,人的教育常常是与他人共

同进行的,如谜语的口传教育活动是两个人及两个人以上的的交流活动。这种活

动或者经由传统、或者经由经验,总之教育导致与他人的接触。这种社会接触是

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社会互动。有学者提出族群认

同产生的条件是族群间存在的互动关系,因而教育活动能导致族群认同的发生。

教育人类学认为教育即是文化的传递,那么个体学习族群的文化,并逐渐适应以

便在文化中成长发展的过程即是族群认同的核心内容。

民间谜语是在劳作和生活中创造,蕴含了当地族群的共同经验,反映出一个

地方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能够满足个体的生活需要和认同需要,是维系

族群情感、意识和性格的重要纽带。口传教育中与生活情境同在的特点,使得谜

语中所蕴含的经验和技能都能在一次次的人生礼仪和社会礼俗活动中传承和丰

富,民众自发的不断学习并且巩固成果,因而这种共同文化心理无法通过有固定

教学任务的现代学校教育等途径传承。每一次的仪式都存在在一种以谜语猜讲为

主的口语文化环境中“转化为创造和再造社会化自我的承载手段,成为个人身份

进入集体的载体"。圆如果不懂得自己家乡的礼仪、礼俗就很难融入当地社会。因

。林岗.论口述与书写川.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圆【美】林文刚编,何道宽译.媒介环境学【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67.

14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一、民间谜语口传教育概述

此,在族群的传统礼俗、人生礼仪之中,民间谜语不仅作为口头传统记述了当地

社会传统的发生发展情况和各种民俗仪礼的由来,具有关于习俗事象和古史传说

的历史观功能,并得以由理性上世代传承,而且其口传教育方式直观形象地向后

人传授着知识体系、行为模式和社会传统,帮助人在社会团体中扮演相应的社会

角色,发挥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化教育功能。

2.知识与技能的自然传递

提出“经验之塔"理论的美国教育家戴尔(Edgar

D越e)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

最底层,“人类的认知能力首先是从直接经验获得,通过经验塔的最底层,即人们

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直接学习,再到观察的学习活动,最后

到抽象的观念学习,获得符号经验。”谜语的知识和技能口授大致分为劳作技能的

教育、生活知识的教育和历史文化知识的教育。∞我国的农耕文明有着几千年的历

史,农民除种地以外,也养鱼虾,饲养牲畜。在民间谜语中体现的劳作技能的教

育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知识、手工技艺、畜牧业知识等方面的内容;生活知识的教

育包含了衣食住行、休闲娱乐以及对日常生活的感受等方方面面;我国悠久的历

史以及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也被编入谜语中。谜语的口传教育即是依托于上述活

动中的直接经验。学习者自己去看、去听、去参与,不仅是越猜越有趣,获得了

“娱"与“乐",而且适应了群体劳动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可以不拘时间地点的自

然传递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对孩子们的思维的训练和智力的提高也很有益处。同

时也使谜语本身得以借助口传教育的过程代代流传。民众们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下

生动真实的写照了自己的生活,并通过谜语谜歌的唱讲将生活经验和常识传承给

下一代。

3.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

德育是一种区别于知识与智能传授的特殊类型的教育,它建立在社会规范的

基础上。德性不是一种认识,更多的是一种体验,知识只是承载美德的最基本元

素。因而道德情操的建构与美好德行的形成,不是仅仅依靠着道德知识的传授,

而是要重视个体的道德感悟和道德经验的累积。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是个“无

法’’的社会,“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而维持礼这种规范

的是传统。圆在青林寺村,这种大众行为的准则就体现在谜语中。民间谜语不仅是

村民们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教科书,还汇聚着历史上传下来的社会生活中的伦

常规则和信仰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村民们的价值观;传播着一套传统的行为

回【美】戴尔,杜维涛译.视听教学法之理论【M1.上海:中华书局,1949:55.

。费孝通.乡土中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4):54.

15

西南大学硕+学何论文一、民间谜语口传教育概述

模式,具有规范社会关系和行为观念的功能,指导着他们的言行举止。在日常生

活中,长辈们通过谜语对晚辈进行基本的伦理道德教育,涉及范围包括做人要踏

实勤奋、热爱劳动、尊老爱幼、与人和谐相处、反对贪腐,甚至于婆媳关系的处

理等。从一言一行的细节处着手,将生活本身与道德伦理结合起来,在田间地头、

饭桌茶馆、民俗仪式上通过谜语的一猜一和进行正面的直接的说理疏导。如:

问:一对鸳鸯两处栖,你来我往结夫妻,白日夫妻同携手,夜晚各自分东西。一

答:五颗扣袢如兄弟,个个完婚把妻娶,偶尔小叔进嫂房,惹得路人笑嘻嘻。

(谜底:扣袢)∞

谜歌巧妙咏唱了本地乡规民约,暗中教人不伤风化。采取拟人化的手法,把

无生命的“扣袢’’人格化,诙谐风趣。看起来平易却又耐人寻味,给人警醒。人

们长期在这种轻松而富有乐趣的教育氛围中,已经习惯了各种活动中所劝导的人

生礼仪、乡规民约和生活哲学,潜意识里都有了是非善恶的标准,不会产生强制

下的逆反心理,有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谜语的口口相传中更是形成了道德的自

我监督,因而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更愿意遵循普遍的准则执行,将道德意识内

化并表现为外化的行为习惯。

(三)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特点

教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活动,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以口传的角度来审

视教育,现实生活中,教育无处不在,自然发生。这种口传教育方式有以下特点:

1.教育是活态的、多样的自然教化

谜语的口传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崇尚自然的教育,它的教学地点、教育内容均

来自于自然的日常生活,因而能够冲破时空的限制,伴随着娱乐、劳作、游戏、

仪式甚至于谈情说爱的情境随时随地展开。它的教育传承形式是多样的,包含了

家庭(家族)、社区以及师徒间的教育。没有凝固不变的书面文本,每一次都会建

构新的文本:场景与环境是活的;对象是活的,现场反应和双方互动各不相同。

此即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活",“从活动中学’’圆,将教育当做生活本身,从彼此

持续不断的互动交流里获得经验和训练,贯穿人的一生。学习是一种身体力行的

活动,附于其上的是一种富有趣味的,审美而感性的生活态度。口传的全方位交

流方式能越过书写文化的蔽障,带给感官和精神以美的享受。

2.教育建立在与社群环境之间的紧密契合上,教育的施受对象广泛

谜语的口传教育既然有融入生活的特点,那么它必然寄托于亲族血缘关系上,

圆丁开清.青林寺谜语选嗍.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1):83.

。【美】约翰·杜成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l(5):9.

16

西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一、民间谜语口传教育概述

建立在家庭和社群人与人的交往之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麦克卢汉就指出:“组成口头文化社会的人,却不是由专门技术或鲜明标志区别开

来的,而是由其独特的情绪混合体来识别的。"∞教育活动在世代之间、家族之间

和邻里之间展开,每个个体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和行为方式都与这种血缘地缘

关系紧密相连,每一次的劳作、仪式都强调了个体在这个共同体中的位置,增加

了情绪的共鸣。文化的归属感在口传教育中被不断强化,这一点与将知识从环境

中抽离为教材的学校教育截然不同。

3.教育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

从本质上来说,教育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也就是双方平等地通过对话方式

促进人的交流和发展,提升人思维水平的过程。圆因此口传教育是人类流传的重要

方式,是认知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学者认为,语言行动中的记忆是一种连续性

回忆的方式,因而用书面文本代替口传的副作用是减弱人的记忆力,同时因为文

字依赖视觉识别到大脑分析的转换过程,其对人的直觉领悟力的破坏也是无法避

免的。⑨对话的过程与具体的时空相联系,这种时空赋予了每一次对话过程、口传

教育活动本身的意义。因而每一次的对话,每一次的教育过程都是具有个性化的

特点,如果把口语文化从这种对话中抽离出来,那么其意义就将不复存在了,口

语文化本身的精神也会被消解。

西【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p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84.

雪顾尔伙,张诗亚.《论语》口传特质及教育启示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lO(12).

雪叶舒宪.孔子《论语》与口传文化传统川.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何论文

二、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考察分析

二、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考察分析

(一)青林寺谜语溯源

1.青林寺村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青林寺村,位于湖北省宜都市高坝洲镇,因初建于盛唐,扩建于明朝中叶的

青林古寺而得名。青林寺地处清江下游,长江三峡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东距

清江入长江出口处10公里,南距高坝洲镇9公里、宜都市17公里,北距红花套

镇3公里、距长江北岸的三峡机场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历史上青林寺是上恩

施、去湖南、入四川的门户,江河航运非常发达。地处丘陵地带,地貌特征为“七

山二水一分田",全村面积9.1平方公里,8个村民小组289户近千余人,民族构

成以汉族为主,土家族次之,杂居少量苗族。耕地1148亩,海拔不足100米。又

因属亚热带气候,所以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森林茂密,土地肥沃,主要农作物

有水稻、柑橘、茶叶、棉花等。1995.1997年,因高坝洲修电站,青林寺村进行了

移民,水库淹没区村民全部迁出,占全村总人口的40%以上。青林寺村将移民款

补助用于新移民造鞭炮、种柑橘等。花炮停产后,该村村民主要是种柑橘和网箱

养鱼,生活较富裕。

2.青林寺人文环境

从文化渊源看,青林寺村距19万年前人类早期活动遗址“长阳人’’遗址仅几

十公里,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南岸坪新石器遗址仅一江(清江)之隔,离距今已有

7500多年历史的红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时代遗址仅几公里,这些遗址均是中华民族

的古文化和文明的发祥地。青林寺一带在明朝末叶隶属苗、汉、土民族大众杂居

栖息的地域,文化多元,有古老巴楚文化的痕迹与沉淀。历史上这里为连接长江

清江的陆上通道,自古建有驿道,是古代巴人与汉族商贸往来的重要门户。商贾

小贩、文人墨客、香客行旅聚集于此,因此更是文化传播交流的集散地。历史上

这里的文化所依托的政治力量相对薄弱,书面文化比较不发达,悠久的历史与长

期的土、汉、苗杂居生活状态,使多种文化在此交融与碰撞,各民族文化在此融

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艺样式,沉积了数量可观的文学素材,民间文化积淀非

常深厚。村民与社会接触广泛、眼界开阔、知识丰富、思维活跃、受教育程度高,

因此大量的民间谜语在此地得以生成、发展、创新。

青林寺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许多文学艺术品种与民间谜语一起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谜语、歇后语、谚语、歌谣、打油

诗等,其中以谜语最为丰富。民间艺术有:狮舞、龙灯、踩高跷、采莲船与民间

18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二、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考察分析

音乐等。民间文学里的歌谣与民间艺术中的采莲船、踩高跷的唱词中,又有着大

量的谜歌。祖祖辈辈相传的谜语、俗语、故事、笑话,村民在日常生活、劳作中

自相承袭;薅草锣鼓、采莲船、高跷、丧鼓等活动,依农时、年节、红白事绵延

不绝。受传统文化熏陶,青林寺村的谜语高手、丧鼓高手、民歌高手、谚语歇后

语高手代有人才出,在娱人自娱之间闻名乡里。老者故去了,已磨练成骨干的中

青年自然接替。随着时代发展,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化,部分民间文艺形式

开始衰落,但最受当地人喜爱的谜语、故事、坐丧鼓等依然沿袭下来,2003年底,

青林寺村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谜语村"称号,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谜

语村。

3.青林寺谜语概说

(1)青林寺谜语的历史与发展

青林寺谜语传承人之一的丁开清认为谜语的起源应在商朝后期,经三国后日益

成熟,历经唐宋后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尤其是明清两代,农村手工业进一步发

展下,市民阶层逐渐庞大,对通俗文化及各种竞技活动的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

作用,民间谜语受到更多民众的喜爱,制谜猜谜高手辈出。到了清末民初,谜语

又有了一次新的发展和提高,群众性制谜猜谜的风气更为活跃。而青林寺本地的

谜语起源,业内人士说是在青林寺初建时期的唐朝,有的说是在明清至清朝之间,

至今尚无定论,但基本认定在清朝末期已颇具规模,尤其是在文人的参与下,再

加上谜语本身通俗、富有情趣而又易于传诵记忆的特点使其越来越深入民间,几

乎成了当地民众进行娱乐、教育的最重要方式。

直至20世纪60年代,国内政治运动开始影响到谜语的猜讲,谜语的传承和

发展陷入低谷,不少传统谜语被认为是迷信、封建、不健康而受到很大限制。但

在小范围的民众活动场合中,大批的民间谜语仍然活跃在村民们的口中,作为娱

乐、斗智的重要方式,帮助协调村民的情绪与心理。在公开场合和集会中,一部

分谜语仍然作为鼓励劳动生产、表扬先进、规范秩序、歌颂时代的手段反复猜讲,

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净化思想以及宣传教育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后,风气渐开,民间谜语的猜射又重新活跃起来。到21世

纪初,青林寺村共采录谜语8000余则,谜歌近3000首,先后出版了《青林寺谜

语选》、《青林寺谜语选(续编)》、《青林寺谜语选(精选本)》、《青林寺迎奥运谜

语选》、《青林寺谚语歇后语选》,以及精装本《青林寺传统谜语选》等8部谜语选

集和谜歌选集。2001年至2003年,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曾先后多次派专家学者对青林寺村进行了考察。最后认定,。在青林寺村,除开不

懂谜语的婴幼儿,目前参与谜语活动的男女老少占全村村民总数的95%;其中掌

19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二、民问谜语口传教育的考察分析

握谜语1.10则的近半数,11.30则的约占30%,31.100则的约占15%,100则以上

的约占5%。"“该村能即兴编创新谜语者lO余人,年龄大多在30余岁至60余岁

之间,他们大多能在15至30分钟内为初次见面的人编姓名谜。"①2006年,青林

寺谜语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林寺谜语在新的历史时期是与时俱进的,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谜人们将新近出现的物事制作成谜语,如电脑、空调、手机、新交通工具等。

二是随着青林寺村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谜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他们制作的谜语

已经超出了日常生活、村里村外这些局限的范围,出现了国际性的事谜或者外国

国名的名谜,如北京奥运会等。三是配合社会发展需要,以新农村建设、廉政建

设等制作了专题谜,这些专题谜都体现了民间谜语这种传统艺术在新的社会环境

下的价值新生。四是谜语与故事相结合促进了谜语与民间小戏、曲艺等其他文艺

品种的结合。

(2)青林寺谜语的文学特征

青林寺谜语被誉为“具有世界意义,值得我国和有关国际组织认真关注的口

述和非物质性人类文化宝贵遗产’’。在青林寺,谜语被称为“灯拨子’’,村民们之

间都是说“打灯拨子",意即猜谜。青林寺人爱猜谜擅猜谜,甚至连村名都是一个

谜语:“有水能使清江清,树叠罗汉绿荫荫。侍从旁边无人问,宜都境内不用寻。’’

从谜语的表达内容看,上至天文地理、下到动植物、生产生活的工具、事件

等,包罗万象,是劳动群众实际生活的客观反映和真实写照。大致可分为物谜、

事谜、字谜三大品种,且以物谜、事谜为主。

从谜语的表现形式看,青林寺谜语结构严谨,表现形式多样。其具体的表现

是歌谣式,以猜射事物为主,并兼及灯谜,且灯谜只以字谜为主,偶有词语,多

为一谜一底。由于继承了民歌传统,单句谜面有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及七字

以上单句,尤以五字句与七字句居多,整谜的句式除单句谜面外,两句式、三句

式、四句式、四句式以上的多句式样样皆有,尤以两旬式、四句式居多,这些特

点都是提现民歌特色的。固

从体式技巧方面看,青林寺谜语题材丰富,谜体齐备。有单谜和组合连缀谜

式,体裁有会意体、增损体、离合体、象形体、谐声体、综合体六中,最丰富的

是会意体。锄

。贾芝,杨亮才,冯志华等.”中国谜语村”青林寺考察报告们.长青,2004(1).

雪丁开清.青林寺民间谜语选【M1.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l(1):205.

印梁前刚.青林寺谜语散论【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9).

。梁前刚.青林寺谜语散论【M】.|匕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9).

20

西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二、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考察分析

从语言上看,青林寺谜语完全口语化,大量使用方言;音韵畅达,易于记忆

流传;修辞手段高明,变化灵活。

在青林寺民间谜语中,还存在着一种谜歌。顾名思义,即可以传唱的有曲调

相合的谜语。谜歌的品种、表达内容、体式技巧等基本与民间谜语没有两样,所

用的曲谱几乎完全是村民们生产劳动所用的薅草锣鼓及民间小调或者流传比较长

久的歌曲的忠实记录和演化。

(二)青林寺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历史脉络

现代社会一说起教育,人们不禁想到的是学校、教师,然后是教师以教材为

中心,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但是对于口传文化而言,以上元素几乎都不存在,

或者意义完全改变,既没有学校,也没有教师与学生的观念,更不存在教材。教

育的过程并不在一个固定的时间与空间,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无论是生产

劳动还是休息,节庆还是日常生活,家族内部还是村落社区之中,教育都可以潜

移默化的进行。与所有的口传文化一样,青林寺的民间谜语从形成、扎根到旺盛

的生长、发展,都是随着村民们的耳濡目染,口耳相传参与在整个村落的物质和

精神生活中的,并最终从一种随意的口头语言演化成维系着村落秩序,村落情感

的口传文化。由于是口头发生的,没有文本参照,青林寺谜语得以流传依靠的只

能是口传教育这一传统的大众自觉教育形式,伴随着娱乐、仪式、劳作甚至谈情

说爱等进行,在“讲"、“听"与“猜"的交互循环中,个体受到了当地文化的熏

陶与教化。

青林寺民间谜语的口传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依赖于村民们持续不断、反反复复

的猜讲与训练,除此之外,并无任何文字形式可以帮助记忆。教育即是生活本身,

每一次的猜射和说唱都是将那看不见的语法创造成充满艺术性的句子的过程。村

民们日积月累的生活知识、劳作经验、仪式禁忌等都能通过口头的押韵的易于记

诵的谜语这种教育工具而发挥作用,不拘时间与地点,父母长辈传讲给子女,师

傅传给徒弟以及劳作伙伴之间不断强化,每个人都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

谜语的口传参与到正规教育活动中来,大概是在清末。青林寺村重视教育的

传统古来有之,清光绪年间宜都知县王国铎就曾为青林寺立碑一块来描述这一传

统:

教后人两袖清风过太平或耕或读大土指经

承先烈一脉相传度众生惟孝惟忠佛祖普灵中

由于清末文人的推动,青林寺谜语的口传教育发展地更具规模。在王国铎时

D彭林绪,丁开清,魏瑶.谜人的世界——青林寺谜语的人类学考察【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11):22.

21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二、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考察分析

期,青林寺谜语的口传教育就已经从零散的随意的逐渐的趋向于有组织有计划的

方式。青林寺读书人多,文人多使得私塾盛行。村民廖佩之回乡后带回大量谜语

并创办私塾,将外来谜语和本地谜语在私塾中广为传播。读书人的文字功底为谜

语的创作提供了便利,而谜语本身的文辞特点也引起了他们的研究兴趣,深受其

喜爱。青林寺村记载的最早的一批谜语传承人廖悦波、廖光照等人均是那个时期

的私塾先生,有很好的古文功底,正是他们开启了谜语的编创之风,青林寺现存

谜语中大量的字谜便是始于这一时期的创造。这一时期文人们与普通村民的互动

是非常多的,私塾中的读书人将谜语教给村民们,村民不断学习、互相传讲,并

开始掌握制谜的技巧,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慢慢加工,然后又在各个场合猜射,

教给其他的村民,文人们也会根据他们的编创再进行加工完善,并反馈出去。这

个时期谜语的口传教育就在文人与村民的互动中完成了,谜语在村民的口耳相传

中积累下来。

长久以来,青林寺的谜语一直在有序传承中,直至上世纪60年代,由于国内

政治运动频繁,谜语的传承受到严重的阻碍。九十年代开始,谜语的传承进入了

复兴期。青林寺谜语的口传教育已经不仅仅限于本村范围内,甚至于在书面文化

为主的学校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它已经作为校本课程被纳入宣都市中小学课程中,

教师在课堂内为同学们介绍谜语,互相猜讲。青林寺现有的传承人也常被邀请到

学校中去亲授谜语课,达到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三)青林寺谜语的口传教育途径

民间谜语的传承路线虽然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但却基本上都是沿着两

条线路展开的:一条是家庭传承路线,以长幼关系为主导,通过母系或父系系统

而世相传;一条是社会传承路线,以师徒关系为主导,通过师承关系而前后相继,

并且这两条传承路线在很多情况下又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由此可知不管是什么

样的传承路线,都始终离不开以人为载体的教育,教育被认为是文化习得与传播

的重要手段。教育人类学看待教育的实质之一是文化的传递,从某种意义上说,

文化的传承就是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对人的教育和再教育。②理由是作为群

体共享的意义体系,任何文化都只有通过教育活动才能广泛传播,从而形成群体

观念。文化的传递有两端,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民间谜语的口头传递不仅是一

种教育形式并且在民众生活中发挥作用,其内容、运行机制、终极意义都与教育

紧密相关。可以说,几乎到处都可以找到教育的场所,其中既有正式的也有非正

式的,每一个人都经常地处在教育的过程之中,每一个人的人生各阶段都处在教

。邓新华.关于三峡口承文化研究的思考阴.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I(5).

o赵世林.论民族文化的传承.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1995(4).

22

西南大学硕士学仲论文

二、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考察分析

育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也就是文化传递的过程,是母婴间、师生间、代际间、同

侪间以及各类人际间文化的和跨文化的传递过程。

1.家庭(家族)教育

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在所有的社会组织中,家

庭具有最不可撼动的文化传承功能。①无论是稚龄儿童,还是耄耋老人无不受到家

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发生在家庭或者家族内部,参与者之间非常熟悉,参与

的人数相对较少,基本形式是代际间的传授,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祖孙之间等,

这种家庭成员间的谜语猜讲最为常见。如下是谜语大王丁开清谜语传承的谱系图,

这是一个典型的家庭教育传承:

开清——书勤

开英

应秀开珍

文孝——应芬

丁昌荣——文杰

文义

天胜——开梅

开艳

应才——天喜

这种教育方式具有终身性的特点,文化的熏陶无时不在,而且不拘男女,人

人都参与。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是邻里之间的谜语猜讲,因为地缘和血缘关系的

交织,在我国农村,邻里之间往往即是邻居也是亲戚,一天的劳作过后,几家人

聚集在一起闲话家常,猜谜打谜是聚会的主要话题,互相交流下新学会的谜语,

每一次的聚会都是一次传讲的好机会。家庭教育是民间谜语的口传教育最重要的

形式,其目的主要有通过民俗活动形成对血缘关系的反复认同;促进沟通并且增

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加强对长辈经验的认同,形成尊老的传统,促进社会

的稳定和谐等。

对青林寺的村民来说,猜谜是他们的启蒙教育,家人就是他们人生的第一位

老师,而其中女性长辈在人们的幼年期通常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村民们大多

是从襁褓中就听母亲和奶奶讲谜语,从最简单的动物、植物、生活物件开始认知

事物,观察生活,先是听谜,然后猜谜,并不以猜对为目的,而在于谜语本身的

趣味性,以引起青少年猜射的兴趣。但这是一种无形中的熏陶和影响,久而久之

自己也开始摸索着打谜给别人猜。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充分参与到家族事务

中去,家庭教育的手段和内容都会发生变化,教育者除了长辈之外,还有哥哥姐

姐甚至是自己,教育的场合可能会扩大到生产活动、节日祭祀、祖先祭奠、红白

。王润平.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中的文化传承问题【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23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二、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考察分析

喜事、人生礼仪等。在这些过程中,

方方面面的知识和传统得以灌输到青少年的

意识深处,待他们接受后传承下去,

一批又一批的谜语也经由一代代人随着记忆

流传下来。

2.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是一种比家庭教育更为广泛的教育,在公共的空间进行,伴随着社

交活动,具有传播信息、传承乡土文化、传授社会常识、强化社区稳定和谐的多

重功效。其与家庭中主要的由上至下的直线式教育不同,更倾向于朋辈之间的交

往,大家都有交流学习的机会,是一种网状的教育传承模式,即社区中的成员相

对平等,往往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首先是通过村民间的合作劳动来体现。在

田间地头,劳作休息的时候,一个人打,多个人猜或者你一个我一个的比赛。在

一些群体劳作的场合,如旱田薅草时,村民们请歌师打薅草锣鼓,以祭“田祖”,

同时将谜歌作为号子来指挥生产、协调动作,你猜我射,一边猜一边合。越喊越

来劲,既鼓舞热情,加快进度,又记诵了谜语。如:

问:秋天播下粒粒种,冬天幼苗雪里藏,春天长叶节节高,夏天成熟一片黄。

答:寒露过后是霜降,农民种麦田里忙,幼苗不怕霜和雪,小满十日遍地黄。

这首谜歌猜唱的是“种小麦",具体的说明了当地小麦从播种到收割所对应的

农时节气,比起教科书来更加生动、具体,不仅短小精悍,易于记忆,还给人信

心和力量,照着做就不会错,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看者都

可以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教育,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劳动,增强人与人之间的

凝聚力。

社区教育还在红白喜事、婚姻礼仪以及各种民俗活动中表现出来。在青林寺,

谁家有了红白喜事,大家都是要去帮忙的,所以基本上是个全民参与的活动。如

“以谜迎客”的礼俗,客人到家,主人笑脸相迎,开口就是一则谜语。在婚礼中,

谜语也是推动整个仪式进行的重要因素。如在送亲时,新娘的姊妹在接婆家的东

西时就得烧三周年说一个押韵的四句谜语;又如娶亲时,青林寺人有选择良辰吉

时的习俗,同一吉日吉时中,娶亲队伍往往不止一对。青林寺的不成文的规矩就

是:如果有两个娶亲队伍在途中相遇,就要猜谜或者唱谜歌,谁赢了谁就能先走。

村民也将丧葬活动中的传统物事制作成谜和谜歌,吊唁者自发应答,唱时彻夜不

息。在丧堂中唱的谜歌又名“丧鼓歌",是一问一答。圆若只有一支丧歌队,则自

问自答,若是两支,则为你问我答。一个歌师班子由3到5入组成,一般唱两晚,

西赵兴寿.青林寺谜歌选【l咽.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5):265.

。陶立潘编.中国民俗大系·湖北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10):341.

24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二、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考察分析

晚饭后开唱,唱到黎明,通常是即兴创作。每到这种场合,谜语的猜讲和演唱已

不仅仅是一个程序,也是村民们充分表现和展示自己的手段。歌师唱得好,愉亡

人,慰主家,娱众人,便成了最受欢迎的人。谜语和谜歌的内容丰富,并不仅仅

局限于婚俗和丧俗礼仪,演唱时完全用方言土语,时有即兴编创,对的上的就比

赛,对不上的就默记学习。大量的谜语和谜歌在这个过程中保存下来,并随着歌

师们向更广阔更远的地方传播,影响着周围地区的丧礼习俗。除了婚丧嫁娶,在

“寿庆"、“祝满月"等人生礼仪以及春节、端午等节日中,谜语猜讲也是必不可

少的程序。

3.师徒教育

对青林寺村村民来说,学习谜语并不像专业的手艺需要专门拜师。孔子常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愿意学习,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所以本文所说

的“师徒教育“只是为了强调谜语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有契

约关系,师傅常常是指掌握大量谜语的谜语传承人。青林寺现有的重要谜语传承

人所掌握的谜语大多都是由上一代或上上代的谜语、谜歌传人传下的。从青林寺

的历史渊源来看,这些人大多是解放前的私塾先生。尽管并没有正式的师徒关系,

但从谜语传承的角度上,他们之间是有着事实上的师承关系的。此外,相对于谜

语而言,谜歌的师徒教育更为明显。因为谜歌演唱场合的特殊性,它要求演唱者

除了有表演技巧外,还必须非常熟悉这类场合的程序和规矩,具有较高的专业性。

如婚礼一般有求恳、订婚、报期、过礼、迎亲、回门等六项仪式,几乎每一道程

序都穿插了谜语的猜讲;而在丧葬仪式中,以三年孝期计,通常要经历报丧、穿

寿衣、入棺、唱丧歌、拆灵、别亡人、闭殓、发引、开山、热井、洒衣禄米、打

发、抚三、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仪式。①所以,谜歌的传人通常是红喜的知客

先生和白喜的督导,是一定意义上的文化精英,下一代的知客先生和督导所演唱

的谜歌大都是从上一代处接受系统的学习而习得。

(四)青林寺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现状

青林寺谜语的口传教育在现阶段是以家庭教育为主。青少年在学前期仍然会

从长辈那里获取大量的谜语,平日里猜讲谜语也是同伴间最重要的娱乐手段。但

是随着社会的变迁,青壮年劳力的外迁,孩子们与父母的相处时间日益减少,口

传教育的施受对象逐渐向祖孙之间倾斜。与此同时,同辈之间的教育现象也很突

出,较常从哥哥姐姐及同伴中获得谜语。另外,村民们仍然会从家族里惯常的节

日祭祀、祖先祭奠、人生礼仪等民俗活动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要特别提出的

圆彭林绪,丁开清,魏瑶.谜入的世界一青林寺谜语的人类学考察【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烈11):169.

25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民问谜语口传教育的考察分析

是,在民间谜语传统的口传教育里,学校并不是主要场域。但由于新时期教育职

能越来越集中于学校,因而学校也担负了一定的文化传承的功能,青林寺所在的

宜都市中小学均开展了谜语课。

孩子们到了学龄期则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较少参与村里的生产活动,

因而从集体劳动中受到直观教育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但从1998年开始,青林寺的

口传教育增加了一项新的内容,即村民自行组织的猜谜大赛。大赛在每年的端午

节进行,村中不论男女老少竞相参与,有时也会有周边村子的村民参加。对普通

村民来讲,谜语大赛是集中交流谜语的好机会,他们不仅猜谜,而且展示推广新

谜,并搜集起来以待合适的传讲场合再次猜讲;对孩子们来讲,谜语大赛可以使

他们一次性大量的接受谜语知识,加深了对于民间谜语和传统文化的认识,是一

次教育的好机会。因为猜谜大赛的举办,村民们学习的热情被调动起来,村里还

开设了谜语培训班,谜语爱好者们跟着谜语和谜歌的传承人直接学习谜语的编创

知识。这是现阶段的口传教育在社区场域里最积极的开展方式。

据宜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青林寺村谜语分会花名册统计数据,青林寺谜语

重点传承人有11人。其中男性8人,女性3人;60岁以上的有5入,

40岁至60

岁之间有5人,40岁以下的只有1人。这些重点传承人掌握大量的谜语谜歌,担

负起了社区中绝大部分口传教育的工作,在谜语的保护工作上付出了巨大的劳力

心力,且颇具成效。现有的已经被集结成册的谜语基本上都是通过这些人多年的

搜集保存得来的。青林寺谜语绝大多数掌握在这些谜语传承人的手中,传承力量

以男性居多,传承人年龄偏大,40岁以下的谜语掌握者数量非常少。仅凭兴趣来

说,现在的青少年愿意跟着师傅学习唱谜歌成为传承人的已经非常之少,此即意

味着依赖着谜语传承人代代传承的师徒教育面临着传承力量的断裂,很难再开展。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三、当代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危机

三、当代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危机

根据考察现状,青林寺村民间谜语在新环境中仍在继续流传,口传教育依然

是传承的主要方式,但随着近年来口传文化的逐渐祛魅,也出现了依靠书面写定

来传承口头文本的等新途径。由青林寺个案研究可以透视出在当代社会背景下,

不论是民间谜语本身的发展,还是口传教育形式的继续进行,都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家庭和社区教育传承功能的弱化

首先,国家实施撤点并校后,部分村小取消,大量农村学龄儿童转入镇里的

中小学。由于距离较远,小学生们每天上下学的时间就变长了,中午也会留在学

校,那么他们只有在晚上才会见到父母。而在镇上或市里读初高中的学生很多都

是寄宿,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或者逢大的节假日才会回到村里,因而亲子之间缺

乏交流。另外,对于留守家庭来说,留守在家的成年人(其中大多是老人和妇女),

因为劳动量的增加,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教导孩子,而外出者因为时间与空间的

阻隔,也无法对子女言传身教。对于家庭这个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重要场域来说,

家庭成员间日常接触的减少使得家长们对子女养育多过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力

不断减弱,乡土社会中文化、习俗等都难以顺利的在亲代之间传承。

其次,生产方式改变后,集体劳作的机会大大减少了,居民生活水平也提高

了,居住格局随之也发生改变。现在几乎家家都是独门独院,邻里之间往来没有

以前频繁。以前,大家聚集在一起,无论是在田问地头还是红白喜事的歌场上,

口传教育就是这么静静的发生着。现在由于集体性的削弱,谜语口头传承的公共

空间越来越小,社区教育伴随着社交活动的减少,其教育传承功能也逐渐弱化。

例如青林寺村村民们由以往的种植水稻转变为开山种桔。又因沿江而居,村民们

也开始大量的网箱养鱼。在以种植水稻为生的时期,村民们可以~起犁田、插秧、

收割、打谷,大部分劳作过程都是集体进行,人多热闹,谜语猜讲兴致很高。而

开山种桔后,其种植方式与水稻相比更加个体化,种植地点也显得更加随意,而

网箱养鱼也完全是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来进行自由选择,因而社区的教育功能实际

也弱化了。口传教育原有的存在语境毕竟是在生活中、劳作中,仪式中,没有这

些活动,单纯的口传未免缺乏了现实的土壤而难以进行下去。

(二)民间文化精英断层,师徒教育难以开展

在对青林寺重点传承人情况的统计中可以了解到,掌握谜语的主体力量几乎

都在40岁以上,更准确的说,其实大部分都在60岁以上,40岁以下的只有一个

西南大学硕+学位论文

三、当代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危机

人。①除了这批重点传承人外,还有一些谜语协会的会员也是传承的重要力量。这

一批会员有16人,但是30至40岁之间的谜语掌握者,数量也非常少。这些数据

说明青林寺村民间谜语面临着传承力量的断裂。现存的重点传承人基本都是四十

岁以上,这些传承人在童年和少年时期,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村民们每天一起

劳动,谜歌就是劳动号子,休息的时候也来出个谜语打趣儿,因而集体猜讲谜语

的氛围浓。学唱谜歌的农闲时便找歌师师傅学,看师傅怎么在红白喜事上表演,

也学习具体的环节流程、禁忌以及怎么用谜语接待客人。他们的生活中,谜语是

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参与的越多,对谜语的感情也越深。但对40岁以下的人来说,

他们基本是70年代后,生活环境己大大改变。尤其是80后人在青少年时期,父

母们已经开始希望他们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读书学习上。与上一辈人相比,他们

接受着新时代的教育,选择着完全不同的娱乐方式。随着广播、电视、电影、到

现在的互联网的普及,他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质的转变。现代的电子媒体、多

元化的娱乐方式对他们而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都能为他们呈现五花八门的世界,

而土生土长的谜语其实用价值和娱乐的吸引力正慢慢消失,因而出现民间文化精

英的断层现象。而且这部分文化精英也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教育者"身份,更不

把谜语的口传认为与教孩子读书写字一样有用,长此下去便是恶性循环,因为随

着民间文化精英的老化、故去,师徒教育将渐渐无法开展;师徒教育一旦消失了,

下一辈的也就无从学习而成为精英了。比如谜歌的传承,因为其具有一定程度的

专业性且对传承人有较高要求,歌师要想掌握谜歌,需得从上一代传承人那里接

受系统的学习。但现在的青少年并不寄望通过谜歌达到娱乐目的,很少有人想真

正拜师学艺,因而这一代人里面并没有出现技艺高超的歌师。

(三)以书面为基础的现代学校教育与传统口传教育的关系困境

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基础上的教育,它具有钢筋水泥和器

械体现的现代化的校园环境与建筑群、规范化的制度系统、标准化的教学内容以

及高科技的教学手段,是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和系统,层次结构分明,基本是以

书本为中心组织起来的,教师与学生都以书本为中介完成教学活动,围绕着书本

还形成了标准化的习题、答案、考试制度,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往往是

通过这些书本的学习来完成。它代表着文语的世界,这个世界有来自国家,来自

城市的系统规范的知识、正统的思想与情感,传递的是主流意识形态,强调的是

知性的知识传播,通过考试得以不断维持。口传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是生活

化的教育且建立在社群环境间的紧密契合上,而学校在教学活动的的组织、纪律、

o该数据为宣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青林寺村谜语分会花名册统计数据

28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三、当代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危机

方式上都具有规范化、强制化的特点,对于口语世界中的孩童来说是外来的、陌

生的,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地将文语替代口语的过程。即使是传播传统文

化,也多半选择一些经久传扬的主流的经典典籍,与乡间生活关系不大。学生们

会产生矛盾感,一方面觉得学校的书面教育学到的是科学的大道理,一方面又觉

得太虚不够实用;一方面参与到口传文化中去,一方面又觉得这些文化太老土,

不流行,无法带给他们生存的自信,没有成为他们成长的有效资源。对于那些在

学校教育中受挫,没有进入城市,最终留在乡村田间的孩子们来说,在学校这个

文语世界里受到的教育已经不能使他们适应乡村普通的日常生活和劳作,甚至一

些价值的灌输已使他们与乡村的生活格格不入。这样的学校教育由于更多地倚重

标准制度地约束而与其传统的口传教育方式形成一种分裂。

(四)相关教育研究的滞后

民间谜语的口传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的问题,也代表着一种观念和思

维方式。如果教育者只是将口传作为文化知识传递的一种方法,那么学生将仍然

纠缠于知识的获得,而忽视口传教育背后对于其生活、学习和发展的意义。无论

是口传还是书写,最终都应该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实现教育的最优效果,这其

中必然需要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尽管国家在学校课程方面鼓励地方课程

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但民间口传文化所活跃的地区多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

不仅对于民间口传文化本身的系统研究较少,而且仍然停留在文本的记录保存方

面;地方教育部门对民间文化开发利用的思想观念薄弱,没有认识到民间谜语对

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口传教育对当地族群成员自然教化的意义。一线的

教育工作者又缺乏开展教育研究的理论素养,相关的教学实践的探索,教育方法

的思考等都还在曲折反复的摸索中。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四、民间谜语口传教育问题追冈

四、民间谜语口传教育问题追因

由青林寺个案研究可以透视出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口传教育的问题,并能够

提供对教育问题成因的理解和做出适当分析。口传教育的进行与其他教育活动一

样,也离不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口传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主要是以

非正规教育的形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在这过程中施加着

教育影响也承担着学习的责任,因而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改革开放以后,在

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民众经济政治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迁,传统文化赖

以生存的土壤也产生了剧变。在这些因素的冲击之下,口传教育的教育者与学习

者以及口传文化本身的变化都造成了传统口传教育组织体系的破坏。

(一)教育者主动或被动放弃口传身授的责任

1.教育观念的制约

首先是教育的识字心态。尽管文字产生的历史非常短暂,但它的出现却是人

类历史上的重大变局,那些原本只能口耳相传的文化信息方能借其力量打破时空

界限流传四海、万古长存,文字代表的即是文明,而口语时代也只能算是蒙昧的

史前史了。卡西尔(Enst

Cassirer)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回,但文字产生后,出

于对这种最典型符号力量的崇拜,符号的意义似乎仅局限于文字这一狭窄的媒介。

“人是符号的动物"仿佛也被简单解读成了人是文字的动物。又由于读书识字一

直是少部分人的特权,因而造成了对书写文化的普遍尊崇。长久以来精英文化与

民间文化的分隔,使得人们在理解人之为人,理解人与文化的关系,理解文化、

教育、人的关系时产生很大的视角局限,那就是简单地将教育过程理解为一个接

受书面文化训练的过程,识字、书本、以及围绕书本展开的考试成了教育的核心

要素。@学校教育普及后,出于系统性的传授知识的需要,这种“识字心态’’越加

凸显:它将那些文化本身的意义排除在教育过程之外,造成了普遍的民间文化价

值理念的缺失以及与地方乡土文化的疏离。沃尔特·翁(w酊terJ.Ong)就曾指出:

“我们这些读书人深深沉浸在书面文化里,难以想象一个只存在口语交流和思考

的世界,我们倾向于把这样一个口语世界只当做书面文化世界的变体而已。"@埃

伦·迪萨纳亚克(Ell∞DissaIlayake)则说“我们像逻辑学家那样主要在(也因为)

纸上‘思维’。如果我们声称思维和经验整个都由语言所构成,这只是因为,由于

。【德】恩斯特·卡西尔,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2.

o陈霄.从断裂到弥合——山江纯苗区口传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lO.

@w甜t盯J.Ong.OraJ姆明d

Litcracy:TheTechfIologizingofword【M】.RoutIedgc:a

member

ofme

T'aylor孤d

F砌cis

Group.2002:2.

30

两南大学硕士学俯论文

四、民间谜语门传教育问题追冈

20世纪的识字过度,我们阅读和书写现实多于我们经历现实。’’回,假如没有书本、

文字,人们似乎无法理解究竟应该要怎么样认识世界。

其次是单一的教育追求。世代传承的乡村生活经验已经不足以应付城市化进

程中的日益变革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对民间口传文化的漠视和偏见,学习口传

文化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没有前途的事情。现代社会中,由于义务教育的需要和

社会分工的细化,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父母都寄望于孩子通过上学读书

改变现有的生活,或跃出农门,或获得更大的发展,以升学为最大目标。学校也

更多的关注成绩和升学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趋向于大量书面练习、作业

和考试。社会对精英的关注,学校、老师、家长对于学生的期待都造成了学生单

一的学业追求和努力方向。因此现今的民间文化虽偶有传人,但却出现了断代,

年轻人无法成为口传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2.社会流动下家庭结构与社区结构的改变

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便奠基于乡土社会。从空

间上来看,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自给自足,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

的,一个“熟悉的"社会,面对面的社群。圆由于不能掌控的自然环境下开展农业

活动的需要,社会组织轻个人而重家族,是以家族本位是中国社会特色之一,家

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等关系是中国人第二重的社会

生活固。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制度的变革改变了城乡封闭的状态,为社会流动提供

了机会,因而传统家庭和社区系统开始变得动态和开放。封闭的系统被突破后,

人们的生活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出外求学,青壮年劳力进城谋生,家庭

成员不再守在一处,原有的家族结构变成了祖孙两代或者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

的留守家庭,家庭成员的缺席使教育活动部分中断,也造成了成员间文化传递与

情感交流的缺失。对于社区来说,家庭就是一个个的细胞,家庭结构的改变势必

也影响到了社区的人员结构。青壮年劳力的外出打工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

集体性逐渐削弱,使乡村经济凋零,社区衰落,口传教育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小。

社会关系网络也失去了承载的主体,因而打破了原有社区的静态稳定状态,阻碍

了乡土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区教育也就无法开展下去。

3.年长文化精英权威性的降低

传统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社会生活历世不移。每个人所遇到的问题必然

是前人已经经历的并也已经总结出经验,所有的生活问题都可经由前人的经验而

。【美l埃伦·迪萨纳哑克,户晓辉译.口头、书面与后现代心理阴.民俗文学研究,200似3):144.

。费孝通.乡土中国【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4):9

零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1.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33

3l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四、民间谜语口传教育问题追冈

得到解决。因此文化的传递方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总是相对固定不变的:

总是由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传承。与此相应,在家庭内部,亲代总是扮演教化者

的角色,子代总是扮演被教化者的角色,即前喻文化。父母长辈对于青少年有严

格的控制权和权威地位。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文化展现了变革的

趋势时,“没有任何一代能够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

此迅猛的社会变革"。①长者的经验与说教已无法给青年人提供在新环境下生活的

知识,失去了原有的魅力与价值,其权威性逐渐下降,代际裂痕加大,沟通日益

困难。青年一代开始从别的渠道获取知识,前喻文化的传递被迫中断,青年一代

把文化传递给他们的长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一直以来,植根于

传统乡村生活的口传文化都是由年长文化精英所掌握,特别是一些对学习者自身

水平要求较高的文化种类。但随着年长者权威性的降低,其言传身教自然失去了

魅力,对青年人的约束力也下降,惯常的由上至下的口传教育方式便在这后喻文

化的崭新时代中逐渐衰退。

(二)学习者的“不在场刀

1.学校教育与当地“生活世界"的脱离

在传统社会中,民间谜语的口传教育大多依赖的是家庭和社区,以书面为基

础的学校教育并不是传承的主要方式。义务教育普及后,有一部分抚育的职能从

家庭移交到学校。但学校作为一个为完成特定目标而结合的规范机构,不仅在组

织上与它所处的村落截然不同,而且其教育内容更注重知识的普适性,与乡村传

统口传教育所传授的乡村生活经验缺乏融合,相互脱离。它使学生从传统的习俗

生活中脱离出来,表现出一种“不在场"。这些年轻入生活在对城市文化的想象之

中,把自己与乡村文化隔离起来。他们虽然在乡村,却没有真正地融入乡村社会

之中。近年来,乡村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得部分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已经离开了村子,

这一举措更是从形式到内容都成了“不在场"。因此寄望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学习到

这种乡野的、朴素的、未经正统文化体系纳入和改造的民间口传文化就显得有些

不切实际。从家庭与社区那里耳濡目染所建立的口语世界,以及自小习得的思想

情感、生活方式和智慧都无法在学校获得进一步的延伸。

2.电子传媒的崛起对口传教育的冲击

口传教育在相当长的历史里与相对封闭的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生活状况相适

应,满足着人们认识、信仰、审美以及娱乐等种种文化需求。然而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这种教育形式因为电子传媒的全面渗入遭遇了巨大的

。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J】.青年研究.1988(11).

32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四、民间谜语口传教育问题追冈

冲击,人们纷纷大呼“读图时代’’的到来,甚至连千百年来所尊崇的书写传统都

隐隐有被取代的趋势。伴随电子传媒而生的大众文化也如潮水般迅速蔓延,深入

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人们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形成。这些都对口传教育造成了很

大的障碍。

首先是家庭教育时空的被挤占,减少了父母与孩子对话与沟通的次数,亲子

互动的频率大大降低。电视和网络所呈现的世界往往与这些孩子的现实生活相去

甚远,他们不再通过父母言传身教来了解传统的村落生活、社会秩序,也不再是

自己去亲身经历那些对其成长有助益的事件以及体会共同的信仰、文化与价值观,

孩子们缺少对所生活的世界的真切细腻的体验。不可否认,电子传媒技术为口传

文化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对其影像资料的保存更是使其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具

象。“但在促进人民生活的民主化,形成精神生活表面丰盛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种

令人担忧的匮乏——孩子们的人生体验越来越多地成为‘二手’体验,不是人和

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乃至人与自己内心的直接联系,而是经过大众传播媒

介和大众文化产品‘间接化’之后的体验"。①而且当这种强势文化进入乡村社会,

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乡村文化以及相应乡村生存姿态与理念的贬值,带来的是对乡

村生活的疏远、对末流时尚的简单的臣服与置身乡村社会的无所事事。圆

其次是社区教育空间的被挤占。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

“社会"(如果还能称为“社会”的话),费孝通先生称之为“熟悉’’社会。“熟悉",

是从多方面、经常性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切感觉,是经由无数次的小摩擦陶炼出

来的结果。人们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娴静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祖辈的生

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通过耳濡目染,口耳相传。@电子传媒兴起之后大大却改变了

人们的这种“熟悉"的生活方式,口传文化作为娱乐以及某些场合的必要活动的

需求大大减少,社会生活从高度整合走向分化,人们更多的待在家庭这个私人区

域内,社区集体的活动逐渐减少。社区教育不再是支撑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传承

的最重要方式,人们往往也认为电视屏幕或者网络所呈现的世界更加有吸引力。

对于儿童来说,有的社区甚至已经不具备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行为约束和社会

化等功能。

(三)民间口传文化价值弱化及其发展的停滞

作为口传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民间

口传文化是口传教育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素的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状况也

西白烨.大众文化探讨【}川.人民日报,20014(1).

雪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费孝通.乡土中国【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4):9

33

两南大学硕+学位论文

四、民问谜语口传教育问题追冈

影响着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美国文化人类学学者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姐

Stewa帕)曾就传统文化人类学专注于文化及其历史而忽略环境的重要性提出“生

态适应’’的观念。“生态适应"是指人类以其生产技术开发环境资源以谋社会生活

的过程,他认为文化也是一个族群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回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的二千年文化颇少变革,文化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已达到一定

高度,扣合紧密。文化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由于依靠农业的乡土社会具有

历世不移的特性,在乡土社会中一个人所需要学习的经验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

是不同的,是反复在同一种生活中定型的经验。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上一代中

得到足够适应生活的方法,时间上没有阻隔,全部文化可在亲子间传授无缺。然

而,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改变了传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这种改变意味着民间口

传文化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它本身必然也应该通过更新换得存

续。但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人却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文化传承的责任,世代传承

民间口传文化逐渐丧失了再生的能力,其价值趋于弱化,又或者在城市商业大潮

的冲击下“变质"发展,不能再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要,在年青一代的生活

里逐渐淡出。

函朱利安·史徒华.张恭启译.文化变迁的理论【M】.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2):6

34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五、推动民间谜语口传教育发展的策略探究

五、推动民间谜语口传教育发展的策略探究

(一)家庭教育中,家长应重视其口传身授的责任

所谓“传",具有传授、传播、传承之意,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责任。人

类的发展史证明,人类的文化不能通过遗传基因复制下来,而只能依靠前人的传

授和后代的习得。在中国传统社会,民间谜语口传教育赖以生存的土壤是以家庭

教育为根,延伸到社区,以农业为本的自然教化结构,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

每个个体,不仅要借助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将前辈创造的文化传承下来内化为个

人的心理品质,从一个“无知’’的人变为一个具有认知能力的理性的人,还要学

习社会已有的道德规范、礼仪民俗、交往方式等,实现“人格社会化"。在学校、

社会教育制度相当完善的当今时代,家庭在前者的教育方面已不再扮演主角,但

在促进儿童人格社会化方面所起的作用却丝毫没有减弱。家庭成员间的亲密性以

及其特有的精神力量决定了它能够以较为隐蔽的方式,即“口传身授”、“耳濡目

染”来实现对后代的教育。“耳濡’’作用于耳,属于“传”的范围,是口传的作用,

长期“耳闻”的结果;“目染”作用于目,属于“示”的范围,是长期“目睹"的

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将道德的、审美的、性别角色的、政治的、知识性的经验渗

透到具体的人、事、物及活动过程中,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且教育者和被教育

者之间是亲缘关系,有感情基础,有共同的生活时间和空间,便于“以口传心",

同时被教育者能“自悟自解",更容易达到心与心的沟通,形成心神领会,因而家

长应承担起其口传身授的责任。

1.选择适当的口传教育内容

民间口传文化因与生产生活方式直接相关,发展至今,已有许多内容跟不上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进度,或者逐渐失去对民众的文化价值与精神意义。现代的家

庭教育相比以前无论是领域还是内容都已大大减少,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去

掉一些不合时宜、不适合传递给青少年的内容,并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的强

化。

(1)青少年的人格社会化

人除了要学习知识,实现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以外,还要学习社会风俗、习惯、

规范等,充分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家庭在这方面的作用既

是启蒙又是终身的,且并未随社会变迁而减弱。家庭较之于学校在青少年的品质

形成、人格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定性作用,而家庭教育的长期性也使其对个体的

一生都能持续作用,因而在口传教育中应着重实现这部分经验的渗透。

(2)情感培养

两南大学硕士学何论文

五、推动民间谜语口传教育发展的策略探究

家庭教育中可以通过家庭特有的精神力量对青少年实施情感的培养、产生陶

冶和震撼。尤其是对于地方乡土文化来说,教育仅仅帮助建立认知是不够的,需

要培养情感的共鸣。只有保有对自身文化的温情、敬意和爱才能真正将外在的要

求转化为内在的认同。而这种爱本身就是非理性的,无法通过书本的道理获得,

家庭教育者应该要充分发挥自己口传心授的作用,以身作则,以充分的情感投入

和表达来教育青少年,重视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并给与积极引导。

2.加强与电子传媒的有效联动

开放社会中,文化的延续绝对不会只通过一种媒介,家庭不可能封闭的实施

口传教育。家庭的教育传承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学校、社区等社会组织的配合,

也离不开电子传媒的渗透和影响。其中,电子传媒因其在沟通上与口传表现出的

一致性而为口传教育带来一种全新的形式。在青林寺地区,尽管一些过去常见的

口头表现形式以及口传教育形式已经被弱化,但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口语文化

即民间谜语文化却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着。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的存在,

使得青林寺在外来媒介的适应性方面表现得更趋向于选择那些不需要文字为中介

的视听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那么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便可充分利用这一亲和

性,将电子媒介引入以作为传统口传教育方式的补充。

3.强调个性包容的对话教育方式

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家庭教育的具体方式也将出现多元化,并非所有的

家庭都千篇一律地固守同一模式,它们之间的一致是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而非

特殊标准上的一致。应注重由具体规范个体行为发展为更抽象、更高度概括的价

值原则和文化理念的熏陶。随着社会流动、亲属群体的疏离和家族祭祀制度的瓦

解,“家”的实体意义大大弱化,“家’’的象征义却有不断强化之可能。在当下丰

富多彩又动荡、喧嚣的现实世界中,家被看作精神家园和意义世界,对于脆弱的

不成熟的儿童来说,“家”更是他们成长的的内在需要。在面临外来的与传统的价

值观冲突的时候,“家"要为儿童提供自身存在的精神归宿,引导他们以健全的心

态去面对外来文化,积极接受并融入他们活泼的生活世界中。博尔诺夫(0·F

Bollnow)也认为“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

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①家庭教育应摈弃固有的机械规范,加强亲子间

的沟通与对话,包容而不压抑个性,充分肯定异质多样性,强调个体的相对独立

性、创造性、个性自由,体现着人的“独立性’’和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36

西【德】O·F·博尔诺夫,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l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9.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五、推动民间谜语口传教育发展的策略探究

(二)学校教育中,教师应促进书面与口传的有机结合

1.结合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1)结合的必要性

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来说,教育人类学认为教育是社会普遍的文化传播方式,

教育的实质就是文化的传递,其中作为当代世界最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学校教

育可以看作是文化传递的一种特殊形式。哲学家康德(IIlmaunel

Kont)曾说:“文

化的进步,都是人所造成的,尤其是学校的设立,其贡献最大。"①现代社会职能

分化的细化使得教育任务和职能越来越集中于学校,青少年必须接受系统的学校

教育,学校教育有可能也更加有必要在社会变革中彰显其自身价值。教育是人的

本质的转变,学校教育不能只是一般地求得知识,还应该注意学校内外、家庭、

社区、诸文化群体之间、大社会与小传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将学校教育放置于更

宏大的文化的底色上去看待。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理应是传承民间文化的重

要途径,但由于学校教育偏重书写,以考试、升学为核心,与传统文化、生活、

教育模式发生了断裂,不能和谐作用于个体,导致个体的生存焦虑与精神迷失,

因而两种教育方式的结合非常必要。

从个体发展的规律来说,儿童在学会书写之前有一段较长的运用口语、听觉

交流的阶段,往往要经过这个阶段之后才会逐渐学会书写。皮亚杰(Je觚Piaget)

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感知运动

阶段(O.2岁)到前运算阶段(2.7岁),再到具体运算阶段(7.12岁),最后到形式运

算阶段(12岁至成年),前三个阶段事实上相当于口头语言的思维阶段,而最后的

形式运算阶段是伴随文字与书写技能的掌握而出现的。对于儿童来说,“概念性抽

象的过程是一种高度发展的活动形式,它仅在较晚年龄才出现,而且还包含有一

种复杂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无论从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还是个体认知规律来

看,口头语言都具有一种在先性。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突

出口语活动的在先性和重要性,这样不仅与儿童成长过程最相宜,也为口传文化

在学校中的传承提供了可能,其结合意义如下:

其一,口传教育与书面教育结合能将生活与课本融于一体,可以使学生更容

易理解和感知外来文化;能令他们对乡土文化的价值有充分的理解和认同;同时

与学生周围的文化环境相结合,也能使课程的实施更加生活化,防止出现已有认

知经验与现有学习任务之间的背离与阻隔现象。

。詹栋梁.教育人类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77.

。【瑞士】皮亚杰,王宪钢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5.

3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何论文

五、推动民间谜语口传教育发展的策略探究

其二,在当前多元文化冲突碰撞的复杂境遇中,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氛围有益

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学生们可以在不同的背景和学习环境中经历不同

文化的差异,如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这样才不会在文化

的冲突中迷失自我。

(2)结合的可能性

尽管对于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之间的对立以及以口传为基础的传统教育和以

书面为基础的学校教育之间的分隔不能够视而不见,但是也要知道这种对立与分

隔也并不是绝对的,诉诸口耳的口头传统在文明的早期阶段同样具有书写这种大传

统的性质,它一直是精神文化核心价值所在,一样被视为弥足珍贵的精神价值。

事实上,任何一种书写传统都与口承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才使

得书面文本产生意义。不论文字的语言如何发达,人类口头的语言与口传教育都不

会彻底随传播媒介的变化而消失。再观我国古代学校教育,虽然强调书面的精英

典籍,但在这经典的学习过程以及考试制度中重视记诵表现的特别突出,吟诗作

对与写文章都以记诵为基础。这种强调记诵的特征表明了中国古代教育方式与口

传教育之间具有内在的亲和性。不仅如此,中国的文字特性与浓厚的诗性传统同

样具有与口语文化的亲和性。麦克卢汉就认为建立在会意字基础上的中国文化具

有强烈的口语文化特征:“会意文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完形,它不像拼音文字那样

使感觉和功能分离。’’①中国文化由于其文字本身的特殊性,表现出一种与口语文

化的潜在的可兼容性,与口语文化和书写文化相关的教育方式也并非永远冰火不

相容。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大分野论”的代表人物伊尼斯(Harold

A.Imlis)同

样强调两者之间未必没有达到平衡的可能。他谋求重新建立口语与文字之间的“平

衡",比如,他在《传播的偏向》中说到教育改革时,就敦促教师“把书本和会话

及口头传统结合起来",以便“建立书面传统和口头传统的联系"。圆

2.民间谜语作为结合中介的优势

不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的思维获得发展都是最终目的之

一。维果斯基(Lev

Vygotsky)指出游戏是通过一种想象性的情境来解决现实生活

中的问题,有助于带来儿童思维的发展。儿童在游戏情境中,在自我设限的规则

中积极地控制自己的能力与目标之间的不平衡,从而达到自我愉悦与满足,有助

于孩子自制力的发展。游戏是一项需要人与人之间交流与互动的活动,它与口语

文化强调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讲究对抗性和娱乐性的特点是一致的。而猜谜语、

唱谜歌、讲谜语故事本身就是娱乐和游戏,也是在一种象征性的诗意的表达中反

B泌ofcomm吼icali∞【M】.Torollto:111e

Univcrs时ofToronto

P嘲s,1995:214.

38

西【加1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l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1.

。H啪ldA.Innis.111e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五、推动民间谜语口传教育发展的策略探究

映现实生活,参与其中的个体往往就是在一种游戏的放松心态中学习和受到教育

的,即寓教于乐;猜谜语、唱谜歌、讲谜语故事也都往往是在口头表达中设置限

制、竞争以达到一种困境,学生不仅获得乐趣,也通过困境的解决获得个体思维

的发展,教育也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另外,引入书面教育的口头实践还应当体

现口语文化注重感性、注重记诵与诗歌经验的特点。民间谜语具有强烈的韵律节

奏,包含大量信息,具有口头表演的特征,而且这样的谜语猜讲并不涉及到教学

任务和教学评价而只是一种辅助教育方式,不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所以很适

合引进学校教育之中。

3.口传教育与书面教育的结合途径

(1)在日常教学方式上,加大口头实践的比重

最有机会加大口头实践比重就是语文课堂上,例如中国语文教育的写作课素

有以“说话一写话”作为起步层次的训练。写作教学首先是从看图说话开始练起的,

那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讲谜语故事,通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来提高写作能力,

因为条理清晰、语言规范、意思鲜明的说话也可以看作是有声的文章,能为书面

写作打下基础。叶圣陶就曾认为写作和说话是一回事。谜语故事里通常蕴含着鲜

活的写作素材和富有活力的语言,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讲谜语故事不仅需要学生

完整的有逻辑的叙述,也因其谜底的隐藏性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智慧开

动脑筋;也可以通过猜谜语学习到前入对事物生动有趣的描述,提高对于修辞手

法的了解。学生通过浅近自然的说逐渐提高到生动规范的写作。不同学生的表达

方式是不同的,这也能让学生学习不同语言风格和形象的表达。最终在这个书面

写作的课堂上,说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完成了民间谜语的口传教育。

小学阶段学生有一项贯穿始终的任务就是识字。在青林寺民间谜语中存在着

大量的字谜,多由清末民初的私塾先生创制,至今仍是父母教导学前子女识字的

好教材。教师也可在课堂上通过字谜的猜讲调动学生兴趣,一则字谜就好像一则

口诀,不仅朗朗上口,易于传播开去,更能加深学生对文字的形象记忆。甚至于

在记忆数理化公式,记史地生的时间和地名时,都可鼓励学生制谜猜谜,方便记

忆。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调动他

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无疑是在口传教育与书写教育

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2)利用谜语开展德育

道德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中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

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以及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

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和传统。由于它的这种性质,道德与文学艺术便自然

39

西南大学硕十学侍论文

五、推动民问谜语口传教育发展的策略探究

地发生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孔子就提倡用诗歌教化学生,这种教化方式也适用

于现在的学生。在青林寺地区,最适宜对学生产生道德教化的文学艺术类型便是

民间谜语,因此学校也可将谜语纳入德育课堂内。青林寺民间谜语关乎道德的内

容包括尊老爱幼、团结手足,与人和谐相处、反对贪腐,甚至于婆媳关系的处理

等,用谜语巧妙咏唱了本地乡规民约,暗中教人不伤风化。由于谜语朗朗上口,

好听好记,学生猜谜不仅获得了乐趣,使课堂更生动丰富,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

道德感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谜语对学生道德意识进行影响,并加强引导,

使之转化为主体自觉的意志自律,增强主体的自我约束能力。

4.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发挥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教师作为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战士,最清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校本课

程的开发、实践最大的阻力与动力都是教师本身。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理

论素养,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对校本课程不断做出改进,通过传统文化对青少年

施以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觉的观念,自觉传递文化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

教师也应意识到社会的变革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发挥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和创新功

能,使教育活动不仅适应文化的变迁,而且通过受教育者的改变来带动文化变迁,

以协调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

(三)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推动社区教育课程的发展

社区是除家庭以外教育时间最长久,教育内容最广泛的教育场所。正是因为

社区教育的持续性、普遍性,才使它担负起教育终身化的责任,每个个体都在社

区中持续着社会化进程,接受着统一的道德标准、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的熏陶,

接受着社区成员间的互相影响和教育。它与家庭教育一样与学校教育有明显的区

别,即是一种自然的自在的教育,是口传身授、潜移默化中发生的。在中国传统

文化与社会都发生巨大变迁的时刻,社区的社会化功能使它仍然是文化传递的主

要场所,也是口传教育发生的主要场域。所以教育者应认识到教育并不仅仅局限

于学校,将视野转向学校高墙外的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之中。

1.强化社区文化精英的“教育者挣角色

民间谜语是靠着传承人一代代的口传心授才承继下来,因此传承人是民间文

化创造和传承的精英以及中坚力量。很多的口传文化种类单靠家庭和社区间无意

识的教育是无法传承的,例如丧堂上的谜歌,它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需要进行系

统的训练,因而掌握着谜歌的传承人即使文化传承的主体,也是口传教育活动的

主体,是不可复制的。在民间文化日益衰落的今天,强化社区内文化精英的“教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五、推动民间谜语口传教育发展的策略探究

育者”角色,有助于口传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

2.鼓励社区文化精英对民间谜语口头文本加强研究、不断创新

民间谜语发展到现在,已经有许多书面文本的搜集和整理,目的是使口头文

本固着下来,更容易保存和传递。但在社会转型阶段,民间谜语的口传教育问题

一方面是外界教育环境变迁所导致的,一方面也与它本身的价值弱化和发展停滞

有着重要的关联。要适应新时期的教育需求,就必须使民间谜语本身获得创新,

使其能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保持一致。因而政府和教育部门应鼓励社区

文化精英加强对民间谜语口头文本的研究,与学校教师多沟通,针对现阶段青少

年学习和游戏的特点,共同开发出适合他们的新的口头文本样式。

3.加强宣传,整合口传文化资源开展教育活动

积极利用口传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打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空间,通

过各种展览,民俗活动,比赛等等加强对文化的宣传;发挥传承人的“教育者’’

作用,组织社区内的学习活动:加强与家庭、学校的互动,促进家庭、学校与社

区三者间的彼此沟通,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教育活动,开展家

长或者民间文化传承人走进校园参加社区传统文化,学生走进社区等相关活动,

引导学生和家长积极发现并感受自身文化中的美好,培养学生对于社区及其文化

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获得社区文化的传递。

4.制定相应的制度,促进学校校本课程向社区拓展

政府能从宏观上做出决策和整体上进行把握,直接影响着普通民众的态度和

行为,因而有着极强的引导作用。政府可以联合教育主管部门在职责范围内,通

过相应制度的制定与规范,督促学校开展社会实践课程,鼓励学校教师到社区中

与社区文化精英一起共同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中来,帮助校本课程的拓展式延伸,

丰富教育方式。并且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所以应保障制度能够连贯、

长效地实施。

4l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结语

结语

民间谜语是一种宝贵的民间口传文化资源,其社会功用价值,并非仅仅局限在谜语的自

身价值上。它对民间文学、文艺学、民俗学、社会学、方志学、语言学、音韵学、考古学等

领域都有着独特的参考价值。但在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民间谜语的口传教育组织体系被破

坏,如何使口传教育方式在诸种因素的冲击下继续发挥对村落成员的教化功能,并使民间谜

语等此类口传文化能够传承下来,都是摆在现实的问题。

虽然在浩如烟海的民间口传文化里,民间谜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通过对这一短小精

致却又包罗万象的的口传文化样式的探究来反思当前的教育仍是必要的。本研究立足于教育

人类学中“文化与教育”关系的视角,认为即使在现代社会中,原有的家庭和社区结构备受

冲击,部分抚育责任已转到学校,民间谜语的口传教育也不应该只局限于学校的校本课程,

而应该将视野放到更广阔的生活情境中去;口传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社区组成新的统一

体来实施:口传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更要促进文化变迁与整合。而要实现上述目标,民间谜

语的口传教育应坚持家庭、社区、学校三位一体的原则,在家庭中,家长重视其口传身授的

责任,选择合适的口传教育内容,加强与电子传媒的有效联动,与子女进行充分的“对话”;

学校里,教师应加强口传与书面的结合;同时,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也应制定相关政策制度,

积极推动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展。进而使口传教育传统在面临新时期的挑战时能把握机遇,使

生长于口语文化环境中的村落成员尤其是儿童能得到知识的启蒙、地域文化的熏陶以及乡村

情感的渲染,也使本土文化价值能有效地活化,成为他们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

本研究对于民间谜语的口传教育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探讨,其口传教育途径和特点都需要

进一步挖掘。而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口传与书面的结合途径方面,探究的空间也还比较大,

这都是笔者后续研究的方向。

42

两南大学硕+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著作类:

【l】【英】爱德华·泰勒,连树生译.原始文化(重译本)【M】.南宁:广西大学出版社,2005.

【2】【美】戴尔,杜维涛译.视听教学法之理论【M】.上海:中华书局,1949.

【3】丁开清.青林寺谜语选【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

【4】丁开清.青林寺民间谜语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5】【德】恩斯特·卡西尔,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6】费孝通.乡土中国【1咽.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43

【7】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出版社,2008.

【8】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一匕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9】【美】洛德,尹虎彬译.故事的歌手【M】,中华书局,2004.

【10】梁前刚.青林寺谜语散论[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

【1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12】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13】刘勰.文心雕龙·谐隐【M】.长沙:岳麓书社,2004.

【14】李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15】【力口】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M】一匕京:商务印书馆,2000.

【16】【德】O·F·博尔诺夫,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7】彭林绪,丁开清,魏瑶.谜人的世界——青林寺谜语的人类学考察[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

社,2009.

【18】【瑞士】皮亚杰,王宪锢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p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9】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1咽.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20】陶立潘编.中国民俗大系·湖北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2l】吴晓蓉.教育,在仪式中进行:摩梭人成年礼的教育人类学分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3.

【22】王亚南.口承文化与文化的定义【A】.中国民间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23】【美】约翰·迈尔斯·弗里,朝戈金译.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0.

【24】叶澜.教育概论【M】.|匕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5】雅斯贝尔斯刍B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26】詹栋梁.教育人类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

【27】周德祯.教育人类学导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

【28】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西南大学硕+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29】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0】庄孔韶.教育人类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31】朱利安·史徒华.张恭启译.文化变迁的理论【l吲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

【32】张诗亚.西南少数民族教育文化溯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33】赵兴寿.青林寺谜歌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期刊类:

[1】埃里克·哈夫洛克,巴莫曲布嫫译.口承一一书写等式:一个现代心智的程式川.民俗研

究,2003(4).

【2】柏健,阮晓阳.青林寺谜语村探奇【J】.今日中国,2000(4).

【3】巴莫曲布嫫.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J】.读书,2003(10).

【4】巴莫曲布嫫.口头传统·书写文化·电子传媒——兼谈文化多样性讨论中的民俗学视界[J】.

广西民族研究,2004(2).

【5】巴莫曲布嫫.克智与勒俄:口头论辩中的史诗演述(上)【J】.民间文化论坛,2005(1).

【6】巴莫曲布蟆.克智与勒俄:口头论辩中的史诗演述(下)【J】.民间文化论坛,2005(3).

【7】巴莫曲布嫫.克智与勒俄:口头论辩中的史诗演述(中)【J】.民间文化论坛,2005(2).

【8】巴莫曲布嫫.在口头传统与书写文化之间的史诗演述人一基于个案研究的民族志写作【J】一匕

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9】白烨.大众文化探讨[N1.人民日报,2004(1).

【lO】陈曼娜.钟敬文对文化分层理论的研究[N】.光明日报,2002_04_-09,(4).

【11】曹能秀,王凌.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5).

【12】陈婷.民族中小学课程中本土知识的导入四.民族教育研究,2009(3).

【13】陈新林.教育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J】.台声.新视角,2005(4).

【14】丁开清.青林寺谜语本源探微【J】-三峡文化研究,2004(00).

【15】邓新华.关于三峡口承文化研究的思考川.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l(5).

【16】顾尔伙.口传教育与书写教育关系困境及出路【J】.西南教育论丛,2010(2).

【17】韩杰,李建宗.历史语境与当代空间——文化生态学视域中的裕固族口头文本叨.黑龙江社会

科学,2009(6).

【18】黄天骥,刘晓春.试论口头传统的传承特点阴.文化遗产,2009(3).

【19】洪心.谜语,为语文教学增添情趣【J】,基础教育研究,2007(9).

【20】黄新宇.谈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理念一以金牙乡改革开放以来正月习俗的变迁

为背景【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21】黄育馥.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一文化生态学叨.国外社会科学,1999(6).

【22】【英】杰克·古迪,户晓辉译.从口头到书面:故事讲述中的人类学突破叨.民族文学研

44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究,2002(3).

【23】贾芝,杨亮才,冯志华等.”中国谜语村”青林寺考察报告[J】.长青,2004(1).

【24】李朝.民族民俗文化传承形态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1).

【25】刘大可.闽台客家口传文化比较研究【J】.东南学术,20ll(1).

【26】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信条-塑造知识人【J】.教育研究,2004(6).

【27】李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法律保护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6(4).

【28】李贻衡.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

【EB/oL】.h卸:们^删.chi眠com.cn/chi鹏se触u锄t汜004I∽1

5059-h仃TI,2004-3—1

1.

【29】刘宗迪.文字原是一张皮【J】.读书,2003(10).

【30】彭江.教育之根与文化自觉一读顾明远先生一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一有感【J】.中国教育学

刊,2006(5).

【3l】彭林绪.青林寺谜语的特点与人的发展之关系叨.三峡大学学报,20lo(3).

【32】苏娜.倡导全方位的传统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传承【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8).

【33】施惟达,肖青.论民族文化生态及其评估指标【J】思想战线,2010(5).

【34】石中英.2l世纪基础教育的文化使命【J】教育科学研究,2006(1).

【35】万建中.口头交流:民间文学的演说范式们.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36】魏美仙.文化生态: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一个视角【J】.学术探索,2002(4).

【37】王亚南.口承文化蜕变论【J】.民族文学研究,1997(4).

【38】王亚南.口承文化:文明的渊薮明.民族文学研究,200l(1).

【39】王自合.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一一国民教育体系中民间文化的缺失川.文学界(理论

【40】向长久.青林寺——中国民间谜语第一村叨.政策,2003(4).

【43】【美】约翰·迈尔斯·弗里,朝戈金译.口头程式理论:口头传统研究概述【J】.民间文学研

45

版),2010(6).

【4l】谢国先.略论民间故事的文化生态一以都镇湾故事为例阴.三峡大学学报,2010(3).

【42】尹虎彬.荷马与我们时代的故事歌手叨.读书,2003(10).

究,1997(1)。

[44】杨梅.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研究明.广西社会科学,2004(8).

【45】朝戈金.口头·无形·非物质资产漫议【J】.读书,2003(10).

【46】赵世林.民族文化的传承场【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1).

【47】赵世林.论民族文化的传承【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48】张福三.论民间文化传承场川.民族艺术研究,200似2).

【49】朱利安·斯图尔特著.潘艳,陈洪波译.文化生态学田.南方文物,2007,(2).

【50】钟敬文.口承文艺在民俗学研究中的位置阴.文艺研究,2002(4).

西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51】张蓉蓉.教育与文化传承;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两个问题明.贵州民族研究,2006(4).

【52】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川.青年研究.1988(11).

【53】张学敏,王爱青.中小学教育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探微明.民族教育研究,2009(4).

【54】张永宏.本土知识与人类学传统【J】.广西民族研究,2009(2).

【55】钟宗宪.现阶段环泸沽湖地区摩梭村寨的口传文学及其民俗文化现象【J】.湖北民族学院学

报,2002(2).

硕博论文:

【1】郭翠梅.地方教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透视——以广西地方教材《广西社会》为例【D】.广

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黄家锦.学校教育视野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以湖北省建始县景阳镇清江中学为个

案【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卢德生.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以嘉绒人“且索”仪式传承为个案【D】.

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王润平.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中的文化传承问题【D】.吉林大学博士学

位论文,2004.

【4】卢芝艳.大理周城白族扎染工艺的教育传承机制探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舒畅.试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体现【D】.首都师范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6.

【6】田莉莉.民间谜语-从口头传承到文本写定——以湖北宜都青林寺村民间谜语传承为例[D】.中

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王润平.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中的文化传承问题【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8】于影丽.社会转型期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B村教育人类学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博

士学位论文,2009.

外文文献:

【1】H啪1d

A.IIlllis.111eBias

ofCor啪喇cation【M】.Tor011to:TIle

UniVersity

ofT0ront0

PreSs,1995.

【2】Nguy饥Phuon分Mai,Ce豁tI喇ouw,Alben

Polot.C00pemtiVe

l啪ing

vs

Con如ci锄h丽tage

culture。sc01lectiVism:conf硒ntation

t0

reveal

some

cultural

conflictS锄d

mismafch【J】.Asia

Europe

Jo啪a1.Oct

2005:403_419.

【3】Ⅵ能刚.oIlg.oml时锄dLit啪cy:111eTcctIIlol晒ziIlg

ofword【M】.Routlcdge:a

member

of龇Taylor锄d

F啪cis

Group.2002:2.

【4】Wendy

Griswold.Cultul.es锄d

999:446.449.

Societiesill

chan西ng

world【J】.AI&S0cie饥v01.13,No.2,l

两南大学硕+学位论文

附录

附录

(一)社区民间谜语传承人的访谈提纲

1.青林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猜谜的?

2.一般是谁在教?谁来学呢?在什么场合下进行?

3.您又是怎么学的呢?能谈谈具体过程吗?

4.现在还有人想拜在您门下学猜谜语编谜语吗?您自己的孩子有兴趣吗?

5.现在的生活、生产方式都变了,您觉得该通过什么途径继续传下去呢?

6.听说您在周边的学校里担任了校外辅导员,那在学校里怎么教他们呢?什么情况下才会

被请去学校?

7.新创作的谜语怎么推广?

8.谜语搜集成书后村里的人接受吗?他们会不会看呢?怎么处理说出来和写出来文本的

不同?

9.谜语大赛活动是由谁来组织的?有哪些人参与?

10.村里的谜语学习班还在进行吗?有什么阻力?参与的人在什么年龄段?

(二)有关学校教育的访谈提纲

1.您对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持什么样的看法?为什么?

2.您对青林寺的谜语有什么了解?以谜语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一学期大概有多少课时?

3.校本课程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学生的反应如何?评价指标是什么?

4.除了校本课程外,您平常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会融入当地的谜语?

5.您自己会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去吗?

(三)家长和学生的访谈提纲

1.家长和学生对民间谜语融入学校教育如何看待?

2.家长对于学生的教育期待是怎样的?

3.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内容有着怎样的看法?是喜欢学校里学的知识还是喜欢村子里大

人们教的知识?

4.学生们都喜欢猜谜语吗?经常猜吗?会不会参加社区里的谜语大赛?喜不喜欢听歌师

们唱的谜歌?

5.除了好玩,觉得谜语还有别的意义吗?

47

西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致谢

艰辛的论文写作过程终于告一段落,掩卷转向窗外,我知道,离别的日子近

了。光阴虽然短暂,却厚重无比。西南大学的校园隔绝了大都市的繁华与喧闹,

以她所独有的质朴与宁静,为我构筑了一方心灵的静土,使我能够以平和的心态

踏实读书、认真钻研。我在这所校园里所获得的知识、历练与情感体验都凝聚着

许多老师、同学、朋友、家人以及好心人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我的导师吴晓蓉教授。老师治学严谨、事必躬亲,喜欢与自己的学生一

块,并一视同仁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三年来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学术沙龙,与学生

一起字斟句酌讨论论文,令我真正感受做研究的气氛。我的基础薄弱,入学之初

对于撰写论文一窍不通,思路非常混乱,是老师一次一次不厌其烦的为我提出指

导意见和修改建议,让我逐渐进步。老师也时常教导我们“不仅要会做学问,还

要会做人”,“要注意细节”等,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则是提醒我们要劳逸结

合、锻炼身体。老师关怀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期待着我们的每一次进步与成长。

感谢三年中为我授课的崔延强老师、易连云老师、周鸿老师、孙振东老师、

唐智松老师、李姗泽老师、么加利老师、倪胜利老师、朱德全老师、彭泽平老师

等诸位老师,您的幽默风趣,博古通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您的传道、授

业、解惑让我终身获益。

·感谢参加开题的易连云老师、孙振东老师、李姗泽老师、么加利老师、彭泽

平老师,谢谢您为我提出的宝贵意见。

感谢各位师兄师姐对我学业上的帮助;感谢相处三年的同门蒲郑、张丽维、

丁思洋、闰会莉、吴金芳、张涛、张源、侯首辉,敬祝我们的友谊长青;感谢各

位师弟师妹在我的论文写作中提供的各种帮助和鼓励,难忘我们所有同门一起笑、

一起闹、一起爬山、一起唱歌的日子。

感谢我的室友与同学李瑞书、孙丽维、邹嫒、郑婉秋,是你们在我生病时陪

伴在侧;是你们在我低落时给我鼓励;是你们分享了我所有的快乐与哀愁。

感谢在我考察过程中提供帮助的宜都市教育局、文化馆和非遗保护办公室的

领导和老师们,感谢邓清华校长、赵层益校长和丁开清老师及青林寺村委会配合

我的访谈和资料搜集。

感谢我的家人在这三年里对我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我爱你们。

张岚

2012年4月于杏园

48

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困境透析与对策探讨——以湖北宜都青林寺民间

本文发布于:2024-03-14 13:16: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393373557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困境透析与对策探讨——以湖北宜都青林寺民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困境透析与对策探讨——以湖北宜都青林寺民间.pdf

标签:教育   文化   谜语   口传   民间   传承   青林寺   传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