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爱我的都去死)
青林寺谜语民俗性解读
刘传清单文悦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摘要:谜语是一种深受民众喜爱、短小精致的民间口头文学样式。享有“中国谜语村”和“湖北省民间谜
语村”殊荣的青林寺村的谜语、谜歌,蕴涵着民众丰富的智慧、健康的情趣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作为一种独特的
地域文化形态,青林寺谜语不仅仅是一种散落在民间的口头文学或民间文艺的范本,它已衍化为一种地方文化习
俗,成为青林寺村的民俗文化标记,无论是从集体性、传承性还是地域性、模式性上都体现出独特的民俗特征。
关键词:青林寺谜语;谜歌;民俗性;解读
中图分类号:I 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0)06-0014—03
谜语作为一种深受民众喜爱、短小精致的民间
了零散的个体性行为,成为当地村民认识世界、交
口头文学样式,自古以来就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流情感、表达诉求的一种话语方式。“人人会猜射,
民间谜语是表现人民智慧、培养和测验人的智力的 事事皆可谜”。青林寺谜语已作为青林寺村落的文化
语言艺术,是民问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享有“中国 标记,超越了民间文学的范畴,成为更广泛意义的
谜语村”和“湖北省民间谜语村”殊荣的青林寺村 民俗文化现象,在青林寺人的日常生活中,构建着
谜语谜歌,同样蕴涵着青林寺村落民众丰富的智慧、
村落集体的形象,强化着村民群体的共同性价值观
健康的情趣和高尚的道德。与其它地方谜语所不同 念、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意识。
的是,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态,青林寺谜语 民俗文化的首要特征就在于它的群体性。青林
已不仅仅是一种散落在民间的文学或文艺的范本,
寺谜语是由青林寺村落群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集
它已衍化为一种地方文化习俗,成为青林寺村的民 体创造、传承并且共同享用的。从村民中广为流传
俗文化标记。中国著名的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认为,
的民间传说以及现存谜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来看,
所谓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 青林寺村的民间谜语猜射成为此地文化习俗初具规
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一种地方文化形态能称
模应该是在清朝末期。一百多年来,青林寺谜语不
之为“民俗”必须是由某一地域的民众集体创造,
断被后来者融人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使其逐步稳
青林寺村落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群体性特征主
其一,青林寺谜语猜射活动的参与面极为广泛。
伴随人们的生产、生活而长期稳定存在并传承下来,
固发展,代代口耳相传,延续至今。青林寺谜语是
为这一社会群体所共有的文化模式或者行为准则。
性、传承性还是地域性、模式性上都体现出独特的
青林寺谜语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形态,无论是从集体
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民俗性特征,体现了青林寺村落群体共同的心理企
青林寺人把猜谜活动叫作“打灯拨子,猜灯拨子”。
盼、共同的话语诉求、共同的审美理想和共同的价
在青林寺村,参与谜语活动的人数占全村村民的
值追求。只有把它放在民俗文化的语境中加以解读,
95%以上,不分男女,老少皆有。其中掌握谜语1
1O则的村民约占50%,11—30则的约占30%,31
才能使其价值得到恰切而充分的实现。
—
—
100则的约占15%,lOO则以上的约占5%。该村
也是宜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唯一的分会组织,有
青林寺谜语作为村落群体智慧的结晶,已脱离
13户家庭被宜都市文联授予“谜语之家”的称号 。
收稿日期:2010—07—10
基金项目: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三峡大学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开放基金(2007KF08)。
作者简介:刘传清(1965一)女,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理论语言学与现代汉语。单文悦(1985一)女,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14
青林寺谜语民俗性解读
52岁的杨世全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能够说500多
蛮大,十六个人才搬得动它,问它是化儿?一个人
则谜语,一家九口人人都会出谜猜谜,是个名副其
装得下,好人看到哒哭哭啼啼,阎王看到哒笑的打
实的“谜语之家”。除了像杨世全这样的谜语之家,
哈哈”(抬丧),反映了当地的丧葬习俗。“天上乌云
在青林寺村还有丁开清这样的几十年来致力于谜语
转转,地下红花爆烂,一条蟒蛇来咬到,累死两个
搜集整理的自觉的谜语传承者,以及赵兴寿这样的 蛮汉”(打铁),直接描写铁匠手工劳动场面和过程。
在谜语谜歌制作和研究上颇有心得的高手,才使得
现已整理出版的几千则谜语谜歌,几乎涉及人们感
大量的青林寺民间谜语在这方独一无二的土壤上生 官所及、生产生活所需的各个方面。
成、流传、发展,直到今天为世人所认知、了解、
惊奇。
其二,青林寺谜语猜射活动不受时空环境的限
制,无论是在山坡上、溪流边或饭桌上,还是婚丧
嫁娶、逢年过节之类场合,谜语都是一道不可或缺
的“佐餐”。据村里人介绍,由于这里的人对猜谜活
动极为喜爱,因此也衍生出一些奇特的乡风习俗。
比如两支迎亲的队伍若是“狭路相逢”,大都有一
场精彩的猜谜比试,一猜一射斗智斗勇,输方为胜
方让道。村民李绪安、廖会远更是一对“谜语篓子”
夫妻,他们竟是因李绪安最终猜对了廖会远的招亲
谜而拥有了这段美满姻缘。就连请客吃饭,也可以
通过猜谜活动变得情趣盎然。村民廖灵远打的谜语:
“四四方方一块田,田里开了十口堰,十六条乌龙
去洗澡,一个青猴子来拜年。” “谜底”是八仙
桌上摆的十碗菜,八双筷子和一壶酒。在青林寺,
谜语猜射活动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已经渗透到村民
生活的每个角落。
其三,青林寺谜语数量众多,内容涉及村民生
活的各个方面。目前,己经搜集整理成书的青林寺
谜语约有5000多则,相继有4部谜语书出版。1999
年由村民丁开清采录的《青林寺谜语选》由北京大
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成为全国第一部关于一个村落
的谜语集。2001年4月和2002年5月,他的《青
林寺谜语选(续编)》和《青林寺谜语选(精编本)》
相继问世。2002年8月,由村民赵兴寿采录的《青
林寺谜歌选》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另有大量的
谜语、谜歌和谜语故事仍在搜集整理中。
青林寺谜语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当地的自
然资源、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日常用具、农事农
活到村风民俗、文化娱乐,都透过谜面与谜底表现
得极为鲜活生动。如‘'IN山又隔岭,两个猴儿来吊
颈”(挑担子);“隔岭不隔山,一个猴儿当中翻”(抬
东西)。两则谜语谜面反映了青林寺的山地风貌,谜
底则是农事活动的真实写照。再如“一个东西蛮大
可见,青林寺谜语猜射已从个体行为发展为集
体行为,进而演化为本地的一种风俗。一种风俗包
含一个民俗模式。当行为变成民风习俗的时候,也
就是行为形成较稳定的模式的时候。谜语猜射已成
为青林寺村落民俗文化标记,与青林寺村落群体牢
牢地联系在了一起。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定的民俗形
成于一定的地域之中,那种脱离社会生活环境和相
应的物质生产条件的习俗是不可能存在的。” 不同
的人类群体繁衍生息于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
使之所创造的民俗文化呈现出不同的个性,这种个
性即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民俗文化的魅力必须体现
在生成它的土壤中。青林寺谜语在其长期延续发展
中形成了与其它地域谜语所不同的文化特征,从形
式到内容都凸显出其独有的地域性色彩,这些独具
魅力的地方文化基因,不断丰富着青林寺谜语猜射
的民俗内涵。
青林寺村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本地特
有的饮食、居住、服饰、婚姻、丧葬等物质习俗,
以及道德、礼仪、宗教、祭祀、竞技等精神习俗,
都能成为谜语猜射的对象。如对“土炊壶”、“三耳
壶”、“三架子”、“三叉炉子”、“背篓”、“打杵”、“吹
火筒”、“吊锅架”、“炖锅”、“纽攀子”等本地民间
用品的编猜,有关“炒包谷泡子”“打丧鼓”“唱丧
歌”等土家特有生活习俗的谜语的表述与猜射,只
要稍稍熟悉本地生活习俗的人就会从中感悟到其独
特的民俗文化。青林寺谜语还有一部分为传统谜语,
流传久远,载有当地历史文化的印记。谜语中所描
述的实物的形状、特征以及人们在使用欣赏它们时
的态度与情感,情与物合,可以借此更好地了解过
去的文明进程。如“走马灯”“皮影戏”“三眼铳”
“石牌坊”“织布机”“抬花轿”“推磨”等谜语,就
含有用口头文学语言构筑的民俗博物馆的特殊价
1 5
《三峡论坛》2010年第6期,总第232期
值。看起来有点“土”“俗”,有的甚至已经被淘汰
调就是地方上的薅草锣鼓、山歌等演变而来的地方
的民俗事象,都有着极高的“文物”价值,但却是
小调。演唱时,可以加衬词,虽然演唱者可以任意
本地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我们不妨看作反映
选择演唱用的曲调和人歌的谜语,即兴发挥,但是
和保存当地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谜语的基本内容不能随意更改。村民把这类谜语猜
青林寺人所特有的礼仪、道德、宗教以及价值 射称为谜歌。代表人物是村民赵兴寿,他还根据多
观念,更是集中体现在谜语谜面的猜射上,无所不
年的积累将谜歌整理成册,2002年出版了《青林寺
包。如“夫妻双双同出门,不带铺盖不带银,高梁
谜歌选))。当然谜语人歌,也有一些要求。比如,这
大屋我有分,生儿育女转回程。”(燕子)用人的行 类谜语大部分都是四行体(约占总量的90%),七言四
为来比喻一种候鸟燕子,夫妻俩空手出门创家立业,
家业有成还是带着儿女转回家。作品实际上是一首
优美的咏物诗,不仅亲切赞美了燕子这种益鸟,更
展现了一种以自己的勇敢勤劳开创美好人生的豪迈
情怀。“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自吹化儿都懂,
其实都不知道。”(谜底:知了)表现了村民对那种装腔
作势、不懂装懂的人的鄙夷。“一张纸没得二两重,
一
个人拿不动,俩个人抬张纸,眼睛笑合缝。”(喜
领结婚证 既体现了婚姻的郑重和神圣,也传神地
表现了即将开始幸福生活的小俩口的喜悦之情。
“遇着秦君我守家,遇着禹君我出发,有情伴君千
里归,独自倚门泪花花。”(谜底:伞。注:秦谐音
晴,禹谐音雨。)“红底姑娘想男儿,思郎流泪流不
完,越是流泪身越短,燃到尽头泪也干。”(谜底:
蜡烛)这些谜语体现了妇女对夫君坚贞的爱,体现
了村民美好的道德情操。青林寺人正是通过谜语猜
射,传播出弘扬真善美、唾弃假恶丑的道德理念。
青林寺谜语不仅从内容上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
色,其谜语猜射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方言词语,更是
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成为青林寺谜语区别于它
地谜语的一大标记。如青林寺人使用频率较高的“化
儿”,其意是“什么”,常用在疑问句中的开头或结
尾。如“化儿有嘴不说话,化儿无嘴叫喳喳,化儿
有脚不走路,化儿无脚走天下。”(菩萨、锣、板凳、
船)同时,青林寺谜语中把“哒”读为轻声(da),
也多出现在句子开头或句中,常作衬字和垫底之用。
另外还有一些青林寺特有的方言词语,如叫“小鸟
儿”为“雀尕儿”、“挨着””就“巴到”等等。方
言词大量地出现在谜语中,不仅使谜语更加生动形
象,而且充分展示了青林寺的地方语言文化。
谜歌是青林寺的谜语猜讲的又一地方特色。青
林寺的谜语猜射不仅能以言说方式,更可以通过说
唱来进行。简单来说,就是由谜语再配上不同的曲
调来进行传唱。而且谜语有什么,就能唱什么,曲
16
句式。演唱谜歌时,大都采取问答式(对歌式),以歌
出谜,顺韵答唱,以谜答谜,以歌对歌。青林寺的
谜歌是极富情趣的一种猜射方式,而且很多是即兴
编唱。但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谜歌已
渐渐退出农事活动,“谜歌的唯一阵地便是丧堂。只
有丧鼓歌中还保留着大量的谜歌,是因为谜歌还能
起到悼亡人、慰生者、娱众人的作用。” 另外,青
林寺村能即兴编唱谜歌的人越来越少,青林寺的谜
歌急待抢救保护。
对于一个民族共同体来说,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既是这个人类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这个群体
的文化标志。青林寺村落群体的谜语猜射都根植于
当地村民的生活,带有极强的地域文化烙印。在编
织谜语的同时,青林寺人也编进了自己的生活态度、
情趣爱好、思想观念。从谜语中我们既可以了解青
林寺的地域风貌,青林寺人的生活习性,同时也能
真切地感受他们质朴乐观、幽默风趣的意趣风采。
“民俗作为人类社会群体固有的、传承性的文化生
活现象,在社会现实中展现出来,就是民众生活里
那些没有明文约定的规矩,或是指那些在民众群体
中自行传承或流传的程式化的不成文的规矩,一种
流行的模式化的行为方式。” 青林寺村,谜语无处
不在,无所不包,猜讲民间谜语己经成为当地民众
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和他们对村落生活的表述方
式。在青林寺村这个空间里,村落成员从谜语的猜
射活动中获得伦理规范、社会道德、精神信仰、生
产技能、历史知识等的教化,还将质朴、旷达、诙
谐、机智的审美特征潜移默化地渗透于民众的精神
生活,满足他们心灵深处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诉求,
形成了青林寺人特有的精神品格。可以说,青林寺
谜语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散落在民间的文学样
本,而是青林寺村落群体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了青林寺村落群体的心理意识、价值判断、感
情趋向、审美情趣,是青林寺这个(下转25页)
三峡地区书院分布和发展研究
(1903)江北厅所有书院均改为公立小学堂或高等小
②忠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忠县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学堂。1902年,在信陵书院基础上,建立巴东官立
年版,第496页。
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五云书院改为丰都
③大宁县志编撰委员会冯岩主编:《大宁县志(1990年)》,
县高等小学堂,将南宾书院改为石硅直隶厅官立高
海潮出版社1990年版,第373页。
④(清)张琴修、范泰衡纂:同治《万县志》,台北:成文
等小学堂,改莲峰书院为奉节县高等小学堂,改凤
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影印。
山书院为大宁县高等小学堂,归州将丹阳书院改为
⑤巫溪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巫溪县志》,四川辞书出版社
省立高等小学堂。次年,桂香书院改为梁山县立高
1993年版,第559页。
等小学堂,万县各书院改办小学,清末涪州的书院
⑥(民国)王鉴清修,向楚纂:《巴县志》,民国28年亥IJ本,台
也相继改办新学,至此书院在三峡的历史即告结束。
北:台湾学生书局1961年版,第1038—1039页。
总之,宋元时期三峡地区书院取得了初步发展,
⑦重庆渝北区地方志编纂委会编:《江北县志》,重庆出版
主要还是讲学、藏书之处,社会教育性还不强。到
社1996年版,第692页。
⑧⑨同⑥。
了明清时期,三峡地区书院逐渐官学化,成为科举
⑩(民国)刘湘修,施纪云纂:《涪陵县续修地方志》(精
制度的附庸。尤其是清朝道光以后,三峡地区的官
装二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1年版,第137页。
学腐败,书院成为有别于官学的地方教育的主要机
①(清)李肇奎等修,牟泰丰等纂:咸丰《开县志》,台北:
构,从此书院数目大增,三峡地区迎来了书院发展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影印1970年版,第348页。
史上的鼎盛时期。清末,在改制的浪潮下,三峡地
①万县地区教育委员会编:《万县地区教育志》,重庆出版
区的书院陆续改为新式学堂,书院办学的体制宣告
社1997年版,第40页。
结束。
⑩梁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龙建平主编:《梁平县志》,
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562页。
①(清)朱世镛、刘贞安等纂:光绪十九年《云阳县志》,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35年版,第412页。
注释:
⑩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编:《重庆教育志》,重庆出版社2002
①张阔:《论北岩书院的理学精神》,《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年版,第2页。
2006年第5期,第12—14页。
(责任编辑:李崇琛)
(上接16页)可以识别的符号,也是这个共同体存
②田莉莉:《民间谜语——从口头传承到文本写定》,中央
在和发展的精神维系。应将其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形
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
态认真研究,慎重对待,正确引导,让其更好地传
③本文中所采用谜语均出自丁开清的《青林寺谜语选》和
赵兴寿的《青林寺谜歌选》。
承下去。
④盛义:《试论民俗的形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
年第6期。
⑤彭林绪:《青林寺谜语的特点与人的发展之关系》,《三峡
注释:
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⑥刘毅:《论民俗及其心理分析的可能性与途径——民族心
①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
理学研究的新视角》,《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
4页。
(责任编辑:刘济民)
本文发布于:2024-03-14 13:15: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393345557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青林寺谜语民俗性解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青林寺谜语民俗性解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