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我爱语文)
青林寺谜语及其传承的初步考察
王作新
(三峡大学长江i峡发展研究院,湖北宜昌443002)
摘要:青林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谜语村”的称号,其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
值。青林寺谜语突出的特点是地方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郁,集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青林寺谜语的
承传与发展,与其特定的地理条件与悠久的人文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此外,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扶持,学术界的关
注和肯定,也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村民对谜语活动的钟情与痴迷,造就了谜语之花繁茂生长的肥沃土壤。
关键词:青林寺;谜语;传承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2)01-0105—03
“青林寺”,作为一个村落的名称,白本世纪初
播,就在于它是一个“谜”的村庄。
语村”;2002年,被授予“民问艺术之乡”称号;
谜语的历史,在我国已经很久远了。《周易》“归
实;男到(k i,割)羊,无血。”此即以祭祀现象
以来,名声大噪,可谓享誉海内外。其所以声名远
妹”上记载了商代的短谣“女承筐”:“女承筐,无
2001年,青林寺村被命名为“湖北省青林寺谜 暗射剪羊毛的情景:在牧场上,一对青年男女,女
子拿着筐,承接羊毛(不是蒴藻一类的祭祀之物),
2003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谜语村”
男子持剪刀在羊身上割剪羊毛(不是宰牲取其鲜
称号,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谜语之村。2005年,青林 血)。由此观之,我国商代即有谜语。
寺谜语人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林寺谜语是一朵光彩照人的民间文艺奇葩,
谜语在古文献中,初称“度辞”。反映春秋历史
的《国语》中便有度辞的记载:“有秦客庾辞于朝,
在全国独树一帜。青林寺谜语村落这一独特的文化 大夫莫之能对也。”视此,春秋时期,不仅民众中有
现象,不仅是湖北民问文化的一个凸现点,而且以
谜语应用,就连正规的场合,秦国使者也能在朝上
其谜语浓郁的乡土气息,独到的地方特色,鲜活的
使用度辞。可见谜语已是雅俗共赏、朝野乐用的语
现实生态,对研究我国民问文学、民俗学、方志学 言形式。
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故而受到全国众多学者、专
家的广泛关注。
由“度辞”而为“谜”,也为时非短。东汉许慎
的《说文解字》尚无“谜”字,但梁顾野王《玉篇》
因此,对谜语村之谜的考察,将是一种具有多
已有之。南朝齐梁之世的刘勰在其《文心雕龙・谐
重价值意义的文化探索。本文拟对青林寺谜语的特 隐》中则有云:“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
色及其传承进行初步的考察。
其辞使昏迷也。”由此观之,“谜”字大约产生于东
汉至齐梁之间,而“谜语”一词则至少梁时已然出
现。…
青林寺是个谜语的村落。
民间谜语,作为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
谜语,为隐语之一种,即用隐语的形式暗射某
学样式,在上个世纪以来,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种事物或某个文字。
周作人说:“谜语是原始的诗。”其“体物入微,情
收稿日期:2011一l2—29
作者简介:王作新(1957一)男,湖北枝江人,j峡大学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与中国
文化。
105
《二三峡论坛》2012年第l期,总第246期
思奇巧”;特别是“幼儿知识初启”,在其猜谜活动
青林寺,地处湖北省宜都市西南部,位于长江
中,“索引推寻,足以开发其心思”。 乌丙安说:“谜
与清江交汇之区,东邻荆楚,西望巴蜀,南接武陵,
语不仅是人民智慧的产物,同时也是测验培养人们
北濒长江。村庄半岛环湖,山峦溢翠,水波流光,
智慧的艺术手段。”
自然环境优美。其村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处于鄂
青林寺谜语是典型的传统民间谜语。其最为突
西南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段,海拔不足100米;
出的特点是地方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郁,集娱乐
气候温润,雨量充沛,适宜种植水稻、棉花、油菜、
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
柑橘、茶叶等多种作物。
从形式上看,青林寺谜语通常为民谣句式,语
青林寺人文历史积淀深厚。二十万年前的“长
言表达通俗形象,方言特色鲜明。例如:
(1)一根树儿又无丫,一条黄龙缠到它,
雷公火闪连连子打,越打越开花。
——
谜底:弹棉花。“连连子”,方言:不停(地),
急促(地)。
间或有结构随意的自由式。例如:
(2)坡顶起雾,坡腰鼓水,坡脚出太阳。
——
谜底:蒸饭。此结构自由,句中“鼓水”,
意为沸水沸腾,为本地方言。
从内容上看,青林寺谜语涉及广泛,可谓包罗
万象。自然资源、气候物产、风尚习俗、劳作生活、
Et常用具、现代物品、语言文字,大凡感官所及,
皆可入谜。其中有许多反映旧时代的事谜和物谜,
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个村落的历史演进和历史渊
源,表现有厚重的历史感;同时新生事物往往即时
成为制谜对象,反映出其谜语与时俱进的鲜活性,
折射出了青林寺农民文化知识的提升及科学进步的
闪光。例如:
(3)小小光棍巴墙站,红娘女子来打伴,
虽说不是两夫妻,亲嘴亲哒千千万。 -
——
谜底:吹火筒。炊爨之事旧时多为女性承
担。“巴”,依靠;“打伴”,作伴。
(4)四四方方指挥台,红橙黄绿点将牌,
胸中自有百万兵,手指一按答案来。
——
谜底:计算机。
青林寺谜语的兴盛与发展,与其特殊的地理条
件与悠久的人文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青林寺村,名源青林禅寺,由来甚久。据传:
唐时,峨眉山禅悟大师顺江而下,来N.L ̄L地,见秀
水青山,灵气充溢,便在此化缘建寺。因庙宇镶嵌
于葱茏的樟树林中,故名“青林寺”” 。由此,青林
寺初建于盛唐。
1O6
阳人”,在清江流域留下了他们的活动身影,“长阳
人”遗址距该村仅40余公里。上世纪后半叶,发现
和发掘了一种早于大溪文化的遗存——宜都城背溪
文化遗址,经研究,初步认为它是长江中游地区目
前已知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该村与此紧邻。
春秋战国时期,青林寺所在的宜都属楚,秦属
南郡,西汉武帝建元六年f公元前1 35年)置县,名夷
道县,东汉建安十五年(21o年)刘备改置宜都郡,宜
都之名始于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吴大将陆
逊占领宜都,并任宜都太守 。0。
青林寺古来香客云集。人文荟萃,汉族和土家
族居民世代和谐共处。如今全村5个村民小组,293
户人家,人口900余人 。村民擅用谜语、谚语、
歇后语,而最为喜爱的则是谜语。
悠久的历史积淀和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青
林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特有的文化氛罔,滋生了一
批又一批以民间谜语、谜歌为显著特色的民问文学
产品,经过一代又一代青林寺人的传承发展,变得
愈加丰厚。
在青林寺,全村上下,男女老幼,均是谜语承
传猜射的好手。满头白发的老人,略带野性的村姑,
活泼可爱的孩童,无不可言谜语。田边地头、厅堂
厨房、劳作间隙,茶余饭后,无不可有谜语猜射的
活动。
上世纪末,随着清江高坝洲水电工程的开发建
设,青林寺人口大量迁移,同时,南于新型文化消
费形式的日益丰富,谜语这一民间文化现象经历着
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青林寺人却在自己的谜语
抢救保护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
1999年1月,丁开清采编的《青林寺谜语选》、
我国第一部由农民采录的村落谜语集由大众文艺出
版礼 版,2001年4月,《青林寺谜语选(续编)》
青林寺谜语及其传承的初步考察
由中国文联 版社出版,2002年5月,《青林寺谜
1则的村民占50%,10至30则的可占30%,30至
语选(精选本)》出版。同时,《青林寺谜歌选》、《中
100则的占15%,100则以上的占5%。
同湖北青林寺谜语村》、《婚育新风谜语选》等也相
继出版。
青林寺谜语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根基于特
丁开清,1963年7月出生,宜都青林寺人,自
殊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形成了自身的谜语特色
幼在谜语的村落里耳濡目染,孩时便喜欢上了猜谜。
和特有的文化传承方式,虽然经历了历史的演进,
1981年,偶因“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刘德培故事
社会变迁、军事战争、政治运动、工程建设、移民
中所穿插的民间谜语启示,即深深地扎在了家乡青
浪潮,然而却自发地、顽强地生存下来,彰显出了
林寺的沃土中,开始了青林寺谜语的搜集、采编工
作。经过10余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
成绩。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守华高度评价说:丁开
清在拯救一种“活态的文化”,他发现了中国第一个
谜语群落。”
四
青林寺能够成为中国第一个谜语群落,无疑与
丁开清的辛勤采录关联紧密,同时,当地政府和文
化部门的大力扶持,学术界的热情关注和充分肯定,
则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丁开清的工作得到了多方的关注和支持。高坝
洲镇人民政府、青林寺村民委员会安排采录时间,
提供相应采录经费;宜都市移民局将青林寺村的谜
语搜集整理纳入抢救库区文化遗产的丁作范畴,提
供资金支持出版;宜都市、宜昌市相继将《青林寺
谜语选》列为“五个一工程”图书类重点项目;80
余岁高龄的贾芝先生欣然为《青林寺谜语选》题写
书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顾问杨亮才先生亲
自来宜都参加《青林寺谜语选》首发式。专家们认
为:“青林寺谜语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集
娱乐性、趣味I生、知识性于一体,不仅是湖北省民
间口头文学的亮点,闪射出楚文化的光辉,也是具
有世界意义,值得我国和国际组织予以认真关注的口
述和非物质性的人类文化宝贵遗产,对民间文学、民
俗学、语言学、方志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价值。””
值得重视的是,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势必应
以文化主体性为基础,关注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
文化生态状况。事实上,青林寺的村民在众多的民
间文艺样式中,尤对猜谜这种民间文艺活动情有独
钟,痴迷成风,这才是谜语这一花朵得以在青林寺
繁茂生长的真正现实肥沃土壤。据村干部介绍,其
村经常参与谜语活动的人员即可达95%。掌握谜语
强劲的生命活力。通过青林寺谜语的初步考察,我
们可以坚定这样的认识: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
须以文化主体性为基础,注重官方与民间、学术与
社会、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统一;民间文化的传承与
保护必须以文化生态区的保护为前提。
注释:
[1】王作新
《语言民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
161页。
[2]周作人
《自己的园地-谜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31[4][5][6]丁开清:《青林寺谜语选(精选本)》,大众文
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5、273、329页。
(7]青林寺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至今没有修复。
[8]丁开清:《青林寺谜语选・傅广典・“谜”的村落——青
林寺(精选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01页。
[9】城背溪文化,经检测,其年代在距今7000年以上。它是
与中原裴李岗文化时代相当,比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
可能更早的一种新文化。
[101今宜都名市,市府所在地称“陆城”,源即在此。
fl】1《文化青林寺:第一个“中国谜语村”》统计人口为933
人。参见
http..//b ̄.aiyidu.comhhread.一6778—1—1.html2009—5—25 12:46:52
[12】荆楚“非遗”探胜・走进中国谜语村青林寺.
httv// ̄ww.cnhubei.com/200605/ca1083241.htm
[131丁开清:《青林寺谜语选・王作栋・跋》,大众文艺出
版社1999年版,第249页。
[14]丁开清:《青林寺谜语选・裴学明・序(精选本)》,
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15]丁开清:《青林寺谜语选・刘守华・青林寺谜语的独特
风采(精选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497
页。
(责任编辑:王飒)
107
本文发布于:2024-03-14 13:15: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3933221605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青林寺谜语及其传承的初步考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青林寺谜语及其传承的初步考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