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我为人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赏析
【篇一:11、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唐代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⑸远行人: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
是冬至佳节。
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
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
相聚到深夜,
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只是用叙述的语气来描
绘远客的怀亲之情。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
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
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
前两句纪实,侧面写“思家”。第一句
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
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
起欢度。但是如今作者在邯郸客店里碰上
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句,就写
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抱膝”二
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
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
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
之情,已溢于言表。
后两句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
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
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
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
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
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具体“说”了什么,作者并没有指明,
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
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作者没用华丽的词句,没有玩弄过多的艺术技巧,而用平
实质朴的语言,却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白居易的诗常以语言浅近、平实质朴著称,其意境也多显露。这首诗平实质朴,构思精巧
别致,字里行间流露着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
【篇二: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练习(及答案)】
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
1、阅读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
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要点一)前四句通过对
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
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要点二)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
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要点三)
2、阅读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说说诗中的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夜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参考答案】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孤独的游子形象。(要点一)从诗中“逢”、“伴”、
“夜深坐”、“说着远行人”等动作和心理描写上可看出,这位游子在佳节之夜客居旅馆、彻
夜难眠。(要点二)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要点三)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骚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参考答案】本词细腻而含蓄的笔墨刻画了一位寂寞难遣、被相思困扰的思妇形象。(要点
一)开头景物具有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皱了思妇的心;闲逗鸳鸯、揉搓杏蕊
的细节,玉簪斜坠独倚栏干看斗鸭等动作情态体现了更深的愁苦相思及孤单寂寞。(要点二)表
现了女子思念情人,急盼情人归来的急切心情。(要点三)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
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将军形象?
塑造了一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将军形象。颈联写将军返营驰骋之疾速,真有瞬息“千
里”之感,与其前面射猎时飒爽英姿相吻合。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尾联写将
军猎归所见之景。遥遥“回看”向来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写出了将军归后的
踌躇满志与从容自得的心境。同时抒发了作者人生志远、意气风发的豪情。(意思对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余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诗人在给我们展现一幅素淡的
水乡风景画的同时成功摄取了一个农村儿童的形象,试对该形象加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
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勾画了一个热
情纯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题葡萄图(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
得志于功名。 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
(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
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科后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①试析这首诗塑造的人物形象。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无比喜悦,得意扬扬的及第抒情主人公形象。(以上为第一步“整体界
定”)首联即直抒胸臆,从今昔对比中突出及第后的狂喜之情态,次联更敷以“疾”“看尽”
等词,夸张地写出了内心的得意。同时有以“春风”兼喻皇恩之意。(以上为第二步“具体分
析”)这一形象的塑造无疑还寄寓了作者对皇恩浩荡的赞颂。(以上为第三步“揭示作用”)
8、阅读下面两首同题诗,说说两位作者所塑造的王昭君形象是否一致,表达出了什么样的
感情?
王昭君 唐 白居易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峨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王昭君 清 刘献廷
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参考答案】:
两诗虽都假托王昭君的口吻来写,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但所塑造的形象是不一致的。
白诗塑造了一位思念故土的昭君形象。(要点一)“何日”一问,写出归国之心切;“莫道”
一词则将其忧虑、哀楚表现的淋漓尽致。(要点二)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的深深怜惜之情。(要
点三)
刘诗则塑造了一位愤世的昭君形象。(要点一)“何足”一词既是对画师讥讽,又把矛头指
向汉主以貌取人的做法;三、四两句质问汉主,为像自己一样被埋没的宫女鸣了不平。(要点二)
诗人通过王昭君这一形象,将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封建王朝的后宫制度。(要点三)
【篇三:两首诗比较答案】
1、2013朝阳期末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12.(7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一声梧叶一声秋”一句,写秋雨绵绵,梧叶声声,烘托出秋天萧瑟的氛围。
b.
夜半三更做梦回到了故乡,醒来时三更已过。
c.“一声”、“一点”、“三更”的反复咏叹,更使人感到长夜难捱的凄凉和寂寞。
d.末句“都到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令人回味之功。
②“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三句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
亲的忧思把自己的思念抒发得更加深婉动人。下列诗句中使用了类似手法的两项是(4分) c e
13. “落灯花”一句源自南宋赵师秀的《约客》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请分析本曲与赵诗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不同。(5分)
内容不同:
①1分 时令不同:赵诗写的是黄梅时节,而本曲写的是秋夜;
②1分 地点不同:赵诗写的是在自己家里,而本曲写的则是客居驿馆;
③1分 情境不同:赵诗写约客未至,而本曲则写诗人客居孤馆,举目无亲,只能和自己下
棋来消磨时光; 情感不同:
④2分 情感不同:赵诗——诗人内心稍有着急、失落,但不乏闲逸之感(1分);
本曲——表达了诗人的羁旅客愁及因不得志而备受冷落的伤感(1分)。 ②③①
2、2005北京高考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
(“漏声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
“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
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
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⑴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⑵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3、2010海淀二模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听晓角 李 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 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注释:①梅花:《梅花落》曲的简称。②《小单于》:乐曲名。
①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通过写边关“听”乐含蓄地表达了戍边战士内心的情感。
b. 《梅花落》为曲调名,高诗将“何处”二字嵌入其中,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c.
高诗尾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个“满”字表面是写曲满关山,实则表现情满关山。
d
②这两首诗起笔一句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这两首诗起笔一句都写了边塞秋景(或都写了边关寒霜满地的情景)(1分),都和第二句
的边关明月共同构成了听乐的氛围(或都渲染了听乐的气氛)(1分),为全诗奠定悲凉的感情
基调(1分),含蓄地表达了征人身处边关的孤寂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
学生答案示例:
(1)、都用“霜”字点明了描写的时节和环境,秋意寒霜,营造了悲凉之感,也都写出了
写作的地点和背景,写出了戍边战士的心情。用意象含蓄表达了愁绪,意味无穷。
(2)都以“霜”字开头。这样写能够介绍当时所处的时节,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借着
“霜天”的景象,更有助于作者抒发内心的感情,表现诗歌的主旨。
提示:高诗三、四句为虚写:此时不知何处传来了羌笛曲《梅花落》,乐曲悠扬,似乎在整
个关山回荡,由此,让人感到,风吹送的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眼前出现的宛如和
色和香落满关山的梅花。听曲《梅花落》——联想到家乡的梅花——思乡之情。表达得巧妙而
自然。
13.“月”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这两首诗中的一首,并
联系其它你熟悉的某一诗句,谈谈你对“月”这一意象的内涵的认识。(200字左右)(10分)
学生答案示例(一类):
1、“月”在边塞诗中体现出苍凉、孤寂的感情。高诗中的月光洒满戍楼,撒下淡淡的哀伤
与寂寥同,触动了将士内心中的思念之情。月与将士的羌笛相伴,抒写了令人触目伤怀的凄凉
之曲。此时的月,便是寂寞、思念与无限哀伤情愫的化身。李白《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
山”,则尽展一轮皎洁的圆月从天山上挂起的豪迈气势。此时的月照亮了将士内心的豪情万丈,
点燃了坚定的信念。在雄壮宏大的天山上,月少了分哀怨,多了份鼓舞与壮丽。不同的诗人丰
富了“月”的涵义,他们用“月”的苍凉孤寂,皎洁明亮,照亮了人们在夜空下的心灵。
2、“月”字是古诗中传统的意象,它包含了思念的寓意。《塞上听吹笛》中“月明羌笛戍
楼间”中一个“月”字便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置身于那小楼间听到笛声,思念家乡之感油然而
生;《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一个“月”字便让人愁绪满怀,仿佛徘徊在那
床边望着皓月,思念亲人之感跃然纸上。“月”字不仅代表了夜晚,也蕴含了思念故乡、思念
亲人的意象。每当读到“月”,总令人不禁想起家人团圆的景象,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
温情在月光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感人肺腑。“月”是团圆,“月”是思念,“月”更是一捧温情。
本文发布于:2024-03-14 11:07: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3856312854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赏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